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市委開展尋找「最美東營人」活動的號召,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東營日報社開展了鼓勵女職工爭當新時代「最美女職工」系列活動。並於3月6日上午舉辦了研討活動,圍繞如何破解女性「天花板」,做新時代「最美女職工」進行了研討。現對部分發言進行摘登。
打破天花板成就更好的自己
魏玉珠
在我心目中,中國現代商業女強人有兩個代表性人物,格力董明珠和老乾媽陶華碧;一個是國企,一個民營。中國的兩大民族品牌,更巧的是兩個人的丈夫早就走了,扔下孩子,為了生存不得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當今世界,人們不論再怎麼強調男女平等,各類經濟、政治、學術組織中,大多數的高級職位都與女性無緣。女性在面對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更應該做好自身的職場規劃,才有可能打破職場天花板。
打破自己職場天花板,首先就應該訂立正確的目標,做好自己的人生、職場規劃。方向錯了,每走一步就會離目標更遠。馬雲說:「不要抱怨,更不要聽別人抱怨,你看準自己的方向努力。別人抱怨的時候,你做好自己。」只有樹立了正確目標,才能朝著目標堅持不懈的努力。
中國的總勞動參與率高達76%,女性達到了64%,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的50.3%。中國女性也從以往的女主內變成了內外兼修。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女性在家庭中承擔著更多的教育子女維護家庭的責任,相應的在職場上的精力就會降低。因此女性要學會自我減負。太陽每天都在升起,家庭的成員也並非沒你不行,非你不可,要學會培養家庭成員的成長意識,減輕自己的家庭負擔,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同時要避免對自己「自我設限」。要相信自己,不斷地激發自己的潛能。人生中不怕能力低,只怕自己沒有成功的欲望與實施的行動。
要有「頭撞」天花板的勇氣
商雅雯
在很多人看來,女性在職業生涯中總是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障礙。或是因為他人的偏見,覺得女性能力有限而缺少更多施展才能的機會;或是因為要照顧自己的家庭,牽扯精力而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因此在事業中可能會難以實現高水平地突破。
在我看來,不管有沒有職業「天花板」的存在,都應該當做沒有一樣去做工作,實現人生目標。如果一開始就認為有天花板的存在,相當於事先給自己設了個限。這樣一來,就會缺少敢闖敢拼的勇氣、敢於突破自己的魄力,只會收穫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把原因歸結到外部環境的習慣。
對我個人來說,現在處於事業剛起步的階段,很難說在多久之後才能到觸碰「天花板」的高度,在現在的工作與生活中,都要有「頭撞」天花板的勇氣。不管以後有沒有婚姻、生活帶來的束縛,要讓自己的內心一直保持強大。「強大」包括「強」和「大」,「強」要有出色完成工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大」則是更大的視野、格局和主見,要保持好奇心,不隨著年紀增長就對這個世界失去興趣,同時增長處理好工作與生活關係的能力和底氣。
但是,有「頭撞」天花板的勇氣,並不意味著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貿然去「撞」。要讓自己獲得成長,具備評估風險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去評估風險,了解自己能夠抵達的高度、能夠承受的邊界,才能奮力去做、試圖突破。
好走的路 都是下坡路
趙爾靖
在《開講啦》的一期節目裡,有位開講嘉賓說,她獲得研究突破主要想法時,不是在科研辦公室,也不是在學校課堂上,而是在家裡生孩子、坐月子的時候。她說,「我的科研就是抱孩子抱出來、做家務做出來、養花養出來的。」
可能有人已經猜出來了,她就是兩度破解美國最難密碼、震驚全球密碼學界的「中國寶媽」王小雲教授。
十多年前上大學那會兒,曾聽說過王教授的事跡,也只是記住了她的成就;直到2017年,自己也成為一個「寶媽」,才知:「每天忙完家務、哄睡女兒,還能在家裡的小檯燈下演算哈希函數、思考問題」的王小雲教授是多麼不易,而又多麼不凡!
