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家《光明日報》刊文講述「女醫生騎行300公裡回武漢上班」的...

2020-12-12 華聲在線

編者按

24歲的甘如意是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範湖分院的醫生,她因牽掛村民們和一線的同事,說服父母,歷經艱難險阻,從荊州市公安縣農村騎行輾轉4天3夜,將近300公裡回武漢上班,一路經歷困難危險最終平安到達。

湖南作者曾散用報告文學《甘心》記錄了這一感人故事,該篇文章在2020年3月20日的《光明日報》刊發。

甘心(報告文學)

作者:曾散

插圖:郭紅松

【中國故事】

我是醫生,騎車也要回武漢

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的消息鋪天蓋地傳來的時候,甘如意有些懵了,她當時在老家正陪著父母烤火,電烤桌的溫度如同新冠肺炎疫情資訊的熱度,灼得她隱隱作痛。

回鄉下的這些天,甘如意的內心頗不平靜。作為一名從武漢回來的基層醫生,她惦記著三百多公裡外的武漢,密切關注著疫情新聞和單位工作群信息。形勢急轉直下,誰都始料未及。

1月25日,大年初一,甘如意一家的新年飯吃得心事重重。「我要趕回醫院!」她的決定比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的消息更讓父母驚慌。

「你才剛剛回家幾天?還在過年啊。」母親急著接過話頭,馬上又補了一句「現在回武漢太危險了!」後面這句話才是母親真正的想法。

「現在情況緊急,哪怕是普通感冒,居民都會恐慌。我們科室只有兩個人,我去了,能為更多的患者化驗,也能減輕同事的壓力。我同事都58歲了,也一直沒休息。」甘如意又望著父親。這個家裡,父親的話不多,但他最支持甘如意的工作,當年選擇學醫也是父親的建議。

父親抬頭看了看懸在天花板上的燈,然後看著甘如意,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你回去工作我不攔你,這是你的職責。一定要注意安全啊,你不但是醫生,也是我們的女兒!」

青白色的光散落在廳屋的角角落落,憐愛與不安在父母的心頭不斷發酵著,然後蔓延開來,隨同燈光蕩漾,飄飄灑灑在廳屋裡。

「到處都封路了,明天去辦通行手續,後天走。」甘如意當機立斷,馬上跟單位領導申請提前返崗。

1月26日是大年初二,沒等手續辦齊,傳來消息,所有去武漢的公共運輸停運,就連甘如意所在的楊家碼頭村去往縣城的主路都只能通行兩個輪子的車輛。

「怎麼辦呢?」甘如意的父親自言自語,又像是在跟女兒說話。他們村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斑竹壋鎮,距離武漢三百多公裡。

未滿24歲的女兒一直是父親的驕傲,從小到大乖巧懂事,從湖北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後,順利考到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範湖分院成為一名化驗醫生,他相信以女兒的專業知識回去多多少少能盡一份力,可他發愁的是這幾百公裡路程該怎麼辦。

「看能不能叫一輛車送我去,我看村裡很多人家買了車。」甘如意回村後看到有些鄰居家門口停放著車輛。

「我去問問。」父親說完就起身出了門。

父親回來的時候已經很晚,車輛沒有著落。其實後來出發後他們才發現,即使叫到車也通行不了。

「沒有車不要緊,我可以騎自行車去。」思前想後,甘如意大膽提出想法。

「那怎麼行?幾百公裡路啊!」父母不同意。

「騎一段就少一段,路上說不準還能坐上順風車。我每走一段路就給家裡報平安,你們放心!」甘如意打定主意。

父親自責沒有本事,雙手將頭髮抓了又抓。甘如意也心疼父母,他們在家務農,辛苦一輩子,也不能享女兒的福。

接下來幾天,甘如意一邊規劃騎行路線,一邊辦理各種手續,等單位返崗證明和臨時通行證辦好就出發。

騎行路上,淚水伴著雨水,被風吹落

1月31日,甘如意早早起來,發現父母起得更早。臨行前,她把母親給她裝好的年貨拿出來,背包裡只裝了點餅乾、堅果、幾個橘子和換洗衣服。

上午十點,陽光燦爛,甘如意開始了她的「遠徵」。

甘如意那張編號為「009」的臨時通行證,車牌號一欄填寫的是「自行車」,通行事由「到武漢江夏區金口中心醫院上班」。

父親堅持要送上一程。父女倆每人一輛自行車從家裡出發,農村的路彎彎繞繞,經常還會遇上路障。爬坡過坎走了近50公裡,到達公安縣城時已是下午3點。當晚,父親帶她借住在一個遠房親戚家。

