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內捲化」,如何自救?

2020-12-17 我是小牛君000

面對內捲化 如何實現人生精進

2020.11

文/小牛君

當下處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家的壓力以指數形勢上升。

學生們備受考學壓力,上了一天課之後,還要報考各種補習班。

別人見你補習,生怕落後,也跟著補習,忽略查缺補漏的效能,補課逐漸變為一種常態。

職場亦如此,同事見你加班,怕自己先下班不合適,他也加班。大家都很忙,但工作成果未必盡人意,僅是普遍性效率低下。

資源是有限的,大家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就不斷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參與到內卷的惡性競爭中。越焦慮,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人越焦慮。

多數人無意間被鎖死在低水平的狀態中,在某個圈層周而復始低效循環。這些習以為常的「症狀」,很好解釋了最近的熱詞之一——「內捲化」

01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內捲化」這個詞的起源。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蓋爾茨的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曾在爪哇島生活過。

這位長住風景名勝的學者,無心觀賞詩畫般的景致,潛心研究當地的農耕生活。

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原生態農業在維持著田園景色的同時,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

後來,這位學者把這種現象冠名為「內捲化」。

這裡「內捲化」的重要特徵,指的是勞動重複、沒有進步,沒有突變式的發展,而是停留在低水平的簡單層次上的自我重複。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進入一家公司工作,用了一年時間就獲得晉升。

而另一個在這家公司工作了五年了老員工,看到這一幕,憤憤不平地跑去問老闆。

「為什麼我在這家公司做了這麼久,從來沒有升職加薪,這個年輕人過來上班才一年就獲得提攜呢?」

老闆答道:「因為他用一年的時間,就做出了你五年的成績。至於你,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經驗,重複用了五年而已。」

這就是「內捲化」的一個小例子。

很多人自詡「持之以恆」,但工作成效卻始終不盡人意。

這類人一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不斷自我重複,給人感覺向前走,實際上只是不停在原地打轉。

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藉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如果我們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算。那麼也就是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大概需要五年的時間。

但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我們又看到另一種情況:

這個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奮工作。別說休息,可能連吃飯上廁所都要擠出時間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

只要企業不辭退他們,他們不會換工作。即使這樣,他們的生活依然貧困。

每天忙碌,生活陷入死循環。而這種忙碌,反過來又固化這種死循環。

「一萬小時定律」在他們身上,並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們越忙越窮,把自己的技能縮窄在一個跑道上。

「一萬小時定律」不僅沒讓他們成為專家,反而捆住他們,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消耗自己。

02

陷入「內捲化」,難道當事人自己不清楚嗎?還真未必。

人性使然,每個人想要對自己形成理性的認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經把人的認知狀態分成四種: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已知道。

而95%的人都處在第一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能力、認知程度是不明晰的。

當過度的「自以為是」遇到「坎坷不平」以後,往往易陷入迷茫無助的狀態。

漸漸地,他們認知停滯,便傾向於畫地為牢,陷入「內捲化」。

美籍華裔作家伍詩琦在《無聲告白》中寫道「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因此,想要破局,先要找到自己,明確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內在的天賦潛能,進而尋求新出路。

比如,今年有近千萬的畢業生,如果他們都想去北上廣,去特大城市做白領,必然造成「內卷」。

於是,很多人及時轉換思路、更換跑道,回到老家鄉創業。

開發創新農產品基地,發揮自身技術潛能開發某種專利,最終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賽道不一樣,競爭的維度不一樣,人生之路往往越走越寬。

或許有人會質疑小編:這並不是鼓勵「逃避競爭」嗎?

並非如此,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假如,小明和同學們基本每天放學花一小時就做完了作業,剩下三小時的遊戲時間。

小明班的課代表為了好好表現,做了一小時作業後,還花了一小時預習了一下,剩下兩小時遊戲時間。

老師得知後,鼓勵了課代表,並在班級上表揚了他。

第一次月考,大部分同學們從90分進步到了95分,課代表從90分到了100分,到了第一。

這叫競爭。

第二個月,小明班的班長開始每天努力學習兩小時,第二次月考,課代表和班長都拿到了第一。

第三個月,課代表開始花了三小時學習,一小時遊戲時間。小明也開始努力,不過比較懶,僅花一小時半的時間來學習,兩小時半來遊戲。

結果,小明、課代表、班長都考了100分,都是第一。

由於都是第一,所以第一不再有價值。

但仔細計算一下,在這當中,小明僅學習了1.5小時,班長學習了2小時,課代表學習了4小時。

這叫「內卷」。

在超過1.5小時後,三個人就已經「內捲化」了。

明明已經達到了目的,但因為某個原因,大家持續消耗時間,使得競爭越來越激烈。

有那些空閒時間,還不如發展個人愛好,廣泛汲取課外知識,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水平。

