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不是惡性競爭,而是自我鎖死

2020-12-17 柏文喜Kevin

01

「內卷」太火了,火到每個人都在錯誤的使用它。

大多數人提到「內卷」,無非就是在說「惡性競爭」,只是換了一種新潮的說法而已。

這種現象讓人啼笑皆非。

如果內卷就是指惡性競爭,你卻不說惡性競爭,非要說這麼個你一知半解的學術名詞,是因為裝逼的需要嗎?

還有人抖機靈說,「內卷」就是你在電影院看電影,第一排有人站起來了,後面人為了不被擋著,所以也跟著站起來,到最後,影院裡所有人都不得不站起來,這就叫「內卷」。

我笑了。

我經常說,瞎類比和抖機靈,都是無邏輯、強行加戲的典型表現。

當然,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順著這個蹩腳的類比糾正一下:

如上這種大家相互爭搶有限坑位的情況,那並不是「內卷」要指稱的狀況,更準確的說,內卷指的有人把電影院的門關上,讓你滿屋子的人,只能看這部電影,只有這個選擇,這種情況才叫內卷,跟你站不站起來,守不守規矩,競爭是不是激烈,跟內卷的核心要義並沒有一毛錢關係。

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內卷並非指惡性競爭,況且競爭哪裡來的良性與惡性?有錢賺,自然大家都去賺,這叫惡性競爭?沒錢賺,大家都離開了,這叫良性競爭?只有缺心眼才會頻繁使用這些帶著濃厚道德色彩,實則大而無當、毫無意義的大詞。

競爭原本就是人性的正常表現,沒有好壞之分,惡性和良性之分,只有是否違反大家約定的規則之分。競爭中,不違反規則就是好的,違反了才是壞的,好壞都是指的人本身的行為,而不是競爭本身。

「內卷」真正指的是什麼呢?

其實它指的是一種自我鎖死的狀態,這種狀態會導致社會沒有實質發展,沒有技術躍遷,整個社會在低水平上無限次重複與輪迴。

這才叫「內卷」,這樣的社會才叫「內捲化」。

02

那麼,「內卷」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最早是指一種文化模式,由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提出來的,意指社會文化模式的變遷規律,即當一種文化模式進入到最終的固定狀態時,便逐漸局限於自身內部不斷進行複雜化的轉變,從而再以無法轉化為新的文化形態。

再後來,「內卷」開始不斷被擴展、引申到不同的領域,逐漸演變為對於某種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

廣為人知的就是美國象徵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爪哇島的田野調查當中,將當地不斷將勞動力投入至水稻種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裡,從而無法將農業生產延伸為更具經濟效益的工業生產的現象稱為「農業內捲化」

格爾茨發現,聚集了印尼的多數人口(佔到2/3)的爪哇島,人們的生產模式卻非常單一,主要從事糧食生產和小型手工業。由於缺乏資本,土地數量有限,加上行政障礙,爪哇人無法將農業向外延伸,導致勞動力不斷被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產中。

生產效率低,規模小而散,勞動力價格極低,大家能夠從生產中得到的收益又極為有限,也就勉強餬口。於是,人口眾多的爪哇島陷入了「內捲化」。

然而同樣是在印尼,其他島嶼如何呢?

它們卻產生了高效率、大規模和主要用於出口的工業。

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你們發現真正的區別了嗎?

「內卷」,是因為不能「外」,所以只能「內」;因為不能「伸出去」,故而只能「卷進來」,這才是「內卷」。

大多數人不過是在不懂裝懂的使用這個詞,完全錯誤的理解了這個詞的本意。

放在中國問題上,非常恰當的例子是漢學家、歷史學家杜贊奇提到的「清朝的內捲化」

他借用內捲化一詞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價勞動力過剩,從而無法帶動技術革新,使得古代中國的經濟形態長期停滯於小農經濟階段的發展狀態。

這就是典型的內捲化。

反觀近代的歐洲,它們為什麼沒有內捲化?反而產生了工業革命,技術爆炸?並持續輸出秩序?

