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娛樂的日本動漫

2021-02-18 理想國imaginist

隨著2020年東京奧運會即將臨近,一群日本藝術家自發組織了一個將多國國旗進行擬人化創作的活動。在介紹國家趣味知識的同時,不忘發揮日本的動漫優勢:武士、劍客、騎士、僧人、忍者等形象與國旗相結合,搭配上民族傳統服飾,也表現出藝術家個人對各個國家的不同印象。

官方網站上將國家分類進行介紹,北歐四國畫風相似。


對國旗的擬人化,不僅僅只是一個動漫形象,甚至包括這個形象的整個人生經歷(相關歷史)、與其他人(國家)之間的關係以及個人的愛好興趣等等。如果你在Twitter上搜索#worldflags_fa,還將會看到更多讀者基於藝術家的創作而進行延伸表達。

藝術家們的創作是為了表達對奧運會即將到來的興奮,而大眾的積極反應則可以體現出漫畫這一形式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事實上,不止是日本,最近《千與千尋》的重映票房火爆,不難看出,日本已經逐漸孕育出了一個利潤豐厚的全球化動漫帝國。

在《日本美術史》中,徐小虎提到:「在全球範圍內,日本動漫產業和出口授權已經超越了包括迪士尼在內的傳統國際動畫電影市場。但在內容上,日本動漫不再呈現對徵服或強勢的崇拜,轉而關心當下的全球問題,展現了一種新等級的意識和普遍性。

因此,在這個帝國的背後,我們不但可以看到日本本土文化表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們內容中全球意識的體現,以及那群不斷努力以世界化語言打破個人局限的藝術家們。

《宮崎駿:十年一夢》


1.

戰後廢墟上興起的動漫帝國

全世界只有日本人直接遭受過核武器的致命攻擊,二戰後,他們只能以興起的「花的力量與和平運動」(Flower Power and Peace Movements)來化解這種恐懼,以及日益增長的美國軍事霸權,因而在深層意識中產生了強烈的衝突。

日本藝術家運用並響應美國文化的普及,掙扎在新的跨文化與政治—社會經驗,以及內在的自我認同之間。在吸收所有這些經驗之後,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可能維持不變。藝術反映當下全球不斷加速的改變,似乎不可能再像先前的時代那樣,繼續保持特有的文化根源和特徵。

但是,日本戰後的廢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化表達,奇蹟般地引發意想不到的刺激與樂趣,並且迅速席捲全世界,也為這個國家的藝術史添上了空前精彩的一筆。

日本孕育了一個利潤豐厚的全球化動漫帝國,始於1980年代,並且在90年代加速,相關的電影動畫以及玩具、視頻遊戲產業也都蓬勃發展。這些具有神奇視覺效果的作品是技巧高超的科技產物,無論是全球名聲還是商業價值,都足以和西方的藝術巨擘匹敵。

日本的幻想插畫可以說始於12世紀,當時有許多描繪各類戀人的故事,或是記述佛教廟宇以及神道神社起源的繪卷物,其中充滿了不可思議的事件。

《信貴山緣起繪卷:飛倉之卷》(局部),約1156—1180年,紙本水墨設色,高31.5 釐米

創作與品賞這些插畫故事,在當時被認為是值得貴族或高僧認真從事的業餘消遣。這種敘述人際關係故事畫的門類再次復興,是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繪卷中,接著就是反映18世紀江戶城內芸芸眾生的雕版印刷浮世繪。

因此,日本讀者習慣了在紙上「觀看不可思議的幻想」,並從圖畫書中了解這個世界。

近年來,無數20世紀晚期動漫再次讓觀者為之瘋狂。拯救地球保衛和平的英雄,無論以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角色出現,無論身著日本傳統服裝還是現代服裝,都是獻身於忠誠與純潔的任務。

今天,數百萬人在火車上閱讀漫畫,或者用隨身設備觀看動畫電影,都在延續著舊時日本僧人以及貴族埋頭研讀物語的傳統。

《legal high》劇照

2.

