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突然火起來一個新詞:內卷,其一度霸榜多個社媒的熱搜榜單,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卷呢?
綜合網絡上的各種解答,發現其實質是指某個範圍的人群參與到某個有限資源的惡性競爭中,例如北京大學在河北只招50個人,假設河北有80萬考生,你必須考到全河北省前50名才有可能被北京大學錄取,這就是典型的內卷效應。
所以,內卷效應更多的是被當做貶義詞的存在,那麼,內卷效應真的只能帶來負面效應嗎?真的沒有一點積極作用嗎?假如CBA發生內卷效應會有什麼變化呢?
許多老球迷都知道,CBA近些年的發展並不順利(姚明整改之後或許好一點,但改革之路仍然很漫長),球員的能力成長更是緩慢,由CBA頂尖球員組成的國家隊更是在國際賽場上難求一勝。許多所謂的CBA頂尖球員多是養尊處優狀態,拿著大合同球技卻停滯不前,很少有像易建聯那麼自律的球員,球技連年長進,擁有者和國際球員扳手腕的硬實力。
但是,內卷效應若發生在CBA情況或許會有些許不同,現在的CBA各支球隊幾乎都有至少兩名外援(八一隊除外,但八一隊已退出CBA),擁有著無限的開火權,得分、籃板、助攻、搶斷等關鍵數據榜單的前十幾乎都被外援壟斷,難見國內球員的蹤影。如果讓國內球員直接與外援競爭,競爭首發地位、出手權、上場時間等,這些因素都關係到個人數據,個人數據又直接影響著球員的薪資(不可否認的是,薪資是最直接、有效的動力源),那麼這樣就間接的促進國內球員必須自我提升,爭取在與外援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否則拿不到大合同(因CBA即將施行工資帽制度,所以一支球隊不會有太多大合同),一支球隊就這麼多人,你不進步只能慢慢被淘汰。
這樣一來,通過內卷效應促成國內球員的成長,提升CBA球員的整體實力,進而帶來更好的比賽觀賞性,吸引更多的球迷看比賽,使聯盟實現跨越式的收入提升,最終收入也會反饋到球員身上,形成了一個良性的閉環。
所以,內卷效應雖然更多的是負面效應,但放到CBA或許帶來的是變革性的改變,詞沒有好壞,只有在什麼地方能發揮什麼作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