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是非洲的第二大或第三大人口大國,目前埃及的實際人口早就已經破億了,在非洲僅次於奈及利亞和衣索比亞。(衣索比亞和埃及的人口差不多)
(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算是比較開放的,圖中的美女是2016年的埃及小姐娜丁·烏薩馬)
從國土面積上看埃及算是一個標準的領土大國,其國土面積剛剛達到100萬平方公裡,按照聯合國的標準,50-100萬平方公裡算是大型國家,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裡就算是巨型國家了。
雖然埃及的人口不少,但按照埃及的國土面積來看,養活一億人口應該沒啥問題,可問題是埃及95%的國土都是沙漠或者半沙漠地區,其適宜發展農業的地區只集中在尼羅河兩岸和尼羅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區。
尼羅河被譽為埃及的母親河,正是尼羅河孕育了埃及文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尼羅河泛濫的規律,然後在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淤泥上耕作,而尼羅河在入海口衝積出來的巨大三角洲更是成為埃及環境最好的地區,此地也是埃及的主要糧食產區,埃及首都開羅以及埃及的主要城市也都坐落於此。
尼羅河三角洲的面積大約為2.5萬平方公裡,這裡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儀仗著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埃及在以前可算是北非糧倉。
(除了尼羅河三角洲和尼羅河兩岸地區以外,埃及國土全都是沙漠)
然而在二戰之後埃及人口出現了爆炸性地增長,從戰後的2000多萬一路狂飆至現在的一億人,70多年來埃及的人口規模翻了近5倍之多,這個增長速度在全世界也幾乎找不出第二個了。
毫無節制的人口增長導致埃及的糧食產量跟不上節奏,為了增加糧食生產,在1960年年初埃及政府在南部尼羅河上遊開始修建亞斯文大壩,到1970年亞斯文大壩正式建成,自此在大壩的調節下尼羅河下遊再也沒有泛濫過,平穩的水量讓埃及的農業生產更加穩定。
不過大壩雖然攔住了洪水,也能在乾旱期放水,但卻也攔住了泥沙,這直接中斷了尼羅河三角洲的擴張。
尼羅河三角洲停止增長也就意味著埃及的耕地面積不會再繼續增長,甚至埃及還需要修建大壩來防止尼羅河三角洲被海水侵蝕。總的來看,修建亞斯文大壩對埃及農業有利也有弊,至於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個真的很難說,但即便是利大於弊,也擋不住埃及人民高漲的生育熱情。
目前,上億埃及人主要就生活在以尼羅河三角洲為主的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這裡人口密度是相當大,耕地嚴重不足,埃及自己的糧食產量是絕對滿足不了需求。
為此埃及政府只能大批進口糧食,埃及現在主要是從俄羅斯、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地進口小麥等口糧。
雖然糧食主要依賴進口,但埃及的糧價真的不貴,埃及政府在糧食上補貼非常大,埃及人吃飽是絕對沒問題。
(埃及政府以極低的價格向老百姓出售這種大餅,大約2毛錢RMB一張餅,真的太便宜了)
由於埃及糧食價格非常便宜,甚至導致糧食浪費特別嚴重,但埃及政府仍舊不敢提高糧價,只能不停的出資補貼糧價。
其實埃及政府財政並不富裕,雖然跟其他非洲國家比,埃及的工業體系比較完整,但埃及的製造業大多都是輕工業,國際競爭力不大,埃及的外匯來源主要來自於石油天然氣出口、旅遊業、僑匯和蘇伊士運的過路費。
這其中蘇伊士運河的過路費是埃及外匯最大的收入,去年蘇伊士運河的收入達5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不過埃及進口的糧食實在太多了,而且除了糧食以外,埃及還要進口許多工業產品,外匯儲備始終是捉襟見肘,因此埃及政府一直在借錢買糧。
得益於重要的戰略位置,西方各國都願意拉攏埃及,畢竟埃及守著蘇伊士運河呢!所以只要埃及肯張口,基本都能把錢借來。至於以後怎麼還錢?估計肯定是要賴掉一些。順便說一句,海灣大土豪沙特對埃及一直不錯,埃及從沙特手裡也拿了不少錢。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埃及的耕地面積是改變不了了,糧食也不可能出現大幅增長,而埃及的人口增長速度卻沒有一絲放緩的跡象,在未來十幾年內還會高速增長。
對此埃及政府也沒啥好辦法,只能勸導老百姓少生幾個,但就是沒人聽。所以今後埃及依然要靠著進口糧食過日子,除此以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