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杭州亞運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在杭州城中,隨處可感受到亞運氛圍。
杭州亞運會口號「heart to heart, @future(心心相融,@未來)」,會徽「潮湧(Tides Surging)」,吉祥物「江南憶」組合琮琮、宸宸、蓮蓮的身影,已經成了杭州這座城市中的風景。
9月22日,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倒計時2周年活動舉行,杭州亞運會59個體育圖標正式發布。
讓大家驚豔的體育圖標背後,有哪些故事?有怎樣的美學文化內涵?今天,一起來揭秘!
靈感來源於「曲水流觴」
與會徽「一脈相承」
本次發布的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由杭州亞運會會徽「潮湧」設計者袁由敏老師設計團隊「原班人馬」精心打造。
杭州亞運會會徽&34;中的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蘊、體育競技、網際網路符號等杭州城市特色,展示了浙江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徵,表達了浙江兒女勇立潮頭的精神氣質。
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整體形象,使用了扇面元素,與會徽「一脈相承」。這也是亞運會歷史上,首次使用背景元素。
59個圖標,不僅可以作為單項賽事的「logo」,還可以通過扇形延伸出來的曲線,將所有圖標串聯起來變成全新的視覺形象。
這樣的設計靈感,來自「曲水流觴」的歷史文化典故。曲水流觴原是中國古代民間的傳統習俗,每逢三月上巳(夏曆三月第一個巳日),就要在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去災祈福。習俗可追溯到周代,後來進一步演變為臨水宴飲,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雅事。
我國東晉時期大書法家、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就曾在浙江蘭亭用「曲水流觴」的方式宴請八方賓客: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遊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王羲之因此還留下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亞運會不僅是體育賽事,也是一個地域的文化盛事。就像是有朋自遠方來,大家開了一個體育派對。我們希望通過一些視覺形象,將地域性的文化,呈現給大家。」
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世界上第一套體育圖標推出起,到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體育圖標已發展完善。到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圖標設計開始導入視覺的人文因素。
「如果把亞運會比喻成一個節日,那麼,這種臨水而坐,串聯歡聚的場面,恰恰反映了亞運會互聯共享的體育精神,這是我們在設計中回應地域人文的方式。」
另外,袁老師說,「杭州是網際網路之都,串聯起來的圖標還有一種表達,就是互聯共享。」
使用傳統畫法雙勾線
極具中國特色
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中的人物動態刻畫,則結合了體育運動中的「態」與「勢」,採用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的雙勾線手法,視覺識別度高,且極具中國特色。
雙勾線的畫法,是中國傳統國畫裡的一大特色。在這之前的所有奧運會或亞運會體育圖標,都是用單線來表達的。
「我們覺得,在這屆亞運會體育圖標設計中,需要增加識別度。同時,我們希望體育圖標跟亞運會的會徽有一個呼應關係,雙勾線與潮頭線條相似,所以採用了雙勾線。」袁老師說。
用最少的元素
做最充分的表達
隋煥臣和方宏章是本次體育圖標設計團隊的重要成員,他們都曾是袁老師的學生。
方宏章為我們介紹了團隊工作的方式:59個動作,大家會個各自認領任務,設計出初稿後,大家再進行討論。
他說,「每一個運動,我們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看視頻、圖片、歷屆的比賽等等。」
體育圖標作為單項運動的視覺元素,首先承載的是功能性。為了減少其他元素的幹擾,歷屆的運動圖標,都用了極簡的動作來呈現。這次的體育圖標設計,用了最少的元素,卻做了最充分的表達。