日本動漫中的全球意識,一種混合版的普世預言

在全球範圍內,日本動漫產業和出口授權已經超越了包括迪士尼在內的傳統國際動畫電影市場。但在內容上,日本動漫不再呈現對徵服或強勢的崇拜,轉而關心當下的全球問題,展現了一種新等級的意識和普遍性。

最傑出的代表應該是宮崎駿(1941年生),他筆下的非凡故事強調的是富有同情心的分享,而不是具有攻擊性的佔有欲,還有就是一切動物、植物、星球與宇宙能量的一體性,情節對於兒童和成人而言都同樣引人入勝。

宮崎駿的英雄不是超人,而是聰慧、輕聲細語的姑娘,毫無畏懼地去解決前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他的第一件重要作品《風之谷》,先發表漫畫,再拍成電影,敘述了一個充滿愛心和勇氣的公主女英雄,被美國《漫畫雜誌》(Comics Journal)譽為「史上最好的漫畫小說」。

《風之谷》劇照

正如宮崎駿所說:「我們所處的時代,男性化的思維方式已到達了極限。相比之下,女孩或女人更加靈活。這就是為什么女性視角會更適合我們這個時代。」

大多數獲得國際認同的日本動漫,都會避免發出過大的聲音或者表現出自我膨脹的態度。

年輕女主人公沒有蓄勢待發的暴力,取而代之的是溫馴如小鹿班比(Bambi)的大眼睛,透露出她們內在的脆弱,這不僅讓她們更有血有肉,更加惹人愛憐,甚至會讓人上癮。

在這個神奇的發展中,善於接受和模仿的日本人翻轉了他們以往常見的模式:他們徵服世界的手段,不再是通過超級武器或者經濟強權,而是運用新世紀(New Age)想像力中的體貼、人性、仁慈。

更多的日本主流卡通,無論以書籍、遊戲還是電視劇集的形式,加上周邊衍生的商品,包括人物玩偶、專利圖像和商標,都授權海外製造商成為專營品牌,應用到鞋子、杯子、雨傘以至蛋糕等各商品上。

其中最受歡迎的大概莫過于田尻智(1965年生)創造的神奇寶貝(Pokémon)視頻遊戲及電視動畫系列。這些可愛妖怪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吸金25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的銷售額來自海外。

通過這種方式,日本現代的想像力已經和風細雨地抓住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憑藉天馬行空的幻想,古埃及、工業革命前的歐洲村莊、北歐維京人,再到日本的學校制服,不同的歷史以及地理背景全納入其中。

當今世界百分之六十的動畫節目是日本製作,並配音成為將近七十種語言的版本。美國也許一直引領著全球技術的升級,但日本卻實實在在地坐穩了插畫敘事藝術的頭把交椅。

反過來說,即使這個世界被日本的想像力所淹沒,但日本自身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吸收全世界的文化,用來製造一種高度娛樂性的後現代混合物,將各類異國元素毫無隔閡地整合為當代認知。

流行文化演變為全球文化的同時,相似的價值觀以及興趣影響不斷增加的國內外粉絲,而在這方面,日本文化的影響超越了歐美。不同年齡與種族的人們花費金錢、時間和精力在角色扮演(cosplay,costume play的簡稱)上,將自己轉化為日本奇幻電影、書籍以及視頻遊戲中的人物,藉以逃避現實。

日本擅長將卡通轉變為系列書刊,甚至電影和動畫,這種神奇的循環還伴隨著全球化的商業特許經營。典型例子是山崎麻裡(1967年生)2012年獲獎的漫畫《羅馬溫泉》,而不顧文法以不正確的拉丁文創名為Thermae Romae。

《羅馬浴場》漫畫封面

一位為古羅馬哈德良皇帝造浴室的建築師發現日本現代男性公共浴室及其各種優點,於是回去改善了羅馬浴場的設計。這個漫畫賣出500多萬本,並且獲得多個獎項,於是改編為真人演出的電影,也出了動畫長片,最後電影還拍了續集《羅馬溫泉2》(Thermae Romae Ⅱ,2014)。

由於他們對羅馬或其他古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那麼熟悉(即使不乏想像成分),日本的幻想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邊界,彰顯全世界尖端流行文化交匯為一種混合版的普世寓言。等目前受動畫滋養的世代長大以後,這種幻想作品所講述的世界歷史有可能取代書裡記載,並被視為史實的傳統歷史與文化。


上圖:《命運之夜前傳》 第一期 Fate/Zero 下圖:《朝花夕誓》

3.

