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膽小怕事怎麼辦?學會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2020-12-17 八卦精英了

不知道大部分家長有沒有遇到過,自己的孩子只要是遇到一些不太熟悉的事情,就會拒絕去嘗試,總是說我不行。其實很多家長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話,都會首先去鼓勵自己的孩子嘗試一下,甚至還會用一些獎勵來誘惑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可是孩子卻總是不聽勸,而且態度很堅決的拒絕。難道不是小孩子的好奇心最大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卻總是不敢輕易的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呢?不少家長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還身體有什麼問題。

雖然說小孩子天生就有著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新鮮事物總是想去探索。但是很多父母都有遇到過,孩子在做事情之前還沒做就說自己不行,然後直接選擇放棄。如果孩子一直是這樣的現象,對未來的發展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工作上都是非常不利的。孩子如果總是因為害怕不敢去嘗試,就會越來越缺乏自信心,甚至還會陷入到懷疑自我的一種狀況之中,不少家長對此都非常頭疼,打不得罵不得又不知道該怎麼去勸服自己的孩子。

其實家長們可以先去了解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導致了,還是不敢去嘗試。只有在知道原因之後,家長才懂得要如何正確的去引導自己的孩子。有一些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過度的保護,所以讓孩子產生了一些依賴心理,慢慢削減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多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想要嘗試去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總是會下意識的想要幫助孩子,可是這樣只會讓孩子沒有能力去獨自完成事情。還有一種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給自己的孩子貼了比較負面的標籤,讓孩子缺乏自信心。

知道了一些原因之後,家長們也可以去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屬於哪一種情況的。可以學會使用馬太效應的教育方式來改善孩子不敢去嘗試新事物的現象。這種效應直白一點來理解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那家長到底如何在生活中運用到這種效應呢?

首先就是利用刺蝟法則。這個法則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意思就是說,家長要能夠給足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不能夠對他過度的保護或者是控制,也不能對孩子的一切生活不管不問。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做一個耐心的旁觀者,這孩子不敢去嘗試新生事物的時候,做一個給力的鼓勵者。

其次就是利用好成長型思維。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讓他們獲得了一些小的成功之後,就能夠逐漸的積累自信心,也要記得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擁有這種思維的孩子不只是在嘗試新鮮事物上有幫助,而且會更加敢於去挑戰困難,雖然可能會失敗,但是卻不會輕易放棄。

最後就是利用好成長模型。其實作為父母,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對於孩子所遇到的困難都能夠面面俱到或者是給出標準的正確答案。父母的責任應該是在於幫助孩子去激發一些想要解決問題和困難的熱情,讓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成長。可以嘗試讓孩子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然後觀察他在哪個方面的進展會比較良好,從旁給予一些幫助。

所以如果孩子總是比較膽小不敢去嘗試新鮮事物的話,可以運用馬太效應,然後運用一些正確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重新獲得信心,讓他能夠在之後的生活中自由如的應對困難和挑戰。不知道你們的孩子平常會比較膽小嗎?

