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走紅,你的職場有沒有遭遇「內卷」?

2020-12-16 海右讀書

近期,內卷#內捲化#這個詞忽然火了起來,它頻繁出現在職場青年人和大學生的口中。內卷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經演變如今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形象地說,就是在某些特殊局面中,儘管每個局內人都很努力爭取自身利益,但越努力卻帶來了越多無謂的損耗,整體利益並沒有相應提升。該用法在職場中比較火,很多青年人用內捲來指代激烈、過度的內部競爭。內卷的流行也讓人們再次思考「勤能補拙」的勤奮文化,是否也應量力而行。

遭遇內捲化的職場和白領們

經常關注一些微博職場熱門話題的人們,可能看到過網友「內捲化」的吐槽。比如某發達省份一所中學招聘教師,投遞簡歷者多數是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碩士博士,於是評論中出現了這樣的說法:「超級內卷」「這也太卷了」「名校碩博卷在高校也就算了,都卷到中學去了」。

「內卷」是近期在網絡上十分流行的一個詞,比較學術化的解釋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通俗來說,可以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上文中提到的「中學招聘」的事例就是如此,在常人看來,名校碩博應聘中學老師還需經過非常激烈化競爭,是一種資源浪費的非正常競爭現象。

以中青年人為主的職場上,競爭日趨激烈,「內捲化」逐漸蔓延在很多行業,並且越來越嚴重——至少比起十年前是如此。舉例來說,一家收益相對穩定的公司,多名員工按照公司慣例每天工作八小時。後來,一名充滿熱情和幹勁的年輕人加入公司,自願每天加班一小時,事實上也沒有拿到更高的薪水。這名年輕人打破了員工既有的工作模式,以至於其他人為了表現不至於太差也開始加班,然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一段時間以後,公司所有人都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工作時間,卻沒有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收益,個人薪資水平也沒有提升。從這個角度看,這種努力和加班都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而沒有其他選擇的「社畜」們卻只能如此。這種風氣蔓延在各行各業,對於很多職場白領來說,想瀟灑地喊出「努力到此為止,我要下班了」不太容易實現。所以,「內捲化」在越來越多的職場青年中得到了共鳴。

這種現象很容易讓人想到曾經很火的一家培訓機構的宣傳語:「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對手。」讓你拼命學習的不是選拔性考試,而是其他願意學習的人。經濟學家薛兆豐早先也發表過一句殘酷的金句: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查閱相關資料可以發現,農民工社會交往內捲化,少數民族文學內捲化,校長培訓課程內捲化,基層工作內捲化……似乎各行各業都出現了這種內部毫無意義的競爭現象。

知乎上也有人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其解釋得更加通俗,內卷可以理解為「無法實現質變的無休止的量變」。從學術到大眾的出圈現象

近幾個月以來,「內卷」這個詞越來越出圈。如果追溯其源頭,內卷並不是一個新詞,最早是人類學家用來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增長,只是在一個層次上自我重複的概念發明。印度裔漢學家杜贊奇認為,清朝中晚期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廉價勞動力過剩,卻沒有帶動技術革新,使得經濟形態長期停滯於小農經濟階段的發展狀態,就是社會學中內卷的典型案例。

內卷這個詞更廣為所知,是源於出現在農業中的一個現象。1963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曾經在爪哇島生活過一段時間,他潛心研究當地居民的生活,並出版了《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過程》一書。當時,印度尼西亞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水稻種植分布在爪哇和峇里,這裡生活著印尼75%的人口。因荷蘭統治者的外部壓力和人口增長導致的內部壓力,當地的農業生產只能不斷加強水稻種植,增加種植人口的數量。結果是水稻生產依然屬於勞動密集型經濟,也並沒有帶來更高的獲得價值。

格爾茨的觀點是,印度尼西亞多年來水稻的強化生產並非因為技術或者政治變革,而是人口和社會的複雜性。說得更通俗一些,這種現象長期停留在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既無法突破也無法擺脫。後來,這一概念逐漸出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種學術研究領域。在中國,內捲化這個名詞早在2010年前後就開始出現在學術研究中,而在大眾特別是職場青年中逐漸開始廣泛應用,則是近一兩年,特別是2020年以來的事情。

其實,即便是這個概念近期才開始明確起來,實際上這種現象也早已有之。有媒體舉了多年前央視記者在陝北採訪一名放羊娃的故事,他人生的軌跡大致是「放羊—賣錢—娶媳婦—生孩子—放羊」的循環。這個例子雖然不似職場上的內捲化那般令人無奈,也算是一個通俗化解釋這個名詞的案例。

