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偏差」催生拖延磨蹭,運用六步鬧鐘法,有效解決孩子拖延症

2020-12-22 敖爸聊教育

引子:

在前段時間,表妹找我訴苦,說她6歲大的女兒有非常嚴重的拖延症,讓她做什麼,她都不著急,動作慢吞吞、磨磨蹭蹭的,不管大人怎麼催促都不管用,是典型的慢性子,慢得都要讓人抓狂。

面對孩子的拖延、磨蹭,表妹也從書中、網上找了一些方法進行了嘗試,但也沒收到什麼效果,明年就要上小學了,問我該怎麼辦?

01 「當前偏差」才是催生拖延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其實,拖延磨蹭毛病不僅發生在孩子身上,即使是在自控力相對較好的成年人身上,也經常發生拖延磨蹭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催生了拖延磨蹭呢?或許我們能從下面的一個實驗報告中找到某些答案。

在十幾年前,哈佛大學教授戴維·劉易斯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告訴學生,第二天要參加一項實驗,實驗要求很簡單,就是從現在起到第二天的實驗之前不能喝水。為配合這個實驗,這些學生都很長時間沒有喝水,不用猜,到了第二天每個學生都感到特別口渴。正在同學們都在紛紛猜測教授要做啥實驗時,戴維教授走上講臺,給這些口渴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是現在馬上就喝一杯果汁,還是過5分鐘後喝兩杯果汁?按理說,只要忍耐5分鐘,就能多喝一杯的果汁,可以喝得更過癮一些,似乎應該是更多人選擇後者。但實際實驗結果是,有60%的學生選擇了前者。接著,戴維教授又給同學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大家是在20分鐘之後喝上一杯果汁,還是過25分鐘後喝上兩杯果汁?這時只有30%的學生選擇了前者,而70%的學生選擇了前者。

在這個實驗中,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看起來差異很大的結果?在第一個選擇中,多數同學之所以選擇立馬喝上一杯的果汁,而不是再等5分鐘多喝一杯的果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家都極度口渴,畢竟為了配合這場實驗,大家已很長時間滴水未進了;而在第二種情況下,雖然也還是極度口渴,但反正要等20分鐘,再多等上5分鐘好像也無妨,因此很多人就會選擇再多等5分鐘,原因很簡單,可以多喝上一杯的果汁,與前者相比有著更高更誘人的「收益」。

之所以在同樣感到口渴的情況下,出現這兩種大相逕庭的結果,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下5分鐘的折現率遠遠大於20分鐘後的折現率。這種現象就叫作「當前偏差」。(註:折現率是指將未來有限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的比率)

為什麼「當前偏差」會引發拖延磨蹭呢?這是因為遠期的誘惑力抵不過當前的誘惑,從人的心理特點來看,人在面對當前的誘惑時,無論是自制力還是自控力都會變差,因而導致了拖延磨蹭。這就像有的人沒到最後一刻,都會不緊不慢的。

雖然戴維教授的實驗對象是大學生們,但「當前偏差」現象同樣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在做作業時東摸摸西摸摸的,玩具不捨得放下,拖拉磨蹭就是不動手做作業;臨到睡覺時,還要看動畫電影,各種拖延磨蹭不願睡覺……這都是因為做作業、按時入睡這樣的事情,抵不過當前玩玩具、看動畫電影等的誘惑,出現了「當前偏差」。從某種方面上來說,「當前偏差」才是催生拖延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拖延磨蹭是可以被接受的。孩子拖拖拉拉,會影響每天的生活節奏不說,如果長此以往變成了習慣,今天的磨蹭還可能會變成明天的懶惰,進而影響到孩子方方面面的發展。

02 運用「六步鬧鐘法」,有效解決孩子拖延症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糾正當前偏差、擺脫拖延磨蹭這樣的毛病呢?或許「六步鬧鐘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解決孩子的拖延症。

第一步,先認可和接受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要上學了,可還是在磨磨蹭蹭地找東西,面對孩子的拖延行為,我們首先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這是對孩子行為的認可和接受,但這並表明可以任由孩子磨蹭。接下來,我們就要和孩子約定好找東西的時間。

第二步,和孩子約定好時間。

徵求孩子的意見,傳遞的是對孩子的尊重。當我們認可和接受孩子的當下行為時,接下來就要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約定好時間,比如要在五分鐘之內找到東西。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跟孩子「談判」的過程中,態度、語氣等都要保持平和穩定,不能用命令式的口吻來要求孩子。基本原則是多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語氣;多用疑問句,不用或少用祈使句。

第三步,再次確認時間。

為什麼要對孩子再次確認一遍時間呢?這會不會是一個多餘的行為?其實不然,這是在向孩子強化「做了一個承諾」的意識,提醒孩子:剛才自己的承諾可不要忘了哦!

