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易經》,務必要遵循「三不佔」基本原則:
「不誠不佔」、「不疑不佔」、「不義不佔」。
不誠不佔,指佔卜預測分析是求教於神靈,最開始要誠心誠意,否則無須佔問;
不疑不佔,指所佔問的事,倘若僅有種選擇,沒有疑慮,或瞻前顧後等棘手事,否則無須佔問;
不義不佔,義,指「合適、適當、正當行為」之意,不符常規性、不符常客觀的不正當行為事情,無須佔問,比如,盜竅能否取得成功。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喜愛《易經》,來自兩句話:
「無有師保,如臨家長」,「人謀鬼謀,老百姓與能」。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人到相應年紀之後,經常既沒有導師,也並沒有守護者,這時候遇到棘手應當怎麼辦?用《易經》佔卜令人好像應對自身的智慧家長,可以得到易經聖賢的用心良苦和建議。
人謀鬼謀,老百姓與能:人在謀略思考,神靈也謀略思考。但神靈不容易遭受預知未來及時空的受限,因而可以預知未來。老百姓倘若學會了易經佔卦,就可以預知未來。
古代人在佔測前,除開會真心實意念叨三拜請。古代人經常會遵循流傳下去的常見注意事項,培養一種預測分析分析佔問前的良好習慣。這也是「敬畏之心」。
舉個例子:最開始在佔問頭天早睡早起,不做頭天是,保持清醒頭腦意識。
次之,佔問前要「三淨」,即淨身、淨手、淨口,尤其是入廁後。
夜裡11點至1點,中午11點至1點,這一個時間範圍不佔,因為是「子午」時。極陰、極陽工作交接時,天地混沌未明;
在髒亂的自然環境下、不莊重的佔問不佔,舉個例子,玩笑測試,嬉戲嘈雜、『臥房洗手間等不乾淨的自然環境下;
情意待定,心不誠心誠意,所問之事無情無義,舉個例子佔問奸穢盜淫之事等;
一卦佔問多份事,今天佔了,明天又佔,這違背了「易魂」之敬畏之心。
佔問時不真摯,不要緊找卦、試卦。
心意已決,而且能用智慧分辨的,不用佔問;
佔卜要普遍性,不容易遭受外部外在因素的幹擾和影響,外應清除。
人生之路如同三葉草,三災六難活到老學到老。
易經一共是64卦,每一卦都暗喻一類人的一生臺本,因此這64卦能夠 開展不一樣的排列與組合,而每一類不一樣的組成都代表著不一樣的人生選擇,每一類選擇都相對應一個人的一生臺本,人的一生運勢!
人與人在應對相同的事兒,但最後的結論則是截然不同的,人的一生的運勢更是不同,這都是因為每個人的選擇不同。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
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易經》,因為其中的智慧是無窮的,所以我們不妨多多研究一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直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