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再次傳來,航母剛抵達西太就出現疫情,俄:航行自由終嘗惡果

2020-12-15 前沿觀察員

隨著疫情在美軍中的爆發,羅斯福號航母與裡根號航母相繼趴窩,對此有專家評論稱偌大的太平洋目前僅剩亞洲大國的兩艘航母可隨時行動。基於此原因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戴上將日前表示將結束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的休假令,令其殺向亞太以彌補美國海軍在熱點地區的軍事空白。

早些時候據美國媒體報導,羅斯福號航母因出現疫情問題被迫終止了在西太的軍事行動,五角大樓還未將此事徹底解決就迅速命令尼米茲號航母殺向亞太,令美國意想不到的是尼米茲號航母剛剛抵達西太不久就傳來噩耗,這艘航母繼羅斯福號與裡根號之後成為美國第三艘出現疫情的航母,對此俄羅斯地緣政治專家西夫科夫表示,尼米茲號航母的遭遇就是美國在疫情爆發之際還倡導航行自由的惡果。

據消息人士透露,尼米茲號航母上最少有一位確診患者,目前該患者已被已送到海軍某軍事基地隔離。另外這位知情人士還透露,尼米茲號航母在出徵之前五角大樓曾下令對所有士兵進行了病毒檢測,這位被隔離的士兵在兩次檢測中結果都呈陰性,不過出徵之後隨行醫務兵進行的第三次檢測直接顯示這位士兵的結果為陽性。這樣的結果意味著航母上3000名士兵都跟這位被確診的士兵有過密切接觸。

不過目前的現狀是美國無視有可能發生的疫情爆發,命令尼米茲號航母帶病殺向亞太,據美國媒體報導,吉爾戴上將曾表示美國海軍的全球軍事部署絕不會因為發生的「意外情況」而終止。CNN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目前很多「對手國家與武裝組織」覺得美國疫情爆發會暴露疲態進而「乘虛而入」,但白宮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不管是太平洋還是大西洋,對於美國來說都是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如今整個太平洋居然沒有一艘美國航母,對此美國方面表示,即便在全球疫情爆發的背景之下,美軍也必須保持最強大的戰鬥力,目前美軍真正的敵人絕非病毒。

在美國國內,尼米茲號航母上服役人員的家屬很擔心羅斯福號航母的悲劇會重演,畢竟航母算是一個狹小的密閉空間,如果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感染人數會呈井噴式增長。有報導顯示,尼米茲號航母在出行之前並未準備夠充足的口罩等個人防護物品,如今士兵們不得不將T恤裁剪做成劣質口罩,這更加大了疫情蔓延的可能。

