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好事物的逝去
(一)赫克託爾的勇敢
在《伊利亞特》裡,赫克託爾正式出場時,形容詞便是「高大」和「頭盔閃亮」。而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赫克託爾身先士卒,直面連女神阿芙洛狄忒都敢打傷的狄俄墨得斯,並使其膽怯退卻。在殺死安基阿洛斯和墨奈塞斯後,赫克託爾還頂住了一位僅次於阿喀琉斯的強者,埃阿斯的攻擊;很快赫克託爾又擊退了後來的《奧德賽》主角奧德修斯。
在戰神阿瑞斯的輔助下,赫克託爾在這場戰鬥裡,先後殺死了丟斯拉斯、俄瑞斯忒斯、特瑞科斯、俄伊諾毛斯、赫勒諾斯和俄瑞斯比俄斯等有名有姓的英雄;至於他殺死的無名小卒,更是不可勝數。
在其後的戰爭中,赫克託爾亦是這樣勇猛,幾乎成了阿開亞士兵的夢魘。「根據許癸努斯的《傳說集》,在防禦希臘人的時候,赫克託爾殺死31000名希臘戰士。」【6】
雖說這可能被視為殘暴,但對於一位保家衛國的英雄來說,殺死侵略者不可謂不正義。至少,相較於臨陣脫逃的亞歷克山德羅斯,只有勇敢殺敵的赫克託爾才配被稱為「特洛伊的城牆」。
(二)赫克託爾的寬厚
一般來說,不考慮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等因素;特洛伊戰爭的起因,很難不被歸咎到海倫身上。
「海倫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中『世上最美的女人』,沒有她就不會有氣勢恢宏、跌宕起伏的特洛伊戰爭。」【7】的說法,在《伊利亞特》的特洛伊長者看來,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特洛伊長者們說:「不管她多麼美麗,最好還是讓她登船離開,不要給我們和後代帶來災禍。」
他們並沒有考慮:即使沒有海倫,富庶的特洛伊也早就令阿開亞人垂涎欲滴。同樣的,阿伽門農作為邁錫尼國王,即使是為了找回弟媳,也沒必要興師動眾到集合幾乎全體希臘首領開往隔海相望的特洛伊。究其原因,不過是想趁此時機,一舉攻佔資源豐富的土耳其,即特洛伊地區。
海倫最多算是一個導火索罷了。
而就在《伊利亞特》第六卷,赫克託爾與安德羅瑪刻訣別前,他怒斥帕裡斯,卻沒有責備海倫。這裡面固然有身為大伯哥不方便評頭論足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赫克託爾的敦厚善良的天性。
在他的葬禮上,海倫在輓歌中唱道:「你從未對我口出惡言,如果有人在廳堂裡嘲諷責備我……你總會把他們帶到一旁,用你慈善的心和溫柔的話語,勸說他們冷靜下來。」
海倫清楚地知道,自此以後,特洛伊再也沒有,能夠明白這場戰爭錯不在她的人了。
她是在為城中最後一個寬厚者的逝去而悲傷。
(三)赫克託爾的深情
赫克託爾與安德羅瑪刻在第六卷的訣別,是《伊利亞特》裡,說他深情的最強佐證。
妻子安德羅瑪刻懇求赫克託爾,不要與阿喀琉斯正面戰鬥,否則就有可能被殺。赫克託爾出於對特洛伊的責任感,拒絕了妻子的請求,卻又在最後吐露了戰鬥到底的實情:
「但願我一死了之,在壘起的土堆下長眠,不會知道你被人強行拖走,不會聽到你的哭聲。」
與當時的大多數已婚男子不同,赫克託爾對妻兒可謂是真心實意。
《伊利亞特》中,其他人的表現如下:
第一章,阿伽門農同阿喀琉斯叫囂並親口承認,他喜愛女俘克魯塞伊絲勝過喜愛自己的妻子克魯泰奈斯特拉;不僅如此,就在出徵前,阿伽門農還獻祭了自己的長女伊菲革涅亞,導致了妻子的怨懟,為自己被妻子與妻子的情人殺害埋下了伏筆。
阿喀琉斯,被阿伽門農奪走了女俘布裡賽伊絲的英雄,在家鄉已有妻子得伊達彌亞公主。且有說法是:阿喀琉斯的摯友帕特洛克羅斯實為他的同性戀人,在此不予贅述。