甘如意那天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多年沒有騎自行車,膝蓋疼」,一個流淚的表情。看得出,漫漫徵途的第一步給了她一個下馬威。

2月1日上午,甘如意又要啟程了,她不忍心父親辛苦,拒絕了他再送一程的建議。告別父親,甘如意真正踏上了她一個人的逆行之路。

老舊的藍色單車譁譁作響,承載著瘦瘦弱弱的甘如意,一點點向前移動。這輛車伴隨她長大,如今又隨她奔赴抗疫戰場。甘如意跟我說,那天她回想起年少的時光,小學三年級她就每天騎這輛車上學,一直騎到她離家上大學。歲月流轉,她長大了,自行車也老了,車架上的斑斑鏽跡仿佛是它的年輪,一層疊著一層,兩個輪胎有氣無力地滾動著,乾乾癟癟,顫顫巍巍。

對複雜的路況甘如意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有時候冤枉路還會讓她沮喪,她只能靠手機導航一段一段前行。

下午1點,甘如意到達荊州長江大橋。工作人員告訴她,橋上已經不讓自行車通行。她只好把自行車寄存到一個副食店裡,打電話讓父母日後抽時間取回去。

失去唯一的交通工具,甘如意只能步行經過荊州長江大橋,等她走到荊州市區,天已經黑了。她找不到開門營業的旅館,手機也已沒電,只能向一個未營業的旅館老闆求助。老闆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一家還能安排住宿的地方。

2月2日,甘如意一大早就起了床。她在路邊攔了十幾輛計程車,都被告知不能出城。

中午11點,一輛計程車把甘如意放在了荊州市中心城區的街道,看到路邊停放的共享單車,她艱難地決定繼續單騎遠徵。沿著318國道騎行,她下一站目標是七十多公裡外的潛江。

冬天天黑得早,一場雨不期而至。甘如意心中萬分沮喪,可她沒有退路,只能冒雨前行。她打開手機電筒照明,累了就下來推著車走一截,走走停停。

冬雨細細碎碎,冷風咋咋呼呼,濃霧繚繚繞繞,甘如意慌慌張張。外套淋溼了她不怕,帶的乾糧快吃完了她也不怕,但天黑讓她恐懼,夜色張牙舞爪撲面襲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手機微弱的燈光能見度有限,眼前朦朦朧朧,影影綽綽。這個未滿24歲的小姑娘終究忍不住了,她記不清路上哭了多少次,淚水伴隨著雨水,被風吹落。

318國道不斷延伸,依稀的路牌和導航指引著甘如意往前。9個多小時後,燈光閃現,路口站著三四個警察。潛江終於到了。

300多公裡路程,四天三夜

還沒等甘如意到跟前,警察趕忙迎了上來。

「這麼冷的天,又這麼晚了,你怎麼一個人在外面啊?快回家吧!」潛江市公安局民警熊陶虎邊走邊說。

甘如意冒雨走了一天,饑寒交迫。此時見到燈光,見到警察,仿佛見到了希望。她跳下自行車,趕緊回答:「我是公安縣人,是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的醫生。我這是從公安縣趕往武漢。」

看了甘如意的身份證、通行證和返崗證明,又聽她講了一路的騎行,執勤民警被深深地震撼了。

「小姑娘不容易!我們給你先找個休息的地方,你好好休整一下!」熊陶虎立即聯繫了執勤點附近的一家酒店,安排甘如意住下。反覆叮囑她,去武漢的事不要著急,大家一起想辦法。

當晚,潛江市公安局決定派車送甘如意回武漢。民警施虎給甘如意打去電話,甘如意當然高興,但她轉念一想,非常時期,要靠警察維持日常秩序,哪能過多麻煩他們。「你們有你們的崗位要堅守,我這也是要奔赴我的戰場!我們各有不同職責,哪能讓你們專門送我去武漢?」甘如意婉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

「那你早點休息,明天再想辦法。」施虎深受感動。

經過多方協調,最終為甘如意找到了一輛去漢陽送血液的順風車。

2月3日上午8點半,施虎將甘如意送到滬渝高速潛江收費站等待,還給她準備了水果和方便麵。

「謝謝你們,要不是你們,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武漢呢!」甘如意的內心被感動充盈著。

