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集中出現的兩個爆點新聞引發了社會大討論,一個是哈佛大學博士後羅林嬌任深圳南山區桃源街道辦副主任,另一個是杭州餘杭區街道辦事處基層崗位招到了一批清華北大的碩博。
(圖片來源:知乎,侵刪)
原本應當在大學任教專心科研的名校碩博卻扎堆去競聘區街道辦的基層崗位,雖然是杭州和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負責工作也是與科技相關的業務,待遇也很好,但是這和大眾心目中名校碩博應當從事科研工作的形象大相逕庭。
這件事在學術圈也引發了很大的討論,我身邊的小夥伴都自嘲,這樣的大佬都去街道辦了,我們這樣的弱雞更沒有出路了。
目前學術界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進高校的門檻越來越高,留在高校和評職稱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很多青椒麵臨著非升即走的巨大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大家為了更好的發展而不斷加大工作強度,「996」在學術界都不算什麼新鮮事了。
近些年,碩博不斷地在擴招。9月25日,教育部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方案提出,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越來越多的人走上考研這條路,大家普遍感覺本科學歷貶值,碩士學歷滿大街,大家的壓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辛苦,但收入卻幾乎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不是傳說中的學術內卷?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
「內卷」是最近興起的一個新詞,到底什麼是「內卷」?
學術上的「內卷」是一種描述性的概念,黃宇智在其研究明清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時指出,「農民通過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的增長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邊際效益遞減的,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內捲化」。
網絡裡大家口中的內卷是這樣的,「靠拼命剝削自己,以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的競爭優勢,擠佔對手生存空間的行為」。在大家口中,這種內捲化更像是一種惡性競爭。
無論是學術上的內卷還是網絡上的內卷,都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僧多粥少」,人數上的增長並沒有帶來資源和空間上的增長,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下想要獲得生存優勢就只能去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
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目前競爭壓力如此之大的原因都是因為其他人無下限的剝削自己而自己不得不跟著一起剝削自己,是一種惡性競爭,這種理解其實是片面的,相互擠壓其實是結果,深層次的原因是大環境的發展陷入停滯,人口紅利消失,人均資源配給減少。
小編之前做過發酵技術的研究,在發酵中描述發酵容器中微生物生長情況的發酵曲線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在微生物剛進入到一個新的生長環境(封閉)中會適應一段時間,適應新環境後,由於環境中的空間和資源十分充足,微生物會進入快速生長階段;當微生物的數量達到環境的最大承載量時,封閉的環境中沒有多餘的空間和營養再提供給他們,單個微生物個體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就會和其他微生物競爭環境中僅剩的資源,這時新產生的微生物數量和因為競爭失敗而死亡的數量達到平衡,從而使得整體的增長陷入停滯,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卷狀態。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造成內卷的原因其實是發展遇到了瓶頸,想要解決內卷問題就需要解決發展問題,這就上升到國家層面了。像歐美國家就是通過對外擴張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是走和平發展道路,最近也提出來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希望通過協作共贏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發展問題是國家級課題,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左右歷史的進程,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改變自己。
首先是要認清局勢,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呈現這種內卷式的狀態,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其次,在認清這種狀態後,我們就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情況,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自己手上有哪些資源?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找到新的發展突破點?雖然說現在大環境不像之前那麼好了,但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不同的情況下還是存在突破點的,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想著大家一起當鹹魚來解決內卷的問題。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繼續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多關注一下相關領域的動向,找好方向然後針對性地點亮自己的技能樹,只有不斷的嘗試和努力才會出現更多破局的機會,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個人的悲哀。
人生路遠,立意放高,困難打不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