相關焦點

  • 孩子膽小不敢冒險,「馬太效應」幫你輕鬆克服孩子的畏難情緒
    02「馬太效應」幫助孩子敢於嘗試所謂的「馬太效應」,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讓少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少,多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多就好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抗拒某一件事物,當時間一長,他就養成了習慣,對所有的事物都很抗拒。那麼這樣的一個效應,可以帶給家長怎樣的幫助呢?首先,讓孩子擁有接受挫折的能力。失敗向來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過失敗的經歷。當孩子面對失敗的時候,家長要在一旁開導他,安撫他,告訴他這是誰都會遇到的。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同樣地,一個害怕失敗的孩子在做事情時,十分的把握可能只能出五分的成績。相反,如果孩子出現畏難情緒,父母能夠幫助孩子及時化解,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大增,他們敢於邁出第一步,並且從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積累成功的經驗,從而形成正向反饋,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畏難並不單單屬於孩子自身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長的影響。
  • 孩子在三年級成績滑坡,出現「三年級效應」,是孩子畏難情緒作祟
    課程難度的增加,新知識的出現,都是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一點,如果孩子是遇到問題迎刃而解,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並且解決問題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如果還是是有畏難情緒,不想面對自言想要放棄的話,就會開始自暴自棄導致自己的學習成績就會一度下滑。
  • 孩子膽小怕事,父母應該怎麼辦?
    比如怕上臺講話,怕狗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害怕的事情,但是有很多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膽小怕事,沒有責任心擔當感,遇到事情總是選擇逃避。如果你的家裡有孩子是這種情況,家長就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 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怎麼辦?使用「馬太效應」,讓娃學會解決困難
    本來很多的事情他就沒有接觸過,做起來肯定是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父母只要多多鼓勵孩子,孩子有了信心,多做幾次自然就能成功,可父母這時偏偏打擊孩子,那麼就會導致孩子害怕起來。而且當孩子陷入到這種畏手畏腳的狀態中時,他可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變得愈發的膽小怕事。
  • 孩子出現畏難心理怎麼辦?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做父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並鼓勵孩子去克服一些他們可以克服的困難。而且在孩子表露出退縮或者畏懼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他們恐懼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小孩子嘛,總是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同時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又比較少,父母的一句話,都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不同的想像。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會講一些比較邪惡化的東西,很有可能還對孩子的情緒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就是一種名為恐懼的情緒了,還是一種對未知想像的恐懼。
  • 作為過來人的幾個建議,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動腦,有畏難情緒怎麼辦?
    孩子在做題的時候,一遇到難題就躲。本來家長覺得他可以再想一想,就一定能想出來。可是孩子就不愛想,覺得太難了,或者有的孩子直接來一句,我不會,就一副沒有辦法的樣子跑開了。那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是陪學當中非常典型也很普通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畏難情緒。什麼是畏難呢?
  • 孩子常出現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一個人管理不好自己情緒,或者經常出現負面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不好的影響。作為家長,如果沒有幫助孩子,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都會受到影響,這對孩子的社交以及人格都不好。咱們一定要了解一下,如果孩子經常出現負面情緒,都有哪些危害。
  • 孩子情緒化怎麼辦?認識一下「鐘擺效應」,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孩子的情緒說爆發就爆發,總是沒有徵兆。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家長好聲好氣地勸,孩子不但沒領情,還越哭越大聲,又或者有時候和別的小孩子玩耍不小心弄傷別人,孩子也會忍不住委屈,號啕大哭。爸爸媽媽面對情緒化的孩子也會經常手足無措,無法跟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了解孩子的正負情緒,學會認識鐘擺效應在心理學中,通常把人的情緒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其正面情緒是指一切帶有積極正面相關心情的,比如高興、激動等等;而負面情緒是指讓人感到心情低落的情緒,比如恐懼、悲痛等等。不管是哪一種情緒,它們都屬於人性的一部分,都表達著真實的自己。
  • 李玫瑾:孩子總是拖拉磨蹭怎麼辦?家長試試5個方法,專治拖延症
    有的孩子做起事情不拖泥帶水,效率很高,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但是有的孩子卻總是拖拉磨蹭,做一件事慢吞吞的,很長時間也完不成讓家長很心急。其實如果說孩子總是做事磨磨蹭蹭的,不妨看看這5點建議,讓他做事變得"高效率"。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磨蹭,可以說是操碎了心。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那麼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該怎麼辦呢?家長可以了解禁果效應,先來接受孩子,再來引導孩子!什麼是"禁果效應"?很多人都聽說過聖經中的一則小故事,亞當和夏娃被提醒過不能隨便吃禁果,但是他們仍然抵擋不住內心的好奇,最終在偷吃禁果後被趕出伊甸園。
  •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該怎麼辦?說起怕困難怕失敗,不只是小朋友,大人也是如此。一遇到困難就想退縮,一想到可能失敗就想放棄,都是人的正常反應。不過,作為大人,我們有理性思考,會分析、權衡,琢磨清楚了最終還是會採取行動。小朋友就不一樣了,他們更情緒化,做決策更多是由情緒驅動。孩子8歲了,我們可以慢慢教會孩子一些理性思考。
  • 「太難了,我不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
    1、不夠自信 很多孩子出現畏難心理都是因為不夠自信,自信是一個人克服困難的前提。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特別喜歡打擊孩子。 2、孩子缺乏鼓勵 有些父母特別喜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做父母的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
  • 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從這幾點其實我們不難看出,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副作用確實非常嚴重。如果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的話,那麼家長不妨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雖然現在有鐘擺的時鐘在生活當中已經沒那麼常見,但是影視劇當中其實還有不少,而這次要說的鐘擺效應其實說的就是時鐘的鐘擺。看過這種時鐘鐘擺的家長都知道,這種鐘擺只要時間沒停止,那麼它就會一直晃動。所謂的鐘擺效應就是人的情緒只要一直處於搖擺的狀態,那麼就能保持心境上的不和。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是《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的一種概念,他首先將孩子的常見情緒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自信、高興等正面的情緒,另一種則是自卑、難過等負面情緒,而孩子的情緒就像一個鐘擺一樣在兩種情緒之間來回擺動。
  • 孩子學習情緒低怎麼辦?警惕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越學越煩躁
    孤島效應孤島效應其實就是指:一個人長期處於封閉待遇的環境當中,而每天面對的事物和人都是單調重複的,在這種非常狹小的封閉狀態中會產生被別人所拋棄的消極心態,而這種心態又會導致孩子的情緒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所以焦點效應就是一種高估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關注度。焦點效應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傷害?1、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焦點效應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膽小,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他們都會習慣性的退縮,不敢去嘗試。他們總會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正在被他人看著,擔心自己一旦做錯點什麼事情,立馬就會遭到別人的嘲笑。
  • 孩子總是耍脾氣怎麼辦?家長學會這三招,孩子分分鐘平和自身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很多孩子動不動就耍脾氣,這種行為不僅對孩子本身是一種傷害,也讓看到孩子耍脾氣的大人覺得身心俱疲。其實,孩子動不動耍脾氣,很少一部分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大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家長。 1.學會理解孩子耍脾氣的行為
  • 孩子膽小恐懼怎麼辦?家長要學會這4點
    孩子膽小恐懼怎麼辦?家長要學會這4點01引言提起醫院,不少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孩子哭鬧,不願意打針,那是因為打針的疼痛刻在了孩子心裡,以至於一到醫院就想到了疼痛,開始大哭大鬧試圖離開這個地方。孩子們這種恐懼是普遍存在的,而恐懼主要來源於是對事物的不理解,沒有認知沒有接觸過,最本質的原因是來源於她們心理上感知-不安全。這種不安的感覺讓她們十分抗拒自己不喜歡的事物。那麼 要想讓她們克服恐懼,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恐懼。只有認知了恐懼,才能治根,首先我們要認識一點,恐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的情緒體驗。由於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還不是很豐富,所以面對未知的事物難免會透露出她們最真實的情緒-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