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並逐曰競,對辯曰爭」,競爭中有些口角、辯駁本屬正常。
但從中國近年來的一些企業競爭案例,包括一些知名企業的競爭案例來看,他們對直接騷擾、打擊、破壞競爭對手的興趣,似乎遠遠超過了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興趣。他們的競爭戰略似乎是「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打趴下對手,我就贏了」。一些企業高管幹脆親自披掛上陣,在微博上曬對手之醜。有的企業一旦身陷問題泥潭,則歸咎於「整個行業都是這樣」,把全行業都拖下水再說。
中國有不少企業在談到行業問題時都說,行業裡存在惡性競爭、過度競爭、自殺式競爭、毀滅性競爭、破壞性競爭、劣質化競爭、自殘型競爭、損人型競爭,等等,但他們自身一旦進入競爭,也免不了這幾板斧。
客觀上看,過度競爭是「非集中型市場結構」下的現象。一個產業進入的企業過多,而生產要素和企業又無法正常退出,就會產生過度競爭。諮詢公司貝恩最早用「行業集中度指標」(Concentration Ratio)對產業競爭進行研究,根據行業前4位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將行業分為「極高寡佔型」(大於75%的市場佔有率)、高度集中寡佔型(65%到75%)、中(上)集中寡佔型(50%到65%)、中(下)集中寡佔型(35% 到50%)、低集中寡佔型(30%到35%)、原子型(小於30%)。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工業產業的市場結構屬於原子型,過度乃至惡性競爭在所難免。
此外,中國企業不注重差異化創新和實質性創新,習慣於模仿和搞「概念創新」,也造成行業同質化嚴重,為惡性競爭提供了土壤。
「窩裡鬥」的習性也是惡性競爭的內因之一,這種風氣已被一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帶到了海外。文化上的這種劣根性,並不會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而輕易去掉。
市場經濟離不開競爭,但惡性的、惡質化的競爭,因為向市場釋放錯誤的價格信號,起不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反而會阻礙行業進步,使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失效,劣汰優也汰,誰都過不好。
當由競爭所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大於由競爭所獲得的國民經濟利益時,競爭就是過度的、惡性的,不值得倡導而需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