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探案。
這幾天,關於疫情的新聞很多,我也很詫異於如今造假的便利性,一張藏頭藏尾的微信截圖,就能在人群中吸引一大群人,哪怕是紛紛闢謠之後,我們都依然半信半疑。
信息發達的時代,可能我們的真實,越來越難追覓。
我們今天,也就不妨,當一回偵探。找一找那些隱藏的真實。
故事情節取自《竹林中》,芥川龍之介的名篇。
「一起兇殺案」
安靜的竹林中,發生了這樣的一起案件。
案子並不複雜,一位武士死去了,他的妻子被賊人侮辱。我們好奇的是,兇手到底是誰?
他們都有口供,一共七個人。
首先是證人們,一個是樵夫。他是今天早晨第一個發現屍體的證人,接著是雲遊僧,是昨天下午見到他們夫妻的人,然後是抓到嫌疑人的小官吏,最後則是老婦,他是女主角的母親,去世的人是她的女婿。
我們重點關注的是下面三個人,因為這三個嫌疑人,都說自己才是殺了武士的兇手。第一個是大盜多襄丸,第二個是武士的妻子,第三個很有趣,因為武士的亡靈說他是自裁的。
這就是整個故事的框架。我們接下來再看看各自的口供。
大盜多襄丸的口供很簡單,他爽快地承認武士的死亡可能是他造成的,並且不掩飾自己任何的殺人動機,他侮辱了武士的妻子之後,在武士妻子的慫恿下,他們之間進行了公平的決鬥,然後在二十多個回合之後,武士失敗了,大盜認為自己殺死了他之後,便揚長而去了,武士的妻子也不知所蹤。
而在武士的妻子真砂口中,她卻承認武士是她殺的。她沒有否認大盜糟蹋她的事實,但是作為一個弱女子,她卻絕望的發現丈夫的眼神裡只有鄙視,甚至連一點憐惜都沒有。她感覺自己並沒有臉面活在這個世界上,在大盜揚長而去之後,她又回到了現場,和丈夫自陳心跡的時候,她說她原本是想準備先殺了丈夫,讓知道這個事實的人越來越少,然後再讓自己和丈夫一起去,但是殺死丈夫之後,她苦於沒有自殺的勇氣,因而苟活到現在。
死去的武士借著自己亡靈的口,說出了自己奇怪的口供,他並沒有特別厭恨大盜,這一造成他們悲劇的人,而是撇清了關係,說他是自殺的,原因是看著強盜糟蹋他的妻子後,他妻子對那個強盜竟然有了感情,想和那個強盜一起走,並且唆使強盜殺了他,因為太過絕望,他選擇了自裁。
在撲朔迷離中尋找真相
其實這個故事裡,只有兩個事實是無可否認的。
第一個是武士的死亡,第二個是妻子的失貞。
在判斷誰的話更可信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如下的原則。
第一條是,相比於利益相關方,旁觀者的證詞更為可信。
第二條則是,不同的人說的共同點,往往是事實,矛盾之處,則要好好考慮。
第三條是,不在場的人,說話可信度很低。
我們就按著這個原則去看他們說的話。
強盜多襄丸說自己是被美色所吸引,並且剛開始並沒有殺人的打算,這是他的心理活動,屬於孤證,我們只能半信半疑。騙他們夫妻進竹林和糟蹋了真砂,這是三個人都承認的事實,我們可以選擇相信。
但是關於決鬥那一節,在武士那裡卻沒有說到這個情節,但是根據樵夫的描述,「這裡似乎有一場惡戰」,多襄丸關於決鬥的描述,可信度是很高的,至於決鬥的結果,武士已經死了,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答案了。關於他殺死武士的可能性,因為在他揚長而去之後,武士和武士妻子裡的口供都說武士沒有死,而他這時候屬於不在場者,我們對他這一段不取信。
而武士,描述的重點,主要在於自己妻子的背叛,給自己塑造了一個悲情的形象,並且為自己之後的自殺,提供了感情基礎。但是疑點也在於此,他對大盜的控訴,力度明顯不夠,明明大盜才是造成他悲劇的根源。
我們只能有一個推測,曾經是有一場打鬥,然後武士輸給了臭名昭著的強盜,他之所以不對強盜的行徑多加指責,因為除了糟蹋自己的妻子外,強盜和他唯一衝突的地方,可能就是強盜所謂的公正決鬥,所以這必然會帶出自己決鬥失敗的蛛絲馬跡。
只說強姦,並且把矛頭也對準了被糟蹋的妻子身上,他通過把妻子描述成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來塑造自己一個悲情英雄的模樣,但是他的這個描述,又與他的丈母娘所說的妻子「剛烈」,「忠貞」的形象不符,這就是矛盾之處。所以我們從他的描述中,唯一得到的就是,後來有人來過,因為這件事,他沒有說謊的必要。
妻子真砂說的很有趣,她說自己是先是昏了過去,所以在昏死的這段時間,她不在場,所以她沒有看見那場決鬥也是很正常的,我們並不能因為妻子沒有說決鬥,就斷定妻子和武士說的沒有決鬥是真實的。
