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歸內卷,誰想承認自己是普通人啊?

2020-12-14 經理人分享

今天你「卷」了嗎?

不知道為什麼,內卷的概念突然就火了,火到看多了都快不認識這倆字了。最近一段時間,辦公室扯閒篇兒的日常話題除了薅羊毛,偶爾想高逼格一把還會聊聊「內卷」。

其實這還真不是個新詞,只不過是這屆會玩梗的網友炒了一碗「高級冷飯」。

01、「卷卷心」的慣性

半個多世紀以前,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考察中就發現,爪哇島的人民始終在將大量勞動力投入到水稻生產中,但卻對資本和技術視而不見。他把這種現象稱為「involution」,翻譯過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內卷」。

這個現象,如果翻譯成大白話,大概意思類似於,明明種地只要需要10個人加一頭老黃牛,但你偏要用20個人繡花兒一樣去種糧食,就是不去想怎麼減少勞動力提高效率,更沒盤算過擴大產量......

當然這只是個最簡單的比喻,實際上內卷拖延的不只是生產力,還是整個社會的前進。不過,按照這個邏輯,我們的農耕文明,可能早就「卷」了。過去的卷,是舊社會的循規蹈矩,人們無法打開眼界,也沒有動力投入到新的生產模式。現在的卷,更像是打工老油條的「避世」之道。

人們有眼界、有動力、有欲望,但就是拼命往裡卷。為什麼?因為慣性。你越熟悉一個行業,你越習慣性地想沿著這個路徑去鑽,無限循環狀態下,人人都被迫去競爭。

前段時間,幾大銀行校園招聘考試的筆試題目上了熱搜。看了一眼題目,很難不讓人迷惑。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高等數學題目、原子量子數、不定積分,以及,在一眾類似的畫裡面選出哪幅才是《富春山居圖》......等等!有些打字出來都有些費勁的題目,確定是當銀行櫃員必須要掌握的嗎?

不敢相信現在當一位合格的銀行櫃員,需要如此身懷絕技,知識儲備不僅要橫跨古今,還需要橫跨文理,甚至還需要在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之間反覆大跳。

不禁腦補了一個畫面:

小劉去某銀行辦理業務,因為機器卡頓,列印單據有些慢。這時候櫃員露出了迷人的微笑,對小劉說:抱歉讓您久等了,我先來給您表演一個一分鐘速解高數題吧!

雖然這個場景不會真的出現,但是之所以一些工作的筆試、面試會頻繁受到關注,也是因為有些題目的出現,就是為了篩選掉一部分符合要求但「普通」的選手,剩下的「精英」最後往往是帶著一身造核彈的本事去擰螺絲。

這樣的結果好不好?其實很難去判斷。你不能否認,越拉越高的門檻激發了人們自我充實的鬥志,也提高了員工素質。但是你也必須承認,這種篩選的惡果就是內卷。每個員工都可能是「掃地僧」,但5年都等不來一次「武林大會」。

全員繡花,這就太尷尬了。

02、不敢普通的普通人

所以,為什麼現在當個普通人都不行了呢?

已經開始中年危機的80後、90後應該深有感觸,從幼兒園到就業,一路都帶著全屯子的希望。隔壁小孩開始學鋼琴了,那不出意外你媽媽隔天也會把你送到琴房;單位同事的孩子學奧數了,你必然能收到一本最新的奧數練習題;樓上品學兼優的孩子畢業考公務員了,你爸語重心長地拉著你的手勸你也去考,說是為你好......

很多人就是這樣過來的。每一個風口都要追,不甘心輸。明明踏著被人踩爛的腳印走了很遠,人越來越普通,心理上卻越來越不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接受過所謂的精英教育,但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受到過成功學的「腐蝕」。

一批又一批的人就這樣長成了職場人,永遠期待在職場上做出一番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業,但是口嫌體正直——也不敢接受失敗。所以就沿著固有路徑,一路消耗、一路自我安慰,越卷越深。

如今,不少打工人的生存狀態很像倉鼠,在無限轉圈的籠子裡不停地奔跑,看似走過兩萬五千裡,回頭一看,還是起點。當人的眼界無限縮窄,即使走進了海螺的最尖處,卻終究走不出這個圈。

不少北上廣的年輕人工作不順之後,都把「大不了回家開個店」當做心裡安慰。小鎮青年往往更不甘心承認自己是普通人,你可以說他是個普通員工,但他必須給自己留一條看上去不算很普通的後路。因為拒絕普通,或許很多說出要開店的朋友,根本沒有了解過開一家店需要的成本和其他必須考慮的問題,好像只是需要這樣一個有排面的要素為自己「撐腰」。

有人靠著堅信自己「不是凡人」的信念「搞到了真的」,那是他們真的敢。有人無時無刻不在催眠自己能行,但不敢走出舒適圈一步,大家要耗一起耗。

03、當個「凡人」有什麼不好?

可是,看上去無限消耗精氣神的職場,其實原本可以不用這麼累。有個問題一直很讓人摸不著頭腦,都2020年了,現代人為什麼還是那麼擅長繃著?