「不用客氣,你是好樣的!到了武漢給我們來個信兒!加油!」

上午10點,濃霧漸漸散去,高速公路潛江路段開始放行,甘如意搭乘的順風車終於駛向了快車道,她的返崗歷程也終於按下了快進鍵。

看著窗外快速後退的風景,連日來的歷程也如同電影鏡頭,在甘如意的腦海裡循環播放。後來她告訴我,當時想起父親曾給她講過的話。1998年長江流域發大洪水,她的家鄉公安縣是重災區之一,老百姓是靠著國家,靠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才渡過難關的。那時她才兩歲,沒有什麼記憶,但是如今,她作為一名醫生,必須衝到一線去。

兩個多小時後,甘如意搭乘的順風車到達漢陽區。她怕耽誤送血車的事情,向司機道謝之後,急急地下了車。

甘如意在武漢生活才兩年多,只知道武漢很大,對於從漢陽到她工作單位的距離,其實完全沒有概念。

武漢所有公共運輸早就停運。甘如意只好又找了一輛共享單車,靠手機導航,騎過楊泗港長江大橋,到武金堤上,繼續向前騎。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手機又一次沒電關機,無法導航,不熟悉路況的甘如意走了不少彎路。「當時天黑,我很害怕,越騎越快,不敢回頭,總感覺後面有東西在追著我跑。」

經過六個小時的騎行,晚上六點左右,甘如意終於到達她工作的地方——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範湖分院。

300多公裡的路程甘如意前後用了四天三夜。

跟上夜班的同事簡單交流之後,甘如意回了自己的宿舍。晚上8點28分,她通過微信朋友圈向所有人報了平安。

2月4日,返回武漢的甘如意沒有休整,第二天一早便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她先去庫房領防護服、護目鏡、手套、口罩、鞋套等防護物資,穿好防護衣,開始一天的工作。開窗通風,打開電腦和儀器、環境消毒、準備採血用具、接待患者、病人手指消毒、生化檢驗採血、標本離心、上機操作、等待出結果、病人信息錄入、給患者發放結果……

緊張忙碌的一天落下帷幕,下班前對所有儀器設備進行關機保養,寫好保養記錄,做好科室衛生,做到徹底消毒……這就是甘如意返回武漢度過的第一天。

一路逆行,甘如意心甘情願

「甘如意骨子裡有股韌勁,這事發生在她身上一點也不奇怪。」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院長陳宗勇說,「她平時工作認真負責,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一樣有責任心!」李高潔是甘如意的大學同學,她說:「認準這個事就會執意去做,還要做好,這就是她的風格。」

2017年畢業時,甘如意以優異成績通過招考,成為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面對其他同學選擇了待遇豐厚的醫療檢驗企業,甘如意說:「我就是從農村來的,我很清楚基層醫務人員緊缺的狀況,我願意在這裡貢獻一份力量。」

2月9日,社區78歲的王婆婆來範湖分院查尿常規,因為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心臟功能也不好,王婆婆爬個樓梯都喘氣。甘如意扶著老人家,到二樓女廁所去接小便。然後一手端著小便標本,一手攙扶著老人送回輸液室後,自己拿著尿液樣本再去化驗室化驗。

甘如意說,這個非常時期,很多人都會有思想包袱,沒病都先嚇倒了。她遇到這樣的患者總會想方設法開導他們。

「幫助老年病人,這樣的事情,在甘如意身上,真是太多了。」化驗室主任肖大建是甘如意的科室領導,他說,甘如意很敬業,經常加班加點。確實,這些天我通過微信採訪她,她都是晚上十點多鐘回到宿舍才有時間給我回信息。

在抗擊疫情的緊要關頭,武漢的各條戰線都物資緊缺。甘如意下班之後也沒有閒著,她年紀小,人際圈子也小,但她仍搜尋她所有的資源,不斷聯繫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同學、朋友。河北愛心人士侯豔澤看到有關甘如意的報導之後深受感動,輾轉聯繫到她,決定籌集防疫物資對口援助她所在的衛生院。

2月22日,侯豔澤和她的同學共同籌集到的第一批防疫物資,順利抵達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範湖分院,4000隻鞋套、100套3M防護服、150套國標防護服、300個KN95口罩、10000隻一次性醫用PVC手套、5000隻一次性檢查檢驗手套,這批物資有效緩解了甘如意所在衛生院物資短缺的狀況。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像甘如意一樣,辭別家中親人,向武漢堅毅「逆行」,往湖北千裡馳援的人還有很多很多,這些人是父母、是子女、是丈夫、是妻子……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渺小,仿佛微弱的星光,但匯聚在一起,最終成為耀眼奪目的光束,照亮黑暗,驅散陰霾。

單騎逆行,風雨兼程,面對所有的艱難,「95後」甘如意都心甘情願。

她說,她姓甘,不怕苦。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20日 14版)

