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自古是神州重鎮,除了範仲淹、歐陽修等文學大家,還有一位文壇女將也在這裡書寫過浪漫的故事,她就是女詞人——李清照。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在家庭的薰陶下,小小年紀便文採出眾,十五歲時就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堯山堂外紀》卷中就曾這樣寫道:「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如今我們漫步在青州範公亭公園中,過了永濟橋,映入眼帘的就是李清照紀念祠。提起李清照和她的詞,大概無人不曉,但是李清照在青州一共住了多少年這件事,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從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李清照隨丈夫趙明誠從京師汴梁來到青州,一直到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李清照逃難南下,前後長達20年。
李清照來到青州以後,青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入得她的詞來,青州的青磚綠瓦和獨特神韻涵養了李清照的詞魂。這一時期,她的詞風格清麗,委婉含蓄,朗朗上口,現今所存60餘首詞中,約有一半是屏居青州時所創作。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清照想起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她借其中「審容膝之易安」一句,將書房命名為「歸來堂」,並且給了自己一個最好的筆名:易安。易於安樂,易於滿足,易於忠貞不渝,易於不棄不離。青州李清照紀念祠歸來堂門前有這樣一幅楹聯,「紅雨飛愁千秋絕唱消魂句,黃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詞」,這是對李清照婉約詞風的高度概括。
在青州,李清照與趙明誠雖然失掉了昔日京師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然而卻得到了居於鄉裡平靜安寧的無限樂趣,度過了一段猶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她在為丈夫趙明誠《金石錄》作的《序》中這樣寫道:「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既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杯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由此可見,李清照與趙明誠在青州的生活是多麼閒適而富有情趣。他們有時會在門前的順河樓遊賞,有時在歸來堂前的花月之下,飲酒賞花,唱和詩詞,或約上三五知己喝茶飲酒,駕舟遊玩,如此悠閒散淡的生活,也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靈感,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在這裡誕生。其中就有那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李清照紀念祠庭院的東北隅是「人傑亭」,碑刻就是李清照著名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積弱積貧,金兵南下,很快敗亡。靖康之變後,丈夫趙明誠隻身從淄州南下江寧。國破家亡,李清照悲憤之至,對朝廷苟且偷安十分憤怒,寫下這首千古絕唱。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也讓世人看到了她外表柔情似水,而內心卻強大無比,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胸懷。「家和」時低眉賞花弄影,「國難」時昂首氣吞山河,也讓後人重新審視了這位「婉約派」代表詞人豪放不羈的情懷。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我想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悽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
建炎三年,49歲的趙明誠在途中不幸病逝,只給46歲的李清照留下15車古籍文物和半部沒有完成的《金石錄》,這個時候的李清照也不再是世家少女,詞風也開始變得悲嘆、感傷。
在李清照顛沛流離、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個自稱是趙明誠同學的人走進了她的生活,那個人就是張汝舟。李清照本以為張汝舟的出現會使她的生活有所改善,沒想到卻再次遭受打擊,張汝舟的欺騙和虐待使她無法忍受,這場婚姻最終以悲劇收場。
雖然經過連續幾次的沉重打擊,但是李清照並未意志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註上,創作了一大批愛國佳作,並且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金石錄》的整理,經過數十年的整理校對,最終將丈夫的遺作完成並表進於朝廷。
晚年的李清照再次過上了孤苦伶仃、顛沛流離的生活。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的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紹興二十五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悄然辭世,享年73歲。
縱觀李清照的一生,有人說青州「歸來堂」是留在她心中的唯一的家,在這裡她有情投意合的丈夫,有把酒言歡的知己,有悠然閒淡的生活,她的心境也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傷感,轉變成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閒適。
由此可見,青州真的是李清照一生的世外桃源。同樣,李清照在青州留下的傳世佳作,也為青州的人文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