說到底,「普通」無非是一個中性詞,沒有人會認為普通人就等於蠢人,所以真的沒有必要害怕普通。而且在職場中,我們收了完成工作的錢,但這份按月支付的工資可不僅僅是給我們交房租的,還是給我們去成長的。與其在心裡支稜,但人一直「狗」著,真不如擼起袖子幹點正事兒。

去年,馬雲談到「996」,說「996是修來的福報」,被網友diss的很慘。有網友表示:「資本家張口就來,敢情加班到猝死的不是你!」「好人誰想996啊」......如果有人看了他完整的發言,應該能理解他這句話的意思:「996」的人的確很多,但是有機會真正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並且還能夠有成就感的事,太難了。

頭上是浩瀚星空,手裡是做不完的表格PPT。能在日復一日的瑣碎工作裡找到屬於「凡人」的成就感,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這時候大可不必頂著快禿了的腦袋想怎麼拒絕平凡,大家都是打工人,能快樂一天是一天它不好嗎?

雖然有人痛批那些「摔倒了就原地躺下」、「有富婆嗎?我不想努力了」這樣的「喪文化」荼毒年輕人的鬥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些加班到凌晨依然相信「夢想」這兩個字的年輕人只是想打打嘴炮減減壓?

職場內卷的浪潮我們阻擋不住,你不捲有人帶著你卷。但是放鬆一點,就頂著普通人這口「鍋」,該battle battle,能衝的時候千萬別怕付出,該躺下躺下,及時止損,這才叫真爽啊。

本文由經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創,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後臺申請授權。

