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漢匈之戰,為何漢朝戰敗,匈奴卻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2020-12-23 全新視角觀歷史

漢朝和匈奴可謂是一對冤家,恩怨持續了近百年。期間雙方既有和睦相處,也有兵戎相見。在漢武帝時期,為何漢匈之戰中漢朝戰敗,匈奴仍然元氣大傷呢?這是因為匈奴的綜合國力損耗嚴重所導致的。

一、和親與和平

自從高祖即位,匈奴就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每逢秋天,匈奴騎兵南下進犯,掠奪子女金帛,危害地方。於是漢高祖親自徵伐,不料卻有白馬之圍,極為狼狽。漢高祖接受了以長城為界,並同意給匈奴歲賜,即絲綢、糧食和米酒,以此來求得和平。

從漢高祖開始,惠帝、文帝、景帝一直奉行和親政策。其實,和親政策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漢朝積貧積弱、百姓苦困,若發動戰爭,必定有損國家。

於是,先後有多位漢朝宗室女前往匈奴和親,包括漢高祖宗女、漢惠帝宗女、漢文帝宗女、漢景帝宗女嫁給匈奴單于,漢武帝宗女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嫁給烏孫國王。以和親的方式,求得和平。

二、軍事與徵伐

漢武帝時期,經過了文景之治,漢朝已經恢復國力,迎來了興盛和繁榮。於是,漢武帝開始著手逐步廢除和親政策,改為軍事手段的方式來平定匈奴。

元朔二年,漢武帝派衛青出擊匈奴。衛青率兵出雲中郡,直指河套地區和王庭所在。一路上,橫掃千軍,殺得匈奴片甲未留,在河套和隴西取得了關鍵性勝利。趕走了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河套地區。

元狩二年,漢武帝再次派兵出擊匈奴。霍去病取得了大勝,獲得隴西,置涼州四郡。霍去病由隴西、北地徵討匈奴各部,深入河西,相機斬殺匈奴王子、相國和都尉百餘人,士兵四萬多人。匈奴自此元氣大傷,再也組織不起大規模的戰役了。

後來,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餘裡,與匈奴左賢王部交戰,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6人,其他死傷不計其數。最後。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一直打到翰海,方才收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經歷了這三次戰爭,匈奴元氣大傷,自此無力南下,進犯中原。漢武帝取得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而「漠南無王庭」的說法也流傳千古。

三、兵敗與失利

縱然,漢武帝徵伐匈奴有勝利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

徵和三年,丞相劉屈犛與大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丞相親自為李廣利慰勞,李廣利說:「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尚何憂乎?」不幸的是,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的夫人和子女被下獄治罪。

當時,李廣利正在燕然乘勝追擊。聽到這個消息,極為震驚和悲痛。李廣利很了解漢武帝,於是就想要打一場勝仗來贖罪。但是,將士疲憊、後無給養,更何況深入大漠,被匈奴擊敗。李廣利被俘,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因為兵敗,於是停止了對匈奴的進攻。

