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21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馬上就要結束。
這一兩年在武漢,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就是武漢市中心城區的大規模的施工,修建,工程車滿街跑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
似乎種種跡象都在表明——武漢「大修大建,全城工地」的時代行將走到尾聲。武漢市的城市發展,將逐步的向新的勢能進行轉軌。
那麼,下一步武漢市城市發展新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
黃金髮展時代,武漢工地全城開發,也創造了新的城市面貌。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便捷的內外交通;離不開區域內的均衡發展,協調整合;也更離不開科學而長遠的規劃。
尤其是對於武漢這樣一個居國之中心,定位於國家中心城市的千萬人口級別的特大城市。上一個十年,武漢市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以「大跨步」的姿態,追趕跨越。
曾經的武漢市,被譽為全國最大的縣城。這一個印象是如何產生的?主要是因為身處內陸腹地的武漢市,三鎮之間交通連接較弱。而且由於發展相對滯後,所以整個城市裡,代表著現代化水平和發展程度的高樓,立體交通相對滯後。
因此,雖然城市面積大,但是在客觀的視覺上,覺得比較落後,城市無論是空中俯瞰,還是內部細看,整個城市的面貌較為老舊。所以有了「全國最大的縣城」這一個外號。
從奧運會之後,武漢市明顯加快了城市建設和城市升級的進程。三環線建設,二環線建設,高架橋建設,軌道交通建設,老居民區的拆遷,新的商務區,文化區,亮點街道的拆遷,建設,幾乎是以井噴狀態在進行。
一時間,武漢市遍地都是工程。一萬多個工地,晝夜不停。所以,那個時候的武漢,給了大家全城都是工地的印象。
在那一段時間內,武漢市民是感受深刻的。到處都是工程車,到處都是圍擋。每天飽受出行之苦的我們,也曾經對武漢市擁堵的路網,不科學的交通,落後的城市規劃破口大罵。
但是在我們的咒罵中,生氣中,煩躁中,武漢的城市的確是在一步步的變化了。這些變化,我們是明顯可以感受的。三環通了,二環通了,一條條的隧道也通了。地鐵開通了十來條;高架與城市快速路一條條的通了,城市的面貌在變,出行的感受在變。
曾經,為了改變城市面貌,武漢工程很多,雖然被市民不理解,也有很大的陣痛,但的確是深刻的改變了武漢的城市面貌。
從0到1容易,從1到2呢?武漢如何再次驅動?
如果說武漢市大修大建,這是從0到1。從0到1的過程,可以修路架橋,拆舊蓋新,天上架橋,地下修隧道,這些東西雖然投資大,費周折,但是一旦弄完之後,效果是比較顯而易見的。
從0到1的過程。改變城市的街景,改變天際線,是屬於第一步的硬建設。當城市該修的修了,該建的建了,下一步的潛力從哪裡釋放?驅動城市二次騰飛躍升的動力是什麼?
武漢從1到2的變更迭代,驅動力是什麼?
其實真正要說的話,武漢缺乏一個真正的新區。
類似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西鹹新區、貴州貴安新區、大連金普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等既具有強烈的城市地標意義,又具有高度的新產業集聚和經濟帶動作用的區域,在武漢的確沒有。
天津濱海新區
王家墩中央商務區的概念喊了多年,但是始終沒有成氣候。光谷地區雖然高科技企業眾多,但是分的很散,沒有呈現出集中的新區概念;「長江新城」的戰略規劃,就是旨在打造武漢城市發展新的驅動力。2020年的5月12日,武漢市長江新城起步區基礎設施一期工程開工儀式舉行。這標誌著長江新城起步區的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長江新城的建設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它從根本上來講,是屬於升級版的從0到1,城市區域功能布局的優化,是屬於城市亮點打造,展示武漢城市未來發展魅力的基點,總體還是硬體的建設。
在我個人看來,武漢市從1到2的躍遷,核心的還是城市軟實力的建設和產業布局的升華,創新觀念的提升,核心吸引力的提升。
從傳統到創新,從1到2的過程,武漢要自我革命
武漢未來城市經濟的發展新動能的尋找,有三個問題一定要解決;
1、未來武漢市經濟的核心支柱是什麼,最大名片是什麼?
2、武漢市要補充或者吸引什麼樣的經濟和產業來武漢布局?
3、這些產業要布局在武漢的哪裡?又將如何驅動武漢整體的發展?
