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做起事情不拖泥帶水,效率很高,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但是有的孩子卻總是拖拉磨蹭,做一件事慢吞吞的,很長時間也完不成讓家長很心急。其實如果說孩子總是做事磨磨蹭蹭的,不妨看看這5點建議,讓他做事變得"高效率"。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磨蹭,可以說是操碎了心。當上學快要遲到的時候,孩子可能還在悠閒的吃早餐;當孩子上廁所的時候,一待就是十多分鐘不出來。面對孩子的磨蹭,最受折磨的還是父母,做父母的太難了。
一般說來,孩子磨蹭是有原因的,而這些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種。
1、時間觀念淡薄
《聖經》裡說: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孩子的時間觀念同樣如此。
兒童心理學之父皮亞傑認為,人類對於時間知覺只有在大腦的推理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產生。
研究發現,孩子大約到三歲,才會對時間產生模糊的認識,到了七歲才逐漸形成時間的概念。
此外,不少孩子時間的主人是父母和老師,事事由大人安排妥當,自己機械地執行就OK。沒有被時間擠壓過,當然也不知時間為何物。
2、父母嘮叨
話說得越多,說服力越打折扣,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家長催促孩子時,一不經意就出現這種現象。
曾有相關部門,通過對1300名學生進行調查,讓孩子們說出最厭惡父母身上的種種行為,"父母的催促和嘮叨"高居第三。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思維被拉扯,生活被支配,又不敢硬橋硬馬地反抗,只能不主動、不合作、不妥協,也就是磨蹭。實際上孩子的拖沓,隱藏著對家長的報復。
3、父母的"越俎代庖"
許多家長,見孩子做事慢吞吞的,心一急便親自披掛上陣,代替孩子寫作業、收拾房間、穿衣穿襪子等。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書中說,"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所言非虛。凡事都代勞,容易讓孩子責任意識淡薄,散漫沒有約束。遇到事情,依賴心理和畏難情緒油然而生,必定能拖就拖。
結果顯而易見:孩子缺乏對時間的感知和敏感,容易陷入懶散、拖延的狀態。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之所以拖拉,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從小沒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表明,要解決孩子磨蹭問題,5個方法教給你。
1、 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感受時間,強化孩子的時間觀念
時間管理的教育應該從讓孩子感受時間開始。只有對時間有了感覺,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才能去管理它。
2、規定作業時間和玩耍時間,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對於上小學的孩子,可以規定作業時間和玩耍時間,讓孩子自己選擇。
首先,第一個作業,你告訴孩子:根據我的經驗,這個作業,如果你抓緊時間寫的話,20分鐘就能完成,如果你按規定的時間寫完了,那麼,你就可以出來玩10分鐘。
這樣孩子一聽到寫完作業就能玩了,就會抓緊先寫作業,很快就完成了。
3、認同並尊重孩子做事的節奏,耐心等待孩子成長
我們嫌孩子做事慢,是不是覺得孩子的慢動作影響了我們做事的計劃,所以才會不耐煩?或許我們不應該將自己的忙碌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應該認同並尊重孩子做事的節奏。
4、 多些鼓勵,給孩子自信,為孩子創造點做事的機會
當孩子做事磨蹭的時候,不妨鼓勵孩子說孩子可以做的更快,誇孩子一定可以做到,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5、 讓孩子承擔後果
孩子磨蹭,那是因為不知道因為磨蹭會耽誤很多事情,嚴重的話可能會對自己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磨蹭可能會使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吃不到喜歡吃的糖,孩子就會慢慢變得"快起來"。
這5點建議,家長一定要牢記,如果覺得不太容易轉變的話,推薦家長為孩子買一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
在孩子3-6歲這段時期是孩子性格與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只是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可能聽不懂,也許不會聽,所以讓孩子通過繪本來學習養成好習慣,不再磨蹭,是一個好方法。
這樣不用父母苦口婆心教育孩子,通過潛移默化就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慢慢克服磨蹭的壞習慣,逐漸養成高效率的做事習慣。不僅如此,還能學會很多好品質。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一共有10冊,是中英文雙語繪本,不僅能讓孩子學會獨立,還能順便學習英語,對孩子的雙語記憶很有幫助。
這套書分為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形成好習慣、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克服恐懼、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
通過這樣一套繪本就能讓孩子學會做事更快,做更好的自己。而且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能看圖畫學習,慢慢孩子就會喜歡上學習,好的習慣和品質。
別看只是一頓飯錢,卻能讓孩子變得"高效率",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變得更優秀!通過這樣一本小小的畫冊,就能讓孩子學會"高效率"的做事能力,擺脫孩子磨蹭帶來的漫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