原因恰恰在於他們可以「外」,可以「伸出去」,他們的文化稟賦讓他們習慣性的向外找資源,並擁有從全球找市場的衝動和能力。

這種外放的稟賦讓他們不可能陷入自我鎖死和不斷輪迴的困境,而是走向了自我演化、不斷自我迭代、自我更新的發展道路。

內捲化的社會,往往是因為它的文化本身就有根深蒂固的封閉性,缺乏外放稟賦,即使開放,也隨時可能因為某種偶發因素龜縮、自滿於自身市場和文化之中,主動內卷。外放型的社會,永遠都不會內卷,總有一種創新的力量讓它突破困境,破繭而出。

03

說回最初的那個電影院的例子,大家就可以正確的理解了。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如何表現,而在於電影院的門是否主動或被動的關上,導致大家沒有另外選擇的權利和渠道?

我能不能走出電影院?

我能不能選擇其他電影看?

我今天能不能不看電影,選擇去輪滑,或去打電遊?

你沒得選擇,就是內卷。但你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你還願意留下來看這如同嚼蠟的電影,還寧願站著看,你不內卷,誰內卷?

很多人動不動就抱怨內捲化,罵「奮鬥B」,其實是搞錯了方向,你不應該罵那些比你更努力的人,而該罵那些把你選擇大門關上的人,不管這個人是其他人,還是你自己。

借著「內卷」罵兩句,多簡單啊,一下輕鬆許多,「不是自己不努力,都怪社會內卷了」?

所以有些人一輩子沒看過啥正經學術書,卻天天把「內卷」這樣的學術名詞掛在嘴邊,不過是在給自己的懶惰和愚蠢找個自欺欺人的理由,在推卸自己選擇的責任罷了。

我說過,啟蒙只能靠自己,自甘愚蠢,可誰也救不了你。

04

So,知道啥是「內卷」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還是那兩句話:

1、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改變你能夠改變的。

2、智慧的人只做選擇題,不做判斷題。

社會是不是內卷不是你能夠改變的,所以,請接受社會的現狀,不要妄想去改變什麼,道理同樣是我反覆強調的:你不是救世主,即使社會是內卷的,你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只有白左那樣的傻逼才會自以為上帝,以為可以改造世界。

你面對的真正問題只有一個:你如何應對和選擇?

答案很簡單:

社會要「內卷」你改變不了,但你永遠都有機會不讓你自己「內卷」。

你可以走出去,你可以伸出去,你可以盡一切可能去改變你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不要坐以待斃,不要自欺欺人,讓自己陷入「內捲化」的困境。

拿教育舉個例子。

東亞教育確實已經陷入了內捲化,大家都在拼分數,似乎這是公平的選擇,但卻把我們的下一代有意無意困死在了各種題海之中,變成了應付考試的答題機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低水平重複的內捲化。

真正好的教育絕對不應該是唯分數論,而是多元化的選拔機制,儘量發揮每個學生的天賦,這才能讓整個社會不斷湧現擁有豐富創造力的各類人才。

環顧世界,我們會發現,引領世界的永遠是創新大國,科學家大國,而不是盛產答題機器、工匠和技術員的國家。

如果你不幸生活在一個內捲化的環境之中,改變不了大環境,那麼你一定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小環境,讓你自己和你的孩子突破內捲化的困境。

你要學會接受你家孩子可能在應對考試上的平庸,發掘他的天性,培養他的天賦,不要輕易讓他陷入所謂的「主流社會評價體系」,因為那就是讓你家孩子陷入內卷的危險信號。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可能的開拓自己的視野,開闊自己的心胸,不要把自己封閉在庸俗的、低層次的實用意識中,只有你在認知上不「內卷」,才能在行動上創造出讓你不內卷的機會來

你可以多掙錢,讓你的孩子多一個突破內卷的機會;

