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三觀︱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你的思維可能內捲化了

2020-12-14 騰訊網

很久以前,央視總播放一則公益廣告。

茫茫黃土高原,記者採訪一個正在放羊的娃娃。

記者問:「你每天都在幹什麼呀?」

「放羊。」小娃娃答道。

記者又問:「放羊為了什麼呢?」

「掙錢。」

再問「掙了錢呢?」

「娶媳婦。」

繼續問:「娶了媳婦呢?」

「生娃。」

記者不放棄:「生了娃呢?」

……

小放羊娃想了想,說:

「放羊。」

什麼是內捲化?

現在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彙叫做「內捲化」。那麼什麼是內捲化?

1963年,美國有個人類學家叫克利福德·格爾茨。

他在爪哇考察時發現,當地土地面積不多,同時又面臨資本的缺乏和行政性的障礙。

勞動力只能不斷地投入農業生產中,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勞動力填充型的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生產處於人均生產力極低的低水平狀態維持循環,農業無法實現向更高級的形式轉變。

之後他將這一研究發現寫入他的書《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

內捲化這個詞開始發揚光大。

這一現象在小農經濟現象中很常見,農業生產所得,僅夠維持投入生產的勞動力消費。

即便加大勞動力的投入,結果也是雖然總產量增加了,但人均產量和所得並沒有增加。

有增長無發展,沒有多餘的資源去發展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

內捲化概念可以從物理上理解。

我們知道,一個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會維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猶如永動機的概念,永動機的轉動,只是在依靠本身固有的慣性力量做恰好能讓本身動起來的循環運動,而對外卻無法輸出哪怕一點點力量。

點擊播放 GIF 2.3M

內捲化概念總結起來可以描述為:低水平、無突破、無結果、無意義的循環狀態。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可能出現內捲化狀態。

美蘇爭霸時,雙方你來我往的軍備競賽就是一種內捲化。

你造一顆核彈,我就比你多造一顆,你發展太空計劃造太空梭,我也研究載人航天造航天飛船。

雙方不斷的在軍備上投入人力物力財力,而最終的結果,在浪費大量資源後,沒有分出高下,仍然是爭霸狀態,兩敗俱傷,無突破、無意義、無結果,陷入內捲化。

暮氣沉沉的活殭屍企業,會有一個特徵,他們的主要業務收入,只夠覆蓋企業運營的成本。

即便招更多的人,擴大業務量,結果還是一樣,賺的錢只夠發工資。沒有多餘的利潤可以投入到更有前途的新業務上。

大家每天樂呵呵上班打卡,月底領工資,日子一眼望到頭。

人也會陷入內卷,放羊娃一輩子的人生內容,就是放羊-娶媳婦-生娃-繼續放羊。現代普通人的人生也不過是上學-上班-買房-結婚-生娃-上學的循環。

人生停留在無意義的循環中,一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沒有一絲的別樣精彩。無法突破,無法進入更高的,與之不同的意義中。

如何打破內捲化?主要是一個「變」字。

欣然迎接內外環境的變化,有助於打破內捲化。

對於小農經濟和活殭屍企業的內捲化突破,需要抓住資本投入和新技術的應用。

困擾中國千年的小農經濟模式,在農業機械化和化肥等新技術的應用下,迅速打破內卷,進入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

活殭屍企業需要引進資本和新技術,開闢新的業務領域跳出來內卷。

對於內捲化的相互傷害的同質化競爭,則要有增量思維和差異化競爭

存量總是固定的,一種業務的市場就那麼大,你多得一點,他就得少拿一點,即便雙方打的兩敗俱傷,總量還是那麼多。

眼光應該放在增量上,放在從沒人注意到的新領域,開發新的用戶需求,新需求新領域可以無限開發,理論上增量是沒有止境的

發展自己的特色長處,做差異化競爭。就像馮鞏說的:我就想跟潘長江比個大,跟陳佩斯比美發,跟帕瓦羅蒂比劈叉,跟美國總統布希比說中國話!