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吐槽內捲化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如今,內捲化遠不是溫吞的從放羊到放羊的循環,而是「血狼精神,與我同在」「今日瘋狂,明日輝煌」這樣的口號背後所呈現出來的狀態。與此同時,探討內捲化話題的文章也開始出現在大眾媒體上,這些話題討論內捲化的由來,各個行業出現內捲化的原因以及解決方式,內卷到底有沒有一些人強調的那麼嚴重等等。由此,這個詞也越來越出圈。

無需為內捲化過度焦慮

有悲觀一點的學者看來,現在很多人的一生無不處在一個內捲化的環境中。幼兒園的孩子就要比別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更出色,很多中小學生成績接近滿分也並不出類拔萃,優質大學的錄取分數更是水漲船高,至於社會上公認的好工作,門檻更是比多年前高了很多。這樣造成的怪圈就是,很多本來就很優秀的人在同類中無法脫穎而出,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變得更優秀,才能達到既往的目標或結果。

這不免讓人想到在IT等行業中經常被吐槽的「加班文化」。其實這種文化並非科技時代的新興產物,而是由來已久。中國自古以來有「勤能補拙」的說法,魯迅先生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元素周期表的發明者蒙捷列夫也說過:「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可見延長工作時間在中外都是普遍認同的工作態度。這原本是少數勤勉者能夠脫穎而出的努力方式,只是當這種方式不得已普及至幾乎所有圈層時,便失去了它原應有的價值——每個人都得100分時,某個人的100分便失去了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碩士研究生馮皓辰在一篇關於內捲化的文章中談到,內捲化所映射出的為了實現同一個目標卻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體效率下降的狀態,成為一種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釋,並同白領群體們所面臨的無奈而迷茫的處境高度契合。內捲化一詞的流行,反映出當下大眾對於既有社會問題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漸激活,但即便如此,相關討論仍存在諸多局限之處。比如,很多行業對內捲化的分析並不科學;用這個詞來解釋過多的行業不良現象也導致了人們對複雜問題的簡單化。「對內捲化的關注始於人們對於這一概念所映射的過度勞動與競爭加劇處境的共鳴,但遠不應止於憤懣情緒的簡單發洩。」馮皓辰如此分析。

壹心娛樂創始合伙人楊天真曾因一句「為什麼不能為了工作犧牲身體」引發熱議後,她發文澄清:「我選擇,我犧牲,我承受。這是生命力流淌的孤勇與偏執,不以此要求任何人,也不建議模仿。」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拼命工作很精彩,而對有些人來說,工作之外的高質量精神生活才是更值得追求的。從這個角度看,無需為內捲化過度焦慮。生命原本不必整齊劃一,不必全都是一副人生贏家的模樣。

