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6月12日,浙江省台州市大陳島墾荒隊員代表王宗楣、張其元、金可人等,時隔60餘年在杭州再相見。他們3名代表是來杭州參加浙江省委宣傳部、台州市委和台州市政府主辦的第四屆大陳島墾荒精神理論研究會。中宣部理論局、光明日報社,以及浙江省、台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這次研討會。
在團中央號召下,1956年1月,首批227名青年組成志願墾荒隊,扛著「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旗幟,奔赴台州市東海上的大陳島紮根墾荒。之後,陸續又有240名來自溫州、台州各地的青年加入大陳島墾荒隊。他們與駐島部隊指戰員、幹部群眾一起,風餐露宿,披荊斬棘,讓一片荒蕪廢墟的島嶼重新披上綠裝,變成東海「明珠」。
「467名青年用青春和熱血紮根海島、墾荒耕耘,鑄就了『不老』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台州市委書記李躍旗說,64年來,大陳島作為一座紅色的島嶼、奮鬥的島嶼,鐫刻進共和國的光輝歷程中,熔鑄到黨的精神譜系裡,升華為具有時代影響力的精神地標。大陳島墾荒精神中蘊含的「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精神內核,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浙江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胡堅說,「艱苦創業」的大陳島墾荒精神賦予我們拼搏的勇氣。當時,大陳島被恣意破壞,墾荒隊員不畏困難、不等不靠,通過肩挑人扛,靠鋤頭扁擔,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令荒島換新貌。
大陳島老墾荒隊員說:「我們有一百個困難,就克服一百個困難;我們有一千個困難,就克服一千個困難。」條件再艱苦,再困難,大陳島的墾荒隊員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意志不動搖,堅持發展不停步,開荒闢地,發展種植業、畜牧業和海洋養殖業,一定要在大陳島實現青春的諾言和心中的夢想。胡堅認為,「奮發圖強」的大陳島墾荒精神賦予我們堅定的毅力。
「無私奉獻」的大陳島墾荒精神賦予我們崇高的精神境界,留下了一部難能可貴的教科書。胡堅介紹,墾荒隊員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拋棄相對良好的生活條件,毅然決然地選擇為祖國奉獻青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艱苦的地方,把自己的青春灑在了大陳島的每個角落。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們沒有抱怨,只有奉獻,真正實現了用青春書寫人生價值觀。
數十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墾荒隊員不斷地創新創造,從開荒、築房,辦農場、建企業,到做旅遊、搞養殖等等,不斷地用新思路、新辦法、新措施解決各種困難與問題,不斷地創造新業績,把一個滿目瘡痍的荒島變成東海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胡堅說,「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賦予我們改革開放的動力。
「大陳島墾荒精神在中國革命精神譜系中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形成於團中央開發大陳島的號召。」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段治文說,大陳島墾荒精神的主體是青年,大陳島墾荒精神是中國青年精神的代表和集中體現。當時,467名青年墾荒隊員上島時,組織發給每個青年隊員的只有一張床板、一把鋤頭、一張草蓆、一對糞桶,一個寢室只有一盞煤油燈。他們人人不甘落後,個個奮勇爭先,和駐島部隊一起努力,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了大陳島貧窮落後的面貌。他們只知奉獻不求回報。當墾荒結束時,這些墾荒隊員所帶的東西和來時一樣,是一床變舊的被子和幾件褪了色的換洗衣服,留下的卻是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大陳島墾荒精神體現著強烈的青年特徵,它在培養時代新人中具有獨特的青年教育價值。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國賢在理論研討會上致辭說,經歷了戰「疫」洗禮,大陳島墾荒精神顯得彌足珍貴,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地理解「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弘揚墾荒精神。我們要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傳承弘揚墾荒精神,凝聚幹事創業的力量,激發昂揚鬥志,把墾荒精神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
圖一至圖三:第四屆大陳島墾荒精神理論研究會的嘉賓與專家學者,在杭州共同研討大陳島墾荒精神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