你可以陪孩子閱讀經典,接受更多的通識教育,讓他即使處於內卷的大環境中,也能擁有識別內卷、擺脫內卷的能力,一旦機會來了,孩子就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你自己沒有識別「內卷」的思維,也沒有擺脫「內卷」的能力,只有天天抱怨社會把你「內卷」的嘴巴,這恰恰就是社會內卷的根本原因啊。

畢竟,內卷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不是內卷的。

相關焦點

  • 教育內卷並非全是惡,及格線破解惡性競爭困局,帶來教育的春天
    內卷,即過度競爭,形成內耗,本質上沒改變仍是停滯。教育內卷,就是學業競爭更加激烈,付出更高的代價,最後還是原地踏步。這是我的膚淺理解,我說清楚了嗎?從目前輿論風向來看,內卷不是一個好詞,是飽受非議的。如教育內卷,身在一線的老師感受最深刻。
  • 員工惡性競爭,加班越來越多!都在談內卷,那普通職場人怎麼破?
    高考,因為名額有限,但是希望上好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多,大家惡性競爭,學習必須越來越努力,但是上好大學的學生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是固定的,大家都沒有受益。還有程式設計師,以前是崗位多、人稀少,所以大家日子過得都不錯。
  •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內卷最新資訊 > 正文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 一個值得去了解的流行詞:內卷,究竟是啥意思?
    競爭是如此殘酷,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大學生給這種現象取了一個名稱——內卷。內卷意味著內部的激烈競爭。不過,內卷不是什麼「好」詞,表示競爭已經超出了必要的程度,讓常人難以忍受。好比僧多粥少,胃口大的人多吃些,小的人少吃些,資源有限,存在競爭,但也相安無妨,可後來胃口大的吃得越來越多,幾乎不給胃口小的人剩下了,這就成了惡性競爭,成了內卷。
  • 陷入「內捲化」,如何自救?
    資源是有限的,大家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就不斷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參與到內卷的惡性競爭中。越焦慮,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人越焦慮。多數人無意間被鎖死在低水平的狀態中,在某個圈層周而復始低效循環。這些習以為常的「症狀」,很好解釋了最近的熱詞之一——「內捲化」。
  • 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其實,內卷在人們語境中再直白一點就是內部低效無用的惡性競爭。以此為標準,我們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無數的例子,甚至在自然界也有這樣的例子。一個是向下妥協,比如一些深海生物,因為資源稀少,把身上所有不必要的部分都捨棄了,最極端的只剩下一個透明管狀,供食物進出,而且無性繁殖,可以說是內卷到極致了。關於內卷原因的分析,總的來說也有兩個:一個是內,不從外部獲得增量,只能自我剝削,無法橫向突破。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所謂高考的「內捲化」,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一種極端應試主義、應試教育的模式,就是所謂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所謂的"拼時間、拼命"這種模式。 所以這個教育生態的惡化和退化,我們現在先不說內卷,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而且是應該特別關注去克服和改善的。 教育的惡性競爭不完全是資源問題 無論是高考還是學前教育這種激烈的競爭,這種惡性的競爭,很多人往往會把原因簡單地歸因於「優質教育資源不足」。
  • 內卷到底是什麼意思?簡單明了
    內卷的意思是明明已經靠近邊界有個天花板,但卻又不斷自我激發,繁複化、精緻化。概念的含糊其辭是無效討論和跌入焦慮自我再生產困境的原因之一。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想起一個笑話。當然,這並不是一篇嘲諷後浪的章,只是那這個詞舉個例子而已。內卷是一種無聲的悲哀。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是制度性的內卷。比如某某起義誰開了第一槍,誰開了第二槍,誰開了第三槍等等無聊之極的考題,這就是內卷。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你被「內卷」了嗎?
    近日,「內卷」出圈了……「打工人」為了爭取表現,領導不走,我也留守;大學生為了獲得獎學金或保研資格,與同學不斷比拼學習時間和表現;中學生為了考高分不斷刷題和培優,你報三個培訓班,那我就報五個......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背後都有著相近的邏輯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所謂高考的「內捲化」,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一種極端應試主義、應試教育的模式,就是所謂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所謂的"拼時間、拼命"這種模式。 所以這個教育生態的惡化和退化,我們現在先不說內卷,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而且是應該特別關注去克服和改善的。 教育的惡性競爭不完全是資源問題 無論是高考還是學前教育這種激烈的競爭,這種惡性的競爭,很多人往往會把原因簡單地歸因於「優質教育資源不足」。