傳統藝術文化在日漫中的復興

許多日本動漫作品的特色是取材於西方背景和當代全球性問題。儘管如此,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傳統或現代背景的日本鬼故事奇蹟式的復興。


《怪化貓》劇照

《物怪》是一個壯觀卻曇花一現的動畫劇集,充滿高度的智慧、豐富的美感,又是非常有趣的日本藝術史影像,直到現在都比所有畫集,甚至比所有後現代綜合藝術作品更出色,實在值得藝術愛好者的歌頌。

基於其無與倫比的美麗與智慧,加上多層次參照廣受喜愛的古代藝術品,讓影片提供的觀賞體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美妙的舞臺設計頗具詩意,又有緊張感,每個畫面自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這是因為直接引進或移植了古代名畫,強化的色彩也讓觀者幾近陶醉。

我們會窺見琳派、狩野、浮世繪、歌舞伎、武士、平安時代、佛教和超自然想像,以及其他歐洲到現代的種種藝術風格。這些都是由漫畫藝術家蜷川ヤエコ原創的漫畫,經由佚名藝術家及動畫製作者加以數位化。在這種創造性的突破中,他們精湛的技術結合了驚人的大膽以及原創性,將繪物語這個插畫敘事傳統帶到璀璨的新高度,為21世紀初日本藝術史締造了重大的勝利。

這一劇集僅僅上映三個月,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讚美與認可,但在插畫敘事的藝術史中,《物怪》電視劇集是無可匹敵的。

《物怪》劇照

4.

以世界化語言打破疆界的藝術家們

《物怪》這顆在流行藝術平庸大海中的孤獨寶石,讓我們聯想起野間佳子(1934年生)短促但燦爛的藝術生涯。她可以說是日本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與版刻家。

野間在米蘭待了六年後,到巴黎「威廉·海特工作室17」接受訓練。因而她返回故鄉後,能以深刻老練的國際視角看待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深刻了解日本古藝術優雅和詩意之美。在她積極創作的1960年代後期,東京相當崇洋,藝術家依賴社會性聯盟或貴人提拔,而她卻單獨地居住創作,以一種原創的視覺語言製作繪畫和蝕刻畫,作品表面的寧靜下流動著閃爍的能量。

精緻微妙的色調層次豐富,精細的線條或油畫作品中刻出的典型圓圈圈群一起造出的彩色浮雲,她的作品在精神上是開朗的、當代的、國際性的,但抒情而憂傷像彩色浮雲般的形狀,還有無聲的精神吶喊,卻直接回歸平安時代的美學敏感。可惜她的東京生涯太短暫,不能彰顯她豐碩無比的成就。

另外一位在很多領域不停創作的重要藝術家是草間彌生(1929年生),她秉持同樣的堅持,以及偶爾乖張的圖案形式,成為狂熱的圓點花紋女王,藝術生涯超過七十年。她在紐約居住將近二十年,作品於1950年代晚期成熟。自孩童時代起,她就叛逆而前衛,克服了日本對於女性藝術家的嚴格限制,目前躋身最前沿國際藝術名流之列。

她的媒介包括繪畫、雕塑、拼貼、表演藝術以及環境裝置,上面全都閃爍著她自我創生的圓點花紋,以重複但有機的序列演變成星星、眼睛、花朵、魚骨。她欺騙視覺的裝置作品讓人感受驚喜與愉悅。

《無限鏡屋:數百萬光年外的靈魂》,2013

1970年代末,她榮歸故裡時,已獲得各種知名的國際獎項,作品也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她的設計在形式上是國際化的,並沒有明顯的文化特徵或精神性的韻致。但是她的色彩和筆觸充滿力量,而且她在克服精神疾病時展現出勇敢的人格,讓人敬佩。草間彌生對六七十年代紐約的藝術和藝術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至今還在持續。

松原直子(1937年生)是一位有著無窮活力與創造力的藝術家,她橫跨東西方文化,是這兩種文化令人振奮的代表。松原生於京都,是一位神社高級神職人員的女兒,成長於充滿神聖儀式的崇高環境當中,與各種生靈保持聯繫,尤其是聖樹,信徒們會把心底的願望寫在乾淨的白紙條上,小心翼翼地折好,掛在樹枝上。

樹木以及木漿製成的紙(帶有生命力)是她教養的一部分,並深入她的身心。一千多年來,美及其化身在京都古城一直被眾人敬慕,松原在這裡取得美術學士學位後,赴美國、英國繼續接受專業的藝術教育,成長為一位國際性的當代藝術家。

在日本,女性要在男性主導的世界裡工作。逃離這種令人窒息的壓力後,松原來到了有著幾百年現代文化積澱的西方,在這裡,毫無掩飾的日本色彩與當時高度發達的個人主義滋養並挑戰著她的創造力。