相關焦點

  • 北京交通大學大三學生跳樓—內卷惹的禍?
    前幾天剛從新聞上看到一個四川小學四年級學生跳樓,留下一封遺書,表現出自己的絕望,寫到:真的太累了, 只想多睡一會。小小的生命就這樣離開了,真的很痛心。如果你們能看到眼前的這封信,最大的可能已經死了。我真的太累了,想要多睡一會兒。
  • 瘋狂內卷的韓國,拼命掙扎的韓國人!
    1韓國人的「內卷 」生活韓國可以說是「東亞模式」的極限。首爾跟北上廣深一樣,房價直衝雲霄,普通人當牛做馬拿著低薪,過著一輩子也望不到頭的生活。他們會告訴你,是你不夠努力,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卑微的「賤民」 。所以,縱使韓國是一個發達國家。但韓國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可能連東歐都不如,更不能與西歐北美相比。2韓國為什麼會瘋狂內卷?
  • 「教育內卷」時代,如果我們的孩子註定普通
    學霸不會一蹴而就,想上清華北大,想進雙一流大學,就得從小打好基本功。於是,鋼琴、美術、籃球、書法、主持、演講,以及英語、奧數、寫作......各種課外班鋪天蓋地,對於此,很多家長竟然「違心」表示:我也不想讓孩子那麼累,但是班上的孩子們都在學呢;朋友家的孩子學得挺好的,我也想讓自己的孩子試試;孩子班上組團報名,我不給孩子報,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們不合群?
  • 無處不在的「內卷」,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要說今年的年度熱詞,我認為 「 內卷 」 一詞必須要佔有一席之地。前些天,華為在內部發的一篇文章火了,標題名為《 什麼是內卷?》。說實話,「 什麼是內卷 」 一直也是我想問的問題,我已經記不清今年到底聽過多少遍這個詞了。我第一次聽到 「 內卷 」 這個詞的時候,腦子裡浮現的是童年回憶大大卷。
  • 時代的內卷,我們更應該迎風成長
    所謂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本就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大家都這樣想的話,這就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惡性競爭,越來越多的人都用自己的勤奮去隱藏自己的笨拙,帶著自己拙略不堪的生存技能來面對社會的腥風血雨,抱著寧可累死自己也要拖死對手的心態,實際上這種靠著剝削自己的價值來擠佔對手的生存空間,就是畸形的惡性競爭。
  • 認清自己,不過是普通人
    想當初A說這話,我還暗地裡笑他,咋這麼沒志氣?好歹也是牛逼學校牛逼專業的學生啊。以後奮鬥十年八年,不說上億的收入,幾千萬總沒問題的吧?於是我進了外企,拿著高薪,過著所謂的逼格生活;A同學,說自己不想編程,只想安穩,然後他去了中國移動。
  • 娛樂圈內卷進行時?郭敬明於正先後道歉,網傳《晴雅集》疑似下線
    沒有正式的明文規定,也沒有誰可以切切實實說著「《晴雅集》被下架」。我這裡只能用「網傳」「疑似」的說法,畢竟我還來不及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並非鄧倫啊、趙又廷的粉絲,而是我對這個故事本身是很感興趣的。加上,郭敬明投入了這麼多的財力物力——怎麼說,也是值回票價吧。可是,我通過網絡購票的時候。咋了?根本就沒有《晴雅集》!02那是真正的下架,還是暫時迴避一下下?沒有人有個說法。
  • 在內卷的世界裡認一點慫
    如果不是生命安危刺痛了大多數人的底線,如果只說騎手辛苦,壓力大,工作多到做不完,很多人的反應會是:「做不完想辦法啊」,「工作就不要抱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不是因為這些人冷血,而是生活中,這就是他們對自己說的話。在這樣的世界,需要多一點認慫的聲音。
  • 在內捲化的今天,普通人應該如何找好自己的定位?
    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這裡的普通人也只是相對而言的,不同的階層有不同階層的普通人,比起清華教授的女兒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人脈資源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是在清華教授的圈子裡面,可能被內卷裹挾的女兒,是內捲化的產物,是裡面的普通人,所以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找好自己的參照物!
  • 毛不易:我就是個普通人!孩子想做普通人,父母能接受這個夢想嗎
    這個問題真的是讓大家有了發言的欲望,各位家長紛紛表示,「要讓孩子成為有出息的人」「讓孩子賺大錢」「讓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咋也得比我強啊」。還有一位家長的發言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說:「必須得讓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可不能像我似的,一輩子就只是一個普通人。」當時,我就非常想說一句:「做一個普通人不好嗎?」
  • 今天你被「內卷」了嗎?心理學:內卷思維的5大表現,你中了幾個
    也不是真的發生了什麼事,就是突然發現,熱搜上很多詞,自己都看!不!懂!比如凡爾賽體、打工人,還有內卷……一開始,我還真以為又是從棒子傳來的一種新的髮型呢……後來讀了不少科普文章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啊……所以,我也不能一個人漲知識,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幾天對於「內卷」的學習心得吧。內卷是一種什麼感受內卷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大學內卷是競爭無差別化,不斷拉高競爭的門檻。很多學生知道「我也要」,而不去想「為什麼」。大學裡的學習、知識、專業內容變成了「層次循環」「下的寄生手段。內卷的本質是「資源的稀缺」,但如果只把目光放在資源稀缺上,那就很容易得出「不得不捲」 「死了都要卷」的結論。強制考證、強制鍛鍊、強制標籤,被內卷強烈規訓的學生,有時不得不面臨被消解和剝削的自我。更多的年輕人需要別人告訴他們「」他是誰「,他們才可以自己告訴自己「我是誰」「我需要什麼」。
  • 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他把內卷描述為一種「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環」,他更是站在人類學視野下競爭的大框架內理解「內卷」,指出內卷現象是人類社會的例外現象,它的背後是高度一體化的缺乏退出機制的競爭。項飆最後分享了一些如何緩解內卷焦慮的思維方式,人類學家是如何通過「想細」和「想開」來面對日常生活的困頓和焦躁的?
  • 是啊,我就是一個普通人。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有一句臺詞:「小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將來閃閃發光,但長大後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夠變成現實,既痛苦,又對不起自己,而且還反過來埋怨。」二十多歲的年紀,經常會感到一種莫名而來的無力和驚慌失措。
  • 《解神者》「紙片人內卷」上熱搜,紙片人怎麼也內捲起來了?
    今天,「紙片人內卷」這個熱搜赫然掛在熱搜榜上,這個話題說實話讓小編覺得有點懵,最近聽「內卷」這個詞聽得挺多的,但是「紙片人內卷」,這個話題還是挺新鮮的,成功引起了小編的好奇。
  • 倪雲華:面對「內卷」,企業和個人如何自救?
    但真實的情況就是, 同事加班到9點,你就到10點,同事到十點你再到11點,看誰能熬得過誰。 那轉換賽道呢,是否就是在「逃避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在做這個選擇了,那就是每一年從北上廣深回歸到自己的家鄉的人群。 其實在逃離「內捲化」的過程中,你還需要對自身的能力和需求有清晰認知。
  • 「內卷」不是惡性競爭,而是自我鎖死
    你沒得選擇,就是內卷。但你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你還願意留下來看這如同嚼蠟的電影,還寧願站著看,你不內卷,誰內卷?很多人動不動就抱怨內捲化,罵「奮鬥B」,其實是搞錯了方向,你不應該罵那些比你更努力的人,而該罵那些把你選擇大門關上的人,不管這個人是其他人,還是你自己。
  • 清北「績點為王」,基礎教育陷入「內卷」,出路何在?
    不少人都覺得內卷是個東亞特有的現象,中日韓甚至被稱為「內卷三兄弟」,這倒是讓我想起自己在幾年前一篇寫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的文章裡(戳:日本諾獎得主深刻反思:東亞教育是在浪費時間
  • 「內卷」入列2020年十大流行語,然而我還搞不清啥意思
    近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內卷」赫然在列。不過,有不少網友疑問「內卷」的意思,甚至表示自己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該詞還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那麼,它的涵義是什麼?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有何意義呢?
  • 你的思維可能內捲化了
    ……小放羊娃想了想,說:「放羊。」什麼是內捲化?現在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彙叫做「內捲化」。那麼什麼是內捲化?1963年,美國有個人類學家叫克利福德·格爾茨。他在爪哇考察時發現,當地土地面積不多,同時又面臨資本的缺乏和行政性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