無法自我感知的思維內捲化

以上這樣的內卷,主觀上是可以認識到的,並且主觀也想改變,只是困於客觀條件而無法完成。但起碼問題還可以發現,也可以有變化的方向。

最可怕的是連思維認知都內卷的狀態,這種內卷發生在個人智識上,他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思維和知識結構已經內卷。最後導致整個人生陷入內捲化,無意義地活了一輩子。

思維內捲化幾個特徵:

▶ 固執

▶ 反智,舊的就是好。

▶ 愛回憶,以往日榮光為榮。

▶ 知識陳舊,無法接受新的知識,不能應對新的變化。

▶ 知識結構僵化,學習能力低下,舊有的知識框架無法和新的知識發生連接

▶ 固有的認知維持著現有人生的價值感,落後錯誤的認知和他的價值感相互激勵,互相維繫,形成一個思維上的低水平循環。這個是思維發生內捲化的最主要標誌。

內捲化的思維是很難從內部主動認識到的,內捲化的人生也不會讓人感到痛苦。猶如放羊娃的人生循環,他自己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反而會自我感覺良好。

克服思維內捲化,只能在內捲化發生之前,就要時刻警惕自己思維的內卷。

▶ 努力接受新知識。

▶ 時刻更新完善知識結構。

▶ 有意的去聽取不同意見。

▶ 思考和自己立場相反的觀點。

▶ 跳出舒適區,遠離讓自己感到舒服的觀念回音壁。

如果不幸已經陷入思維內卷,那麼就只能等待外部環境劇烈的變化向內更新思維,這一過程必然是相當痛苦了。

如果沒有等到外部環境的反向改變,那麼就極大可能在自己完全無知已經內捲化中,毫無意義的過完一生。仿佛沒有存在過,時間長河中不曾泛起一絲漣漪。

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陷入「內捲化」,如何自救?
    面對內捲化 如何實現人生精進2020.11文/小牛君當下處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家的壓力以指數形勢上升。原生態農業在維持著田園景色的同時,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後來,這位學者把這種現象冠名為「內捲化」。這裡「內捲化」的重要特徵,指的是勞動重複、沒有進步,沒有突變式的發展,而是停留在低水平的簡單層次上的自我重複。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進入一家公司工作,用了一年時間就獲得晉升。
  • 「內卷」走紅,你的職場有沒有遭遇「內卷」?
    遭遇內捲化的職場和白領們經常關注一些微博職場熱門話題的人們,可能看到過網友「內捲化」的吐槽。比如某發達省份一所中學招聘教師,投遞簡歷者多數是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碩士博士,於是評論中出現了這樣的說法:「超級內卷」「這也太卷了」「名校碩博卷在高校也就算了,都卷到中學去了」。
  • 今天你被「內卷」了嗎?心理學:內卷思維的5大表現,你中了幾個
    一方面,蛋糕沒有做大,可是迫於生存的壓力,每個人又需要通過競爭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在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內卷就必然會發生。地鐵上的座位總數是一定的,但如果很少有人對座位有強烈的需求,那麼內卷的現象就很少會產生。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有學生說「以前覺得上大學就解放了,把中學沒睡的覺都補回去,把中學沒有時間精力做的事情都一一做一遍,還可以抽時間讀一下以前買了沒讀的書……」。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上了大學,才發現沒有時間去都課外書,因為結課論文的deadline要到了,不交論文就會影響畢業,寫得一般般就會影響評優。
  • 對自身現狀不滿,但又缺乏改變動力:破局年輕人的內捲化情緒
    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他把這個現象冠名為」內捲化效應「,後來,這個概念又被廣泛應用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學術研究中。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無發展的增長」是歷史學家黃宗智對於「內捲化」概念的另一種描述,增長是指「量」的積累,發展則是指「質」的改變和提升。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為了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人口數量的井噴式增長,但當農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人口數量的增長並沒有帶來農業社會在「質」上的改變和提升,反而陷入了重複勞動、「邊際效益遞減」的境地,因此也被稱之為「無發展的增長」。
  • 如何擺脫內捲化?-虎嗅網
    但是,為何中國沒有率先走出內捲化?主要原因是信息壟斷。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願意投資知識,但是其所讀的書被限定了,信息被統治者壟斷了。統治者利用信息壟斷和文官制度,將知識分子晉升王室之下的頂級獵食者,成為農耕內捲化的既得勢力。所以,內捲化是人被鎖定在邊際效用持續遞減的制度環境中爭奪存量。