早期的靈性完全化入創造時的忘我專注之中,使得她五十年非凡的藝術生涯裡,木刻版畫和紙張拼貼都會因遒勁有力的鑿削而顯得噴薄欲出,卻又仍然迴蕩著從內心深處湧出的意義和主題。

松原在北美生活和工作,曾在渥太華日本使館和東京加拿大使館舉辦過展覽,全世界的公私收藏機構都在展覽並保存她的木刻版畫和拼貼畫。她成為一位卓越的藝術家,其木刻藝術和技術已經超越了傳統,開拓出新的藝術疆界。

自從偉大的棟方志功在1950年代給日本現代版畫藝術帶來四射的活力以來,還從未有木刻藝術如此鮮活,如此富有美學價值,能在美術領域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像棟方一樣,松原也不事先製作草稿,而是直接在木頭上工作,用鑿子等雕刻工具在來回推拉和塑型中與紋理進行親密對話。

《善知鳥》,棟方志功作,單色木刻版畫,1938年,高25.4 釐米,寬28.7 釐米

松原直子對作品的控制令人驚奇,如同一個演奏家掌控樂曲的聲調,從如歌快板天衣無縫地過渡到深刻豐富的莊嚴樂章,而作品上幾乎還保留著斷音和連奏的標記。

《馥鬱之綠》,松原直子作,白底,2013年

最近幾十年來,她從描繪深植大地的樹木轉而創造更加抽象的壁畫,由木刻版畫或者其碎片拼接而成,有時抒情,有時又只有她自己才能看透。

《孵化》,松原直子作,白底,2014年

她那遊移不定的視覺效果包含著力量與彈性,透露出祈禱、欣喜,或者如《廣島》那樣表達出一種絕對尖銳的悲痛。

《廣島》,松原直子作,1998年,紙本

過去數十年來,松原直子看起來像一位加拿大藝術家,但儘管如此,在20世紀少數幾位不斷給世界提供獨特高品質的真正作品的藝術家中,必須給她留下一席之地。

1950年在大阪發端的「具體小組」,與紐約的抽象表現主義運動處於同一時期,而且重要性不相上下。

伴隨著他們以世界化語言表達的強烈創造潛力,全世界的藝術家在這個打破疆界的無形式藝術(Art Informel)中找到共同的基礎。

創立者之一的吉原治良(1905—1972)在60年代便頗受世界矚目,他那超越時空的圓圈充滿著大陸性的巨大體積感。他的作品呈現全然瀟灑放鬆並且自足的心態,但同時承載著一種古典的尊嚴。

除了隱含禪宗精髓之外,吉原的圓圈一向呈現著強烈的現代性與國際性的餘韻。相對於同時代的西方藝術家運用身體和行動來表達虛無主義性的消極宇宙觀,具體小組把肉身視為藝術創造過程中可用的工具,他們的探索一直強調效果的自然性和積極性的藝術表現。因此這個團體的藝術品所噴濺、灑落、撕裂的圖像,總是維持著一種令人難忘的自然平衡,顯得「本應如此」,宛如大自然所造。

Red Circle on Black,Jiro Yoshihara

【延伸閱讀】

遇上「浮世繪」的復聯,更浪了

【新書推薦】

日本美術史

徐小虎 著

點擊書封購買👆

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介紹日本藝術從遠古時代到20世紀末的發展歷程,為初學者傳遞日本之「美」。尤具特色的是,作者參照廣闊的中、西文化背景,重點關注日本各個時代最具創新意義的藝術,以此展現日本藝術精神的寬度和彈性。全書文字輕鬆曉暢,並配有250幅珍貴的插圖。

