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縱橫!漢軍對匈奴戰略反擊中的殲滅戰!

2020-12-22 不明山人

關市之戰,或者說蘢城之戰兩年後,衛青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他的姐姐衛子夫為大漢皇帝劉徹生了個兒子,叫劉據,被立為太子。姐姐衛子夫母以子貴被立為皇后。

衛青成為了國舅爺。皇帝本就看好衛青,有了這層關係,就更加信任。

匈奴在蘢城被襲之後,報復來得很快,就在衛子夫被立為皇后的這年秋天,匈奴兩萬騎兵大舉入侵遼西,殺掉了遼西郡的太守。

韓安國在匈奴的這次入侵中栽了。

在入侵前不久,屯守漁陽的韓安國抓到了一個匈奴舌頭,聽聞匈奴罷軍遠去,就上書請求罷撤軍屯。

他的請求被批准了,但軍屯剛剛裁撤不久,匈奴就大舉入侵。韓安國手下只有不到一千人,但在全面對匈戰爭的新形勢下,依然奮勇出擊,結局自然沒打過。

韓安國沒有畏戰,但他請求罷軍屯是嚴重的戰略誤判,最終導致了漢朝邊郡的嚴重損失。

漢武帝因此大怒,就派他戍守更靠東邊的右北平。當年的內閣準首輔淪落為邊遠地區駐軍首長,這個心理落差,韓安國一下子接受不了,加上上了年紀,沒幾個月就病死了。

這件事注意兩點:

1、新形勢下,漢武帝在戰略要地屯兵成為日常行為。

2、韓安國敢以700人抵抗匈奴兩萬騎,馬邑之謀後,漢武帝對整個帝國的思想建設很見成效。

然後,匈奴出招了,那漢朝方面自然要應對。

當匈奴主力在遼西撒野未歸之時,衛青帶了三萬精騎出雁門,李息出代,再次越境深入作戰。

這一次,衛青帶兵更多,也更有經驗,很快就找到了匈奴的偏軍,然後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史載「斬首數千人」!

整個一「蘢城大捷」的加強版。注意一個細節,大略估測出漢匈行軍路線後,我揣測,李息可能負責為衛青打掩護,目的是監視隨時可能北歸的匈奴主力

此外,我們可以據此戰窺視到漢武帝的頂級戰略能力——漢武帝所學極為駁雜,道家、兵家頗為精深。

匈奴大舉入侵的是漁陽、上谷,在帝國東北,而衛青、李息出兵,則指向帝國西北——避其主力鋒芒、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匈奴有生力量

這種打法,算整體傷亡,漢匈大體相當。但考慮到兩者的綜合國力——匈奴人眾不及漢一大郡——則長此下去,匈奴必然無人能戰。

這是公元前128年的事兒。

到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大舉入侵漁陽、上郡,那麼參照前一年的作戰方略,漢軍反擊的方向大致可以猜測。

匈奴擊我右,我亦擊其右。匈奴南侵,面向南方,其右在漢西北,其左在漢東北。

漢軍反擊了。仍然是李息和衛青搭檔。

李息幹的還是老本行,從代地出兵,目的未知,我仍保持與公元前128年相同的猜測,監視並拖延隨時北歸的匈奴主力

而衛青這一次要完成一個巨大的戰略目標——收復河南地,重建朔方

衛青從雲中出發,沿著陰山南麓大張聲勢西行,直撲陰山中段的高闕塞,看起來像是要越過高闕塞,進入高原作戰。

但到了高闕這裡,突然折而南下,鐵騎突進,南渡黃河,或驅逐、或俘虜,一路掃蕩河南的各方勢力。匈奴的從屬勢力代表人物,白羊王和樓煩王都逃出了河南。

衛青在河套平原自北至南,然後向西直至隴西,繞著帝國的西北境畫了個圈,捕虜數千,虜獲牛羊馬匹十餘萬。

於是,一戰而收復朔方——始皇帝當年派蒙恬帶三十萬軍隊、無數民夫經營的陝北防線,時隔八十年,終於有了重新建立的可能

事實上,收復朔方後,漢武帝迅速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由蘇建負責修築朔方城。

蘇建是何許人呢?他跟隨衛青在收復河南之戰中立了大功,被封為平陵侯。他還有三個兒子都很有出息,最有名的,是一個叫蘇武的人,後來成為華夏風骨、漢人氣節的典型代表。

收復並重建朔方後,朔方郡就成了漢帝國對匈奴戰爭的橋頭堡。

收復河南之戰後,漢軍連續兩年沒有大出兵。一方面要營建朔方城,另一方面,帝國也在經略西南邊陲,東夷二十八萬人降漢,也要安置。

而漢匈戰爭,還處於明顯的相持階段。一旦漢不出擊,匈奴的侵擾就加強。

恰巧在河南之戰後的第二年(公元前126年),匈奴軍臣單于病死,他的弟弟伊稚斜自立,太子於單則南逃向漢投降。

伊稚斜剛奪得單于位,為了鞏固統治,有向外用兵的需求。

於是過了不久,匈奴數萬騎入侵,代郡太守被殺,數千軍民被俘虜。在秋季,匈奴再入雁門,又殺略千餘人。

公元前125年,匈奴發動了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南侵,目標指向代郡、定襄和上郡,每處派出三萬騎兵。

