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學術「內捲化」,我們該怎麼做?

2020-12-17 投必得專業論文編譯

前段時間集中出現的兩個爆點新聞引發了社會大討論,一個是哈佛大學博士後羅林嬌任深圳南山區桃源街道辦副主任,另一個是杭州餘杭區街道辦事處基層崗位招到了一批清華北大的碩博。

(圖片來源:知乎,侵刪)

原本應當在大學任教專心科研的名校碩博卻扎堆去競聘區街道辦的基層崗位,雖然是杭州和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負責工作也是與科技相關的業務,待遇也很好,但是這和大眾心目中名校碩博應當從事科研工作的形象大相逕庭。

這件事在學術圈也引發了很大的討論,我身邊的小夥伴都自嘲,這樣的大佬都去街道辦了,我們這樣的弱雞更沒有出路了。

目前學術界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進高校的門檻越來越高,留在高校和評職稱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很多青椒麵臨著非升即走的巨大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大家為了更好的發展而不斷加大工作強度,「996」在學術界都不算什麼新鮮事了。

近些年,碩博不斷地在擴招。9月25日,教育部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方案提出,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越來越多的人走上考研這條路,大家普遍感覺本科學歷貶值,碩士學歷滿大街,大家的壓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辛苦,但收入卻幾乎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不是傳說中的學術內卷?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

「內卷」是最近興起的一個新詞,到底什麼是「內卷」?

學術上的「內卷」是一種描述性的概念,黃宇智在其研究明清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時指出,「農民通過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的增長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邊際效益遞減的,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內捲化」。

網絡裡大家口中的內卷是這樣的,「靠拼命剝削自己,以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的競爭優勢,擠佔對手生存空間的行為」。在大家口中,這種內捲化更像是一種惡性競爭。

無論是學術上的內卷還是網絡上的內卷,都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僧多粥少」,人數上的增長並沒有帶來資源和空間上的增長,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下想要獲得生存優勢就只能去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

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目前競爭壓力如此之大的原因都是因為其他人無下限的剝削自己而自己不得不跟著一起剝削自己,是一種惡性競爭,這種理解其實是片面的,相互擠壓其實是結果,深層次的原因是大環境的發展陷入停滯,人口紅利消失,人均資源配給減少。

小編之前做過發酵技術的研究,在發酵中描述發酵容器中微生物生長情況的發酵曲線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在微生物剛進入到一個新的生長環境(封閉)中會適應一段時間,適應新環境後,由於環境中的空間和資源十分充足,微生物會進入快速生長階段;當微生物的數量達到環境的最大承載量時,封閉的環境中沒有多餘的空間和營養再提供給他們,單個微生物個體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就會和其他微生物競爭環境中僅剩的資源,這時新產生的微生物數量和因為競爭失敗而死亡的數量達到平衡,從而使得整體的增長陷入停滯,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卷狀態。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造成內卷的原因其實是發展遇到了瓶頸,想要解決內卷問題就需要解決發展問題,這就上升到國家層面了。像歐美國家就是通過對外擴張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是走和平發展道路,最近也提出來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希望通過協作共贏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發展問題是國家級課題,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左右歷史的進程,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改變自己。

首先是要認清局勢,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呈現這種內卷式的狀態,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其次,在認清這種狀態後,我們就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情況,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自己手上有哪些資源?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找到新的發展突破點?雖然說現在大環境不像之前那麼好了,但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不同的情況下還是存在突破點的,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想著大家一起當鹹魚來解決內卷的問題。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繼續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多關注一下相關領域的動向,找好方向然後針對性地點亮自己的技能樹,只有不斷的嘗試和努力才會出現更多破局的機會,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個人的悲哀。

人生路遠,立意放高,困難打不倒我們!

