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疝氣 ]
腿根鼓起一小山,和人說起挺難堪。
手術切口沒長好,肚裡腸子往外跑。
小洞不補大洞苦,還得手術來修補。
生拉硬扯怕要壞,貼張補片好得快。
我們中國人是充滿智慧的,中華文字就是中華智慧很好的例證。比如「疝」這個字,「病」字頭下面一個「山」,意為像座山一樣的疾病,真是既象形又會意。當然,我們也知道這座「山」往往在躺平後就會消失,站起來又會出現,因此可以猜到這病的根本不在「山」,在於讓這「山」隨意進出的「洞洞」也。
我們平常最多見到的疝氣就是腹股溝區的腹股溝疝及稍下方的股疝,也常看到肚臍處突出疝氣。另外一些不幸患病而手術的朋友,要是因病體弱、咳嗽或縫合等多種因素切口深層沒長好,也會在切口甚至腸造口處鼓出大小不等的疝氣。所有上述疝氣醫學上統稱為腹外疝。當然腹外疝還不止這些,凡是比較薄弱或有缺損的部位都可能出現疝,如白線疝、腰疝等不一而足。
那麼疝氣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就腹外疝而言,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腹壁的強度和腹內的壓力。我們的腹壁可以比作一個裝滿腸子的水桶或麻袋,人們會罹患疝氣往往是腹壁局部強度不夠、先天或後天薄弱甚至有缺損;抑或同時存在較高的腹部壓力,比如老慢支老咳嗽、老便秘或長期重體力勞動等因素。腹部壓力和腹壁強度正如矛和盾,健康人矛不尖而盾夠堅,腸子無洞可鑽;若不巧矛太尖而盾不堅,腸子就乘機鼓譟,暢「突」無阻了。
若縱容姑息,在腸子反覆進出和腹部壓力作用下腹壁的缺損就會逐漸增大,疝大如球,行動困難,痛苦不堪;部分病人還可能出現腸子突然卡壞而無法回納的險情,那就應了一句古話:「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不僅小腸要生氣(小腸氣),生命也涉險了。
肚皮如衣服,萬一破了,重感情的中國人絕不會一扔了事。作為一種物理性的缺損,成年人的腹外疝治療只有手術這一條路,打藥水或練氣功是不管用的。傳統的方法是用粗線拉攏疝缺損兩邊的組織來關閉洞口,但正如要縫合繃在鼓面上那張皮的洞,缺掉一塊硬拉起來,很快就可能一繃兩散了。現代科學早就有了高科技的修補用網片,那就像用一張比洞口大的新布伏貼地放在衣服破洞表面,四周牢固地縫合起來,我們應可期待「破鏡重圓」了。
鍾明安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疝與腹壁專科副主任)
|科|普|活|動|
東方醫院是本市最先開展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及造口旁疝網片修補術等腹壁疝修補術的醫院之一,普外科已開闢疝與腹壁專科等優勢專科,由上海醫學會疝與腹壁學組委員盧愛國主任和鍾明安副主任領銜,根據病人疝氣具體情況採取個體化治療,通過專病專治提升了醫療和服務質量。
為更好地服務於疝氣患者,8月19日上午8:30-10:30,東方醫院將在醫院門診2樓舉辦腹壁疝外科治療講座及諮詢活動。屆時腹壁疝專家將系統講解腹股溝疝、切口疝等各類疝的病因、外科治療的優勢、原理和方法,並現場解答患者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