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胎兒生長受限,還出現多種妊娠合併症及併發症,繼續妊娠下去,母體危險非常大,必須儘快實施手術!」近日,懷孕6個月的王女士當得知胎兒並不在子宮裡,而是在腹腔裡時,全家人的喜悅轉化為忐忑不安。10月21日,協和醫院產科主任鄒麗教授團隊化身「拆彈巾幗」,讓王女士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王女士在早孕期就知道是異位妊娠,需要手術。前一次宮外孕已經切除了一側輸卵管,此次為了保住了這一側的輸卵管,求子心切的她還是希望放手一搏,這個危險的決定讓王女士鋌而走險……
懷孕到2個月的一個夜晚,王女士腹痛難忍,但是她熬了一宿,堅持沒有去醫院,挺到第二天,疼痛才逐漸得到緩解。滿以為一切都會歸於平靜,伴隨肚子越來越大,她甚至感覺到寶寶在肚子裡「拳打腳踢」,王女士一度認為是當地醫院誤診。她堅持到妊娠25周多,決定去醫院產檢。
得知是腹腔妊娠,王女士意識到實際情況比自己預計的還要糟糕,但她把希望寄托在協和醫生身上,希望他們能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命,同時也能保住「肚子裡」這個寶寶。
積極治療,將迎來再次生育機會!
王女士住院完善檢查後,協和醫院產科高慧醫生第一時間告知患者「目前胎兒生長受限,本人又出現多種妊娠合併症及併發症,繼續妊娠下去,母體危險非常大,必須儘快實施手術!」王女士沉默了……
讓王女士下定決心手術的是協和醫院產科主任鄒麗教授。鄒麗教授查房時候深入地分析了患者的情況,並耐心為她講解。目前,腹腔妊娠孕產婦死亡率極高,非常罕見。王女士現在出現了多種合併症及妊娠併發症,手術時間越晚,承擔的風險就越大。以目前王女士懷孕情況來看,短時間內胎兒無法達到成熟,同時胎盤不在正常的位置,胎兒出現生長受限,極大概率會胎死腹中。
「這一次接受手術並不是說以後就沒有機會再次懷孕,恰恰相反,只有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才會儘快迎來下一次的機會」,鄒教授的鼓勵讓王女士和家人堅定了信心也看到了希望。
危急關頭,產科專家化身「拆彈巾幗」。
心理上的疏導立竿見影,手術前的準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鄒麗教授帶領全科醫生根據患者病情特點全面展開手術風險評估及方案制定,從術前準備、手術實施到術後管理,都做了周密的計劃。術前乃至手術當天,多次會同影像科一起,明確受累的器官、部位、面積以及能夠順利進入腹腔的手術路徑。
與此同時,產科與麻醉科、輸血科等多學科同仁一起針對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腹腔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器官損傷和羊水栓塞等風險進行密切的分工協作。
10月21日上午9點半,麻醉完成後,以產科鄒麗主任為首的專家團隊小心翼翼逐層切開腹壁,一個長約3-4公分的腹膜切口,完美地避開了血管。然而還沒等大家鬆口氣,在分離了腹壁粘連的大網膜並擴大切口後,映入眼帘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氣。一個直徑約25cm的羊膜囊包裹著胎兒佔據了整個盆腹腔,表面怒張的粗大血管感覺隨時都可被「引爆」。
更可怕的是,胎盤血管如同大樹的根系一般,為給胎兒供養,瘋狂地向後植入腸繫膜,向下植入膀胱壁,向前與子宮後壁緻密相連,而側面更是緊密地壓迫在整個左附件區……除了血管交通支盤根錯節,周圍的組織器官也因為長久地壓迫而移位並失去了本來的樣子,進一步增大了手術難度。
鄒麗教授帶領的產科團隊化身「拆彈專家」,器械小心翼翼的遊走於器官、包塊和胎盤的邊緣,精準利落地剝離、鉗夾,幾乎一次性清除了所有胎盤組織;嚴格完美地縫扎、止血,盆腔臟器毫髮無損、術中僅出血約1000毫升!
歷時三個小時,手術室終於傳來如釋重負的歡呼——手術圓滿成功!術後,患者平安回到產科病房,目前在康復過程中與家人一起享受重生的喜悅。
專家提醒:腹腔妊娠孕產婦死亡率高達25%。
腹腔妊娠是指位於腹膜腔內的子宮外妊娠,其發生率約1/15000—30000,極為罕見,腹腔妊娠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孕產婦死亡率高達25%。由於腹腔妊娠胎盤附著位置異常,胎盤血液供應不足,胎兒不易存活而胎死腹中;孕婦因極易發生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原發性腹腔妊娠極罕見,臨床多為繼發性腹腔妊娠,常為輸卵管妊娠破裂或流產後, 孕囊落入腹腔繼續生長的結果。因此協和專家提醒大家,停經後儘快到醫院確診是否為宮內妊娠。如果診斷為宮外孕,應積極處理,千萬不可延誤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即使失去自然受孕的機會,可以嘗試輔助生殖技術,依然可以圓你做父母的夢想!
責編:劉豔萍
融媒體記者:文秀
通訊員:聶文聞 高慧 彭錦弦
圖片攝影:劉坤維
編輯:周琛
【來源:漢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