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趙曉生:貝多芬被誤讀 《月光》不是為愛而奏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在趙曉生看來,《月光》旋律中傳遞出憂鬱、愁思,仿佛靈魂深處升起靜穆的聲音,結合陰沉黑暗的戰時背景,其實並不像羅曼·羅蘭所說反映了戀愛情緒,而是貝多芬內心對百姓疾苦的關心和傾訴。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手稿。

「貝多芬,應該叫『悲多憤』。」近日,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曉生教授在顧廷龍紀念館的「合眾講堂」上語出驚人。以《C小調鋼琴大奏鳴曲(悲愴)》為例,趙曉生撕下了貝多芬的勵志標籤,從種種現代人對貝多芬的誤讀入手,還原了一個壓抑、柔弱、充滿血肉的貝多芬。

《熱情》其實很「冷酷」

貝多芬創作的32首奏鳴曲中,由他親自起標題的只有三首:《C小調鋼琴大奏鳴曲(悲愴)》《降E大調奏鳴曲(告別)》《降B大調第29鋼琴奏鳴曲(為大鍵擊弦鋼琴而作的大奏鳴曲)》,其餘都是後人加上去的。而其中比較著名的也是被誤讀最嚴重的有四首:《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黎明)》《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

每一個上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有印象,《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裡有一篇課文,講述了在萊茵河邊閒逛的貝多芬為一個買不起演奏會門票的盲女演奏《月光》的故事,溫情動人,也讓無數人記住了這首曲子。文章這麼描述道:「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但實際上,這首奏鳴曲跟「月光」沒有半點關係,或者用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的話說:「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趙曉生說,雖然1801年創作這首曲子時貝多芬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相愛,但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不只關心兒女情長。在趙曉生看來,《月光》旋律中傳遞出憂鬱、愁思,仿佛靈魂深處升起靜穆的聲音,結合陰沉黑暗的戰時背景,其實並不像羅曼·羅蘭所說反映了戀愛情緒,而是貝多芬內心對百姓疾苦的關心和傾訴。

被羅曼·羅蘭譽為「在花崗石河道裡火焰的巨流」的《熱情》全曲時長23分鐘。但趙曉生覺得比起「熱情」,用「冷酷」來命名更為合適——仔細聆聽可以發現,整首旋律用理性的次序,僅僅靠著「do」「ci」「do」三個音構築起來,不可謂不嚴謹,「也從側面反映出貝多芬是個形式主義者」,趙曉生說。

《黎明》是貝多芬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華爾斯坦伯爵的,原名「WaldsteinSonate」,譯作《華爾斯坦奏鳴曲》。很多主流評論認為這首奏鳴曲反映了貝多芬的自然觀,是他從大自然中獲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學啟示的凝練,在趙曉生看來也略有牽強。

《暴風雨》的誤讀就更為離譜,趙曉生介紹,之所以會被後人命名《暴風雨》,並不像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為的,是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申德勒向他的老師請教得到貝多芬的回答:「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而只是一名普通觀眾在聆聽貝多芬彈奏這首曲目後說了一句:「這首曲子讓我想到莎士比亞的《暴風雨》。」19世紀人們的傳謠能力可見一斑。

貝多芬不是約翰·克裡斯朵夫

不僅是樂曲方面,對貝多芬其人,也有著流傳了幾世紀的誤讀。

不同於一般認識中那個失聰後堅持創作的勵志光輝形象,貝多芬還有形式主義的另一面。趙曉生說,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名字中的「van」其實是貝多芬自己編撰出來的中姓。在德國或奧地利,名字中的von(往往譯為萬或馮)代表這個人的貴族身份,貝多芬不是貴族出身,沒有祖傳的中姓,但心高氣傲的他不甘心做一個平民,就在名字裡加上了形似的「van」。

傳說中的「窮」、「不修邊幅」也是無稽之談。貴族馬克西姆以每首曲子30元金幣(折算成人民幣大概3萬元左右)的價格購買貝多芬的作品,雖然要被酗酒好賭的侄子卡爾花掉大半,但也夠貝多芬購置體面的衣飾。「試想,如果穿得破衣爛衫,他怎麼進出貴族小姐的官邸?又怎麼和那些貴族小姐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呢?」另一大誤讀就是說貝多芬「沒文化」。雖然與大文豪歌德的關係眾說紛紜,有人說歌德從未評價過貝多芬,也有人認為兩人個性不合卻互相敬重,但不可否認的是,歌德與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西米亞相會後共同度過了一個月的時光。喜愛哲學和文藝應該是二人之間的共同話題。

