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平縣野洞河鎮萬豐村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先鋒帶動、群眾參與、決戰脫貧,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為載體,把農村黨建與脫貧攻堅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抓黨建促脫貧的新路子,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建強支部 築牢堡壘 萬豐村10多個自然寨散落在該縣的南面10多平方公裡的深山裡,這裡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居住分散,自然環境相對較差。2014年,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0戶貧困人口990人,村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集體經濟也是空殼村。 2016年,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以袁金華為黨總支書記的村級班子,文化程度、年齡結構、素質能力與往屆相比都得到了較大提高,村級班子凝聚力得到增強,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戰奠定了堅實基石。
萬豐村白倉自然寨一角
發揮村級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萬豐村在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堅持支部班子成員坐班制,每月固定開展主題黨日和黨員學習的基礎上,堅持將黨建工作貫穿到全村各項工作中,成為了該村群眾的主心骨。在按時打贏高質量脫貧攻堅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鄰裡糾紛排查化解、農村環境整治、踐行村規民約、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
養蛙基地
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為萬豐村群眾爭取危房改造項目資金、完成房屋透風漏雨整治和危房改造330戶、安裝太陽能路燈180盞、修建美麗鄉村建設長廊、興修通組路、連戶路、產業路20多公裡,全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和社會風氣持續向上好轉。 先鋒領航 產業尖兵 激發黨員模範作用和群眾參與產業發展意識,探索黨員帶頭、幹部帶動、群眾參與的精準扶貧模式,發揮黨員幹部示範和帶動輻射作用,把黨員的示範引領作用向脫貧攻堅聚焦,將黨員幹部的思想統一到「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同頻共振上來,讓黨員帶頭發展產業致富、群眾加入到各種產業中來,形成全村產業遍地開花、利益聯結全村所有貧困戶的良好局面。
萬豐惠民養牛合作社的養牛基地
在產業鏈上,黨員率先示範。鼓勵和支持黨員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村「三變」改革為載體,發展特色產業,建立產業幫扶模式,帶動群眾脫貧致富。黨總支書記袁金華,申請財政扶貧項目資金投入55萬元,成立黃平縣野洞河鎮金華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林下養雞,吸收28戶貧困戶入股,年養殖土雞10000羽,實現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今年惠民、金華、輝煌、袁氏等6個農業經營主體中,烤菸生產、蔬菜種植、種草養牛、林下養雞等產業共帶動全村務工就業10000多人次/天,實現務工收入120萬元。」袁金華說。
養雞合作社試養的珍珠雞
萬豐村第一書記楊忠文告訴記者,「黨總支委員袁金同,牽頭組建羿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投入資金20萬元發展養殖蜜蜂產業,年養殖蜂群200箱,收入24萬元經濟效益,利益聯結貧困戶10戶31人,年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黨員張傳利自籌資金,今年種植蔬菜6畝,收入4萬多元……。萬豐村通過黨員發展脫貧致富項目,聚點成片、以點帶面,產生了強大的示範輻射效應。」 黨建引領 助力脫貧 圍繞思想引領,增強動力促脫貧,萬豐村黨總支採取走訪貧困戶、宣講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召開院壩會、培訓會的方式,在群眾中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活動,村脫貧攻堅隊員採取田間訪談、農家夜話等方式,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傳播黨的聲音,全面提升廣大群眾對脫貧攻堅政策的掌握知曉,引導群眾以感恩之心、感恩之舉投身脫貧攻堅工作中,實現「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
牧草種植
現年42歲的貧困戶張榮說:「聽了脫貧攻堅政策,今年養殖了36頭的黑毛豬,又遇近來豬肉價格上漲,收入6萬多元,真的感謝村黨支部。」 「萬豐村因地制宜,發展各種特色產業。貧困戶袁開輝,養殖13頭豬,收入3萬多元!冷水河組村民周義林,在25畝的葡萄基地套種黃金藥材,收入5萬多元,還有楊通文、周義剛等20多名貧困戶都是依靠發展產業致富後從貧困戶中出列的。」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脫貧攻堅駐萬豐村包村負責人向新華告訴記者。
林下養雞
目前,萬豐村貧困戶從2014年的240戶952人減少到的20戶38人,村集體經濟從2016年的3萬元增加到38萬元。近年來,該村黨支部獲得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縣委組織部幹部、駐該村脫貧攻堅隊員龍劍波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萬豐村黨總支書記袁金華被共青團中央、農業部授予「全國致富帶頭人」、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楊錦燾
通訊員 吳忠壽 楊曉東 編輯 劉娟 編審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