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全傳》中說到:「好人必有好報」,其實不然,這並不是一個定律,也有「好人」沒有得到「善終」的。
說起地震,大家現在記憶猶新的應該是2008年的那一場512大地震,無數的家庭因這場天災而破滅。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二次面臨的大地震,而第一次面臨的地震就是「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傷亡人數高達40萬,破壞力驚人。因為造成了太大的傷害,這場大地震作為主題被多次搬上熒幕,以此來悼念,來銘記在地震中死去的那些國人。
雖然經歷了這樣的天災,但是中國人民的恢復力也是驚人的,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那個經濟本不發達的年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在唐山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重建,在全國人民的優待下,如今也是一片枝繁葉茂的繁榮景象,因此唐山人對祖國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激之情,總想著要回饋於祖國。「張祥青」就是這樣一人,他從唐山孤兒到天津首富,做了一輩子善事,卻沒得到「善終」。
在1976年地震來臨時,張祥青的母親在第一時間用身體護住了他,張祥青才得以在後來從廢墟中爬出來,但是他的母親和一位哥哥卻卻未倖免於難,他的父親雖從廢墟中被救出來,但是也沒能挺過去,在100天之後也離他們而去。
張祥青和他的幾個兄弟姐妹就這樣成為了孤兒,雖然他的大哥已經成家立業,但是要承擔八個弟弟妹妹的生活還是很困難的,好在社會上還是好心人居多,為這個困難的家庭施以援手,讓他們日子沒那麼艱難。
張祥青後來說,在那個時候,發生過一件令他記憶深刻的事情。某天,他的一個姐姐回家時給了他一個蘋果,並告訴他是「好心人」給他的,當時年齡未滿10歲的張祥青,被這份溫暖的善意深深感動,並發誓說將來一定要好好的回饋這個社會。還要像這些幫助他們家的好心人一樣,不求回報。
雖然心懷夢想,但是無奈現實過於殘酷,張祥青的家庭幾乎都要自顧不暇了,更不要說是去救濟別人。而更讓人覺得遺憾的是,張祥青的家庭並沒有錢去供養這麼幾個孩子去讀書,他們幾乎都輟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張祥青也在初一時輟學。輟學後的張祥青,幾乎啥事都幹過,甚至是撿垃圾換錢,日子過得非常的艱辛。
不久之後,國家了解到了這群地震遺孤的現狀,安排他們去鋼鐵廠工作,成為一名鋼鐵工人。國家的這一次安排,讓張祥青的生活再一次發生了巨大變化,就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得到了補貼,張祥青心裡想要回饋社會的願望也因此而更加的強烈。
張祥青雖然在後來離開了鋼鐵廠,但也是因為鋼鐵廠,他才有接觸了解鋼鐵行業的機會。在離開鋼鐵廠之後,張祥青便去學習了一門手藝,再到後來,建立了自己的鋼鐵廠,然後一步步的成為了一名實業家和慈善家。
2002年,張祥青為治理煤河捐出了230萬。在21世紀初的中國,每年的人均工資在1萬塊錢左右,這230萬對於普通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天文數字。至此之後,張祥青便開始自己的慈善事業,他在全國範圍內陸續的捐出了無數的款項,更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捐出了1.1億人民幣。
他真的做到了自己幼時心中許下的承諾,成為了一個不求回報的「好心人」,但這樣優秀的「好心人」,卻因為積勞成疾倒在了自己的崗位上。張祥青在2014年8月9日之時,因心臟病突發逝世,年僅45歲。這樣一個不完美的結局,讓人倍感惋惜,也感嘆命運的無常。
張祥青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的慈善事業卻依然繼續著。他的太太張榮華女士接手了他的慈善事業,行事風格和張祥青宛如一人。2020年,張榮華還捐出了一億元的賑災款項。在張祥青公司的大旗她也勇敢地扛下,並按照張祥青對企業的規劃操持著整個公司。在她的引領之下,公司逐漸從單一產業轉變成了多元產業,讓整個公司更加的繁榮。
張祥青雖然永遠的離開了,但是他的精神會永遠長存。因小小的善念,就讓整個社會變得如此不同,不管是張祥青,還是他的妻子張榮華,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祖國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默默奉獻的人,才能像如今這般欣欣向榮,我們應當將這些善意和美好都好好兒地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濟公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