這次失敗,對於漢朝綜合國力雖然損耗不大,但是它嚴重打擊了將領和士兵的信心,很難再與匈奴交戰。更何況大將投降,對於漢朝是奇恥大辱。

反觀匈奴,前番三次擊敗,已然國力大減。經過這一次勝利,不但得到了漢朝大將,而且還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可以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漢朝與匈奴,是一對百年的冤家。期間或打或殺、或是和親,都擺脫不了中原與異族的交鋒和碰撞。一次軍事的勝利與失敗並不能決定大局的走向,漢朝強、匈奴弱的格局已經形成。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漢匈之戰,明明漢軍敗了,為何匈奴活不下去了?
    但隨著戰事的推進,局勢卻對漢軍越來越不利,李廣利將軍所帶領的7萬漢軍甚至在返回途中於杭愛山地區被5萬匈奴騎兵給包圍了,最後全軍覆沒。 而且漢朝與匈奴開戰之初,西域各國都是匈奴的藩屬國,匈奴與漢朝戰爭之時不斷的向匈奴提供物資。但隨著戰爭不斷的推進,匈奴對西域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弱,而與此同時漢朝又不斷的向西域用兵。漢朝在西域地區勢力範圍迅速擴張,西域諸國為了避免被漢朝軍事打擊,便停止了與匈奴的藩屬關係,轉而向漢朝投降。匈奴失去這些支持之後力量變得更為單薄。
  • 漢朝擊潰匈奴 解密大漢匈奴百年戰爭
    漢文帝、漢景帝時,漢匈邊境時有摩擦,但文景之治,大漢國力迅速發展。漢武帝時,馬邑之戰倉皇結束,是匈奴敗亡的第一聲喪鐘。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 西漢後期的對匈奴和親政策與前期並不相同,漢朝已掌握主動權
    從劉邦和親到漢武帝反擊,漢匈關係在漢武帝時期發生逆轉 西漢初年,此時的北方匈奴已經逐漸強盛,而歷經戰亂的新生漢朝卻極度衰弱,面對北方匈奴的不斷南下,尤其是韓王信的叛變,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徵討匈奴,卻因輕敵冒進而遭遇「白登之圍」。在婁敬的建議下,劉邦開始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送去公主的同時贈送對方大量嫁妝。
  • 漢匈戰爭之封狼居胥
    話說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戰,霍去病率精騎數萬直接將河西走廊的匈奴右賢王部悉數擊潰。漢朝徹底佔領了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並移民實邊,戍守生產。講白了點,就是跑個馬,畫個圈,這個地方歸我大漢王朝所有了!你們匈奴也好,西羌也罷只要將手伸到我河西走廊之地,別怪我不客氣。
  • 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漢朝皇帝娶不娶匈奴女子跟美醜無關,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對政治有利,哪怕匈奴女子醜如無鹽,照娶無誤,最多少寵幸幾次就是了;反之,無論匈奴女子再漂亮,漢朝皇帝們也不會娶,因為這涉及到血統問題,以及將來會涉及到的皇位傳遞問題。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漢朝對外和親的民族很多,但限於標題所問,今天筆者就來講講漢朝與匈奴的和親。
  • 名將衛青的封神之戰:長途奔襲600裡,一戰奠定漢朝對匈奴的勝勢
    喜出望外的漢武帝命使節赴軍中封衛青為大將軍,賜其三子為侯。 究竟是什麼樣的勝利能讓漢武帝頒下如此豐厚的賞賜?衛青的封神之戰究竟對漢匈百年戰爭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 漢匈戰爭的最佳終戰點
    (關於匈奴為何在漢文帝時期南下最為頻密,《胡馬北風嘯漢關:漢匈百年戰爭》一書中有專章論述)除此之外,在漢初七十年的時間中,因為漢政府和親政策的有效推行,西漢和匈奴總體來說保持了相對的和平。惠帝和高后時期15年間,見於史書記錄的匈奴入寇2次;景帝為政16年,匈奴入掠記錄為3次;而漢武帝即位到策劃馬邑之謀這八九年間,史書中並沒有匈奴南下犯邊的任何記錄。但是,漢匈之間在漢武帝時代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論從雙方的國家利益出發,還是從漢王朝的意識形態出發,都有其不可避免性。
  • 曾與漢朝為敵的北匈奴人西遷四站後究竟去了哪裡?
    後人想像的匈奴人形象資料圖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 匈奴那麼強大,漢武帝就殺了10多萬人,為何匈奴從此一蹶不振?
    從戰國時代起,匈奴就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安定。趙國北部邊境駐屯了大量兵馬,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兩次對於趙國來說無比重要的戰役,都沒把北境的軍隊調回來,為的就是防匈奴。後來實在扛不住秦軍的進攻,把名將李牧調回去了,匈奴趁機侵入河南之地,即現在的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
