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省9個貧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從江縣位列其中。作為從江縣眾多駐村幫扶幹部中的一員,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也很令人欣慰的大喜事。晚飯後,漫步於從江縣加勉鄉新修的通村柏油路上,來往的村民有說有笑、蘆笙堂上載歌載舞、梯田水渠蜿蜒盤旋,通村路、通組路、產業路、串戶路如同白色彩帶纏繞於村村寨寨之間……?加勉鄉變美了、村民也變開朗了。而回望四年來的幫扶路,不禁感慨萬千。
潘昌明走訪群眾。
我叫潘昌明,是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駐從江縣加勉鄉脫貧攻堅指揮部聯絡員、前線工作隊副隊長。加勉鄉山路崎嶇,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因貧困發生率高達56。8%而被列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要想富,先修路。解決加勉鄉交通瓶頸和基礎設施的問題是當務之急。被列入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後,加勉鄉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獲批脫貧攻堅項目156個,總投資10。157億元。白天,我追著各個項目單位搶抓進度、倒排工期,與縣、鄉黨委政府共同處理項目推進中的各項事宜;晚上,我又深入各村組織召開黨員會、村民大會發動群眾積極投身家鄉建設。那段時間真的很苦,忙得幾個月都難得回一次家。「跟著潘書記幹準沒錯,我們都有信心。」在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的工地上,村民們幹勁十足,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幫扶工作隊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底,加勉鄉在從江縣率先實現了「組組通公路」。目前,全鄉52個交通項目已全部完工,兩條等級公路成了貫通從江西部月亮山區的大動脈。水利設施項目、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社會公共服務等項目也在熱火朝天地開展。同時,在擔任汙弄村駐村「第一書記」期間,我還為村裡爭取了3635萬元通組路項目、18萬元串戶路硬化項目、197萬元國土整治項目、48萬元蘆笙場項目等,受益群眾397戶1491人。
潘昌明(左二)在西瓜基地查看長勢。
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只是駐村工作的第一步。要徹底拔掉窮根,讓村民吃穿不愁,兜裡有錢。讓村民掌握一門技術,提升脫貧本領,進而實現就業增收是第二步。我先後協助省交通運輸廳下屬24家幫扶單位深入加勉鄉開展技能培訓36期1877人(次),實現就業2401人。四年來,加勉鄉累計實現脫貧出列1048戶4448人,其中就有828戶通過就業實現脫貧。產業是群眾穩定增收的關鍵。我帶領前線工作隊員走遍全鄉20個村80個村民小組,結合當地實際與地方黨委政府共同制定了「保護梯田景觀、打造民俗文化、發展香豬產業」的脫貧致富路子。四年來,我帶領前線工作隊與加勉鄉黨委政府一道在全鄉20個村分別組建了「農村種養殖業合作社」,申請投入資金600萬元發展香豬養殖、韭菜種植等特色產業,並積極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發展鉤藤(藥材)種植1147畝、黃精(藥材)種植125畝;發展蔬菜種植?300?畝、辣椒種植98。2畝、食用菌試種450平米、溫室大棚蔬菜種植試點2處共1000平米;發展林下養土雞2。1萬羽、水鴨0。65萬羽;建成香豬養殖示範點3個,在貴陽等地開設香豬體驗店5個。目前,在潘昌明的協調組織下加勉鄉實現香豬訂單銷售5124頭,群眾增收718。23萬元。
潘昌明在機耕道修建現場勘察。
趕上了脫貧攻堅期,就必須履行好使命賦予的職責。駐村以來,我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堅守脫貧一線,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稱讚。大家都稱為「暖心書記」。同時,作為前線工作隊副隊長,我積極配合地方黨委、政府推動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易地搬遷、危房改造、農村電商、就業培訓、醫療扶貧等各項工作,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發揮「急先鋒」作用。脫貧不是終點,只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只要加勉鄉群眾需要我,我隨時都在。【人物小傳】潘昌明,男,苗族,1970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審計處副處長。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受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選派,赴黔南州從江縣掛職縣委副書記,協助分管扶貧方面工作,並擔任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駐從江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從江縣加勉鄉(極貧鄉)汙弄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5月以來,擔任加勉鄉脫貧攻堅指揮部聯絡員、前線工作隊副隊長。2019年,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孫蕙
實習記者 姚天樞編審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