相關焦點

  • 大批歐洲貨輪或將被攔截,四艘軍艦擺出戰鬥隊形,俄:英終嘗惡果
    英媒指出,之前英國一直屬於歐盟大陣營,按照相關約定,海岸對歐盟成員國開放,他國船隻和軍艦還可以在英方領海自由航行。但從英國決定脫歐那一刻起,所有性質都已發生改變,從此以後,歐盟陣營船隻不再擁有自由進出英海岸的權利,倘若有任何一個國家越界,英皇家海軍就會將其視為侵略者開展攻擊。
  • 不顧疫情自由航行,羅斯福號航母奔赴亞太,俄警告將再次中招
    為了這一次出海,「羅斯福」號航母做了充分的準備,出海之前,所有上艦的水兵,全部參與了模擬訓練,演練了例行和緊急狀態的防疫措施,包括佩戴口罩,調整就餐時間等,同時羅斯福航母還減少了配備人數,此次「羅斯福」號僅搭載了3000名水兵,便駛離關島。
  • 美兩艘航母紛紛淪陷,來亞太自由航行代價慘痛,民眾高呼川普下臺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月28日的報導稱,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已經有30名水兵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新冠病毒在該航母上的爆發速度,顯然出乎了五角大樓的預料。此前,他們還表示『羅斯福』號航母將正常執行自由航行的任務。
  • 雙航母現身菲律賓海,美西太部署「報復性反彈」?
    熱點新聞:目前,美國海軍「羅斯福」號和」尼米茲」號航母編隊正齊聚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海,展開了聯合訓練活動,內容包括防空、海上監視、海上補給、「防禦性」空戰、遠程打擊、多兵種聯合協作等科目。而與此同時,「裡根」號航母戰鬥群也已離開日本橫須賀母港,開始在衝繩東南海域航行,未來在西太地區可能會出現 「三航母」相聚的情境。
  • 數百歐洲貨輪或遭攔截,4艘軍艦擺出戰鬥隊形,俄:英國終嘗惡果
    俄羅斯媒體指出,英國終嘗惡果。4艘皇家海軍巡邏艦已經待命據南方日報報導,英國媒體報導稱,在布魯塞爾歐盟領導人會議上,首相詹森直接表示,如果英國沒有辦法安全離開歐盟,那麼英國方面將會出動4艘皇家海軍巡邏艦來守衛英國海域。
  • 疫情失控也想自由航行,頭號對手再次亮劍,大批美艦深陷包圍圈
    雖然如今全球疫情形勢依然非常緊張,但美伊兩國的衝突並未因此而緩和。 據了解,即便是在疫情失控的情況下,美國海軍依舊堅持在伊朗附近海域活動,並美其名曰這是在「自由航行」。面對強敵,伊朗反應也是非常積極主動。
  • 剛耀武揚威完,美航母上傳再傳不幸,25名水兵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近段時間,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已經成為了各國關注的焦點。截至北京時間3月27日上午,中國境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經達到了441127例,其中義大利累計確診80539例,西班牙累計確診56197例,德國累計確診43211,伊朗累計確診29406例,法國累計確診29155例。
  • 美軍「羅斯福」號航母水兵是如何染上病毒的?出現確診前曾訪問越南
    羅斯福號航母是美國最新部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航空母艦,該航母於今年1月離開聖地牙哥母港,前往印太執行部署任務,於2月中旬抵達關島。那麼問題來了,一直在海上航行的這艘美軍航母,是如何染上新冠病毒的?追蹤羅斯福號航母抵達印度-太平洋地區後的活動軌跡可以發現,該航母於3月5日到訪越南峴港進行訪問。
  • 美軍在西太擺陣三航母,為何只出動兩艘?第三艘正準備跑路
    近日又把兩艘此前與印度海軍一起,對中國釋放戰略信號的兩艘日本軍艦拉了進來,是不是有點太過囂張了?不過也正如此前局座張召忠所言,我們要有平常心,你來我往很正常。因為整個南部海域面積350多萬平方公裡,從海南島到菲律賓1300公裡左右,說是在我國南部海域,但其實相隔很遠,很多都是國際水域。也正是如此,別看美軍現在依然高舉「航行自由」的旗號橫衝直撞,但是你讓他進入我國領海試一下?
  • 美3航母戰鬥群巡航西太
    美軍的三艘航母在危機還沒有完全解除的情況下,就匆匆出海,並且是來者不善,直接前往了西太熱點地區。可以說,美軍三航母巡航,就是為了製造緊張局勢,就是為了激化衝突,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美3航母巡航西太,行動規格超常。
  • 自由航行淪為笑柄,伊朗飛彈艇曾鎖定美軍航母,還好美軍跑得快
    擁有11艘航母、眾多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核潛艇,美國海軍在全球範圍內確實沒有任何對手,所以美國才敢在各個海域耀武揚威,大搞所謂的「自由航行」。 那麼美國為何要搞「自由航行」呢?這項舉動怎麼看怎麼都是勞民傷財。
  • 英國剛獲得疫情防控支援 就要派航母挑戰中國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美在南海的戰略博弈卻逆勢而上。自2020年初以來,美軍頻頻打著「自由航行」的幌子派雙航母戰鬥群巡航演習,並派出軍艦擅闖南沙,偵察機與戰略轟炸機則不斷逼近中國周邊,更有美國機構和專家建議應對中國南海島礁實施武裝打擊,將戰爭選項擺上了中美關係的談判桌。
  • 剛收到口罩美軍率多國戰機殺上門,疫情失控也要自由巡航
    「要自由也要強權」這是美國一直以來心照不宣的口號。儘管當前美國疫情形勢如此嚴峻,也絲毫不能停止其「自由航行」的腳步。截止當前,美國本土及海外三軍都受到了疫情的嚴重打擊,而美軍高層方面也在早前宣布到,將會下達命令停止海內外三軍一切軍事活動,為期60天。
  • NBA傳來噩耗!霍華德未婚妻去世,兒子剛6歲
    NBA傳來噩耗!霍華德未婚妻去世,兒子剛6歲
  • 打著「航行自由」旗號,美艦闖入南沙近海,南部戰區組織兵力驅離
    近年來我國南海仿佛成了美軍的後花園,飛機軍艦打著宣示所謂「航行自由」的旗號肆意進行偵查活動,儘管我國外交部多次警告,但是五角大樓仍然熟視無睹,最近美軍又有一艘驅逐艦越過紅線闖入我國南沙海域。
  • 還敢「自由航行」嗎?美B1B轟炸機南海遇險,無線電傳來一陣驚呼
    【撰文:十三州/編輯:米高】隨著新冠疫情的介入,今年的國際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起來。在疫情期間,以美國為首的很多西方國家,徹底撕破了自己虛偽的面具,暴露了自己的真實面目。美國每一次行動都被成功攔截經歷了美B1B轟炸機在南海遇險這樣的事情以後,看美國還敢"自由航行"嗎?據消息人士稱,當時美國的飛行員還和偽臺軍進行了無線溝通,事後有細心的專家發現,在無線電中突然傳來一陣驚呼,大家紛紛猜測,很有可能是美國的飛行員遭到了我國空軍的攔截。美國對我國的南海虎視眈眈,是不爭的事實。
  • 這時又一噩耗傳來,情況向更嚴重發展
    日本東京都政府最近召開了一場新冠疫情監測會議,將醫療資源相關的警戒級別上調至最高級的「告急」,這也是東京都首次將該級別上調至最高。隨後,「菅義偉下臺」這個詞條在日本火了,再度登上日本推特熱搜榜第三名,足以顯示出日本民眾對政府防疫失職的強烈不滿。
  • 戰爭警報再次拉響!美國雙航母緊急開拔,數百架戰機即將抵達印太
    據美國《海軍時報》的最新報導稱,剛剛在美國本土休整了不到三個月的羅斯福號航母再次接到了緊急命令前往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部署,值得一提的是剛在8月返回母港的尼米茲號航母也接到了相同的命令,要知道該艘航母已經在海外部署了206天,創下了美國海軍海外部署的最長紀錄,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國防部做出如此不接近人情的決定呢?
  • 美國太平洋傳來噩耗,海岸警衛隊巡邏艦失火,撲救90分鐘5人受傷
    不過近日在太平洋巡邏的美國海上警衛隊卻傳來了噩耗,一艘傳奇級巡邏艦突然遭遇火情。包括美國海軍在內,這是一燒再燒又燒啊!據美國媒體透露稱,傳奇級巡邏艦的火情是從發動機的的位置發生,並開始不斷蔓延,隨即該艦艇的警報響起,艦員們迅速前來撲救,火勢一直延續了90分鐘才被撲滅。最後艦艇上有5名艦員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