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內卷」太火了,火到每個人都在錯誤的使用它。
大多數人提到「內卷」,無非就是在說「惡性競爭」,只是換了一種新潮的說法而已。
這種現象讓人啼笑皆非。
如果內卷就是指惡性競爭,你卻不說惡性競爭,非要說這麼個你一知半解的學術名詞,是因為裝逼的需要嗎?
還有人抖機靈說,「內卷」就是你在電影院看電影,第一排有人站起來了,後面人為了不被擋著,所以也跟著站起來,到最後,影院裡所有人都不得不站起來,這就叫「內卷」。
我笑了。
我經常說,瞎類比和抖機靈,都是無邏輯、強行加戲的典型表現。
當然,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順著這個蹩腳的類比糾正一下:
如上這種大家相互爭搶有限坑位的情況,那並不是「內卷」要指稱的狀況,更準確的說,內卷指的有人把電影院的門關上,讓你滿屋子的人,只能看這部電影,只有這個選擇,這種情況才叫內卷,跟你站不站起來,守不守規矩,競爭是不是激烈,跟內卷的核心要義並沒有一毛錢關係。
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內卷並非指惡性競爭,況且競爭哪裡來的良性與惡性?有錢賺,自然大家都去賺,這叫惡性競爭?沒錢賺,大家都離開了,這叫良性競爭?只有缺心眼才會頻繁使用這些帶著濃厚道德色彩,實則大而無當、毫無意義的大詞。
競爭原本就是人性的正常表現,沒有好壞之分,惡性和良性之分,只有是否違反大家約定的規則之分。競爭中,不違反規則就是好的,違反了才是壞的,好壞都是指的人本身的行為,而不是競爭本身。
而「內卷」真正指的是什麼呢?
其實它指的是一種自我鎖死的狀態,這種狀態會導致社會沒有實質發展,沒有技術躍遷,整個社會在低水平上無限次重複與輪迴。
這才叫「內卷」,這樣的社會才叫「內捲化」。
02
那麼,「內卷」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最早是指一種文化模式,由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提出來的,意指社會文化模式的變遷規律,即當一種文化模式進入到最終的固定狀態時,便逐漸局限於自身內部不斷進行複雜化的轉變,從而再以無法轉化為新的文化形態。
再後來,「內卷」開始不斷被擴展、引申到不同的領域,逐漸演變為對於某種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
廣為人知的就是美國象徵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爪哇島的田野調查當中,將當地不斷將勞動力投入至水稻種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裡,從而無法將農業生產延伸為更具經濟效益的工業生產的現象稱為「農業內捲化」。
格爾茨發現,聚集了印尼的多數人口(佔到2/3)的爪哇島,人們的生產模式卻非常單一,主要從事糧食生產和小型手工業。由於缺乏資本,土地數量有限,加上行政障礙,爪哇人無法將農業向外延伸,導致勞動力不斷被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產中。
生產效率低,規模小而散,勞動力價格極低,大家能夠從生產中得到的收益又極為有限,也就勉強餬口。於是,人口眾多的爪哇島陷入了「內捲化」。
然而同樣是在印尼,其他島嶼如何呢?
它們卻產生了高效率、大規模和主要用於出口的工業。
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你們發現真正的區別了嗎?
「內卷」,是因為不能「外」,所以只能「內」;因為不能「伸出去」,故而只能「卷進來」,這才是「內卷」。
大多數人不過是在不懂裝懂的使用這個詞,完全錯誤的理解了這個詞的本意。
放在中國問題上,非常恰當的例子是漢學家、歷史學家杜贊奇提到的「清朝的內捲化」。
他借用內捲化一詞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價勞動力過剩,從而無法帶動技術革新,使得古代中國的經濟形態長期停滯於小農經濟階段的發展狀態。
這就是典型的內捲化。
反觀近代的歐洲,它們為什麼沒有內捲化?反而產生了工業革命,技術爆炸?並持續輸出秩序?