一直以來,在大多數人眼中,女性的職業發展道路都有個「分界點」,就是擁有媽媽這一角色。成為母親,多數要分心照顧幼兒,尤其是前幾年,往往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平衡工作與家庭,有時甚至會身心焦慮、精疲力竭。打破這一不可避免的「天花板」,固然需要社會的進步、組織的認可、家人的支持,可更重要的卻應當是自我的突破。一旦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不再給自我設限、設障,未來的路一定會寬廣許多。
管理學上有一個「斜坡球體定律」,意思就是一個人或者組織如同斜坡上的球體,如果沒有止動力,就會下滑。好走的路,從來都是下坡路,而所有能讓我們變好的選擇,過程雖從來不會輕鬆,可結果一定會帶來欣喜。或許,我們未必能達到王小雲教授的成就,可每天接受一點新的信息、每月讀一本書、每年研究一個課題,這就是進步。
這幾年,身邊有不少朋友深耕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用心用力提升能力,一點點頂高「天花板」,相信縱使時代如何瞬息萬變,而她們必然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作為女性,我們其實有更多優勢,我們內心柔軟卻又無比堅強,我們心思細膩卻又敢於創新,我們身兼工作與家庭卻一直認真負責。那不妨從現在起,去突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做到勤勉。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沒有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是夜以繼日,埋頭苦幹,以只爭朝夕的幹勁創造著她的驕人成績,那麼就讓勤勉奮鬥也成為我們的人生底色,攀上新的高峰。
做到專業。培養專業精神,這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力量。我們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加深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研究,只要堅持下去,時間會見證奇蹟。
做到開放。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身處知識革新的時代,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對新事物、新技術設防,把自己變成「蓄電池」,持續為自己充電。
這樣下去,當我們回到家中,看著可愛的孩子,會堅定告訴她,你是媽媽的驕傲,而媽媽也要成為你的驕傲……
側面
劉冬輝
年幼隨父習武數年。踢腿、倒立、空翻、扎馬步、舞劍使棍,「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吃苦流汗。小學到大學,一路短髮,一路班長、團支書,同學稱呼我為「輝哥」。如今,不做「輝哥」很多年,為人妻、人母,性格還是挺爺們。但,這只是一部分。
人是複雜的,而具有多個性格側面、多種情緒集合於一體的超複雜性,我認為是女性專屬特質。這可能跟人體構造有關係,無論怎樣,奇蹟的是,超複雜性沒有難倒女性,相反,女性似乎天生擁有駕馭這種超複雜性的能力,能夠在不同的「我」中平穩地過度。超複雜性需要被認識。很多女性結婚生娃後就失去了自我,少有傾聽或表達自己內心的聲音,似乎被家庭裡的那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定義了。一個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團隊,超複雜性是女性突破天花板的重要優勢。
超複雜性代表著超乎尋常的想像力,於是,在對待各類問題的解決方案上,我們可能比男性更有方法;超複雜性代表著超乎尋常的感受力從而具備較快的適應性,當外面天翻地覆的時候,我們反而會更加堅定,「為母則剛」就是這個道理。
超複雜性,更代表著有無限的可能,代表著每位女性都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前段時間在報社微信群裡,我分享過一首聞一多的《靜夜》,其中有句詩很喜歡,叫「我的世界還有更遼闊的邊境」。媒體人的「遼闊的邊境」多了去了!從初級到資深、學者型、專家型記者,進階的道路上將越來越不擁擠;「北胡南葉」,胡舒立,財新傳媒的創始人;葉檀,著名的財經作家。如果喜歡財經,不妨向這兩位女性看齊;經商頭腦不錯,還可以學習光線傳媒的王長田。像「吳曉波頻道」的吳曉波、農夫山泉的鐘??一樣,「記」而優則「商」,做企業賺大錢。得把目光看長遠,只有「把目標定到天上去」,才會知道,天上那個目標到底是什麼,想都不敢想,做就更不會去做了。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不斷吸收學習新鮮事物是讓超複雜性個體永葆青春活力的關鍵。我們要有所熱愛並在無論怎樣的生活生存條件下繼續熱愛,要有一個讓自己精緻的梳妝檯、要有一張讓自己精進的書桌,還要有一方讓自己可以調整狀態的空間。
女性最美的時刻是不被定義的時刻,願諸位都能看到自己不同的側面,願諸位「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左邊家庭,右邊事業
王敏
幸福是什麼?我理解的幸福為,通過自己的勞動,做一些有益他人的事。而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兼顧了事業中的成就感和家庭中的幸福感,兩者缺一不可。
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庭幸福的人,事業才能持久發展,人生的價值感、意義感和幸福感,才會達到更高的水平。而如何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滿足感?
