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高縣南港鎮堅持產業進村、扶持到戶,以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為落腳點,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業等,培育了一批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扶貧產業,幫助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
高山茶成了致富「金葉子」。分類、包裝、送貨……5月22日上午,上高縣南港鎮大窩裡村九龍高山古茶合作社的員工們忙得不亦樂乎。「訂購茶葉的人比平時多,我們每天發貨一次,許多顧客還直接上門購買。」據大窩裡村黨支部書記沈銳介紹,由於訂單增多,合作社又請了3名貧困農民幹活。
大窩裡村自然條件優越,海拔800多米,常年雨霧繚繞、陽光充沛,所產高山古茶茶香濃鬱、茶湯清冽,產茶歷史悠久。南港鎮因地制宜,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流轉土地120餘畝,通過走「黨支部 基地 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路子,成立九龍高山古茶合作社,吸納30戶貧困戶入股,貧困戶年均增收近3000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餘元。
昔日廢水塘成了「聚寶盆」。南港鎮梅沙村水資源豐富,水塘較多,傳統小塊養殖成效不明顯,加上缺乏技術,許多水塘常年荒廢。為合理利用水資源,該鎮調整思路,將200餘畝水面承包給農戶,成立濟海種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小山村裡養起了生態魚。合作社聘請勞動力較強的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務工農民人均年工資達2萬多元,並通過資金入股方式帶動28戶貧困群眾戶年均增收1000餘元。
特色農業讓貧困戶走上「甜蜜」脫貧路。南港鎮把特色農業作為農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建立了7個特色農業產業合作社,覆蓋全鎮6個行政村和貧困戶。該鎮艾草基地採取「加工銷售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模式流轉土地450畝,引導貧困戶參與合作,既解決了產品銷路問題,又增強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艾草種植每畝收益可達1120元。梅沙村麒麟瓜種植基地通過「產業 旅遊」模式,既帶動本村閒置勞動力20餘人就業,人年均增加工資性收入12000元,又在麒麟瓜成熟時期吸引遊客前來採摘,真正讓貧困戶走上了「甜蜜」的脫貧路。
高山茶、生態魚、麒麟瓜等走俏,讓合作社有了生機,也給當地貧困戶務工帶來了機會。據該鎮扶貧工作負責人介紹,全鎮有31個合作社,常年用工85人,季節性用工150多人,且大部分是貧困戶。該鎮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安置就業等形式,真正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李超群 易奇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