原因恰恰在於他們可以「外」,可以「伸出去」,他們的文化稟賦讓他們習慣性的向外找資源,並擁有從全球找市場的衝動和能力。
這種外放的稟賦讓他們不可能陷入自我鎖死和不斷輪迴的困境,而是走向了自我演化、不斷自我迭代、自我更新的發展道路。
內捲化的社會,往往是因為它的文化本身就有根深蒂固的封閉性,缺乏外放稟賦,即使開放,也隨時可能因為某種偶發因素龜縮、自滿於自身市場和文化之中,主動內卷。外放型的社會,永遠都不會內卷,總有一種創新的力量讓它突破困境,破繭而出。
03
說回最初的那個電影院的例子,大家就可以正確的理解了。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如何表現,而在於電影院的門是否主動或被動的關上,導致大家沒有另外選擇的權利和渠道?
我能不能走出電影院?
我能不能選擇其他電影看?
我今天能不能不看電影,選擇去輪滑,或去打電遊?
你沒得選擇,就是內卷。但你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你還願意留下來看這如同嚼蠟的電影,還寧願站著看,你不內卷,誰內卷?
很多人動不動就抱怨內捲化,罵「奮鬥B」,其實是搞錯了方向,你不應該罵那些比你更努力的人,而該罵那些把你選擇大門關上的人,不管這個人是其他人,還是你自己。
借著「內卷」罵兩句,多簡單啊,一下輕鬆許多,「不是自己不努力,都怪社會內卷了」?
所以有些人一輩子沒看過啥正經學術書,卻天天把「內卷」這樣的學術名詞掛在嘴邊,不過是在給自己的懶惰和愚蠢找個自欺欺人的理由,在推卸自己選擇的責任罷了。
我說過,啟蒙只能靠自己,自甘愚蠢,可誰也救不了你。
04
So,知道啥是「內卷」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還是那兩句話:
1、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改變你能夠改變的。
2、智慧的人只做選擇題,不做判斷題。
社會是不是內卷不是你能夠改變的,所以,請接受社會的現狀,不要妄想去改變什麼,道理同樣是我反覆強調的:你不是救世主,即使社會是內卷的,你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只有白左那樣的傻逼才會自以為上帝,以為可以改造世界。
你面對的真正問題只有一個:你如何應對和選擇?
答案很簡單:
社會要「內卷」你改變不了,但你永遠都有機會不讓你自己「內卷」。
你可以走出去,你可以伸出去,你可以盡一切可能去改變你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不要坐以待斃,不要自欺欺人,讓自己陷入「內捲化」的困境。
拿教育舉個例子。
東亞教育確實已經陷入了內捲化,大家都在拼分數,似乎這是公平的選擇,但卻把我們的下一代有意無意困死在了各種題海之中,變成了應付考試的答題機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低水平重複的內捲化。
真正好的教育絕對不應該是唯分數論,而是多元化的選拔機制,儘量發揮每個學生的天賦,這才能讓整個社會不斷湧現擁有豐富創造力的各類人才。
環顧世界,我們會發現,引領世界的永遠是創新大國,科學家大國,而不是盛產答題機器、工匠和技術員的國家。
如果你不幸生活在一個內捲化的環境之中,改變不了大環境,那麼你一定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小環境,讓你自己和你的孩子突破內捲化的困境。
你要學會接受你家孩子可能在應對考試上的平庸,發掘他的天性,培養他的天賦,不要輕易讓他陷入所謂的「主流社會評價體系」,因為那就是讓你家孩子陷入內卷的危險信號。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可能的開拓自己的視野,開闊自己的心胸,不要把自己封閉在庸俗的、低層次的實用意識中,只有你在認知上不「內卷」,才能在行動上創造出讓你不內卷的機會來
你可以多掙錢,讓你的孩子多一個突破內卷的機會;
你可以陪孩子閱讀經典,接受更多的通識教育,讓他即使處於內卷的大環境中,也能擁有識別內卷、擺脫內卷的能力,一旦機會來了,孩子就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你自己沒有識別「內卷」的思維,也沒有擺脫「內卷」的能力,只有天天抱怨社會把你「內卷」的嘴巴,這恰恰就是社會內卷的根本原因啊。
畢竟,內卷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不是內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