至於亞歷克山德羅斯,也就是帕裡斯,更是一個見色起意,拋棄髮妻俄諾涅,拐騙墨涅拉俄斯妻子海倫的「奶油小生」。《伊利亞特》沒有記載,帕裡斯最後中毒箭,祈求醫術高明的前妻醫治他卻遭拒,最終毒發身亡。這個結局,可謂大快人心。
然而,「《荷馬史詩》在向我們展示混亂倫理關係以及古希臘人婚姻觀的同時,也給我們描述了理想的家庭關係,理想的愛情,無論是安德羅馬克和丈夫赫克託爾分離的感人場面還是……都說明了真愛的價值。」【8】
赫克託爾對妻兒的熱愛,在《伊利亞特》中堪稱獨一無二。他是妻子安德羅瑪刻唯一的依靠,也是幼子阿斯圖阿納克斯的榮耀。可以看出,妻兒也是赫克託爾戰鬥到死的信念——他預見了妻子會被擄走而幼子很可能被殺死的事實,但他至少要讓這種事,發生在他戰死之後。同樣的,年邁的父母和無辜的人民,也將遭到屠戮,而赫克託爾不會讓這些事在自己尚還活著時發生。
畢竟,赫克託爾是一個深情的人。
四、不肯輕易屈服於宿命
赫克託爾在城外,對上了狂暴的阿喀琉斯。
在前文,已對阿喀琉斯的強大有了概述。這位勇猛的英雄在重返戰場的次日,《伊利亞特》描述的最後一場戰鬥中,就追趕特洛伊的殘兵敗將至城門,與堅守在此的赫克託爾相遇。
赫克託爾的父母在城樓上哭喊,勸說赫克託爾退守城中。然而赫克託爾心意已決,他想:要麼殺死阿喀琉斯,獲得戰爭的勝利;要麼被阿喀琉斯殺死,也算死得其所。
他也不是沒有想過與阿喀琉斯和解,但為了榮耀,赫克託爾背水一戰。
赫克託爾在最後一戰前,對強大的對手說的最後一席話,不是求饒,而是要求一方如果戰死,對手不得辱屍,而是要將戰死者歸還給他的親友。
他是一個勇敢、寬厚而又深情的人。
但他的對手阿喀琉斯同樣勇敢深情,卻不寬厚。
赫克託爾被神明欺騙,被手持鍛造之神赫菲斯託斯造物的阿喀琉斯殺死。徹底喪失意識前,他再次請求:「把我的遺體送還我的家人吧,讓特洛伊人和他們的妻子,為我舉行火葬。」
阿喀琉斯冷酷地拒絕了他。
於是赫克託爾的家人臣屬,眼睜睜地看著阿喀琉斯辱屍遠去,直到普裡阿摩斯前往阿開亞軍營,贖回了赫克託爾的屍體。
整部《伊利亞特》就在赫克託爾的葬禮中落幕了。
結論
「悲劇精神是一種對超理性情感力量的表達,是一種對人生困境的反思與超越,是一種超越於悲觀主義的積極、樂觀、進取的、審美的人生態度。」【9】
勇敢、寬厚又深情的赫克託爾,在知道自己很有可能戰死的情況下,為了家人和榮譽,義無反顧地衝向了不可戰勝的強敵阿喀琉斯。
這是一個悲劇的故事,但不是絕望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古今中外的悲劇主角相通的一點。縱然西方的悲劇多倫理上的衝突,如《莎樂美》;而中國的悲劇則大部分是社會原因導致的,如《竇娥冤》。但在塑造悲劇人物鮮明的,乃至於正面的形象上,都是不遺餘力的。
這也就使得悲劇的教育意義得以體現。
在《伊利亞特》中,赫克託爾並不是主角,甚至也不是唯一一位迎來悲劇命運的英雄。但是,在責任與擔當這一方面,兩軍將士無出其右。
綜上所述,赫克託爾是一個面對命運的惡意,沒有屈服而是選擇挑戰命運,最終擁有了超越命運的壯麗色彩,成為了擁有良好品質與教育意義的西方悲劇形象。
即赫克託爾,是西方悲劇精神的具象化。
論《伊利亞特》中的赫克託爾(下)完
參考文獻:
【6】 張嘉威.赫克託爾[G].讀天下.2017:23期
【7】 何謹然.特洛伊和海倫——論古希臘人對美的崇尚[N].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07:08期
【8】 蓋雲霞.從《荷馬史詩》看英雄時代的婚姻[D].山東師範大學.2014
【9】 孟琪.論西方悲劇精神的教育價值[D].曲阜師範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