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惡性競爭,加班越來越多!都在談內卷,那普通職場人怎麼破?

2020-12-17 小滌說成長

有句話很流行:你跑不過狼不要緊,跑過同伴就行。

以下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高考,因為名額有限,但是希望上好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多,大家惡性競爭,學習必須越來越努力,但是上好大學的學生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是固定的,大家都沒有受益。

還有程式設計師,以前是崗位多、人稀少,所以大家日子過得都不錯。但是現在,太多的人選擇畢業當程式設計師,大家互相惡性競爭,加班越來越多,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很時髦的概念:「內卷」。

一、內卷是怎麼產生的?

內卷的三個原因:資源緊張,競爭殘酷,絕望感。

越穩定的領域越內卷,因為蛋糕穩定,穩定持續較長時間,只能更內卷。

新的蛋糕來了,才有破解的機會。

但是告訴大家一個殘酷卻真實的事實:所有人都在抱怨內卷,所有人都給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那麼內卷的出現就是正確的,就是合理的,就是最好的。這就是當前生產力條件下的帕累託最優。客觀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個人能做的就是適應環境,直到你有能力改變環境。

二、如何破解內卷?

面對國內無處不在的內卷現象,我第一反應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為自己爭取退機制,要移民要出國。

但你想要擁有移民的資質和資金,就必須更內卷,在狹窄的生存空間繼續去搶奪機會。

簡直是個死循環。

關於破解內卷

客觀方法:擴大資源(文化,社會,心理資源)。

主觀的改變:發現工作的意義和生活的意義 1:成就感 2:愛的感受 3:磨難的修煉

另外,我們要相信未來年輕人的力量。

因為電影院裡有人站著看電影,所以大家都只能站著看電影。後來有人踮著腳看電影;所以大家都只能踮著腳看電影。我感覺這樣內卷挺沒意思的。雖然也沒啥好的解決辦法。但學校得是乾淨的,它是培養年輕人的地方,不要小看年輕人。因為之後把所有「潛規則」舉起來摔碎的就只能是年輕人。

三、個人信息輸入層面:遠離內捲化「圍堵型」,擁抱外卷化"開啟型"

不管是交友還是尋找信息源,都會發現粗略有兩類。

一類朋友的思維是內捲化的,"圍堵型的",屬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熱寂說的狂熱信徒。一交談起來,就說這裡不能做,那裡不能做,這邊過了一個線有風險,那邊不能越雷池一步。資源很快要用盡,競爭太激烈等等。和這些人多講幾句話,會很容易感到憂鬱無力,未來異常灰暗。

另一類朋友或者信息源的特點是外卷化的,"開啟型的",屬於遠離熱力學平衡態的耗散結構理論的信徒。他會告訴你,雖然看起來有某種限制,但是這裡可以開一道小門,從這道小門出去又可以開啟新的 N 個小門,層層遞進,未來不斷指數倍地豁然開朗。每一次這種接觸獲得的啟發,都能讓人心情無比舒暢和對未來無比憧憬。

必須切斷和第一類人或信息源的接觸。人生活出最好的境界應該是:不追求與他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