相關焦點

  • 騎行300多公裡,95後女醫生趕回武漢上班,網友感動
    近日,就發現了這樣一件感動人心的溫暖之事:有位95後女醫生騎自行車從荊州趕到武漢,花了4天3夜,騎行了300多公裡,為的就是要去一線上班幫助病人。這樣的堅韌和無私的精神值得所有人敬佩,讓無數網友為這位白衣天使的行為而感動。
  • 95後女醫生騎行300公裡回武漢:我在,村民會安心
    300公裡回漢上班&nbsp&nbsp&nbsp&nbsp用時4天,一路經歷困難危險&nbsp&nbsp&nbsp&nbsp最終平安到達&nbsp&nbsp&nbsp&nbsp單位人手緊張&nbsp&
  • 4天3夜騎行300公裡回武漢 她的故事再次令人淚奔
    9月27日下午,在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身穿白裙的24歲女孩甘如意,講述她騎行300公裡返崗的故事,令聽眾淚目。 甘如意,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技士。春節前夕,她從武漢回到公安縣老家過年,可剛到家就得知,為控制疫情擴散蔓延,離漢通道已經關閉。情況緊急,武漢最需要醫護人員,同事們一定忙得不可開交。 可所有去武漢的公共運輸都停運了,從老家斑竹壋鎮雙河場村到公安縣城的路也封了。 「就是騎自行車,也要回武漢!」甘如意堅定地說。 她一邊規劃騎行路線,一邊辦理通行手續。
  • 那個騎行4天3夜回漢上班的「95後」女醫生,上榜了「一線醫務人員抗...
    長江日報-長江網3月8日訊騎行4天3夜輾轉300公裡回武漢衛生院上班的「95後」女孩甘如意(新聞連結:人在醫途!吃了4天泡麵、騎車300多公裡,「95後」醫生回漢戰「疫」),是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檢驗科醫生。昨日,甘如意上榜國家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一線醫務人員抗疫巾幗英雄譜」(20人)。
  • 那個4天3夜騎行300多公裡,趕赴武漢抗疫的女醫生現在怎麼樣了?
    4月8日零時起,武漢正式解除了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開始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這也意味著「封城」76天後,武漢與外界的通道重新開啟。武漢解封,標誌著中國抗疫取得了勝利,這個勝利來得太不容易了,是由千千萬萬個默默付出的英雄們,以命相搏得來的。
  • 曾騎行四天三夜赴武漢抗疫
    因騎行四天三夜跨越300多公裡回到武漢抗疫,95後的湖北荊州姑娘甘如意備受關注。
  • 96後女護士單車騎行 4天3夜返回武漢(附視頻)
    疫情如虎,很多醫護人員,暫別父母妻兒,千裡馳援,向著武漢「逆行」!     「黑夜中我很害怕,越騎越快。但是,醫院需要我,患者需要我,我必須趕到!」2月3日下午,靠著導航、單車騎行了4天3夜,1996年出生的女孩甘如意終於到達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範湖分院。  甘如意是湖北荊州公安縣斑竹壋鎮楊家碼頭村人,老家距離範湖分院300多公裡。春節前夕,她已回到老家。疫情發展迅速,她所在的化驗室,只剩一個人堅守。
  • 《光明日報》刊文:多美!「小涼山彝族風尚」
    《光明日報》 2020年9月27日 第11版多美!「小涼山彝族風尚」【扶貧藝話】「設計是什麼?設計的社會價值在哪裡?」(作者:吳碧波,系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 來源 |《光明日報》 2020年9月27日 第11版 編輯 |胡心雲原標題:《《光明日報》刊文:多美!「小涼山彝族風尚」》閱讀原文
  • 二月蘭|騎行藥鄉完成300km爬升1000m
    這或許就是騎行的精神所在騎行是一種堅持自我的精神支配無論騎行的路有多長選擇了便義無反顧無論山有多高堅持必會迎來終點的曙光5月30日七個人的騎行小分隊選擇了騎行300KM選擇了爬升登上了藥鄉之巔七人全部完成300km爬升1000m騎行我們是認真的
  • 武漢「老男孩」挑戰騎行 50多歲的門外漢6天騎近800公裡
    50多歲的門外漢6天騎近800公裡   4位武漢「老男孩」挑戰環海南島騎行   王蘇、黎少川、畢凱軍、付國祥,這幾位曾經就讀於武昌實驗中學的同學,上周相約海南,6天近800公裡,完成了環海南島的騎行。
  • 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致敬英雄——2020...
