▲西豐縣一家鹿業企業養殖的小鹿在吃奶(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在西豐縣一家鹿產品經銷店裡拍攝的鹿茸製品(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孫仁斌)11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準·穩·遠:一個貧困縣的脫貧「三字經」》的報導。
深秋的遼北,草木蕭疏,寒意漸濃。
在以往,東北大地已快進入「貓冬」的時節,但在鐵嶺市西豐縣的鄉村裡,卻是一派繁忙景象:扶貧車間裡,人們在流水線上往返穿梭;蔬菜大棚裡,農民們忙著澆水施肥;就連一個個普通的農家院裡,也是鴨鵝成群,熱鬧非常……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再冷的天氣也阻擋不住人們奔向小康生活的澎湃激情。推開一扇扇門,走進曾經被貧困所束縛的人家,我們感受豐收的喜悅,也探尋這個曾經的貧困縣的脫貧「秘訣」。
對症開方效用大
特色產業富農家
檢查完鹿舍裡梅花鹿的生長情況,42歲的西豐縣福利圓鹿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樹輝又來到儲料倉,「冬天就要來了,得做好營養配餐,梅花鹿冬天雖然不生茸產崽,但不做好飼養和管理,會影響來年的高產。」張樹輝說。
張樹輝合作社下屬的育才種鹿場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梅花鹿繁育中心。養殖梅花鹿23年的張樹輝近年來和當地政府籤訂協議,把鹿場打造成扶貧產業,釣魚鎮把30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梅花鹿養殖項目,帶動超過500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西豐素有「中國鹿產業第一縣」之稱,人工飼養梅花鹿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地的梅花鹿存欄量佔到全國的25%。2000年,西豐縣被確定為遼寧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174個行政村中有120個是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9958名。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當地經過審慎謀劃,把目光聚焦在特色產業上。「脫貧攻堅還是要精準施策,結合本地產業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不注重自身優勢盲目上馬項目,往往造成同質化競爭,對貧困戶和扶貧資金,都會造成損失。」西豐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遲澤光介紹說,除了鹿產業歷史悠久,當地的柞蠶產量佔全國的30%,還生產人參、五味子、地龍骨等500多種藥材。西豐縣先後聘請了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團隊編制了生命健康產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茅臺、東阿阿膠、吉林修正、天士力等知名企業紛紛落戶西豐。
鐵嶺鹿寶堂藥業集團是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生產鹿系列功能食品。建檔立卡貧困戶譚貴寶在辦公室裡熟練地操作著微商後臺系統。雖然由於先天性殘疾身高較矮,但譚貴寶通過在公司管理微商平臺,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
全縣中藥材種植年產值1.5億元、山野菜種植年產值1.5億元、設施農業年產值2億元……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鄉村「土貨」,卻為貧困戶致富增收擎起了一片天。
扶貧車間開進村
農民有了聚寶盆
機器轟鳴,流水線上絲線飛舞。40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紅香站在操作臺前忙碌著。休息時,她和記者講起她家的脫貧故事。張紅香家住西豐縣安民鎮志誠村,婆婆患有心臟病,常年吃藥治療,公公喪失勞動能力,兒子正上高中,為了補貼家用,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賺錢,仍是入不敷出。張紅香以前只能守著幾畝薄田,在家照顧公婆、照看孩子。
「我要是能出去打工賺點錢,生活還能改善點,但家裡這個情況,哪也去不了。」張紅香回憶起當時的生活,不由得嘆了口氣。「一到孩子開學、逢年過節,就得低著頭去跟親戚朋友借錢,那滋味別提多難受了。」一家人生計成問題,住房年久失修,也根本無力顧及。
最近幾年,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在村裡投資5000萬元建起遼豐襪業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建在了家門口,張紅香被政府推薦到企業做工。「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從家裡到工廠走路不到5分鐘,照顧家人、上班掙錢兩不誤,可解決我家的大問題了。」談到現在的生活,張紅香高興得合不攏嘴。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張紅香家建起了三間大瓦房,兒子明年就要考大學了,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通過產業扶貧資金入股、開設公益崗位、企業招工等形式,實現了全村貧困戶均可受益,穩步脫貧,我們村也從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志誠村黨支部書記郭友義說。
「這裡的人很勤勞,也很熱情。我決定在這裡開設工廠,幫農民一起致富。」在振興鎮的寶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福建商人張國斌說,他已在當地經營3年,面向全縣香菇種植戶收購香菇,製成香菇醬、香菇乾等銷往全國。
「我們鎮是遠近聞名的香菇種植大鎮,原來沒有冷庫和生產車間,只能出售鮮香菇,趕上行情不好,農民損失慘重。」振興鎮黨委副書記宗鑫說,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鎮裡建起了食品廠、冷庫,聘用不少貧困戶到工廠做工,既發展了香菇產業,也帶動貧困戶致富增收。
據了解,西豐縣目前已建設7個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數百人,年人均增收2.5萬元。當地實施的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等工程,確保了全縣貧困人口每人有兩個以上產業項目收益的疊加,僅2020年全縣295個產業扶貧項目實現收益2031萬元。全縣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2751元,提高到2020年的9501元,收入是原來的3倍多。
貧困村身價百萬
產業興旺奔小康
走進西豐縣陶然鎮登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藺長軍的家,小院裡熱鬧非凡。新收穫的玉米堆滿了倉房,豬舍裡肥豬滿圈,牛棚中兩隻奶牛悠閒地吃著草料,10隻白鵝見家裡來了陌生人,警惕地鳴叫著扇動翅膀。「多虧了村上幫忙聯繫了4萬元貸款,買了豬崽、牛犢,現在母豬下了豬崽,牛犢也長大了,鎮裡還免費給咱貧困戶一家10隻雛鵝,還給發飼料補貼,眼瞅著豬牛鵝都能賣錢了,苦日子可算是熬到頭啦!」63歲的藺長軍咧開嘴笑。
藺長軍的老伴患有肺心病,動手術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債臺高築的老兩口成了貧困戶。這幾年,政府的幫扶政策讓老兩口臉上漸漸多了笑容。「加上地裡種的10多畝玉米,一年收入5-6萬元不成問題。誰能想到,窮了大半輩子,到老了一年能收入這麼多錢。」
2018年,西豐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到2019年末,全縣120個貧困村全部銷號,39181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20年,這個縣已實現全面脫貧。
永安村的柞蠶養殖、青山村的暖棚、聯合村的肉牛養殖……採訪車行駛在金星鄉的鄉間公路上,村莊裡各具特色的富民項目映入眼帘。「這幾年的脫貧攻堅戰,讓每個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也持續壯大,好多原來的欠債村帳戶上有了存款,貧困戶脫貧了,村集體也富裕了。」金星鄉黨委書記王利國感慨地說。
在扶貧產業謀劃和資金投入上,當地堅持強基固本,建立起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為實現產業興旺,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基礎。2016年以來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5304萬元,發展產業扶貧項目295個,實現了「鄉鎮大扶貧產業項目全覆蓋,行政村小扶貧項目全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入戶產業項目全覆蓋」,使各村都有了百萬元以上的村集體資產,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產業興旺打下了基礎。
「讓鄉親們脫貧不是最終目的,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夯實村莊的產業基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完善基礎設施,讓全縣每個村都有鄉村振興的底氣、動力和能力,是我們統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西豐縣委書記康冠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