相關焦點

  • 職場人,越來越累的你,是被「內卷」了嗎?
    職場新人,還沒有考慮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就被各種「996福報」、「奮鬥逼」支配,在還沒有最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早早邁進了「打工人」的世界,於是就有了例如: 你看你理解的「內卷」是不是這樣?
  • 啟牛商學院,以財商教育破局職場「內卷」壓力
    (原標題:啟牛商學院,以財商教育破局職場「內卷」壓力) 前不久,《
  • 今天你被「內卷」了嗎?心理學:內卷思維的5大表現,你中了幾個
    高回報,低收穫,是現在很多人在生活以及職場中常常產生的一種感受。關於內卷,一個經典的定義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一方面,蛋糕沒有做大,可是迫於生存的壓力,每個人又需要通過競爭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在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內卷就必然會發生。地鐵上的座位總數是一定的,但如果很少有人對座位有強烈的需求,那麼內卷的現象就很少會產生。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2)
    文章作者大談特談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內卷現狀,充滿憂慮下此論斷:「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正面臨普遍的困境: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真不是現在的孩子矯情,也不怪他們競爭意識發育太早,「培訓班鄙視鏈」「學區房排位賽」之類的教育軍備競賽萬眾參與,這可真是值得警惕的「內卷」。「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
  • 2020內卷元年,那些「卷不動」的職場人還好嗎?
    據36氪調查結果顯示,職場中不同程度感受到內卷的受訪者佔比高達96.76%,其中陷入嚴重內卷並影響到工作的受訪者有16.18%,而完全沒有感受到內卷的職場人僅有3.24%。「內卷」程度當談到職場中經常出現的內卷現象,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覺得工作重複無沒有意義、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加班嚴重是「職場內卷」三座大山。
  • 你被「內卷」了嗎?
    近日,「內卷」出圈了……「打工人」為了爭取表現,領導不走,我也留守;大學生為了獲得獎學金或保研資格,與同學不斷比拼學習時間和表現;中學生為了考高分不斷刷題和培優,你報三個培訓班,那我就報五個......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背後都有著相近的邏輯
  • 無處不在的「內卷」,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但說實在的,在真正了解到這個詞的意思以後,我發覺這個聯想還是十分形象且有一定道理的。何為 「 內卷 」 ?這其實是一個新詞,你要是非要找什麼官方權威解釋,我是愛莫能助。先來給你們看看在華為這篇內部文章中,比較書面化的說法吧。
  • 職場人修煉三種能力,告別職業內捲化,助你前程無憂
    ,自己越來越陷入了日常的事務工作,大部分精力都花費到了處理日常的瑣碎繁雜小事,天天忙忙碌碌,月月衝衝忙忙,辛苦一整年下來,發展自己的工作能力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在面臨晉升提拔機會時,因為自己沒有突出的能力和耀眼的業績,而眼睜睜地看著機會同自己擦肩而過。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有人說,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比如加班,為什麼要加班?是老闆逼迫的嗎? 不是的。讓你加班的人不是老闆,而是其他加班的人。這是網民口中的職場內捲化。 再比如上早教。讓你孩子上早教的不是早教機構的銷售,而是其他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這是教育內捲化。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1985年中國社會學者黃宗智在《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一文中,首次把「內捲化」概念帶入中國社會。黃宗智將這個概念應用於我國古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研究中,以此稱謂依靠大量勞動力投入來獲得總產量增長但同時邊際效益遞減的發展模式,即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他通過這個概念要解釋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
  •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內卷最新資訊 > 正文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 頂級三觀︱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你的思維可能內捲化了
    什麼是內捲化?現在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彙叫做「內捲化」。那麼什麼是內捲化?1963年,美國有個人類學家叫克利福德·格爾茨。他在爪哇考察時發現,當地土地面積不多,同時又面臨資本的缺乏和行政性的障礙。勞動力只能不斷地投入農業生產中,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勞動力填充型的農業發展模式。
  • 熱詞背後的2020:打工人的內卷與白領意識的消失
    而更早之前,「內卷」是輿論場內網民使用的高頻詞。孩子競相參與早教培訓班是內卷,清北碩博爭搶街道辦崗位是內卷,職場人比著加班是內卷……內卷儼然無處不在。從「內卷」到「打工人」,投射的是這屆網民特別是年輕人工作與生活狀態的嬗變:處在高強度競爭和快節奏生活下的他們,整體社會心態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某些隱秘的角落。
  • 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12月初,《咬文嚼字》雜誌經過評選,發布2020「十大流行語」,其中有一個詞是「內卷」。而在前不久,播妞就在某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程式設計師未來會成為非常內卷的職業麼?」「內卷」流行開來,高校學生用它指非理性內部競爭。有同學舉例:老師要求論文五千字,不少同學為評優寫了一萬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務,但獲優比例並未改變。現在,「內卷」從大學生群體中「出圈」,各行各業內部的非理性競爭都以「內卷」稱之。
  • 黃宗智獨家澄清:意外走紅的「內捲化」到底是什麼意思?
    譬如,改革以來藉助超過之前的勞動法律規定的工時來用工,最終形成通過用中介性的勞務派遣公司來聘請沒有或少有勞動法律保護和福利的「合同工」,藉此來達到比使用正規職工的企業更高的利潤率,迫使它們要麼使用同樣的「內卷」策略,要麼無法與其競爭。如今那樣的「非正規」勞動力已經達到城鎮職工總數的75%。對處於那樣的用工狀態下的職工們來說,「內捲化」概括當然會引起其感同身受的共鳴。
  • 倪雲華:面對「內卷」,企業和個人如何自救?
    比如今年的高考,河北的衡水中學考到清華北大分數線的有100多人,但清華北大每年在每個省錄取名額是固定的,所以這100個多個考生中有70%上不了清華北大。即便再努力並通過努力達到了標準,也得不到機會,因為規則將外部的空間變小。 這時努力的標準就不再是你的目標,而是變成了你的競爭者,而且這個標準還是一直在變高的,沒有上線的。
  • 「今天你內卷了嗎?」瞬間大火的詞,你看懂了嗎?
    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歡迎關注。"今天你內卷了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卷"一詞突然大熱。上到各行業的從業者,下到網絡上的吃瓜網友,仿佛人人都在談論"內卷"。"內卷"的大火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反映了當下人們生活的焦慮與迷茫。
  • 「打工人」還在內卷,但搶人大戰其實已經暗中開始
    大有大的好處,福利待遇都不錯,從三餐到下午茶,從打車到租房,衣食住行,公司都給包了。大也有大的壓力,996、PUA、內卷、打工人,2020年的每個職場流行梗,似乎都是圍繞著網際網路大廠的那些事展開。一位網際網路大廠人說:「我的老闆最喜歡說,你是不符合預期的,你是不被接受的,你的投入不行,處處強調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這種方法比直接剋扣工資、延長加班時間的懲罰更打擊人心,這讓一個人無法融入到職場環境中,無法與新的團隊共同奮鬥。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