至於殺夫這件事,我倒是覺得有幾分可信,首先根據妻子母親的描述,妻子是一個很貞烈的人,她失貞之後,一定是動過這個念頭的,她無法忍受自己的不潔,也更無法忍受自己的丈夫,用鄙夷的態度對待她,她希望大盜和自己的丈夫雙雙死去。
然後就沒有人知道自己的不潔。所以她關於這個的說法,是更有可信度的。並且由於妻子的並不是供詞,在作品中,只是一個懺悔,因此在佛像前,撒謊是沒有必要的,可信度又高了幾分。
但可悲的事,還是發生了,我們並不能根據他們所說的,推斷出一個真相,哪怕是說服我們的真相。
我們剛剛的推理,都建立在我們認為的一個或是幾個關鍵點上,可能母親是為了維護女兒的貞潔形象,可能強盜是為了給自己創造出一個光明正大的形象,偽造了一個打鬥場,也有可能是妻子,她刺死了一個武士,一個女人刺透了一個男性的胸膛,也是疑點重重。
還有可能是武士,因為自殺的方式,居然不是傳統的切腹,而是刺胸膛,這也是一個疑點。如果腦洞再開的大一點,就連樵夫,都有可能自己看到武士的時候,武士還沒有死,他就是那個把武士胸口的匕首拿掉的人,只是為了換取錢財而已。
「外面的人」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到處發生著羅生門一樣的迷宮。
就像是和疫情起來的流言蜚語一樣,無數的人都是,我看見,我在場,然後用一張煞有其事的微信截圖來渲染一種自己想要的感覺,然後那些無數的不在場的人,都以為自己在場了,開始站隊,開始批判。
人和人之間需要看見感,人和事之間,也需要一份在場感。我們相信我們的眼睛,這本是好事,但是這個信息的時代,無數的信息真假難辨,有的時候,與其片面的相信,倒不如等一等,讓自己想一想。
這篇小說裡,其實並不是一個所謂的像阿加莎克裡斯蒂那樣的偵探小說,我們之所以用探案的形式來吸引你進來,並不是為了秀什麼邏輯,只是為了讓我們意識到,在如此繁雜的信息裡,每個人都有說謊的可能。
就好像一個超市裡,如果只有一樣物品,那麼進這個超市的人,除了出來之外,大概只能選擇這物品,但是如果有許多,我們在選擇裡,就會撩亂,然後根據我們的需要,拿走我們的物品,只拿走我們需要的。
那間滿是物品的超市就是真實,我們拿走的,那叫信息,外面的人,只能得出,超市裡有這個,但是無法得出,超市裡只有這個。這還是在進超市的人不隨身帶的情況下,如果再隨身帶些什麼,外面的人估計還是覺得,這也是真相。
我們就是外面的人。
習慣於被動的獲取信息,因為網絡的便捷,信息的迅速,並且總是會掉下我們廉價的淚水,給那些虛假信息,賺下不菲的流量。這叫信息不對稱,其實獲取真相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自己進入那家超市,看一看。
但是要注意的是,你出來之後,如果沒有看盡超市裡所有的東西,也沒有記得超市裡所有的東西,你是不配站在真相的這一方的,你最好加上,我覺得。
最後還是來說說人性的另一方面,關於承認。
芥川龍之介和魯迅的關係,一直很好,1921年,魯迅就翻譯了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他們其實很像同一種人,悲觀的人。芥川一直很悲觀,他不止一次說「人生比地獄還像地獄。因為如果層層撥開人心,或許連我們都無法直視自己」,魯迅也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度別人」,但是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敢承認。
自己是高尚、光明等等偉大的詞形容自然是好,然而我們不會有人說,自己是自私、貪婪的。就像大盜,那麼見色起意,那麼殘忍,在臨死的時候,還是希望給自己留下一個俠義之士的光明面。
我們同樣不喜歡謊言,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所謂的真相,在某些人看來,也是謊言,這也就是闢謠如此艱難的原因。
人家不信,你能有什麼辦法?以前是有圖有真相,現在是圖可以抓拍,可以ps,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辨別了。
那就不要辨別了,放棄對別人過高的幻想,也承認自己的陰暗,如果絕對的真實已經不可得,那就堅信自己心中的那份真實。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