本期互動


你對日本動漫有哪些了解,或者你最喜歡的日本動漫作品,評論留言,來聊一聊吧。精彩評論還會收到主頁君的贈書~


轉載:請聯繫後臺

商業合作或投稿:rq@imaginist.com.cn

相關焦點

  • 「從水墨中來「中國動漫日本行啟動 啊哈娛樂創始人鄒沙沙受邀出席
    近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主辦的「中國動漫日本行——從水墨中來」展覽開幕式於6月22日在大阪中央區TWIN21舉辦,同期拉開了中日動漫名家對話論壇、中國風動畫電影電視片展映等系列活動的帷幕。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李天然和中日兩國動漫行業領袖人物以及日本經產省等政府部門代表共200餘人出席活動。
  • 頂級動漫音樂登陸中國 騰訊音樂娛樂與日本SACRA MUSIC達成戰略合作
    日本頂級動漫音樂正式登陸中國!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騰訊音樂」)打破次元壁,聯合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強大的生態化產品矩陣,與日本動漫音樂以及藝人輩出的廠牌SACRA MUSIC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全面負責SACRA MUSIC在中國地區的內容管理、分銷、轉授權、維權等業務,並將尤其針對SACRA MUSIC藝人、歌曲等進行多平臺、立體化推廣,為中國樂迷打開與日本動漫文化交流的任意門!
  • 日本「偷看小學女生洗澡」娛樂化,因這部知名動漫,家長呼籲刪除
    孩子看影視動漫,會不會促成犯罪?這是中國影視圈,尤其是動漫領域,常常辯論的問題。基於中國沒有動漫分級,所以,目前的政策,在給孩子看的影視動漫作品中,基本是一刀切。但凡有不適宜的畫面,一律刪除,沒有商量餘地。
  • 動漫逐漸成為主流娛樂,再也不是幼稚的代名詞,動漫愛好者長大了
    在近兩年,動漫行業在國內是越來越紅火,漫展、cosplay、虛擬偶像甚至於前幾日傳得沸沸揚揚的「女僕咖啡廳」,很多動漫愛好者們的活動逐漸被搬上檯面,動漫也逐漸成為了一種主流娛樂,我們很難想像,在幾年前,動漫甚至還是幼稚的代名詞。
  • 「影視動漫留聲機」百家號娛樂領域排行,新作者選擇哪個領域好?
    影視動漫留聲機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0,綜合排名位列1034080名,娛樂分類排名位列242685名,領先了7.0%的百家號。 優質文章: 暫無 中等文章: 暫無 普通文章: 「《日本十大娛樂頭條》2016上半年登上版面最多次的藝人果然還是……」
  • 從《排球少年》完結,淺談一下影響全世界的日本運動動漫!
    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日本動漫的運動之路吧。棒球時代要問到什麼才是日本人最喜歡的運動,那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必須是棒球!日本對於棒球的熱愛可以說深入骨髓的,在最狂熱的那一段時期,但凡有個稍大一點的空地,你就能看到一群孩子圍在一起玩投接球,而有甲子園的夏天,更是能點燃每個少年的青春和熱情。
  • 「動漫之都」,帶你瞬間破次元|秋葉原|樂一|日本動漫|上海|acg
    當前,國內有不止一座城市想要在動漫產業上有所作為,而上海在成為「動漫之都」的道路上自有底氣。無論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動漫文化,還是每年都會舉辦的五彩繽紛的動漫展會,以及被動漫迷親切稱為上海「秋葉原」的文廟「動漫一條街」上的繽紛小店,種種元素,都體現出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對動漫領域的接納度之高。
  • 動漫壁紙,日本動漫與日本民族精神
    動漫作為日本獨具特色並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樣式,是理解日本民族的入口,它「使競爭激烈、處在生活重壓下的日本人可以輕鬆地獲得他想知道的信息,滿足了人們生活漫畫化、漫畫化生存的願望和要求。可以說,漫畫是日本人生存狀態、思想觀念的真實反映,漫畫的內容、立場也直接影響了日本人對歷史和世界的認知程度」儘管日本動漫大多數是商業行為,對日本的民族精神與價值觀的反映卻是動漫作者的集體無意識。動漫塑造了日本人的形象,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現實,也構造了日本的民族幻想。
  • 淺談日本動漫文化的草根性特點
    動漫,究其根源是對各種傳統民間工藝 ( 剪紙、皮影、木偶等) 、民間繪畫 ( 素描、版畫、水彩畫、水墨畫、油畫、漆畫等) 民間雕塑 ( 木雕、磚雕、陶藝、石雕石刻、麵塑等) 以及民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複合體,是傳統大眾文化和現代大眾文化的綜合體現。現代「動漫」不僅包含動畫和漫畫,還包括了視頻網路遊戲、相關的娛樂和藝術,以及各種衍生物。
  • 動漫行業投資策略: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