直面內卷這個血淋淋的現實,個人八個字應對方針:時刻精進,但求超己。

相關焦點

  • 職場人,越來越累的你,是被「內卷」了嗎?
    打個簡單的比方,本來大家都是工作8小時,有人開始加班表忠心,最後逼得所有人都加班,所有人掙得還是那點錢,但是老闆的3系換5系了。 「內卷」,應該是我今年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其實它並不是一個新詞,以前我在格爾茨的《農業的內捲化》這本書上就看到過關於「內卷」的概念。
  • 「內卷」走紅,你的職場有沒有遭遇「內卷」?
    內卷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經演變如今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形象地說,就是在某些特殊局面中,儘管每個局內人都很努力爭取自身利益,但越努力卻帶來了越多無謂的損耗,整體利益並沒有相應提升。該用法在職場中比較火,很多青年人用內捲來指代激烈、過度的內部競爭。內卷的流行也讓人們再次思考「勤能補拙」的勤奮文化,是否也應量力而行。
  • 「內卷」不是惡性競爭,而是自我鎖死
    01「內卷」太火了,火到每個人都在錯誤的使用它。大多數人提到「內卷」,無非就是在說「惡性競爭」,只是換了一種新潮的說法而已。這種現象讓人啼笑皆非。如果內卷就是指惡性競爭,你卻不說惡性競爭,非要說這麼個你一知半解的學術名詞,是因為裝逼的需要嗎?還有人抖機靈說,「內卷」就是你在電影院看電影,第一排有人站起來了,後面人為了不被擋著,所以也跟著站起來,到最後,影院裡所有人都不得不站起來,這就叫「內卷」。我笑了。
  • 倪雲華:面對「內卷」,企業和個人如何自救?
    1、 「內捲化」,這個概念在今年被應用地更加頻繁了。當「內卷」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大家普遍都會覺得現在的經濟不怎麼景氣了,競爭越來越強了。 所以「內卷」到底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某樣東西」向裡面捲曲。
  • 時代的內卷,我們更應該迎風成長
    所謂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本就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大家都這樣想的話,這就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惡性競爭,越來越多的人都用自己的勤奮去隱藏自己的笨拙,帶著自己拙略不堪的生存技能來面對社會的腥風血雨,抱著寧可累死自己也要拖死對手的心態,實際上這種靠著剝削自己的價值來擠佔對手的生存空間,就是畸形的惡性競爭。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最終馬東忍不下去了,連忙打斷劉純懿,不要只談「內卷」這個概念。最終,劉純懿「夢想成真」,成功地嘗到了「怎麼輸」。五位導師,沒有一個人立起「喜番」,她以零票慘遭淘汰。看到這裡,有些低齡段的朋友們就忍不住疑惑了:「讓一個北大學霸一直抓著不放談論的【內卷】一詞到底指什麼?」 它用英文怎麼說?這個詞語又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有什麼關係?
  •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願意加班了?因為他們不傻
    一切沒有落地的口頭承諾都是耍流氓!別以為你加班加點趕完了項目就萬事大吉,從此以後可以看見傍晚的夕陽準時下班,只要你的公司還沒有倒閉,星星和月亮都不會放過你。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職場內卷」吧,俗稱惡性競爭。
  • 教育內卷並非全是惡,及格線破解惡性競爭困局,帶來教育的春天
    近來,「內卷」一詞爆紅,各行各業都可冠以「內卷」,如「教育內卷」。各種「內卷」猶雨後春筍,傾訴著「打工人」的無奈;也不乏「凡爾賽」似的炫耀,否則就有脫節於時代的危險。什麼叫內卷?看了很多解讀文章,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打比方不說實在話。鄙人不才,從微觀角度談一談教育內卷。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2)
    文章作者大談特談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內卷現狀,充滿憂慮下此論斷:「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正面臨普遍的困境: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真不是現在的孩子矯情,也不怪他們競爭意識發育太早,「培訓班鄙視鏈」「學區房排位賽」之類的教育軍備競賽萬眾參與,這可真是值得警惕的「內卷」。「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有人說,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比如加班,為什麼要加班?是老闆逼迫的嗎? 不是的。讓你加班的人不是老闆,而是其他加班的人。這是網民口中的職場內捲化。 再比如上早教。讓你孩子上早教的不是早教機構的銷售,而是其他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這是教育內捲化。
  • 「今天你內卷了嗎?」瞬間大火的詞,你看懂了嗎?
    然而,無論競爭多麼激烈,蛋糕還是那塊蛋糕,它的大小不會變,結果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變得更激烈了。大學生就是一個"內卷"非常嚴重的群體。前段時間,一名清華大學的學生端著筆記本騎車的照片在網上火了。清華的學生已經是人中龍鳳,名副其實的學霸。但是學霸也不放鬆任何一刻,騎著自行車也不忘學習。
  •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內卷」是今年很火的一個詞。什麼是「內卷」?有人說,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比如加班,為什麼要加班?是老闆逼迫的嗎?不是的。讓你加班的人不是老闆,而是其他加班的人。這是網民口中的職場內捲化。再比如上早教。讓你孩子上早教的不是早教機構的銷售,而是其他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這是教育內捲化。
  • 熱詞背後的2020:打工人的內卷與白領意識的消失
    這些都沒錯,但在2020年,他們最新的「ID」是:打工人。從今年10月份起,「打工人」一詞就風行網絡。對網民來說,不知「打工人」梗者,已然不足以談「網生」。而更早之前,「內卷」是輿論場內網民使用的高頻詞。
  • 內卷歸內卷,誰想承認自己是普通人啊?
    不知道為什麼,內卷的概念突然就火了,火到看多了都快不認識這倆字了。最近一段時間,辦公室扯閒篇兒的日常話題除了薅羊毛,偶爾想高逼格一把還會聊聊「內卷」。其實這還真不是個新詞,只不過是這屆會玩梗的網友炒了一碗「高級冷飯」。
  • 2020內卷元年,那些「卷不動」的職場人還好嗎?
    作為人類學術語,內卷指的是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套用到真實的職場狀態中,那就是,上名校-去大廠-戶口學區房-繼續「雞」娃上名校……大家都在同一套市場競爭機制裡無限循環,還不被允許失敗和退出。
  • 「內卷」入選2020年度流行語,更是未來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信號
    專家解釋說就是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有人舉例說,大家都在看電影,結果有人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來,把後面的觀眾給擋住了,導致後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結果最後一整個電影院的人都沒法舒服地坐著看電影了……很多人看新聞可能覺得這些流行詞離自己太遠,其實這些詞之所以流行起來絕不僅僅是新聞談資話題,而是生活中已經有的的體現。
  • 勞動力越來越少,為何內卷反而越來越厲害了
    為什麼勞動力越來越少,但是內卷反而越來越厲害了?這裡先來帶大家說一說什麼叫內卷?內卷指的是在沒有增量資源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對存量資源爭奪加劇的一種社會現象。
  • 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農耕經濟是越來越精細化的,在每個(土地)單位上投入的人力越來越多,我們可能會想像說投入的人力越多,你的產出也會是高的,可實際上這一點的提高,因為人力多投入而增加的產出,就也只夠人力本身的消費了,就是說你多了一張嘴就被這張嘴消費了,如此而已。所以就造成了一種平衡狀態,多少年一直如此。為什麼叫內卷?
  • 考試為啥越來越難?教育內捲化下的高強度學習競爭,出路在哪裡
    不過相信大部分人還是開心不起來,前幾天河南600分上不了211大學的新聞,就掛上了熱搜。河北也是難兄難弟,同樣地寫著一個大大的「難」字。其實雖然分考得不錯,但是看之前在網上公布的考試原題,相信大多數人都要說一句,比我那時候考的難多了。有不少人調侃說,自己也只能關心高考作文題。看過其他高考試卷的,都在心中暗暗慶幸,還好今年高考的不是我。
  • 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畢業即遭社會毒打成為社畜,每天通勤三四個小時,上班996加班奮鬥者協議,到了35歲就被優化,或者為了蠅頭小利加入無休止的辦公室鬥爭。這些都被當成內捲化。其實,內卷在人們語境中再直白一點就是內部低效無用的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