提到武漢,我們的印象就是武漢市太大,太傳統。經濟布局傳統,管理模式傳統,人才觀念傳統。
經濟布局上,作為共和國的老牌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傳統行業扎堆。武漢拿得出手的企業和產業,基本上都是傳統製造業。武鋼,二汽,長飛,然後就是傳統各種武字頭的工業企業。這些是基礎,我們要承認。
但是關鍵是武漢在過去的一二十年時間裡,經濟布局始終沒有根本性的革新和突破。
例如我們提到杭州,就會想到網際網路;提到深圳,就會想到科技;提到上海,就會想到金融;而成都,目前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動漫傳媒等方面也具有了較大的優勢;
光谷現在的確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光谷裡面布局的產業太多,太雜。光谷的光電子現在算是比較有名氣了。但是其他的產業仍然很雜。
早些年大力支持搞動漫產業,但是說實話,一些企業除了拿一些政府補貼的錢搞一搞作品,動漫產業在武漢仍然是初級階段。因此,產業配套的服務和商業化的模式並沒有起來。
其他雖然有一些大企業,例如騰訊,華為,小米,阿里巴巴等,在武漢設立了分部,研發中心等,但是核心還是考慮武漢的輻射作用,本質上對武漢的產業布局不會起到顛覆式的作用。
其實一個指標就能看出,除了傳統的國字號企業,武漢基本上沒有世界性影響力的企業和品牌。
再說管理模式上。武漢其實現在還是在還過去幾十年管理模式相對滯後的債。當然這個不能怪政府。作為一個老牌工業城市,武漢長期以來的管理模式和習慣已經形成,換了哪個領導來,都是一樣的。都是只能在現有的規矩下,謹慎的調整。因為一旦要大刀闊斧的搞,畢竟涉及到太多的利益。
例如產業布局調整,涉及到搞什麼,在哪裡搞。招商引資,吸引新產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東西,往往是論證了很多年,始終得不到落實。不是政府不想變,而是變的成本太大。於是不如就在現有的框架下小修小補。因此,我們總體感覺,那種日新月異的,充滿活力的感覺始終是少了點。
這些年,各種開發區搞了不少,摩天大樓蓋了不少,但是裡面的產業呢?你蓋了大樓,人家不來啊。武漢現在各種高檔的寫字樓,各種CBD,空置率多有高?
問題在哪裡,還是對武漢的總體的經濟產業布局,營商環境人家心裡有疑慮。例如一個創新的項目,放在沿海城市,可能從論證,到上馬,到形成產能,到帶動經濟,很快就能推動。政府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好的服務的角色。但是在武漢,可能就會遭遇到較長的時間。
還有,產業來了,配套的東西跟不上,別人也有疑慮。核心還是管理的模式落後。什麼都想著要主導,要把關,還有一大堆的利益要去權衡。
從1到2很難,但是一步步來,武漢總還是會蝶變
說了這麼多,其實核心還是因為我們對武漢這個城市充滿了太多的期待。我們希望武漢更好,更有活力,讓每個人提到武漢,就覺得武漢市一個現代,充滿了個性特色,嚮往的城市。
我們希望武漢在現在的基礎上,城市更加美好,經濟布局更加科學,擁有更加合理的,充滿未來的產業和經濟。而不是現在這樣傳統產業雄厚,而新興產業始終在夾縫中生存。
我們希望武漢的用人環境更加美好,希望大學生願意留下來,外面的人願意來武漢創業,投資,願意在武漢打拼。而不是提到現在武漢的用人環境,就是搖頭,苦笑;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從武漢崛起,我們希望武漢創造出在世界上知名,讓城市驕傲的世界性的品牌。
我們希望武漢市除了摩天大樓之外,還有更多讓我們覺得真正興奮的東西,讓我們覺得充滿了希望的產業和潛能。
誠然,一步到位很難。誠然,從0到1需要定力。從1到2,則需要更加高瞻遠矚的眼光。城市發展和建設不是攤大餅,更不能剛開始拍腦袋決定,中間拍胸部,最後拍大腿。
武漢是一個擁有著無比優勢和潛力的城市,得天獨厚的條件,不能在盲目的規劃和建設中被浪費。武漢曾經失去了很多,但是目前也面臨著很多的機遇。
目前國家層面,湖北層面,武漢層面,都在進行十四五的規劃,同時在國家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武漢的優勢將會進一步的凸顯。
這些,都是需要武漢鬧鬧把握,並且好好謀劃的。在目前城市經濟新一輪的發展和競爭中。武漢需要好好的謀劃,科學的布局。思考好,武漢市到底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20年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武漢,希望都是驚喜,而不是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