    日本動漫經過長時期的發展與演變,已形成極具日本特色流派,日本也成為世界上動漫創作國與動漫輸出國的核心國家。日本動漫產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漫畫、動畫、遊戲及其衍生品。動漫產業是以動漫創意為起點、以版權保護為核心、以漫畫、動畫、遊戲、衍生品等為表現形式,版權開發利用貫穿於動漫產品的開發、流通、銷售等各環節的重要文化產業。
  • 「新寶島」的追根溯源,它的意義遠不止一時娛樂
    2019年,一首來自日本的《新寶島》歌曲風靡了中國,這首曲子乃是日本魚韻樂隊於15年為電影《爆漫王》所作,其復古的曲風和MV在日本大受歡迎,並取得了諸多榮譽,而它被引渡到國內,則是因為牽涉到國內著名創作人花粥的抄襲事件,「新寶島」這三個字才進入了大家的視線。
  • 10年前的老司機們都看啥後宮動漫?比現在高了不止一點半點
    最近這些年一直有人說什麼「動漫業界要完」,不止是閒的沒事的動漫愛好者們這麼說,一些日本動漫業界一線的工作人員也這麼說,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危機感,另一方面這些年動漫作品同質化嚴重、觀眾審美變化迅速也是客觀事實,一部異界番火了,結果接下來幾個季度就鋪天蓋地都是異界番,確實讓人審美疲勞
  • 寶鼎風雲匯&亞洲動漫榜盛典 推動泛娛樂產業布局
    5月17日,2017泛娛樂產業領袖峰會——寶鼎風雲匯&亞洲動漫榜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此次盛典由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與微博動漫合辦,從「共享、分享、盡享」三大篇章展開,旨在為中國廣大網絡文化從業者以及泛娛樂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提供真實、有效的風向指引,傳遞當下最新最快的產業動態,實現行業的融合共通,為中國泛娛樂產業布局奏出不同凡「享」。
  • 隨著近兩年動漫業的發展,中國動漫有可能超越日本動漫嗎?
    隨著近兩年中國動漫數量的激增,一個塵封多年的老問題又再次被大家提起:中國動漫有可能超越日本動漫,成為世界第一嗎?在電腦前打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阿羊莫名的沉默了兩秒。那為什麼阿羊說中國動漫不可能超越日本動漫呢?細枝末節都忽略不計,三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卻不得不提。
  • 日本留學_動漫中聲優演員藝術驚嘆不已
    在日系ACG文化蓬勃發展的如今,日本的動漫和遊戲已經變成了世界級娛樂的一大頭,既是動漫,還是遊戲,自然都少不了聲優演員的配音,而為各位演員獻聲,讓他們靈魂,讓我們常常對日本動漫中的聲優演員的藝術感到驚嘆不已。日本動漫聲優演員絕對是一個非常火爆的職位,無論是日本人還是慕名而去的留學生,每一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學習配音方面的知識。
  • (體育)動漫,日本體育成功背後的隱藏因素|日本動漫|日本|漫畫|少年...
    新華社東京10月15日電題:動漫,日本體育成功背後的隱藏因素新華社記者王子江足球崛起、錦織圭等網球明星湧現、馬拉松等大眾體育長期繁榮……日本職業體育的成功背後可能有很多因素,但有一個往往被忽視——「動漫」。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
  • 為什麼現在國內電視臺基本看不到日本動漫了呢?
    說到動漫,很多人腦海中第一閃過的都是「日本」這一動漫產業的代名詞。從1991年《哆啦A夢》首次被引入中國,到《龍珠》、《灌籃高手》、《魔卡少女櫻》、《美少女戰士》等作品,相信每個80後、90後都能如數家珍。
  • 迴避人質事件 日本多個電視臺停播動漫更改歌詞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今日(1月27日)報導,受「伊斯蘭國」威脅殺害日本人事件的影響,各大電視臺暫且擱置了動漫的播出,變更娛樂節目演出和構成的提案也在相繼提出,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雖然聲稱這是在「照顧」情勢,但也有人擔心是不是克制過頭了。
  • 移動的動漫廣告,日本電車帶你秒入二次元,漫迷的天堂
    對於交通工具,很多人心中或許都有不一樣的概念,隨著城市生活的快速發展,電車也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員,而每個地方的電車,也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特色,在日本可說是「會移動的動漫廣告」!可軟可萌比起國內,日本的電車感覺更為廣泛,哪怕是沒有去過日本的小夥伴,都能從日本的影視作品、動漫作品看到其身影,不過日漫中的它形象百變,更多的是偏重日常風,沒有那麼重的二次元感,可軟可萌的它,帶我們感受更多的日本風情,但其實在現實中,它的形象更為多變,存在更是無處不在。
  • 動漫球鞋?不止SLAM DUNK(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