  • 陷入「內捲化」怪圈!
    如果拜登上臺,中美關係的震蕩幅度會減少,但拜登可能真的搞出「對華施壓統一陣線」,讓中國面臨更大的、更實質性的壓力。 那麼,是川普連任對中國更有利嗎?可能是,但也未必。因為他進入第二個任期後,情況也將發生巨變。沒有了連任壓力,川普在經濟上就不必看中國臉色,下手或許更狠。 所以,不管川普連任和拜登上臺,中國都要做好面對更大壓力的準備。
  • 如何破解科技界的內捲化現象?
    通俗地說,就是看起來很熱鬧,其實沒有實質性的進步,也就就是沒有發展的繁榮。1.教育環節內捲化的表現形式為了系統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科技界的上遊到下遊簡單梳理一下:教學(人才培養)、科研與成果產出,看看這些過程中都有哪些內捲化現象。先從教學說起,教學過程原本就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如何避免教育內捲化?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內捲化?這是個社會學名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樣的解釋可能比較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 什麼叫做「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許多人常常這個詞用來形容各類競爭環境惡化、個人發展受限等情況——但是這個「內捲化」的詞,比較難去「顧名思義」,完全不具備博大精深的中文的內涵,既不形象又不形聲,有點像「形上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 走出舒適圈,打破內捲化,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是呀,就是因為你覺得上班沒啥事兒,偷懶敷衍,喝茶,聊天,刷淘寶,現在有更優秀更努力的人可以取代你,人家憑什麼繼續錄用你呢?曾經我問過陳姐,有沒有想去找一個更好一點的工作,但是陳姐刷著手機說:你看咱上班寫字樓冬有暖氣,夏有空調,不用在外面風吹雨打,曬太陽。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的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的增長。但是,這個事情是有一個邊界的,就到了一定的界限以後,你投入再大,你的產出也不再增長了,甚至開始衰減了,就是經濟學經常說的邊際效益遞減。
  • 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 1 -社會學上的內捲化,如今的涵義已經非常廣泛,超出了原來學術上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各色社會話題的討論,獲得了廣大學生和社畜的共鳴。這是「內捲化」的外溢,內捲化如今已經成為一切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
  • 內捲化帶來的消極心態,怎麼破?讀這幾本書或許會有答案
    近期大火的名詞「內捲化」,本是農業和經濟術語,指發展停滯不前。而如今在網絡上,「內捲化」逐漸成了殘酷和惡性競爭的代名詞。這篇文章無意探討詞彙含義,但「內捲化」的流行是值得深思的。它之所以在今年影響廣泛,取得無數人的共鳴,源於2020年人們所面臨的巨大壓力。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2020這樣特殊的年份,無疑加重了這種壓力。
  • 經濟內循環與社會內捲化
    如果川普連任,中國面臨大幅度對外開放或內循環內捲化的兩種可能,極端情況還可能出現硬脫鉤、經濟封鎖、全面對抗及「新冷戰」。改革開放要比內循環內捲化,對這個國家及中國民眾更加有利。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啟動內循環,依靠國內市場及人才可以製造高科技產品。這種想法其實是違背經濟規律的。
  • 無處不在的「內卷」,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何為 「 內卷 」 ?這其實是一個新詞,你要是非要找什麼官方權威解釋,我是愛莫能助。先來給你們看看在華為這篇內部文章中,比較書面化的說法吧。「 內卷 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 evolution,即演化。直觀地說,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或繞圈圈」。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
  •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一個問題沒有,學校的正規教育與校內外的補課教育,已經形成了「鼎足之勢」。要不說當代的學生太累呢,又得接受來自學校的正規教育,放學後還得接受來自校外的補課教育,美其名曰「贏在起跑線」,事實呢?略微提升並不是很明顯而已。當然,很多家長學生其實也是並不想去培訓機構接受校外教育的,但是,雖然不情願,可是補課這個「教育內捲化」的行為,已經讓很多學生與家長走上了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