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難經》62-68難

2021-02-07 醫易探源

六十二難

曰:髒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十三難

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蚏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六十四難

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仿此。





六十五難

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六十六難

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六十七難

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六十八難

曰:五臟六腑,皆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申明:部分文章或圖片來自網際網路,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感謝支持!文章涉及治療方法,或功法類,請徵詢專業人員後使用,責任自負。(點擊下面閱讀原文查看訂閱號裡面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古籍】難經
    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難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難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論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論針法。書中首創獨取寸口及寸關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脈方法,脈證相參的辨證觀,為中醫脈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 《難經》成書年代及作者
    《難經》原名 《黃帝八十一難經》,中醫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在學術上與 《黃帝內經》並重,故有「內難」之稱。成書約在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其作者,各說不一。《史記》、《漢書》均無記載;漢張仲景 《仿寒雜病論·序》和 《隋書·經籍志》雖記 《難經》書名,但未注作者姓氏。
  • 《難經》的學術成就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漢族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
  • 純讀經三論:純讀經教學案例點評
    楊雨陽不太勤奮,施清華較勤奮,如果都用老方法,兩三個月包本詩經和孟子,並不算慢,但用新方法,就會被老實勤奮的學生反超。大家都認為他們的資質在杜卓靖之上,新方法強調不功利不著急,多讀少背,讀會再背,不會背就不強求。他們就因為聰明,所以不老實不聽話,捨不得多讀,害怕耽誤他們背書的時間,越著急越想憑自己的聰明強記,直到多次被新同學落下,還是不甘心,急得躲著哭,吃不下飯,還是不情願純讀。
  • 經國雄略奇門考
    55、三教皇經,木刻,黑白複印件100元。56、灶母經、灶母懺(彩色)100元。57、關聖帝君忠義經(光緒木刻黑白)複印件100元。62桓侯大帝新闡龍華收緣救劫真經(石印大字本)複印100元。63、孚佑帝君妙道真經(木刻)複印件100元。
  • 常誦此經可救八十一難,凡有患難,急當焚香誦經,指日平安!
    經名:元始天尊說藥王救八十一難經。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以復。一卷。底本出處:《萬曆續道藏》。爾時,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八景天中,召集十方三界萬億真仙,無鞅聖眾,說無量度人至真妙法。時於會中,有一真人,名曰救苦,越班而出,執簡長跪,上白天尊曰:伏聞上古人民,少染疾病,壽延千歲。
  • 聖誕節讀經與福音
    耶穌聖誕節望日讀經一(上主喜愛你。)恭讀依撒意亞先知書62:1-5為了熙雍我決不緘默,為了耶路撒冷我決不休息,直到她的正義顯現有如光明,她的救恩燃灼有如火炬。萬民都要見到你的正義,眾王都要看見你的榮耀;人要給你起一個新的名號,是上主親口所指定的。你將是上主手中的榮冠,是你天主掌中的王冕。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三》——鼺鼠、伏翼、蝦蟆​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三》——茵芋、貫眾、蕘花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一》——奄閭子、菥蓂子、蓍實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三》——梓白皮、桐葉、石南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三》——衣魚、鼠婦、水蛭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讀經禱告帶來的能力
    身為年輕人,一個人在家,真的很難做到每天堅持讀經禱告,對我而言這是一件非常慚愧的事。但是,很感恩在團契裡認識了一些弟兄姊妹,我們彼此鼓勵、代禱,一起成長、互相監督。 大家都說,今年過得極為艱難,災難很多。但我一直都相信,靠著耶穌可以得勝。是的,不管怎麼樣,禱告和讀經,這是基督徒每天必不可少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向主索取,而忘記了與主分享我們的感恩和喜悅。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三》——石蠶、雀甕、樗雞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三》——青琅玕、礜石、石灰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一》——雞頭實、胡麻、麻蕡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一》—— 樸消、滑石、空青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三》——蝟皮、蠮螉、蜣娘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
  • 每日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 ·卷一》——石龍芻、雲實、王不留行
    中醫經典著作常遵四大經典之說,即《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金匱要略》),實際上也應該把《易經》、《道德經》算上,唐代藥王孫思邈有言曰「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孫氏在其《大醫習業》中就明確提出了大醫成功的路徑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