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前段時間,表妹找我訴苦,說她6歲大的女兒有非常嚴重的拖延症,讓她做什麼,她都不著急,動作慢吞吞、磨磨蹭蹭的,不管大人怎麼催促都不管用,是典型的慢性子,慢得都要讓人抓狂。
面對孩子的拖延、磨蹭,表妹也從書中、網上找了一些方法進行了嘗試,但也沒收到什麼效果,明年就要上小學了,問我該怎麼辦?
01 「當前偏差」才是催生拖延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其實,拖延磨蹭毛病不僅發生在孩子身上,即使是在自控力相對較好的成年人身上,也經常發生拖延磨蹭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催生了拖延磨蹭呢?或許我們能從下面的一個實驗報告中找到某些答案。
在十幾年前,哈佛大學教授戴維·劉易斯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告訴學生,第二天要參加一項實驗,實驗要求很簡單,就是從現在起到第二天的實驗之前不能喝水。為配合這個實驗,這些學生都很長時間沒有喝水,不用猜,到了第二天每個學生都感到特別口渴。正在同學們都在紛紛猜測教授要做啥實驗時,戴維教授走上講臺,給這些口渴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是現在馬上就喝一杯果汁,還是過5分鐘後喝兩杯果汁?按理說,只要忍耐5分鐘,就能多喝一杯的果汁,可以喝得更過癮一些,似乎應該是更多人選擇後者。但實際實驗結果是,有60%的學生選擇了前者。接著,戴維教授又給同學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大家是在20分鐘之後喝上一杯果汁,還是過25分鐘後喝上兩杯果汁?這時只有30%的學生選擇了前者,而70%的學生選擇了前者。
在這個實驗中,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看起來差異很大的結果?在第一個選擇中,多數同學之所以選擇立馬喝上一杯的果汁,而不是再等5分鐘多喝一杯的果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家都極度口渴,畢竟為了配合這場實驗,大家已很長時間滴水未進了;而在第二種情況下,雖然也還是極度口渴,但反正要等20分鐘,再多等上5分鐘好像也無妨,因此很多人就會選擇再多等5分鐘,原因很簡單,可以多喝上一杯的果汁,與前者相比有著更高更誘人的「收益」。
之所以在同樣感到口渴的情況下,出現這兩種大相逕庭的結果,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下5分鐘的折現率遠遠大於20分鐘後的折現率。這種現象就叫作「當前偏差」。(註:折現率是指將未來有限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
為什麼「當前偏差」會引發拖延磨蹭呢?這是因為遠期的誘惑力抵不過當前的誘惑,從人的心理特點來看,人在面對當前的誘惑時,無論是自制力還是自控力都會變差,因而導致了拖延磨蹭。這就像有的人沒到最後一刻,都會不緊不慢的。
雖然戴維教授的實驗對象是大學生們,但「當前偏差」現象同樣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在做作業時東摸摸西摸摸的,玩具不捨得放下,拖拉磨蹭就是不動手做作業;臨到睡覺時,還要看動畫電影,各種拖延磨蹭不願睡覺……這都是因為做作業、按時入睡這樣的事情,抵不過當前玩玩具、看動畫電影等的誘惑,出現了「當前偏差」。從某種方面上來說,「當前偏差」才是催生拖延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拖延磨蹭是可以被接受的。孩子拖拖拉拉,會影響每天的生活節奏不說,如果長此以往變成了習慣,今天的磨蹭還可能會變成明天的懶惰,進而影響到孩子方方面面的發展。
02 運用「六步鬧鐘法」,有效解決孩子拖延症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糾正當前偏差、擺脫拖延磨蹭這樣的毛病呢?或許「六步鬧鐘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解決孩子的拖延症。
第一步,先認可和接受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要上學了,可還是在磨磨蹭蹭地找東西,面對孩子的拖延行為,我們首先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這是對孩子行為的認可和接受,但這並表明可以任由孩子磨蹭。接下來,我們就要和孩子約定好找東西的時間。
第二步,和孩子約定好時間。
徵求孩子的意見,傳遞的是對孩子的尊重。當我們認可和接受孩子的當下行為時,接下來就要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約定好時間,比如要在五分鐘之內找到東西。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跟孩子「談判」的過程中,態度、語氣等都要保持平和穩定,不能用命令式的口吻來要求孩子。基本原則是多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語氣;多用疑問句,不用或少用祈使句。
第三步,再次確認時間。
為什麼要對孩子再次確認一遍時間呢?這會不會是一個多餘的行為?其實不然,這是在向孩子強化「做了一個承諾」的意識,提醒孩子:剛才自己的承諾可不要忘了哦!
第四步,定好鬧鈴。
用鬧鐘定時有兩大好處,一是提醒孩子時間到了,要兌現自己剛才的承諾了;二是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說,作為第三方的鬧鈴聲要比父母的直接提醒,更能消除孩子與父母的對立感,孩子也更願意接受。如果有條件的,也可以使用智能鬧鐘或買幾個計時沙漏。智能鬧鐘可以提前預設,到點會自動報時;計時沙漏能增加一點趣味。
第五步,鬧鐘一響,即刻履行雙方事先的約定。
鬧鐘響了之後,關鍵就是要履行好事先的約定,一定要嚴格「按規定辦事」,而不能含含糊糊或拖泥帶水的。履約如果沒有得到嚴格執行,特別是多次反覆這樣,等於打破了約定,孩子以後就再也不會拿出認真的態度來兌現自己的承諾了。
第六步,對孩子的履約行為給出正向反饋。
如果孩子準備要履行事先的約定,父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而且最好要誇獎孩子的具體行為,而不要籠統地表揚孩子「你真棒之類」的,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結語:
通過以上「六步鬧鐘法」引導,可以把孩子的內驅力充分調動起來,並且通過最後的即時誇獎來強化孩子不拖延磨蹭的良好行為,只要多認真嘗試幾次,相信能夠很快幫孩子解決好「拖延症」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