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2021-02-19 歷史

匈奴被稱為「草原第一胡」,根在華夏。戰國之前,匈奴的實力並不強,當時被中原稱為「獫狁」、「葷粥」等。戰國之後,匈奴崛起,開始正式以「匈奴」命名。

匈奴之崛起及同秦朝的對抗

然而,匈奴之崛起並非一帆風順。戰國時期,匈奴毗鄰趙國,經常滋擾對方。後來,名將李牧用計於雁門關圍殲10萬匈奴騎兵,致使其一蹶不振,數十年沒有南下。

秦始皇吞併六國的時候,匈奴再次崛起,並誕生了第一位單于「頭曼」。頭曼單于有稱「撐犁孤塗單于」,喻意為天子,可同秦始皇比肩。但是頭曼時代的匈奴同漢朝時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語。因為頭曼時代,匈奴還是小弟級別,經常在月氏與東胡之間受著夾板氣,所以頭曼單于才會把兒子冒頓送往月氏做人質。

(戰國時期的匈奴悄然崛起)

既然東有東胡,西有月氏,北部有嚴寒,因此匈奴只能向南擴張。恰好當時的中原大地正在經歷「七雄歸一」的戰爭而疏於邊境防禦,因此匈奴趁虛而入,佔領河南地(河套平原)。

秦始皇一直對進入「家門口」的匈奴耿耿於懷,但是統一天下後沒有急於對其用兵。當他第四次巡遊得到方士敬獻的圖讖「亡秦者胡也」後,才決定出兵滅胡。

秦朝的對匈戰爭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進攻河套平原。匈奴不敵秦軍,節節敗退。但是頭曼單于並不甘心佔領的地盤丟失,於是命左賢王率10萬人馬於殺虎口列陣,自己做為側應,同秦軍展開決戰。

(頭曼單于)

蒙恬臨危不亂,先是集中兵力迅速包圍匈奴左賢王,然後派一部分人馬防備頭曼單于的背後偷襲。頭曼的計劃被識破,左賢王身陷絕境,做困獸之鬥。最終,頭曼作孤注一擲,衝向秦軍,雙方殺的昏天暗地。但就裝備、士氣及軍事素養而言,秦軍略勝一籌,所以頭曼單于戰敗,率殘部遁逃。

此戰,匈奴主力遭受重創,秦朝收復河南地,將疆域向北擴展至高闕、陽山、北假一帶,並移民屯守,置設郡縣。為了防範匈奴捲土重來,蒙恬將原趙國、燕國長城同秦國長城連接,形成一條東到遼東西至臨洮長達萬裡的防禦線。

至此,秦朝同匈奴的戰爭告一段落,而幾乎被打回原形的匈奴只好忍氣吞聲、從頭來過。現實的情況是匈奴還得防範近鄰月氏及東胡的侵擾,因此生存狀態備受擠壓。所以,歸納秦朝之所以很容易打敗匈奴原因有三點:一、當時匈奴實力不強;二、月氏、東胡等間接「幫忙」;三、六國旋滅,秦軍還保持強勁的戰鬥力。

冒頓時代,匈奴的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元前209年,頭曼被兒子冒頓射殺。登上單于之位的冒頓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

單于之下,由左右骨都侯輔政。左右屠耆王掌管地方行政,左方管理東部,右方管理西部,單于直接管理中部。除單于親自統領軍隊外,從左右賢王、谷蠡王、大將、大都尉到左右大當戶也都分別統軍作戰。統領萬騎的24個軍事首領被稱為「萬騎長」,萬騎以下設置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官職,完整而嚴密的軍政體系建制正式定型。

所以,冒頓初期,匈奴能作戰騎兵已近30萬。接下來,冒頓開始大規模的開疆拓土。首先向東將得寸進尺的東胡打回原形,致使其分化並蟄伏於烏桓山與鮮卑山一帶;向北擊敗了渾庾、屈射、丁零部,拓地達貝加爾湖;向西趕走盤居於河西走廊一帶的月氏,迫使西域多數王國稱臣納貢;向南徵服樓煩、白羊河南王,重新佔領河南地。

(西漢時期的匈奴達到鼎盛)

因此,今非昔比,漢朝所面對的匈奴已經脫胎換骨達到鼎盛,而漢朝初創,又經歷多年戰亂,民生疲弊、百廢待興,很難同匈奴抗衡。到公元前133年漢匈全面開戰時,匈奴經歷了從冒頓、老上、軍臣、伊稚斜、烏維、兒、斡犁湖等單于,漢朝皇帝則經歷高祖劉邦、惠帝劉盈、呂后、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劉徹。而從漢高祖的白登之戰之後,漢匈雙方整整67年沒有大規模的衝突,但小摩擦時有發生。在這數十年裡,匈奴繼續強盛不衰,漢朝國力也蒸蒸日上,所以漢、匈決戰已是必然。

那麼,同樣對匈奴作戰漢軍為什麼艱難取勝呢?