事實上,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他究竟做了多少有價值的事。

所以,「假把式」的精細、無成果的考究,不等於高級與優秀。

只有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坐標,改變思路、破舊立新,站在更高層次向外突破,才能告別被動式「內捲化」。

03

我們知道,多數的所謂「內卷」,無非是來源於從眾心理——

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更不知道如何發揮自身的潛能。

想要真正突破「內卷」,除了提升自我認知外,另外一個關鍵就是拓展更高的格局,進化思維方式。

之前有個詞,叫「降維攻擊」,是指以高級生物去打低級世界的生物,一打一個準。

舉個例子,我們在打遊戲的時候,為了通過關卡,有時再怎麼出招,再怎麼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這時候,只要通過升級各種進攻武器,用高級的裝備去打裝備低級的敵人,就能順利通關。

戲如人生。遊戲,反映出的往往是現實。

當我們用低維度的視角去看某個問題的時候,感覺它無法解決。

但當我們站在更高的一個維度去看它,也許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甚至連問題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馬車的時代,大家都在尋找更快的馬,但當汽車被發明出來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有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大體意思就是: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鍋的限制。

人生就像這張大餅,是否能烙的滿意大小,完全取決於那口「鍋」,它就是思維方式和格局。

同行業的門店老闆,面對電商的衝擊,有的人會想:

「都是萬惡的淘寶惹的禍,是馬雲毀掉了實體經濟!」

「房租越來越高,營業額還不夠付房租,線下店誰做誰賠錢…...」

也有人會想:

「我要去學習一下新零售、O2O、體驗經濟、社群經濟......聽說都是能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

「是否有同行的資源,我要去交流借鑑一下。」

同一件事,思維方式不同,應對方式就會截然不同,結局必然不同。

很喜歡電影《教父》裡的一句臺詞——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人們常說,態度,決定命運。事實上,思維能級,也同樣至關重要。

有的人,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自滿自足、淺嘗輒止。

有的人,保持獨立的人格,強化思考與判斷是非的能力,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求精進。

時間一久,人生差距自然而然也就拉開了。

所以,「內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身於其中不自知,困於低效的自我重複中,陷入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虛度時光。

只有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進而用思維引導行動,才有機會跳脫出「內捲化的生活。打破低效模式,避免無效競爭,完成人生破局。

共勉~

END

作者簡介:小牛君,專注個人成長與精進指南。

微信「拍一拍」上線:生活很苦 幸好你甜「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景區突發火災,人生不易,願你咬牙前行秋天第一杯奶茶?別擺出一副「活不起」的樣子985高材生自殺引熱議:壓力是人生的常態「奶茶妹妹」豪門太太圈合照曝光被嘲上海名媛群刷屏的背後!