「狂放」的形象是後人對貝多芬個性的標籤化,真實的貝多芬壓抑、悲哀、柔情。看過《約翰·克裡斯朵夫》的人多少都會被小說內容影響,先入為主地認為頑強對抗不公命運的約翰就是貝多芬。「雖說號稱以貝多芬為原型,但既然定義為『長篇小說』,而不是『傳記』,就說明這其中還有很大的虛構成分」,趙曉生分析道。真實的貝多芬一生與梅毒抗爭,憤世嫉俗,命運確實對他不公,但更多時候他以一種壓抑著的柔情的姿態來面對。所以,鋼琴並不止於彈奏,樂曲背後的典故也是鋼琴學習的一部分,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細節可以幫助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說到底音樂傳達的是內心。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月光」奏鳴曲的情感表達及演奏技巧導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度的橋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科比演奏鋼琴《月光鳴奏曲》| 我從貝多芬的「月光」中獲得平靜...
    今天,一起再一次聆聽他演奏的貝多芬《月光鳴奏曲》,他曾說:「當我快要奔潰的時候,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總能讓我平靜下來。」▼ 科比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科比之所以會彈鋼琴,是因為幾年前的一個念頭:為妻子瓦妮莎(Vanessa)親自演奏自己最愛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 【歐美經典音樂】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了《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
  • 貝多芬的戀曲—《月光奏鳴曲》完全版賞析
    一、月光奏鳴曲的創作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
  • 鋼琴家陳薩完成首次貝多芬獨奏會巡演
    北京日報訊(記者 徐顥哲)不尋常的2020年,鋼琴家陳薩的生活,被粗暴地分割為疫情前、疫情後。整個上半年,所有的演出取消,當復演的好消息終於傳來,陳薩帶著精心挑選的貝多芬第25號、第21號、第20號、第32號鋼琴奏鳴曲,於8月底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並帶著這套曲目在全國多個城市巡演。
  • 貝多芬《月光》賞析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 【歐美經典音樂】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了三樂章《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形容此曲第一樂章「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也許《月光奏鳴曲》因此得名。一說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題獻給與之相戀的朱麗葉·琪夏爾蒂伯爵小姐。
  • 貝多芬真是為個盲姑娘寫了《月光曲》麼?
    在一個神話傳說裡,貝多芬在月夜散步,聽見一位十六七歲的盲姑娘——鞋匠的妹妹——在彈自己的曲子。他進門,看見月光與大海,便即興為鞋匠兄妹彈了一首曲子,灌醉了那二位後,自己跑回客店,花一夜時間記錄了曲子,名曰《月光曲》。——嗯,至少我小時候學的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試驗標準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本第二十六課,是這樣寫的。
  • 走進《月光曲》,了解貝多芬的高尚情懷
    貝多芬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其中《月光曲》就是在為窮人演奏樂曲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1.作者簡介貝多芬 (1770-182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從小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學會了鋼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維也納,後來成為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我歌頌歡樂」貝多芬誕辰系列之月光篇
    由此,在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范·貝多芬誕辰250年的今天,側耳與上海交響樂團聯合以及攝界團隊,聯合推出兩集「我歌頌歡樂」音樂詩篇系列,用「音樂+文學」的方式展現這位天才的音樂家暴風雨般的一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們並不能鋪展一張音樂家的全景圖,卻可以跟隨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教師陸平的講述,感受貝多芬在成為貝多芬的道路上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第一樂章,巴倫博伊姆演奏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作品27/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1年在匈牙利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別稱「月光奏鳴曲」(英語:Moonlight Sonata、德語:Mondscheinsonate)。該作品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之一。而它的頗具文學色彩的標題也給人帶來了無盡的遐想。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思想使貝多芬受到了許多啟發,他大量的重要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革命激情。他崇尚自由、痛恨封建壓迫,這種思想也逐漸滲透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02 (一)概述《月光奏鳴曲》的曲式結構。《月光奏鳴曲》曲式結構為「幻想曲式奏鳴曲」,我們把它按照三個樂章來劃分。
  • 快速掌握貝多芬《月光》的音樂特徵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思想使貝多芬受到了許多啟發,他大量的重要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革命激情。他崇尚自由、痛恨封建壓迫,這種思想也逐漸滲透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
  • 不一樣的月光——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分析與比較
    在西方音樂中,寫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屬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兩者都簡稱「月光」。音樂界認為,前者是以訛傳訛,而後者才是真正為月色而寫的。二、作品在創作動機上的比較 其實,貝多芬在創作《月光》的時候,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麼的浪漫,它的背後更多的是痛苦與無奈。1800年春,30歲的貝多芬開始為來自義大利的古安魯迪伯爵的愛女朱麗埃塔?桂恰爾蒂教授鋼琴。
  • 不一樣的月光丨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分析
    對於這首作品的名字——「月光」,一直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儘管這個傳說很美,但是它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 【音樂百科】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分析與比較
    在西方音樂中,寫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屬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兩者都簡稱「月光」。音樂界認為,前者是以訛傳訛,而後者才是真正為月色而寫的。  二、作品在創作動機上的比較  其實,貝多芬在創作《月光》的時候,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麼的浪漫,它的背後更多的是痛苦與無奈。1800年春,30歲的貝多芬開始為來自義大利的古安魯迪伯爵的愛女朱麗埃塔-桂恰爾蒂教授鋼琴。雖然當時的朱麗埃塔-桂恰爾蒂只有16歲,但是年齡的差距是無法阻止兩個人相愛的。
  • 貝多芬創作《月光》的靈感——故事
    義務教育課程試驗標準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本第二十六課《月光曲》一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的一個動人故事。原文: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