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紜複雜,我們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大家都知道「媽祖」,可多數人卻並不知道「媽祖」名稱的由來。前些天,有人因工作需要,向我詢問答案,我做了十分簡略的說明。今天,「阿朱講媽祖」乾脆就這個問題詳細解釋一下吧!
媽祖原名林默,但這是個書面語,只見諸史料或有關文章,民間從來未曾直接用林默來稱神的名字,古時(據考證是明代)莆田人乃至南方人均稱「娘媽」(「媽」字念上聲,似「馬」),這是南方人對女性長輩的最高敬稱;北方人則多稱「娘娘」,最典型的如天津天妃廟又叫「娘娘廟」。
那麼是什麼時候開始叫「媽祖」的呢?
專家學者對此有爭議。有的說是明中期,有的說是明末清初,有的說是清中葉,反正都有證據。不過依我看來,還是明末清初較可信。因為此前不管是民間還是廟堂,均稱「天妃」或「天妃娘媽」。根據蔣維錟老師考證,最早記錄「媽祖」名稱的文章是清康熙時鬱永河所著的《海上紀略》:「海神惟馬祖最靈,即古天妃也.」繼蔣維錟老師之後,又有學者提供比鬱永河早二三十年,東渡日本的中國僧人稱天妃為媽祖的資料。總之,將最早出現「媽祖」稱號的時間定在明末清初,肯定沒有錯。
接著就要問:最早出現「媽祖」名稱的地方是哪裡?
專家學者對此仍然有多種答案。
有一位廈門文史專家曾撰文,認為「媽祖」名稱首先出現在澎湖地區的閩南遷臺人群之中,是對湄洲祖廟神祇的嚮往與追慕,意為「所有分靈娘媽之祖」;隨後便在臺澎信眾中傳開並普及到閩南和粵港澳,近代漸漸在大陸被學者和廣大信眾所接受,約定俗成,於是統稱「媽祖」。
我同意這位廈門文史專家的觀點。因為這種方式與媽祖信俗的發祥與傳播呈現一致性,即先民間自發,後來漸漸傳開,在一個偶然的時間、地點、事件中進入朝廷,然後又以朝廷的褒封返回民間,成為上下一致的共識,即普遍現象。
「媽祖」名稱的產生和傳播途徑亦是如此。
先在澎湖一帶自發。因為澎湖娘媽宮是臺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在這裡自發有其合理性;況且閩南移民說閩南話,其「娘媽」發音同莆田一樣,「媽」讀上聲,似「馬」,「媽祖」讀如「馬祖」。所以上述鬱永河的文章中就直接寫作「馬祖」。正如劉福鑄教授的判斷:「媽祖」這個名稱必定是新興的,必定是民間自發的。
有趣的是,「娘媽」稱號出自莆田,而「媽祖」稱號卻產生於外地,最終反過頭來替代了莆田的「娘媽」。如今在莆田乃至在媽祖誕生地湄洲,幾乎人人稱「媽祖」而不稱「娘媽」,這真是一個奇妙的文化現象!
作者簡介:朱合浦,1945年生,福建莆田人,長期從事文化工作,退休前任莆田市政協文教衛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是福建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原委員;編著《莆田風情》《莆仙老民居》《珠還集》《莆仙摩崖題刻》《湄洲媽祖志》等書。退休後隨子女移居廈門,是廈門市博物館從事志願服務時間最長、年齡最大的「最美志願者」。目前仍堅守在志願服務的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