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是一部記錄女排的電影,原本不怎麼喜歡體育節目的我,看得熱血沸騰、淚流滿面。
除了感慨陳凱歌導演細膩的表現手法和演員的精湛表演外,還有一點是不可被忽視的,它很寫實。
在鞏俐飾演的郎平一角色中,郎平重新出山,出任新一屆中國女排教練,面對一群無「女排精神」的女排隊員時,她說:「現在條件好了,但你們心裡卻空了」,只一句話,便道出了多少孩子的現狀?
朱婷是很有天賦的一位運動員,但在場上的表現一直很差強人意,當郎平問她為什麼打排球時,她說:因為家裡貧困,打排球可以減輕父母經濟壓力。
是啊,我們有多少孩子是為了父母而活,又有多少孩子是活在父母的理想裡。
一位母親向我哭訴,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給孩子報輔導班一直不見成效。在家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機,就是歪在沙發上玩手機,晚上2、3點不睡,中午12點不起。
我問孩子,學習是為了什麼?
孩子答,為了讓父母高興。
再問孩子,你以後有什麼打算?
孩子目光呆滯地說:不知道。
我說咱們換一個話題,那你喜歡什麼?
孩子認真地想了很久,跟我說,我沒有喜歡的。
我很詫異,你好好想想,你真沒一樣喜歡的?手機遊戲也算。
孩子搖搖頭說,沒有。
連興趣愛好都沒有的孩子,丟了自己,丟了心,正如鞏俐那句話:「心空了」。
我相信這並不是個例,就我身邊很多孩子問到以後想有什麼規劃時,很少有孩子能很有邏輯、很有思想地說出,「我」究竟為什麼而活?不是孩子把自己弄丟了,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把孩子的心弄丟了。
在電影中有這麼一個橋段,朱婷說:郎平是她的偶像,她要成為郎平。
郎平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她、包容她並不斷地激勵她,在最後取得冠軍時,郎平說:你不用成為我,你就是你自己。
也許這就是陳忠和放棄競選的主要原因,不是郎平能帶來「女排精神」,而是郎平能幫助這幫年輕的隊員們尋找屬於自己的女排精神。
在郎平當運動員那個年代,由於環境、條件受限,她們只有用最原始的方式壓榨自己,最終換來的一身的傷痛。而面對學員時,郎平希望她們能輕鬆快樂地打排球,不用背負太多東西,還開玩笑地問到:「怎麼不去談戀愛」?
這就是郎平對「女排精神」的全新注釋,人只有成為他自己,才能有堅定的信念,才能有靈魂。
正如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而一個能做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眼中有光、心中有愛,遲早會超越自己,為自己「奪冠」。
寫在最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不被允許,他們帶著任務,帶著父母的期待,可他們不是提線木偶,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當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行為模式發生碰觸時,沒有多少反抗權力的孩子最終弄丟了自己。
《奪冠》這部電影用視覺化的形式呈現出兩個時代的碰觸,誠然時代在進步,不在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了,而電影中表現出「女排精神」的一次轉型,也因是「傳統思想」上的一次轉型,正如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中說:「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