界世的你當不

只作你的肩膀

我是小牛君

Fearless Sun

自我管理|閱讀學習|成長進階|

相關焦點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不知不覺中,我們似乎都陷入了螺螄殼的「道場」裡,不可自拔。996、高房價、長通勤時間、低生育率,在這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我們的象牙塔也失去了曾經的模樣,甚至成為內卷的「集大成之地」。有資格爭取機會和位置的人隨著教育能力、門檻的提高在不斷增加,內卷是特定環境下人們的無奈的最優選擇,機會有限,A不去爭取,B就會去,A認為苛刻,B就能接受,這個時候去談論如何讓校方去中止內卷,因為無論是校方還是未來單位,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學生的個人意願相對就很蒼白和無力了。
  • 如何擺脫內捲化?-虎嗅網
    在農耕時代,中國的內捲化制度比歐洲更具規模效應。根據麥迪森的估計,直到1820年,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GDP總量仍佔世界份額的32.4%。古代中國可能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即內捲化制度在農業計劃經濟上發揮到極致,導致格爾茨發現的「農業生產內部精細化」,養活更多人口,開拓更多土地,創造更多總量。
  • 陷入「內捲化」怪圈!
    我們最大的危險或者麻煩,是「內捲化」,這其實也是我這篇文章想探討的核心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內捲化」這個詞突然熱起來,很多人沒有搞明白它的含義,但都在使用。大家從直覺上會覺得,「經濟內循環」跟「內捲化」存在某種必然聯繫,或者是「內循環」的另外一種時髦的說法。 「內捲化」最早是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尼爪哇的水稻農業時,發明的。
  • 如何破解科技界的內捲化現象?
    在不重要的環節上我們看似嚴謹、認真,實則是嚴重的內捲化,浪費無數科研人員的寶貴時間。學術界為何不能把文獻的標註格式統一化呢?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知道,「書同文,車同軌」這種標準化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我們今天怎麼了?再比如學術界對於影響因子、頂刊、引用等指標的過分追求,同樣是內捲化的表現。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一、「內捲化」的原初概念及其基本特徵「內捲化」(Involution),亦稱「過密化」,最初由文化人類學家戈登威澤提出,後來格爾茨把它用在了分析爪哇島的農業經濟上,杜贊奇和黃宗智則借用「內捲化」這一概念分析了中國的農業社會,總體上來看,「內捲化」就是指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後,便陷入了停滯狀態
  • 倪雲華:面對「內卷」,企業和個人如何自救?
    1、 「內捲化」,這個概念在今年被應用地更加頻繁了。當「內卷」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大家普遍都會覺得現在的經濟不怎麼景氣了,競爭越來越強了。 所以「內卷」到底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某樣東西」向裡面捲曲。
  • 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內卷是什麼?內卷又稱「內捲化」,譯自英語involution,本是社會學術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2020年下半年,有幾張圖片刷屏: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書……「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被稱為「卷王」登上熱搜。
  • 你的思維可能內捲化了
    人也會陷入內卷,放羊娃一輩子的人生內容,就是放羊-娶媳婦-生娃-繼續放羊。現代普通人的人生也不過是上學-上班-買房-結婚-生娃-上學的循環。人生停留在無意義的循環中,一個人一生的生命過程,沒有一絲的別樣精彩。無法突破,無法進入更高的,與之不同的意義中。如何打破內捲化?主要是一個「變」字。
  • 如何避免教育內捲化?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內捲化?這是個社會學名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樣的解釋可能比較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 面對學術「內捲化」,我們該怎麼做?
    不是傳說中的學術內卷?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內卷」是最近興起的一個新詞,到底什麼是「內卷」?學術上的「內卷」是一種描述性的概念,黃宇智在其研究明清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時指出,「農民通過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的增長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邊際效益遞減的,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內捲化」。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有人說,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比如加班,為什麼要加班?是老闆逼迫的嗎? 不是的。讓你加班的人不是老闆,而是其他加班的人。這是網民口中的職場內捲化。 再比如上早教。讓你孩子上早教的不是早教機構的銷售,而是其他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這是教育內捲化。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什麼叫做「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許多人常常這個詞用來形容各類競爭環境惡化、個人發展受限等情況——但是這個「內捲化」的詞,比較難去「顧名思義」,完全不具備博大精深的中文的內涵,既不形象又不形聲,有點像「形上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教育「內捲化」苦的是誰?今年非常流行一個詞——「內捲化」,就是指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大家為了競爭有限的資源,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好,也被戲稱為「凡人版軍備競賽」。而這種「內捲化」,已經向教育界蔓延。被「內捲化」的家長殺紅了眼剛剛被一條「三年級的孩子開始學習初中數學」的內容驚呆,又被一條「寶媽分享6歲孩子如何提前學完四年級課程」的乾貨嚇到。
  • CSE SHANGHAI | 泳界如何應對內捲化效應?
    所謂內捲化,即指一種社會或經濟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簡單來說,蛋糕不夠大盤子不夠分啦!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要如何擴大版圖,抵禦內卷傾向,為泳界同僚帶來更好的經濟效應成為CSE組委會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故此,2021年CSE上海遊泳SPA展板塊升級。五大配套展區,擴大商貿藍圖為展商提供更高效更全能的貿易交流平臺。
  • 對自身現狀不滿,但又缺乏改變動力:破局年輕人的內捲化情緒
    前幾天,某網站讓讀者評選2020年十大熱詞,很多人和我一樣選擇了「內卷」,可以說,新聞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內捲化「,加上自身疲憊與無力感的真實體驗,讓我們對這個詞格外青睞。甚至某種程度上說,」內卷「已經快和當年的」女權「、」pua「、」原生家庭「一樣,成為標籤化的詞彙。我們的社會真的內卷了嗎?我們自己如何擺脫內卷的侵擾?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熱詞解讀丨什麼是內卷?
    「內捲化」是近幾年來中文網絡上特別流行一個詞,一般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內卷,英文叫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evolution,即演化。哪些情況是內卷1、無意義的精益求精是內卷;2、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是內卷;3、為了免責,被動地應付工作是內卷;4、與預期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也是內卷
  • 「內卷」不是惡性競爭,而是自我鎖死
    於是,人口眾多的爪哇島陷入了「內捲化」。然而同樣是在印尼,其他島嶼如何呢?它們卻產生了高效率、大規模和主要用於出口的工業。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你們發現真正的區別了嗎?他借用內捲化一詞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價勞動力過剩,從而無法帶動技術革新,使得古代中國的經濟形態長期停滯於小農經濟階段的發展狀態。這就是典型的內捲化。反觀近代的歐洲,它們為什麼沒有內捲化?反而產生了工業革命,技術爆炸?並持續輸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