比如水上比賽項目裡,水的元素表達,就是用一條三個波浪的波浪線。而岸和沙子的表達,則是用兩個波浪的波浪線,沙灘排球項目裡的沙灘,公開水域項目的遠山,就是極簡的兩個波浪線。
公開水域圖標,扇形上面的兩個波浪代表山,人物底下的三個波浪代表水
沙灘是用兩個波浪表示
比賽項目裡球的元素,則簡化成了一個圈或者一個點,各種球的大小,用圈的大小,線條的粗細加以區分。對人物頭部的處理,提煉簡化到了極致,「一條C型的線條」代表了人物頭部的全部。
桌球和網球的球,都簡化成了圓點。
「運動多數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固定動作,要把這個動作提煉出來很難。而且,自己想出來的和專業標準認證的不一樣。比如體操,我們覺得這樣的姿態比較美,但專家認為這個動作不對。比如網球,現在流行的動作是反打,跟以前又不一樣。」
所有圖標以手繪起稿
動作精準反映運動之美
在袁老師團隊的工作室牆上,滿滿當當地掛著圖標的各種手稿,舊稿被新稿覆蓋,疊了一層又一層。
所有的圖標,袁老師堅持以手繪起稿,再經過電腦輔助設計,最終成為大家看到的樣子。
袁由敏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1991年考入中國美院,他打趣說,自己對繪畫「上癮」。「以前沒有電腦,全靠手繪。我算是第一代使用電腦工具做輔助設計的設計師。現在的年輕設計師,是電腦的『原住民』,滑鼠與他們的手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繫。但是我們那代人,還是習慣動筆,手是大腦的延伸,所思即所得。」
「從2019年12月立項開始,59個圖標,設計足足歷時了9個月。」袁老師說,反覆修改、推翻、重來,已經數不清到底改了多少稿。他將這一過程,比喻成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被罰推巨石上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
「藝術中你很難講出一個規範標準,藝術家們永遠在推翻自己,因為覺得可以做得更好。」他說。
在杭州亞運會會徽發布後,袁老師的創作團隊已經對體育圖標有了初步的想法,因為「迷戀」北京奧運會的體育圖標,所以想在設計體育圖標時,延續北京奧運會體育圖標比較剛強的流線感。「但我們希望圖標中,能夠展現出更多人文的東西。」
今年3月15日,杭州亞組委邀請專家一起對體育圖標的設計作出指導。「3月15日是個比較重要的裡程碑,」袁老師笑說,「因為所有的圖標動作都推翻重來,加強了剛柔並濟的處理,對動作的精確度也有了新的標準。」
圖標中的動作精準
之後,他們對圖標動作的規範性做了處理,並且測試了每個圖標在不同顏色、材質的載體上呈現出來的效果。再由亞組委聯繫亞洲單項體育組織機構,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袁老師說,「比如馬術這個圖標,雖然做了很多的背調,但我們畢竟不是專業運動員,最開始的設計稿中,馬是障礙賽的動作,人是速度賽的動作,外行看不出來,但專家一看就知道有問題。」
馬術圖標中,運動員的背部是彎的,動作傳神。
是團隊的成果
更是亞運文化記憶
如此海量的工作,光靠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袁老師強調:「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設計,是一個團隊的工作。」
袁老師團隊中的設計師,年齡層次跨越了70、80和90後,都是設計專業出身。經過幾年的配合,彼此之間默契度很高。
團隊之間的工作,難免會有觀點的碰撞,但大家都知道,體育圖標服務對象是觀眾、運動員、媒體。
袁老師說,他希望大家在看到每一個圖標的時候,都能想到杭州亞運會。「亞運會是文化盛事,也是展現國力的時刻。我們希望大家看到的這些體育圖標,會覺得是亞運的美學、是杭州的記號,而不是我們團隊的東西。」
體育圖標是體育運動會重要的視覺形象元素,廣泛應用於場館內外的標識和裝飾、道路指示系統、運動員參賽和觀眾觀賽指南等各個方面。它不僅具有很強的功能性,也是傳達運動會舉辦理念和主辦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的設計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充分彰顯杭州亞運會美學文化,也必將成為重要的亞運文化遺產。
最後,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杭州亞運會59個體育圖標吧:
競技性比賽項目22個
球類比賽項目18個
對抗性比賽項目9個
水上比賽項目10個
文字:楊亦淇
圖片:受訪人物提供
編輯:李師禮
責任編輯:沈志軍 朱曉東
主編:陳奕
監製:劉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