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內捲化 如何實現人生精進
2020.11
文/小牛君
當下處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家的壓力以指數形勢上升。
學生們備受考學壓力,上了一天課之後,還要報考各種補習班。
別人見你補習,生怕落後,也跟著補習,忽略查缺補漏的效能,補課逐漸變為一種常態。
職場亦如此,同事見你加班,怕自己先下班不合適,他也加班。大家都很忙,但工作成果未必盡人意,僅是普遍性效率低下。
資源是有限的,大家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就不斷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參與到內卷的惡性競爭中。越焦慮,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人越焦慮。
多數人無意間被鎖死在低水平的狀態中,在某個圈層周而復始低效循環。這些習以為常的「症狀」,很好解釋了最近的熱詞之一——「內捲化」。
01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內捲化」這個詞的起源。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蓋爾茨的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曾在爪哇島生活過。
這位長住風景名勝的學者,無心觀賞詩畫般的景致,潛心研究當地的農耕生活。
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原生態農業在維持著田園景色的同時,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
後來,這位學者把這種現象冠名為「內捲化」。
這裡「內捲化」的重要特徵,指的是勞動重複、沒有進步,沒有突變式的發展,而是停留在低水平的簡單層次上的自我重複。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進入一家公司工作,用了一年時間就獲得晉升。
而另一個在這家公司工作了五年了老員工,看到這一幕,憤憤不平地跑去問老闆。
「為什麼我在這家公司做了這麼久,從來沒有升職加薪,這個年輕人過來上班才一年就獲得提攜呢?」
老闆答道:「因為他用一年的時間,就做出了你五年的成績。至於你,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經驗,重複用了五年而已。」
這就是「內捲化」的一個小例子。
很多人自詡「持之以恆」,但工作成效卻始終不盡人意。
這類人一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不斷自我重複,給人感覺向前走,實際上只是不停在原地打轉。
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藉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如果我們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算。那麼也就是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大概需要五年的時間。
但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我們又看到另一種情況:
這個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奮工作。別說休息,可能連吃飯上廁所都要擠出時間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
只要企業不辭退他們,他們不會換工作。即使這樣,他們的生活依然貧困。
每天忙碌,生活陷入死循環。而這種忙碌,反過來又固化這種死循環。
「一萬小時定律」在他們身上,並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們越忙越窮,把自己的技能縮窄在一個跑道上。
「一萬小時定律」不僅沒讓他們成為專家,反而捆住他們,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消耗自己。
02
陷入「內捲化」,難道當事人自己不清楚嗎?還真未必。
人性使然,每個人想要對自己形成理性的認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經把人的認知狀態分成四種: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已知道。
而95%的人都處在第一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能力、認知程度是不明晰的。
當過度的「自以為是」遇到「坎坷不平」以後,往往易陷入迷茫無助的狀態。
漸漸地,他們認知停滯,便傾向於畫地為牢,陷入「內捲化」。
美籍華裔作家伍詩琦在《無聲告白》中寫道「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因此,想要破局,先要找到自己,明確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內在的天賦潛能,進而尋求新出路。
比如,今年有近千萬的畢業生,如果他們都想去北上廣,去特大城市做白領,必然造成「內卷」。
於是,很多人及時轉換思路、更換跑道,回到老家鄉創業。
開發創新農產品基地,發揮自身技術潛能開發某種專利,最終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賽道不一樣,競爭的維度不一樣,人生之路往往越走越寬。
或許有人會質疑小編:這並不是鼓勵「逃避競爭」嗎?
並非如此,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假如,小明和同學們基本每天放學花一小時就做完了作業,剩下三小時的遊戲時間。
小明班的課代表為了好好表現,做了一小時作業後,還花了一小時預習了一下,剩下兩小時遊戲時間。
老師得知後,鼓勵了課代表,並在班級上表揚了他。
第一次月考,大部分同學們從90分進步到了95分,課代表從90分到了100分,到了第一。
這叫競爭。
第二個月,小明班的班長開始每天努力學習兩小時,第二次月考,課代表和班長都拿到了第一。
第三個月,課代表開始花了三小時學習,一小時遊戲時間。小明也開始努力,不過比較懶,僅花一小時半的時間來學習,兩小時半來遊戲。
結果,小明、課代表、班長都考了100分,都是第一。
由於都是第一,所以第一不再有價值。
但仔細計算一下,在這當中,小明僅學習了1.5小時,班長學習了2小時,課代表學習了4小時。
這叫「內卷」。
在超過1.5小時後,三個人就已經「內捲化」了。
明明已經達到了目的,但因為某個原因,大家持續消耗時間,使得競爭越來越激烈。
有那些空閒時間,還不如發展個人愛好,廣泛汲取課外知識,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水平。
事實上,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他究竟做了多少有價值的事。
所以,「假把式」的精細、無成果的考究,不等於高級與優秀。
只有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坐標,改變思路、破舊立新,站在更高層次向外突破,才能告別被動式「內捲化」。
03
我們知道,多數的所謂「內卷」,無非是來源於從眾心理——
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更不知道如何發揮自身的潛能。
想要真正突破「內卷」,除了提升自我認知外,另外一個關鍵就是拓展更高的格局,進化思維方式。
之前有個詞,叫「降維攻擊」,是指以高級生物去打低級世界的生物,一打一個準。
舉個例子,我們在打遊戲的時候,為了通過關卡,有時再怎麼出招,再怎麼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這時候,只要通過升級各種進攻武器,用高級的裝備去打裝備低級的敵人,就能順利通關。
戲如人生。遊戲,反映出的往往是現實。
當我們用低維度的視角去看某個問題的時候,感覺它無法解決。
但當我們站在更高的一個維度去看它,也許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甚至連問題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馬車的時代,大家都在尋找更快的馬,但當汽車被發明出來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有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大體意思就是: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鍋的限制。
人生就像這張大餅,是否能烙的滿意大小,完全取決於那口「鍋」,它就是思維方式和格局。
同行業的門店老闆,面對電商的衝擊,有的人會想:
「都是萬惡的淘寶惹的禍,是馬雲毀掉了實體經濟!」
「房租越來越高,營業額還不夠付房租,線下店誰做誰賠錢…...」
也有人會想:
「我要去學習一下新零售、O2O、體驗經濟、社群經濟......聽說都是能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
「是否有同行的資源,我要去交流借鑑一下。」
同一件事,思維方式不同,應對方式就會截然不同,結局必然不同。
很喜歡電影《教父》裡的一句臺詞——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人們常說,態度,決定命運。事實上,思維能級,也同樣至關重要。
有的人,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自滿自足、淺嘗輒止。
有的人,保持獨立的人格,強化思考與判斷是非的能力,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求精進。
時間一久,人生差距自然而然也就拉開了。
所以,「內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身於其中不自知,困於低效的自我重複中,陷入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虛度時光。
只有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進而用思維引導行動,才有機會跳脫出「內捲化」的生活。打破低效模式,避免無效競爭,完成人生破局。
共勉~
END
作者簡介:小牛君,專注個人成長與精進指南。
微信「拍一拍」上線:生活很苦 幸好你甜「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景區突發火災,人生不易,願你咬牙前行秋天第一杯奶茶?別擺出一副「活不起」的樣子985高材生自殺引熱議:壓力是人生的常態「奶茶妹妹」豪門太太圈合照曝光被嘲上海名媛群刷屏的背後!
界世的你當不
只作你的肩膀
我是小牛君
Fearless Sun
自我管理|閱讀學習|成長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