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論節目視頻截圖
近日,在臺灣一檔節目中,島內一媒體人宣稱:「誰打臺灣就是跟全世界為敵,誰打臺灣(就)是跟全世界找麻煩。」聽聞這般奇葩荒誕的言論,網絡上頓時「樂開了花」,有網友呵呵一笑後說,就讓他活在夢裡好了。
這些年來,相信很多人都是把臺灣節目甚至政壇當「娛樂項目」來看的,因為從這些地方「湧現」了太多的「雷人雷語」,不斷「秀」出「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智商。而在這些腦殘荒謬的言論中,很多是對大陸充滿敵意的抹黑,對兩岸歷史的歪曲,除了讓人感嘆這些「雷人」的「豐富想像力」,痛斥這些「雷語」的無知外,更呼籲增進兩岸交流和了解。
宣稱「惹翻臺灣就是惹翻全世界」
10月28日,媒體人黃創夏在島內一檔政論節目中宣稱,臺灣現在有臺積電,臺積電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所以如果誰「動」了臺灣,誰就是去侵犯了全球的供應鏈,所以這個核心是不能動的。
他接著說,臺灣在國際問題上的定位是很重要的,過去30年,臺灣的人才是紮實的,當臺灣有這樣的人才庫的核心、供應鏈的核心,各種技術慢慢地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的時候,美國也會知道,臺灣的戰略安全非常重要,所以誰打臺灣是跟全世界為敵,誰打臺灣是跟全世界找麻煩,所以也要保衛臺灣。
黃創夏聲稱,這個就叫「臺灣問題國際化」,臺灣的狀況,全世界都要去承擔,只要臺灣受到傷害,全世界都會倒黴。不僅如此,黃創夏當天還以《惹翻臺灣就是惹翻全世界》為題在臉書發文,聲稱「只要惹翻臺灣,等於惹翻全球核心國家,自然會得到國際『奧援』(暗中支持、幫助的力量)」。
對於黃創夏的這番說辭,有網友忍不住調侃,「我差點就信了」「讓他活在自己的夢裡好了」。
鼓吹「大陸派無人機巡臺是經濟不行了」
10月22日,解放軍戰機前往臺灣空域,照常「打卡」。民進黨當局卻急了:這是自9月16日以來,解放軍首次出動了無人機!臺軍自欺欺人,鼓吹自己「霸氣」廣播驅離解放軍無人機,轉身就有綠營學者「接棒」。
當天,在一檔名為《臺灣最前線》的電視節目中,島內親綠學者、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臺陸委會諮詢委員範世平竟鼓吹「中國大陸經濟不行了,影響到了軍事預算」、「派出無人機是成本考量」等謬論。
在評價解放軍空軍裝備時,範世平表示,解放軍出動運8-反潛機是因為「它便宜」。要更便宜該怎麼辦呢?用無人機。範世平自嗨道:「下次要再便宜的話,我看只能夠射紙飛機了。」
範世平的荒誕言論還不止於此。今年7月報導,範世平在一檔政論節目中聲稱,大陸的大城市只要一下大雨就會淹水,緊接著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表示這是因為「都沒有下水道,連北京市都沒有」。作為島內大學教授,範世平竟然張嘴就來:「過去北京幾百年來,它的城市規劃,從來沒有挖過下水道。」此番言論引發不少人恥笑。
胡搞「臺灣全民在家當兵」
近期兩岸局勢緊張,臺灣兵役問題也成為討論焦點之一。10月14日,被視為民進黨「政治新星」的「新境界基金會」副執行長吳怡農表示,他主張「全民皆兵」,認為可從社區做起,以「在家當兵」的方式將防務深植於日常生活,進而成為防務的穩固基礎。
近來,美臺勾連挑釁大陸,民進黨當局一意孤行,讓臺灣人民近乎處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敏感狀態,其下面幕僚班子、防務團隊和各界人士也開始七嘴八舌瞎亂胡搞。若按照吳怡農「全民皆兵」的構想,實踐的方式是讓島內每個社區都有「應變」和「抵抗」的能力,建立一支由民眾組成、不分性別、跨年齡層的「臺灣防衛部隊」,把臺灣全民都拉進去搞「全副武裝」「保衛臺灣」。
對此,臺灣前防務機構負責人馮世寬公開批判其為「渣男,不要聽他的」。此外,吳怡農還被臺軍前陸軍中將吳斯懷狠批「其錯誤的認知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瞎掰「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
6月28日,民進黨高雄市議員高閔琳拋出「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分子』」的論調,在島內引發爭議。而如此荒謬的論調居然得到民進黨人的力挺。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當天在臉書稱,「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1」。
對此,前「立委」蔡正元諷刺臺大昆蟲系畢業的高閔琳稱,不能用昆蟲的歷史來理解人的歷史。
蔡正元也在臉書發表「臺獨分子的歷史學識」一文稱,高閔琳跟大部分「臺獨」分子一樣既不懂臺灣歷史,更不懂中國歷史。蔡正元說,「中國」一詞有兩個含義,在漢朝之前,「中國」僅指河南周邊一帶,司馬遷的《史記》用「中國」一詞描述大漢帝國的領土,從此以後,中國土地上出現的各種國家組織都統稱「中國」。許多非漢族建立的朝代如元朝和清朝,雖然國號不叫「中國」,但對外都自稱是「中國皇帝」。蔡正元說,楚國雖稱「國」,但只是諸侯國,既非主權獨立國家,也不能稱為楚朝,更不能說屈原是「楚獨分子」,因為楚王從來沒有想要推翻周天子,也沒有想要脫離周天下,「楚國的愛國忠臣屈原憂心的是楚國會被秦國併吞,不是憂心楚國會被周天子併吞」,因此「不能說楚國人不是周朝人,也不能說楚國人是楚朝人、不是中國人,只能說楚國人不是秦國人……」。他最後嘲諷說,以上談的是中國人的歷史,不是臺大昆蟲的歷史。(導報記者 林連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