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這句話的年代已經很久了,已經不能按照單純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這段話了。
「富不住大屋」如果單從字面理解,實際上是違背常識的。因為古人掙了錢回家就是買地、蓋房子,三進三出,四合院不夠,一代代人還要不斷增加擴建,然後修得越來越大,大家族幾代人都聚居一起。「富不住大屋」如果按照字面理解,就不存在「喬家大院」、「皇城相府」了。
賺了錢不住豪宅,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所以「富不住大屋」的意思,並不是不住大房子的意思。而是不住「大臥室」的意思。
我們看古居,發現古代修建的房子,都有個明顯的特點。往往廳堂都很大,但是臥室卻很小;古代的床雕梁、塌板、帳蔓,則更是包裹得就像一個封閉的小房間一樣。
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屋大人少,宅欺人」。人的陽氣布不滿屋子,屋子就阻礙主人運勢的上升,久而久之,主家容易衰敗。所以房子再大,臥室都一定要修得小小的,使自己的陽氣布滿臥室。這也就是「富不住大屋」的意思。
「窮不行遠路」,如果按照字面理解,也是違背常識的。已經很窮了,再不出去闖一闖,那生存都成問題了。所以「窮不行遠路」的真實意思是不到窮得沒辦法,不要去遠方。
農耕文明,安土重遷,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先民們人生最美的願望。即便是死,都有落葉歸根的情節。所以不到活不下去,人們是不會願意出遠門的。而且一旦做出外出的決定,首先是要考慮到自己在死前仍然能回到桑梓地,把自己這把骨頭埋在故鄉。
富人出門是不擔心自己回不來的。但是窮人因為窮,什麼都沒保障,出門交通基本靠走,溝通基本靠吼,保暖基本靠抖,弄不好還會遇到惡狗。所以一旦離家太遠,餓死、病死、凍死,也就意味著只能做個「孤魂野鬼」了。
所以當年那些「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的人,都是抱著什麼心態,才最終闖出了一條生路。
其實這段俗語,後面還有兩句,即「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這什麼意思就不解析了。都是惜命的意思。
——炒米原創首發,歡迎關注了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