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不奮鬥,你的才華如何配得上你的任性;
不奮鬥,你的腳步如何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奮鬥,世界那麼大,你拿什麼去看;
一個人老去的時候,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這段話曾在網絡上風靡一時,流傳甚廣。這是一位農民工留在一所小學教室黑板上的勸勉語,短短的幾句話,便將遠方的詩與腳下的路巧妙地匯聚在了現實的點上。奮鬥這個詞,在歷史的長河裡經久不息,在時代的畫卷裡更是歷久彌新。不論時代的底色如何變遷,奮鬥的腳步始終都在與時代同頻共振。先輩踏著一路的泥濘,在一片質疑聲中扛起了新時代的大旗,而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又怎能對這時代的使命無動於衷?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表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是啊,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任人侵略的「井底之蛙」到1931年的抗日戰爭中被人踐踏的「東亞病夫」,到1978年改革開放中的「突破之光」,再到今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東方奇蹟」,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了最好的時代,看到了最光明的希望,所以前行的路上,我們要仰望星空閱盡長空的璀璨,更要腳踏實地踩穩探索的步伐,乘著國家、民族走向復興的發展東風成就自我。
談及奮鬥,想必大家的腦海裡自然而然的會彈出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激烈了很多人,但我想說在其意指的對象中難的並不是「自強」,而是「不息」,是熱切期望後遭遇失望卻依然眼裡有光,是漫長等待無果後毅然選擇繼續等待,是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突然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卻還是倔強的一往直前,甚至是自己都開始懷疑這樣「不息」到底值不值得時卻依然在堅持,是在別人指著你夢想的小火苗說「滅了吧」時卻依然小心的呵護著那團火種!這段文字相信很多人會感同身受吧!曾有一段時間我也曾陷入到這種質問泥潭裡難以脫身,認為就算拼盡全部去奮力一搏,也終究不過是大夢一場空。因為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你低頭為夢想不遺餘力的使出渾身解數早已筋疲力盡,抬頭時卻依然看不到任何希望,那一刻所有的委屈和不甘足以壓垮那副早已脆弱不堪的軀體。
不知為此糾結痛苦了多久,後來,我聽到一句話——原來匠心就是在重複的歲月裡對得起每一寸光陰。細細揣摩之下,有一種認知在我的腦海裡忽近忽遠、若隱若現,仿佛心結也在隨之慢慢消解。拋開雜念,凝神靜心,重新拾起奮鬥的線頭努力編織著,看著斷開的線頭再次搭上最初的編織架並呈現出我想要的樣子時,我好像明白了一個詞——紮根,原來那些付出了很多卻遲遲得不到回報的日子就叫「紮根」,而這種「紮根」隨著歲月的流逝全部匯入了「不息」的海洋中。
奮鬥的路上其實並沒有狂風巨浪的阻礙,有的是周而復始的努力和久久無音的等待。當然,奮鬥也未必一定就能成功,但卻能為日後面對社會上的競爭增添「籌碼」。因此,在奮鬥的年齡絕不能選擇安逸,因為吃不著的苦比苦更苦。也許默默紮根的時間很長,但當你駐足回望的時候就會發現,回憶這一路的奮鬥歷程的時候就猶如穿梭在灑滿陽光的隧道裡,溫暖而有力,這也許就是張曉風所說的「於無聲處聽驚雷,與無色處見繁花」的現實寫照吧。
平凡生命,極致綻放。在奮鬥的路上,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能看到希望,正所謂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裡有詩,路在遠方。面對心中的那片海,自己不揚帆,沒人會幫你起航,夢想也終究只是夢想,可若俯下身子、腳踏實地,以對得起每一寸光陰的匠心去一點一點靠近初心,總能迎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景。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追夢不止步,因為奮鬥的姿態最美!
供稿 | 政治處 李金芳
編輯 | 政治處 宣傳科
原標題:《美文欣賞丨不馳於空想 不騖於虛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