    讓趙世鑫全身心投入的是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的新書——《致敬英雄——2020抗疫報告文學集》。該書忠實展現2020全民抗疫圖景,收錄的19篇報告文學均首發於《光明日報》,作者中既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紀紅建、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等,也有《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的記者,同時還收錄了120餘幅來自抗疫一線的珍貴攝影圖片。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封底的二維碼收聽由電臺著名播音員錄製的有聲版圖書。
  • 光明日報刊文駁「共產主義渺茫論」三重思維邏輯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8日電  17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理論文章《共產主義這面旗幟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文章指出:今天,「共產主義理想」在少數人那裡似乎是「幻景」,在某些共產黨員心中也似乎成為「忌諱」。在他們看來,21世紀如果還有誰高談共產主義理想那一定是「穿越」了,早已不知今夕是何夕。
  • 法國PBP 2018年中國1200公裡不間斷騎行挑戰 - 300公裡資格選拔賽 · 順義分站
    2018,挑戰再繼續,京津冀地區的300公裡不間斷騎行挑戰活動進入緊鑼密鼓的準備階段。
  • 「爸爸帶3歲娃騎行去三亞」後續:4002公裡!騎行57天!抵達終點
    爸爸帶3歲娃騎行去三亞》後續4002公裡!騎行57天!抵達終點給孩子上了一堂在路上的「啟蒙課」休整後,羅新華帶著高高又出發。高高好奇地看看路邊田野中的牛。受訪者供圖還記得三湘都市報曾經報導的帶兒子高高「騎行萬裡路」的株洲爸爸羅新華嗎?(詳見10月26日A06《行萬裡路!爸爸帶3歲娃騎行去三亞》)11月27日,是45歲的羅新華帶著3歲的兒子高高從株洲出發後萬裡行的第57天,他們抵達了本次騎行的終點站海南三亞,全程共騎行了4002公裡。
  • FUN來了|兩男子從湖北走到湖南:想回深圳上班
    【兩湖北男子步行到湖南想回深圳上班,被鐵警發現後勸回】2月5日,湖北兩男子因著急去深圳上班,但由於湖北境內交通停運,兩人竟然試圖步行通過鐵路到湖南岳陽乘車前往深圳,鐵警及時發現,並對兩人進行防疫檢測後及時勸返。
  • 和武漢人共飲一江水的新武漢人:想回武漢回不去
    共飲一江水坐在老家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的大炕上,28歲的娜仁每天刷著手機,關注武漢的「社區網格信息」,看見「0」就高興,隔著1600多公裡,替樓上樓下的爹爹婆婆鬆一口氣。沒封閉小區管理前,她看見圖片裡老人們湊著腦袋,在樓下曬花被子,就著急。她想回武漢回不去。
  • 兼職外賣員每天騎行100多公裡,過年他依舊堅守崗位
    兼職送外賣每天騎行100多公裡在接受記者採訪前,張聯文剛接了一單水果外賣,這是一單短途配送,裡程只有300多米,但他依舊不敢懈怠,害怕錯過了時間。記者一邊跟著張聯文送外賣,一邊和他攀談起來。每天下午一點半到晚上十點半,他會在超市上班,早上時間空閒,就兼職送外賣。"媳婦和孩子都回去了,超市過年不放假,所以我就留了下來。"張聯文一邊說著,一邊步履不停。據張聯文介紹,他從2015年外賣剛興起的時候入行,到現在已經跑了快5年。雖然每天只跑半天,但騎行裡程也有100多公裡。
  • 義大利自行車品牌巨頭FRW輻輪王:騎行十公裡上班,鍛鍊效果不錯
    終於到了得上班的日子。選擇哪種交通方式呢?雖然有10公裡的路程,騎行吧。許是宅在家中太久的緣故,騎了大約十五分鐘,竟然有點腿酸的感覺,碰到爬坡還有點小吃力。經過40分鐘的跋涉,終於到了公司,下車時覺得身上微微出了汗,小腿肚還有點小打顫。也許這樣的騎行才有鍛鍊效果吧。
  • 日均騎行超百公裡,到底是女神經還是女漢子
    中山女網友Summer從11月24日起,開始了她的臺灣環島騎行。她的目標是用約10天的時間,完成約1200公裡的騎行。
  • 作家遠人做客光明大講堂 講翻譯巨匠朱生豪的故事
    作家遠人。深圳新聞網訊 8月19日下午,由新區文體教育局主辦、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承辦的光明大講堂在新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此次光明大講堂邀請著名作家、詩人遠人做客,以「朱生豪與莎士比亞」為主題,與新區廣大讀者講述著名翻譯家朱生豪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