  • 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2020年,可能沒有第二個人類學術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它本來是人類學家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的概念發明。現在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盡全力,以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競爭優勢,擠佔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精神內耗和浪費。
  • 時代的內卷,我們更應該迎風成長
    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別的願意加班的人。就像薛兆豐曾說過一句殘酷的金句,讓你拼命學習的不是選拔考試,而是別的願意學習的人。讓你孩子上早教班的不是早教機構,而是其他願意讓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一家教育機構的經典廣告語,「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
  • 倪雲華:面對「內卷」,企業和個人如何自救?
    無論你說空間和機會是守恆的,內卷只是因為競爭者變多; 或是你認為競爭者數量其實沒變,只是伴隨著各種壓力與困難,社會內部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這兩種想法其實都對,但又都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 清華副教授劉瑜: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孩子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
    殊不知在惡性競爭下成長的孩子,極易逃避自我成為一個「空心人」:具備十八般武藝,但失去了目標與動力。那要如何緩解軍備競賽帶給孩子的壓力呢?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分享了幾點建議。 ........................................
  • 今天你被「內卷」了嗎?心理學:內卷思維的5大表現,你中了幾個
    內卷,往往伴隨著兩種現象產生:整個系統處於發展的停滯狀態;系統內部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一方面,蛋糕沒有做大,可是迫於生存的壓力,每個人又需要通過競爭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在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內卷就必然會發生。地鐵上的座位總數是一定的,但如果很少有人對座位有強烈的需求,那麼內卷的現象就很少會產生。
  • 「內卷」走紅,你的職場有沒有遭遇「內卷」?
    上文中提到的「中學招聘」的事例就是如此,在常人看來,名校碩博應聘中學老師還需經過非常激烈化競爭,是一種資源浪費的非正常競爭現象。以中青年人為主的職場上,競爭日趨激烈,「內捲化」逐漸蔓延在很多行業,並且越來越嚴重——至少比起十年前是如此。舉例來說,一家收益相對穩定的公司,多名員工按照公司慣例每天工作八小時。
  • 過度競爭與惡性競爭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並逐曰競,對辯曰爭」,競爭中有些口角、辯駁本屬正常。但從中國近年來的一些企業競爭案例,包括一些知名企業的競爭案例來看,他們對直接騷擾、打擊、破壞競爭對手的興趣,似乎遠遠超過了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興趣。他們的競爭戰略似乎是「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打趴下對手,我就贏了」。
  • 如果CBA有內卷效應,會有什麼變化?
    近日,突然火起來一個新詞:內卷,其一度霸榜多個社媒的熱搜榜單,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卷呢?綜合網絡上的各種解答,發現其實質是指某個範圍的人群參與到某個有限資源的惡性競爭中所以,內卷效應更多的是被當做貶義詞的存在,那麼,內卷效應真的只能帶來負面效應嗎
  • 對自身現狀不滿,但又缺乏改變動力:破局年輕人的內捲化情緒
    近些年有些人開始覺醒,咒罵「販賣焦慮」的商人,但這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因為「咒罵」本身,也許不是因為覺醒,而是因為恐懼。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來訪者看到「事實真相」,正如託馬斯摩爾所說:對一個人最好的治療,就是拉近ta與真相的距離。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有人說,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比如加班,為什麼要加班?是老闆逼迫的嗎? 不是的。讓你加班的人不是老闆,而是其他加班的人。這是網民口中的職場內捲化。 再比如上早教。讓你孩子上早教的不是早教機構的銷售,而是其他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這是教育內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