首先,要順天賦。也就是工作要適合自己。自己從小喜歡文字,讀書,理想就是當一名記者,而今,已如願以償的當了12年的記者。
然後,是使命感。「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為一名記者,更要有使命感。2020年的春節,註定是不平凡的。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一個個深入抗「疫」一線的記者傳來的報導給公眾以力量與希望。然而,每一則重要信息的背後,是無數將鏡頭對向他人的新聞工作者默默的付出。與在醫院抗擊疫情的醫務工作者一樣,記者無疑也是這場「戰爭」中的最美「逆行者」。
再次,是獲得感。能力上的獲得,物質上的獲得和精神上的獲得。從事著自己喜歡的行業,並能養活自己。在幫助農戶賣出滯銷農產品時,收到他們的感謝時的精神滿足感。
最後,是歸屬感。以報社為家,在報社有濃濃的歸屬感。
學習使自己不「盲」,2020年,我定位為「學習年」,為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報名了為期兩年的幸福雙翼家庭大學課程;為成為一名全媒體記者,報名學習了80節的視頻製作課程,讓自己忙碌而不「盲」。
善於利用「零碎時間」
關晨歆
只有不想做的事,沒有擠不出來的時間。對於正處在快節奏職場工作的女性個人成長來說,善用「零碎時間」來充實、提高自己,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零碎時間」,顧名思義就是零星、片段的時間,如等車、排隊、睡前、醒後等時間,把時間積零為整,精心使用,這正是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奧妙。
入職到報社快滿三個月了,在這期間,我們遇見「兩會」、突逢「新冠肺炎」,我們同前輩一起,像上了發條的陀螺一般,投入到快節奏的工作和學習中。對於新人來說,在工作中查缺補漏則更需要我們善於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多讀老記者稿件、多發掘新的新聞點練習採訪、多看各大官媒發布的評論稿件,都可以利用這一方式來充實自我。
身為記者,沒有人能夠只寫自己領域內的話題,需要我們「跳出」常規框架,做一些「意料之外」的內容。此次開年分配的工作任務中,「4+9工作專班」的金融動能轉換工作室、「有事大家談」欄目、調研年課題……都是讓我尋求多方面突破的一個入口,但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對此,在今年的工作和學習中,我會多向工作室的前輩領導們學習,多看關於金融方面的知識、政策,把基礎先打好。將欄目放在一個尋求自我亮點的高度上,多關注類似的優秀公眾號、文章,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採訪風格和撰稿風格。借調到勝利街道,使我離基層更近,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在半年的借調工作中,我將計劃多走進社區、村鎮中,傾聽居民群眾的心聲,看到基層工作者為建設美好村鎮的身影,說出他們的故事。
很多人以為當我們走出校門時,就能找到自己夢想的工作。實際上,人們都是在多次的嘗試後才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路。不斷試錯、不斷糾正,才能找到最終的歸宿。
天花板效應的確是一道難題,但只要不斷學習、充實、突破自我,何嘗不夢想一下下一位優秀的職業女性就是你。
「天花板」是什麼?——
「玻璃天花板」一詞出現於1986年3月24日的《華爾街日報》,用來描述女性試圖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所面臨的障礙。
其基本涵義為,女性或是少數族群無法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並非是因為能力或經驗不夠,或是不想要其職位,而是在升遷方面似乎有一層無形障礙,所以他們的職位往往爬到某一階段就不可能再繼續上去了。
從世界五百強的CEO到頂級大學的終身教授,女性佔比很小。這似乎都指向了一點,職場對女性來說,仍舊存在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