一、預判失誤,計劃不周

漢朝曾經兩次犯了輕敵冒失的錯誤,一次是白登之戰,一次為馬邑之謀。白登之戰,劉邦30萬大軍無功而返,馬邑之謀同樣功虧一簣。原因就是計劃不周全,沒有臨戰經驗,草草行動,無功而返。再說,匈奴曾經經歷過李牧的大敗的教訓,所以提高了警惕。而漢武帝想複製李牧的成功,但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所以註定徒勞。

(劉邦劇照)

二、目標不明確

馬邑之謀後,漢、匈徹底翻臉,匈奴頻頻擾邊,漢武帝派衛青、李廣、公孫賀、公孫敖四路出擊。結果漢軍在明處,匈奴在暗處,漢軍千裡奔波,匈奴以逸待勞,李廣、公孫敖均慘敗,公孫賀無功而返,只有衛青於龍城小勝,斬敵數百。此戰差強人意,顯然漢武帝像是在碰運氣,因為他並不知道匈奴的主力在何方,如同瞎人摸象一般,失敗也不意外。

三、戰略轉變,局部取勝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由「到草原上碰運氣」,轉變為有目標的進攻。他派衛青、李息率軍進攻河南地的匈奴大本營。此戰算得上是漢匈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大勝,衛青斬殺俘虜匈奴數千人,白羊王、樓煩王戰敗逃跑,漢軍剿獲牲畜百萬餘頭。

(冒頓單于劇照)

接下來,匈奴開始反撲,準備奪回河南地,但均被漢軍擊敗。公元前123年,漢朝派七位將軍出徵匈奴,史稱「七將軍伐匈奴」。此戰共消滅匈奴兵九千餘人。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匈奴渾邪王投降。盤居於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勢力被嚴重打壓,致使匈奴對西域諸國的影響力也逐步減小。

經過上述戰爭,漢朝只是將匈奴勢力逐漸從邊境剔除,並打通河西走廊,開始同西域部分國家建立戰略同盟,形成對匈奴的戰略圍攻,但匈奴的主力並沒有受到重創。所以漢朝傾十年之功,僅換來的是局部勝利。同時,還招來匈奴更頻繁的侵擾,一場決戰勢在必行。

四、收官之戰並未收官

公元前119年,漢朝10萬大軍分兩路出擊,一路由大將軍衛青率領,一路由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其中衛青還統帥李廣、公孫賀、趙食其、曹襄等幾位將軍,採取正面進攻左右包抄策略,計劃全殲匈奴單于主力。結果,衛青正面進攻,擊敗匈奴單于主力,而負責包抄的東路軍李廣、趙食其則迷失在大漠。因此,雖然霍去病部大獲全勝,但依舊沒有改變匈奴主力遁逃的事實。因此,漠北之戰喜憂參半,遺憾收場。

漠北之戰過後,雖然匈奴受到重創,但漢朝也陷入疲敝,因此雙方暫熄刀兵。而當霍去病去世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爭陷入被動常態,要麼勞師遠徵、無功而返,要麼損兵折將,慘不忍睹。而當漢武帝起用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後,漢朝的幾次出擊皆以失敗告終。在漢武帝有生之年,也沒有改這個局面。

漢武帝

匯總題目:

綜上所述,除漢軍戰略布署失當、致使對匈奴戰線拉長外,漢軍艱難取勝的原因就是匈奴太過強大。所以,漢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況當年秦軍對匈戰爭雖然戰績不俗,但並沒有從根從上解決匈奴問題,要不然也就不用修築長城據守了。