第四步,定好鬧鈴。

用鬧鐘定時有兩大好處,一是提醒孩子時間到了,要兌現自己剛才的承諾了;二是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說,作為第三方的鬧鈴聲要比父母的直接提醒,更能消除孩子與父母的對立感,孩子也更願意接受。如果有條件的,也可以使用智能鬧鐘或買幾個計時沙漏。智能鬧鐘可以提前預設,到點會自動報時;計時沙漏能增加一點趣味。

第五步,鬧鐘一響,即刻履行雙方事先的約定。

鬧鐘響了之後,關鍵就是要履行好事先的約定,一定要嚴格「按規定辦事」,而不能含含糊糊或拖泥帶水的。履約如果沒有得到嚴格執行,特別是多次反覆這樣,等於打破了約定,孩子以後就再也不會拿出認真的態度來兌現自己的承諾了。

第六步,對孩子的履約行為給出正向反饋。

如果孩子準備要履行事先的約定,父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而且最好要誇獎孩子的具體行為,而不要籠統地表揚孩子「你真棒之類」的,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結語:

通過以上「六步鬧鐘法」引導,可以把孩子的內驅力充分調動起來,並且通過最後的即時誇獎來強化孩子不拖延磨蹭的良好行為,只要多認真嘗試幾次,相信能夠很快幫孩子解決好「拖延症」問題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磨蹭怎麼辦?家長從這些方面入手,幫他糾正「拖延症」
    早上起床,鬧鐘響了一遍又一遍,上學都要遲到了,家長急的跳腳,他們就是在床上磨蹭起不來; 吃飯的時候,一邊吃一邊玩,飯都涼了,他們還在滿屋跑; 寫作業時,更是不專心,原本8點就能完成的任務,非要拖到10點還寫不完。
  • 孩子磨蹭,家長一籌莫展,5步拯救末期拖延症
    現在我突然放手,孩子勢必會有各種的不適應和無所適從。但是,如果不改掉拖延症的習慣,在以後的學習、工作、家庭中會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學習上功課完成不了;工作上因為拖延無法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勢必會遇到很大的麻煩;家庭中也會由於拖延的壞習慣影響到別人,那麼,首先拖延症的形成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孩子磨蹭、拖遝?五大拖延症必殺技+有效時間管理方法幫你根除孩子拖延症!(絕對不容錯過!)
    你的孩子是不是不慎患上拖延症了?釋義: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畫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孩子「患上」拖延症,危害不僅僅是學習任務完不成那麼簡單。毀人無數的拖延症,還有更強大的破壞力。 拖延症會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當一個人反復不能按時完成某件任務時,他會覺得是自己的能力有問題,變得不自信、精神萎靡,這種感覺又會制約他完成新任務的能力。
  • 克服拖延症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為了不讓我們的人生錯過很多精彩,分享一個克服拖延症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方法太難,我想也會拖延的)不想把作業留到最後一天的,不想總是鬧了鬧鐘不起來的,不想把心願留到2030年的,我們需要對拖延的習慣動手了。01.
  • PDCA循環法讓你告別拖延症
    發達國家質量管理的實踐證明:PDCA循環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程序。PDCA循環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管理方法,而且對於我們提高個人目的性和工作效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在對抗懶惰和拖延問題上,可以充分藉助它。有一天,經理分配給比特一項任務:讓他對某區冷食市場進行一項市場研究調查,並擬訂一份市場調研報告。
  • 孩子做事太慢怎麼辦?父母做好這三點,孩子告別拖延
    作為一個急性子寶媽,有了一個「拖延症」的大寶是什麼體驗?可別提有多著急了,針對大寶的拖延,我也是無計可施,於是便上網取經,查了下孩子拖延的原因拖延的成因1.沒有計劃隨遇而安並不是一個好的性格,這樣什麼都覺著無所謂的孩子很容易養成拖延的毛病。
  • 孩子拖延完全歸咎於孩子?這才是拖延的根源,父母早知早受益
    「我就是想和小朋友多玩一會兒,媽媽,你別扔下我……」這又是一個令孩子感到害怕的場景,這樣的戲碼每一天都在上演,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孩子拖延,結果惹怒媽媽,於是就上演了孩子抱媽媽大腿的場景。小編在想,如果孩子不拖延,或者媽媽用更好的辦法解決掉孩子的拖延問題,這樣的戲碼是不是就會少一些。
  • 拖延≠懶:怎樣戰勝拖延症?從「原諒自己」開始
    他也曾是一名重度拖延症患者,甚至因為拖延而錯過了留學機會。08年,他毅然加入「我們都是拖延症」豆瓣小組,在互助中慢慢摸索戰拖的心得。7年後,曾經是「生物男」的他,卻成為了一個專職的拖延症諮詢師。因為一場醫院虛驚,他頓悟出了「最大的拖延,是拖著不去做自己」。他創建了民間組織「戰拖會」,至今已為數百人有效解決了拖延問題,在網絡平臺輻射幫助了20多萬受眾。
  • 心理學:為什麼事業成功的人都有點拖延症?
    也就是說,拖延是人性中一個與生俱來的特點,它和智力、學歷、職業等都毫無關係,一個社會精英也可能把手裡的工作拖到最後一刻完成,一個藍領或小學生也可能第一時間完成交辦的任務。那麼如何判斷是否有拖延症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它是不是讓你煩惱不已。
  • 如何克服終結自己的拖延症?
    我們都有拖延症,只不過程度有重有輕,有研究表明有20%的人認為自己有著難以克服的拖延症。生活中,拖延症有哪些呢?比如有人周末想發憤圖強,想要完成一個報告,但是你碰到一些具體的問題,就是會被太多的事情,牽引你的注意力。