相關焦點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和教授,本該「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至高學術境界現在卻變得如此荒誕。02誰在內卷大學生?但是內捲化的競爭只是無謂地在消耗人的時間和精力,讓人變得焦慮,逐漸迷失自我,正如內卷(involution)的英文原意一樣,這不是一種進化的狀態,反而是一種「退化「。那麼如何反內卷呢?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反內卷反的是什麼?是某一個人嗎?不是,一個人為了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地位努力並沒有錯。是學校嗎?
  • 黃宗智獨家澄清:意外走紅的「內捲化」到底是什麼意思?
    ✪ 黃宗智 | 著名歷史社會學家【導讀】近期,原本作為一個學術概念的「內捲化」,突然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中。黃宗智先生是較早在中國問題研究中運用「內捲化」概念的學者。
  • 如何破解科技界的內捲化現象?
    1.教育環節內捲化的表現形式為了系統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科技界的上遊到下遊簡單梳理一下:教學(人才培養)、科研與成果產出,看看這些過程中都有哪些內捲化現象。先從教學說起,教學過程原本就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它的結構是從傳授者經由中介再到受眾的過程,為了實現知識傳授效果的提高,改革的路徑大體有三個。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內捲化」效應的溢出是一個長期性和總體性的過程,只有從一個大的時段內來反思其社會發展模式才有意義,它是我們對於社會發展模式所進行的有意識的「反思」,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無意識」地參與到了這一「內捲化」的過程。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 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的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的增長。但是,這個事情是有一個邊界的,就到了一定的界限以後,你投入再大,你的產出也不再增長了,甚至開始衰減了,就是經濟學經常說的邊際效益遞減。
  • 如何避免教育內捲化?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內捲化?這是個社會學名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樣的解釋可能比較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 陷入「內捲化」怪圈!
    所以,不管川普連任和拜登上臺,中國都要做好面對更大壓力的準備。 這就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危險,我們面臨的最大麻煩嗎? 不是。 我們最大的危險或者麻煩,是「內捲化」,這其實也是我這篇文章想探討的核心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內捲化」這個詞突然熱起來,很多人沒有搞明白它的含義,但都在使用。大家從直覺上會覺得,「經濟內循環」跟「內捲化」存在某種必然聯繫,或者是「內循環」的另外一種時髦的說法。
  • 陷入「內捲化」,如何自救?
    面對內捲化 如何實現人生精進2020.11文/小牛君當下處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家的壓力以指數形勢上升。01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內捲化」這個詞的起源。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蓋爾茨的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曾在爪哇島生活過。這位長住風景名勝的學者,無心觀賞詩畫般的景致,潛心研究當地的農耕生活。
  • 什麼叫做「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許多人常常這個詞用來形容各類競爭環境惡化、個人發展受限等情況——但是這個「內捲化」的詞,比較難去「顧名思義」,完全不具備博大精深的中文的內涵,既不形象又不形聲,有點像「形上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 為什麼說「內捲化」在現代中國是個造詞偽概念
    我以前也感覺「內捲化」好像說的是那麼回事,但學習《毛選》之後,我才發現這個詞兒真是有意思,以至於佩服發明這詞兒的人:「內卷」原本是社科領域的學術名詞,後來在知乎上流行開來。如今,網絡上處處都是「評論新聞」談「內卷」。在知乎、B站、微信、微博、豆瓣、貼吧等等平臺瘋狂輸出,鍵政圈一片狂歡。
  • 「內卷」走紅,你的職場有沒有遭遇「內卷」?
    內卷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經演變如今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形象地說,就是在某些特殊局面中,儘管每個局內人都很努力爭取自身利益,但越努力卻帶來了越多無謂的損耗,整體利益並沒有相應提升。該用法在職場中比較火,很多青年人用內捲來指代激烈、過度的內部競爭。內卷的流行也讓人們再次思考「勤能補拙」的勤奮文化,是否也應量力而行。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 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的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的增長。但是,這個事情是有一個邊界的,就到了一定的界限以後,你投入再大,你的產出也不再增長了,甚至開始衰減了,就是經濟學經常說的邊際效益遞減。
  • 倪雲華:面對「內卷」,企業和個人如何自救?
    1、 「內捲化」,這個概念在今年被應用地更加頻繁了。當「內卷」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大家普遍都會覺得現在的經濟不怎麼景氣了,競爭越來越強了。 所以「內卷」到底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某樣東西」向裡面捲曲。
  • 如何擺脫內捲化?-虎嗅網
    人類千年內捲化,慣性勢能極強大。當村落的圍牆擴大到網際網路,村民口水升級為輿論海嘯,人們很難分不清,社會性死亡到底是言論自由過了火,還是內捲化的餘孽。「萬物皆可內卷,人人均可社死」,似乎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低成本的社會性死亡。社會性死亡與內捲化社會的根源均是公共制度缺失。在傳統的信用體系崩潰後,如何構建公共信用體系?
  • 對自身現狀不滿,但又缺乏改變動力:破局年輕人的內捲化情緒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內捲化情緒的話題。1、 何為內卷效應?年輕人的內卷情緒來自何方?內捲化效應原本是一個經濟學的名詞,「內捲化」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他把這個現象冠名為」內捲化效應「,後來,這個概念又被廣泛應用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他學術研究中。
  • 走出舒適圈,打破內捲化,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安於現狀,原地踏步,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一遍遍的告訴自己:很好,這樣已經很知足了,這就是內捲化的生活。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前往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進行田野考察。因為爪哇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千百年來一直產出驚人。當地人完全沒有欲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一直維持著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形態,生活方式也保持著千百年前的狀態。
  • 和如今校園內的「內捲化」,有何關係?
    從「內捲化」自身作為了解對象,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文化或者活動,等到達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它會發展成另外一種模式,在學術領域裡面,把沒有辦法轉化成另外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便稱之為「內捲化」。教育的「內捲化」,最終會給大家帶來什麼影響呢?
  • 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內卷是什麼?內卷又稱「內捲化」,譯自英語involution,本是社會學術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2020年下半年,有幾張圖片刷屏: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書……「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被稱為「卷王」登上熱搜。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內卷」不是惡性競爭,而是自我鎖死
    你沒得選擇,就是內卷。但你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你還願意留下來看這如同嚼蠟的電影,還寧願站著看,你不內卷,誰內卷?很多人動不動就抱怨內捲化,罵「奮鬥B」,其實是搞錯了方向,你不應該罵那些比你更努力的人,而該罵那些把你選擇大門關上的人,不管這個人是其他人,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