相關焦點

  • 秦朝軍隊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原因為何?
    而匈奴對中原的威脅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所以當時的北方三國才會修建長城用以來抵禦匈奴,而在當時趙國是被匈奴騷擾的最多的,而趙國也是派出的邊境名將李牧去抵擋匈奴,李牧還擅用自己的計謀打的匈奴幾十年都不敢來侵犯中原的邊境。
  • 蒙恬率30萬秦軍大敗匈奴,秦始皇為什麼突然停戰改修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軍大將蒙恬率大軍攻破齊國都城,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得以實現。天下雖然一統,但是在北方仍有戰亂,就是匈奴人不斷騷擾邊境。匈奴人頻繁騷擾秦國北部邊境,燒殺搶掠,邊境百姓不堪其擾。攻破齊國都城的蒙恬,接受秦始皇命令,率兵攻打匈奴,收復河套。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秦軍奔赴邊關。到了邊關駐紮後,蒙恬命人偵察敵情,又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
  • 最後的漢匈之戰,明明漢軍敗了,為何匈奴活不下去了?
    漢軍為什麼會敗給匈奴呢?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漢朝國力強盛,但是畢竟古代的生產方式落後,運輸效率極其低下,隨著漢軍不斷的向北推遲戰線,其後勤保障愈發困難。而且匈奴人本就居無定所,根本沒有固定的聚集區,就連單于的日常也是屬於一個移動的狀態,所以漢軍根本沒有明確的作戰目標。雖然沒有與匈奴直面對戰,但每天漫無目的的在草原上行走,物資消耗這塊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匈奴與漢人交戰的後期採用的是「疲敵戰術」,匈奴軍隊根據自己的特點,避開漢軍的鋒芒,採用化整為零的戰術與漢軍打遊擊戰。
  • 【戰史風雲】漢軍與匈奴的戰術區別及社會背景
    但在西漢對匈奴的遠徵中,漢軍步兵難以派上用場,只能以騎兵為主力。為對抗騎射技術高超的匈奴騎兵,漢軍騎兵開始嘗試進行衝擊作戰,由此開始了騎兵戰術的重大轉型。  常彧已注意到,漢代畫像石中有衝擊、騎射兩種職能的騎兵並存,他結合西方戰史研究了兩種騎兵的特點。
  • 300漢軍被20000匈奴兵包圍: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03在匈奴人看來,這是第一件「怪事」。第二件「怪事」接踵而至,那就是天老爺也幫著漢軍,突然風雨大作,耿恭率軍冒雨進攻,匈奴人還沒從之前的「怪事」中回過神來,又在狂風暴雨的掩護下遭到突然進攻,頓時大亂,被殺無數,沒死的十分驚恐,以為漢軍有神助。
  • 漢軍對匈奴戰略反擊中的殲滅戰!
    到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大舉入侵漁陽、上郡,那麼參照前一年的作戰方略,漢軍反擊的方向大致可以猜測。匈奴擊我右,我亦擊其右。匈奴南侵,面向南方,其右在漢西北,其左在漢東北。漢軍反擊了。仍然是李息和衛青搭檔。
  • 西漢初年漢軍很不給力?若此人當統帥 漢朝可免遭70年羞辱
    而秦軍曾在蒙恬將軍的帶領下一戰便卻匈奴700餘裡,再戰便將戰線推進到了陰山一線。可見在當時,秦人和趙人完全可以戰勝匈奴人,而由不少秦趙地人組成的漢軍在面對匈奴兵時至少不具備先天的劣勢。儘管當時有和親,但是匈奴騎兵仍然不時入漢朝境內襲擾,兵力動輒數萬到十數萬。在這一時期,好像各地的漢軍全都不堪一擊。但是只要仔細研讀史書便會發現,實際上當時漢匈兩軍主力並未發生決戰。十多萬匈奴騎兵入邊的最大戰果無非就是殲滅漢軍設在邊界上的一些屯駐地,殺傷漢軍不過數千人而已。而每當漢軍主力集結之時,匈奴騎兵早已撤走。
  • 秦軍漢軍唐軍蒙古軍明軍八旗軍,哪支軍隊最厲害,蒙古軍只排第二
    二、漢軍漢承秦制,漢軍的基本制度都繼承了秦朝,包括軍功爵位制,但是漢軍並沒有被稱為虎狼之師,就是因為漢軍的軍功爵位制與秦軍有些不同,秦國的政治體制讓秦國成為一個戰爭機器,所有的一切,包括耕種都是為了戰爭服務的,秦國是最純粹的戰時體制,而漢朝與秦朝不同,漢朝是統一的國家,捨棄了戰時體制,以文官治國
  • 趙奢為什麼之戰勝一次秦軍,就被封為馬服君,並可以炫耀一輩子?
    「紙上談兵」的趙括,別看他不行,他的老爹趙奢可是十分了得,是趙國的名將,他通過一戰就讓自己位列「武廟」之中,這一戰就是與秦國之間的「閼與之戰
  • 項羽能打得過匈奴人嗎?
    如果匈奴能短時間打下白登城,冒頓單于怎麼會把這麼大一塊肥肉吐出來。冒頓單于之所以撤圍白登山,根本原因有兩條,第一,劉邦被困白登城時,樊噲等人率領的30萬漢軍,在匈奴的外圍反包圍了匈奴,由於是山地作戰,匈奴騎兵並不佔優勢。匈奴短時間攻不下白登城,漢軍在外圍不停的攻打匈奴,冒頓單于的處境也很危險。