  •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戰國之後,匈奴崛起,開始正式以「匈奴」命名。匈奴之崛起及同秦朝的對抗然而,匈奴之崛起並非一帆風順。戰國時期,匈奴毗鄰趙國,經常滋擾對方。後來,名將李牧用計於雁門關圍殲10萬匈奴騎兵,致使其一蹶不振,數十年沒有南下。秦始皇吞併六國的時候,匈奴再次崛起,並誕生了第一位單于「頭曼」。頭曼單于有稱「撐犁孤塗單于」,喻意為天子,可同秦始皇比肩。
  • 華夏疆域的變遷—武帝經略四夷之漢匈戰爭
    走投無論的於單投降漢朝,雖然其在數月後死去,但是於單提供的情報,卻對後續的戰爭起到積極作用。攻佔河套平原之後,朔方、五原、雲中、定襄四郡連城一線,退可相互支持防守,進可東西互動,帝國由此掌握了蒙古草原的軍事主動權。在充分收集情報的基礎上,經過三年的精心準備,武帝決心對匈奴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史稱河南、漠南之戰。元朔五年到元朔六年漢遣衛青十餘萬人攻擊匈奴右賢王部。
  • 漢朝最大的敵人,不是匈奴,它是誰?
    我們談到漢朝的時候,往往就迴避不了一個問題:匈奴。似乎,漢匈戰爭是漢朝最主要的矛盾,漢匈的對決是漢朝歷史的主要基調。
  • 漢朝最大的敵人,不是匈奴,又是誰?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我們談到漢朝的時候,往往就迴避不了一個問題:匈奴。似乎,漢匈戰爭是漢朝最主要的矛盾,漢匈的對決是漢朝歷史的主要基調。其實不然,漢朝最大的敵人根本就不是匈奴,而且漢朝的歷史主要基調也不是漢匈戰爭。漢朝真正的敵人很低調,但是卻比匈奴強大一萬倍,匈奴被漢朝打敗,而這個勢力卻直接滅亡了漢朝。
  • 被忽略的歷史,漢朝打敗匈奴,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但即使將匈奴人打的一敗塗地,數年以後,匈奴人總會捲土重來。漢朝又一次舉全國之力的戰爭再次開始。 漢朝在進行一場高成本。·霍去病傳》:漠北之戰: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執虜獲醜七萬四百四十三,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加大司馬。
  • 漢初時期的漢匈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有很多臣子對漢匈關係進行了分析。其中,晁錯的較為重要。他提出了:「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心」的道理,指明了漢匈戰爭中名將的重要性。他又提出了各類兵器的優點和用途。他還詳盡分析了漢匈的優劣勢。其中,他認為匈奴的長處在於騎兵,他們有良馬和不知疲倦的壯士。而漢朝主要是強力的兵器、軍種的配合。他指出漢朝的勁弩長戟、堅甲利刃皆是匈奴所不能及的。
  • 命運的捉弄:生活在匈奴境內的漢朝遺民
    除了最著名的李陵,前103年,匈奴左大都尉想投降漢朝,派人尋求漢朝的援助。於是漢武帝讓浞野侯趙破奴率兵二萬人出朔方接應。但左大都尉被殺,趙破奴的隊伍也被匈奴主力包圍,最後全軍覆沒。公元前90年,李廣利帶兵出五原,最後在燕然山附近遭到單于圍困。疏於防備的漢軍,在拿士卒性命賭博的李廣利的帶領下投降。他們手下的士兵自然成為了單于的俘虜。
  • 歷史上的戰爭:漢匈喋血浚稽山,五千漢軍對陣十萬匈奴兵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對漢匈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漢帝國進一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戰線向北、向西推進了數千公裡,匈奴人被迫收縮勢力範圍,從漠南地區撤離,漠北只留下了少量部落,主力蜷縮到天山以北至阿爾泰山附近。
  • 漢武帝臨終一言,道盡窮兵匈奴之因,學者:漢武帝不容污衊
    作為有為之君,漢武帝不會不知窮兵黷武之危害,那麼為何還會不顧百姓死活而窮兵匈奴呢?漢武帝臨終一言揭開了答案!漢匈之戰該不該打?肯定該打,而且漢朝是正義一方。公元前198年,白登之圍後,漢匈以和親方式達成和平友好相處協議,漢高祖劉邦接受漢匈雙方以秦長城為界,並同意漢朝每年向匈奴朝貢絲綢、米酒和糧食,但匈奴卻一直沒有執行和平協議,小股入侵數不勝數,考古發現的漢代竹簡上記載的內容觸目驚心。虜可七九騎入卅井闢非燧。虜可八十餘騎從塞外馳來。胡虜卅餘騎犯塞。虜三四百騎。
  • 漢匈戰爭地圖說:白登之圍
    兩千多年前,東亞大陸的兩股強大勢力——漢帝國與匈奴曾在此激烈碰撞,就此揭開了漢匈長達數個世紀紛爭的序幕。馬鋪山(白登山)地理位置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秦末亂世中最後的贏家,登基稱帝,建立了西漢王朝,是為漢高祖。就在同時期北方的蒙古高原上,一個強大的遊牧部落——匈奴也正在崛起。
  • 戰國七雄的趙國都能打敗匈奴,為何統一的漢朝卻與匈奴消耗上百年
    到了戰國末期,中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滅國之戰越來越嚴重,打到最後,只剩下七個諸侯國,七個諸侯國之間不僅要不斷地發生戰爭,同時七個諸侯國要分別抵禦各自邊境之外的異族,當時的趙國和燕國屬於北部諸侯國,秦國屬於西部諸侯國,楚國屬於南部諸侯國,齊國屬於東部諸侯國,他們分別對付的異族是:北狄、西戎、南蠻、東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