  • 孩子有「拖延症」該怎麼辦?看看聰明的父母是如何改變的
    個人覺得家長別一味指責孩子,成年人的拖延症也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嘴上說了很久要減肥,但還是沒有行動;早上鬧鐘鈴響三遍,卻又縮進溫暖的被窩;計劃書上列了一大堆日常任務,卻不願完成,一拖再拖。2孩子做得慢不等於是拖延症家長切勿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成年人做事情的標準比較高,而孩子做事情動作慢,在家長眼中就變成了拖拉。
  • LSPACE丨拖延症是天生的嗎?
    那鍋就和家長沒關係了嗎顯然,父母遺傳已經甩掉了背負多年的鍋,但孩子的拖延性格真的就和家長完全沒有關係嗎?從孩子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造就著孩子們後天的家庭環境。實際上,對於大多數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人來說,初期的拖延症並不算什麼,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拖延行為帶來的負面情緒。就像上面說的那樣,當我們想拖延某件事情時,就會產生關於拖延的負面自我檢討。這些負面自我檢討,會在對工作的牴觸上增加了第二層負面情緒。
  • 你無法想像「拖延症」對自媒體人的影響有多大
    上面這段子也許一點都不好笑,但它就是一個典型的拖延症案例。昨天看了一本書關於拖延症的書,書中介紹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所有關於拖延症的書基本上結構都是這樣的:首先嚇唬你,告訴你拖延症有多大的危害;然後告訴你拖延症分幾種,然後告訴你拖延症的原因是什麼,一通雲山霧罩。最後一旦落實到怎麼治療拖延症,方法總是扯淡,模稜兩可,就是一堆不靠譜。告訴你,拖延症就是注意地不集中嘛,你注意力集中啊,你把QQ關掉,把音樂關掉,把電腦關掉,別去玩遊戲了,你不就治好了嗎?
  • 拖延症,真的可以害死人
    抓住靜靜的當下拖延症,好多人都有,比如憋尿,可以憋一會兒,嚴重的可以憋幾個小時。上學那會兒,腦袋也不算笨,就是愛拖延,作業當天的完不成,看別人的練習冊都完成厚厚的一塔子了,自己的還是空白,沒幾頁有字兒的,就是愛拖延,心裡也難受,發誓要改變,但第二天仍然走的是老路,老樣子,最後只上了個師範類的學校,過得湊湊活活。都是拖延症害得。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調查英國成年人是否有拖延習慣拖延症是因為懶嗎?德國波鴻大學生物心理學系教授Erhan Genç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拖延症與大腦之間的聯繫,他表示絕大部分拖延不是因為懶。DOI: 10.1093/scan/nsz049研究人員通過決策相關的行為控制衡量(AOD)方式,研究多巴胺能系統的遺傳誘導差異是否與個性狀拖延症的個體差異相關聯,AOD得分越低,表示越容易拖延。研究數據顯示,TH基因中的rs10770141(C-824T)位點鹼基的類型與拖延症有很大關係,有趣的是,該位點剪輯具有性別特異性,只會影響女性。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2020年1月,有英國研究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形式詢問10000受訪人群是否會有拖延習慣,只有15.6%的人聲稱永遠不會拖延,超過84%的人有拖延習慣。換句話說,我們認識的人中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會有拖延。男性和女性在各個年齡段都受到的影響大致相同,拖延症是我們所有人都面對的問題。
  • 寫作業拖拉磨蹭?寶媽各種整治招數大賞,親驗這3招最好用
    關注點偏了如何解決孩子做作業的拖拉問題,各路神仙都用盡了招數,卻收效甚微。到底該如何是好呢?作為萬千寶媽中的一枚,我也曾深受這個問題困擾,甚至也一度懷疑這「拖延症」是不是也刻到他們老曹家的DNA裡了。但是當我努力幫助兒子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再回頭看,很多我曾認為的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
  • 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你是拖延症患者嗎?
    原創 一線科普 拖延症是指不斷推遲計劃的一種行為,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調查結果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症。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例如自責情緒、負罪感,自我否定、貶低,嚴重時會出現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2020年6月2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Impatience and Savoring vs.
  • 家有「小磨蹭」怎麼辦?過來人分享實用經驗,幫孩子告別拖延
    孩子8歲前,磨蹭是正常現象心理學研究表現,3歲之前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做事只認眼前。而3歲之後,孩子會逐漸開始有過去、現在、將來等概念。正是因為對時間概念的不清晰,所以孩子無法理解「再有5分鐘就遲到了!」
  • 英語口語:拖延症英語怎麼說?
    今兒,咱們就正經滴裝X,談一談「拖延症」這檔事~   NO.1 神馬是「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並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於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