  • 匈奴四十萬騎兵包圍三十二萬劉邦漢軍,為什麼沒有一舉殲滅?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忍無可忍的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率領騎兵組成的先頭部隊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
  • 羅馬軍隊遭遇秦軍,誰勝誰負?
    羅馬人技術不如愛特魯利亞人先進,身體不如高盧人強壯,文化不如希臘人繁榮,經濟不如迦太基人發達,但是以上民族都被戰勝了。假設有一天,滅掉六國的秦軍西徵,越過新疆,踏往西亞。而打遍地中海無敵手的羅馬軍團向東擴張,兩軍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秦軍一定是最有進攻性的,畢竟按照人頭數量獲得軍功,六國都滅了,再不把握住機會,以後上哪找仗打去。但凡是沒立過功的,或者對現有爵位不滿意的,都會躍躍欲試。羅馬軍團戰勝無數的軍隊,在他們眼裡,秦軍不過是又一個而已,也不會放棄這次機會。
  • 被吹上天的匈奴人,真有那麼強?漢軍打得過騎射手嗎?
    在陳平的計謀之下,大漢出重金賄賂匈奴閼氏,又閼氏的軟磨硬泡下,冒頓單于同意放走劉邦。匈奴人的包圍圈開了一個口子,劉邦才得以脫身而逃。很多人知道了這一個故事,就大肆吹噓"匈奴有多善戰"、"漢軍打不過騎射手"。在他們的印象中,漢朝就是被匈奴人虐了260年,每年上貢大筆金錢,才可以保證自己的平安。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馬王堆文物揭秘:沒有導航的漢代,漢軍為何能深入草原打擊匈奴?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強弩竟是漢軍克制匈奴騎兵的殺器?
    晁錯曾經對漢文帝說過,和匈奴相比,漢軍的優勢之一便是強弩。由於弩的地位重要,漢軍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普遍練習用弩,如漢軍名將李廣便有過以大黃弩射殺匈奴將領的經歷。天漢二年,李廣利率騎兵大軍徵討匈奴,武帝命李陵為李廣利運輸糧草,李陵不願負責後勤工作,請求出戰。由於漢軍的戰馬大部被李廣利帶走,因此武帝無法給李陵配備大量騎兵,李陵自稱用五千步兵就能取勝,仍然堅持出戰。
  • 30萬秦軍大勝,秦始皇為何下令原地修長城?也不打匈奴了
    公元前215年在內蒙河套地區,蒙恬大將軍率領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殊死搏鬥,最終秦軍獲得了勝利,讓野心十足的匈奴們不敢再戰,灰溜溜的逃回了大漠,可秦始皇卻沒有下令繼續攻打他們,30萬秦軍原地待命轉攻為守,竟然就地取材修建起了長城,這秦始皇是怎麼想的呢?
  • 堂堂大漢皇帝,差點成了匈奴的俘虜……
    01  匈奴這個興起於蒙古草原﹑陰山山麓的遊牧部族,自公元前3世紀起,就一直侵擾威脅中原王朝。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在與匈奴的大會戰中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北方邊境就此安穩了十餘年。  可是匈奴就像草原上趕不走的狼群一樣,始終覬覦著農耕社會的中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將他們逐出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 橫掃天下的秦軍,在秦朝滅亡時去哪了?原來六十萬大軍在執行任務
    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並沒有滿足他的野心,他還想要開拓更大的疆土來滿足自己的徵戰之心,於是在統一六國之後他又發動了兩場大戰,那就是北擊匈奴和進攻南越,北擊匈奴被擺在了首要位置。從戰國時期的趙國開始,匈奴就開始越過邊境劫掠人口和財物,趙國雖然有心抵抗但是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對抗秦軍上,所以不斷的被匈奴消耗,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這些匈奴人還是想當然的覺得可以到中原劫掠,秦始皇當然不願意慣著他們,於是就命令秦軍北伐。
  • 橫掃天下的秦軍,在秦朝滅亡時去哪了?原來有六十萬大軍在執行任務
    在戰國末期,關東六國已經沒有能力跟秦軍對抗,只能用割地求和的方式苟延殘喘。但是雄心勃勃的秦王嬴政卻沒有給他們喘息的機會,用強大的武力橫掃六國,將他們一一殲滅,在秦軍伐楚的時候就有六十萬大軍,由王翦率領攻進了楚國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