當此時,漢軍主力主要負責守護正在建城的朔方。匈奴在這一次入侵中,戰術意圖非常明顯:用匈奴右賢王牽制朔方漢軍主力,單于與左賢王合兵進攻相對空虛的山西北部

收復河南,理論上解除了匈奴從陝北對漢都長安的直接威脅。但公元前125年,匈奴從汾河灣突進到上郡,卻意味著如果不能將匈奴驅逐出大漠以南,漢帝國的北境安全只能停留在理論上。

反擊必須繼續,不死不休

公元前125年,沉寂了足足兩年之久的漢帝國,醞釀了一次大行動。

具體部署如下:

衛青為車騎將軍,將三萬騎出高闕塞,統領遊擊將軍衛尉蘇建、騎將軍太僕公孫賀、強弩將軍左內史李沮、輕車將軍代相李蔡等。

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出右北平

還是老套路,一路主攻,一路佯攻掩護。李息們牽制單于與左賢王部,衛青部志在尋求右賢王決戰。

右賢王大概沒料到漢軍這一次是尋求與匈奴主力決戰——畢竟先前衛青基本上是避強就弱、機動閃擊的打法。所以,右賢王就在自己的主營地飲酒作樂、高枕無憂。

不曾想,衛青卻帶著三萬精騎兵,日夜兼程,疾馳七百餘裡,在一天夜裡把右賢王包了圓。

不過,右賢王之所以為右賢王,自然有過人之處。一陣慌亂之後,他重歸冷靜,一邊督促愛妾穿衣,一邊組織起一支百餘人的護衛隊,精準地判斷了漢軍包圍的薄弱點,潰圍北去。

而其他的所有右賢王部眾、部落財產,包含各種王十餘人,男女老幼一萬五千多人,牲畜千百萬頭,全部被衛青帶領的漢軍俘獲。

漢興以來,和親送出去的,經此一戰,可以說連本帶利撈了回來。

衛青得勝歸來,漢武帝劉徹的使節直接迎到塞上,在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從此,衛青統領諸將有了制度保障。

龍城之戰,小試牛刀;雁門出塞,如法炮製;縱橫河南,復我朔方;高闕出塞,殄滅右賢。凡四戰,橫空出世的衛青,終於成為當時漢帝國最耀眼的將星!

而英雄不孤獨,在他身邊,另一顆劃亮歷史天空的巨星也行將升起。

相關焦點

  • 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是如何把彪悍的匈奴攆到「貝加爾湖的」?
    霍去病 衛青、霍去病這對「帝國雙璧」,在接下來的漠北之戰中,更是徹底打垮匈奴單于伊稚斜。 匈奴方面的戰略基礎是基於漢軍不能在大漠持久作戰的判斷,而漢朝方面則認為漢軍經過以往多次實戰的鍛鍊,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
  • 衛青的巔峰之戰——漠南之戰
    劉徹天天盼著衛青的好消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終於等來衛青大勝的好消息,劉徹大喜,立即派人手捧大將軍印璽趕往衛青營中。其實這並不是衛青第一次出徵匈奴,也不是他第一次打了勝仗,這次勝利對於他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 霍去病、衛青——甥舅聯手抗擊匈奴的絕代雙驕
    龍城之戰是自漢以來對匈作戰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反擊匈奴樹立了強大的信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車騎將軍衛青領三萬騎兵出雁門,長驅直進斬虜數千。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
  • 名將衛青的封神之戰:長途奔襲600裡,一戰奠定漢朝對匈奴的勝勢
    喜出望外的漢武帝命使節赴軍中封衛青為大將軍,賜其三子為侯。 究竟是什麼樣的勝利能讓漢武帝頒下如此豐厚的賞賜?衛青的封神之戰究竟對漢匈百年戰爭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 衛青!衛青!大漢帝國完勝匈奴第一人!
    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武帝劉徹換丞相、扶植中朝官、打擊劉嫖陳阿嬌勢力,充分加強了中央集權,漢帝國從此對匈戰略徹底轉向。公元前129年,馬邑之謀四年後,匈奴入侵上谷郡。漢武帝準備再試一次,試一試解放思想之後的漢軍究竟能不能打過匈奴。能不能打得過且不說,未來十餘年將讓匈奴無比頭疼的漢大將軍衛青,這一次正式登場了。
  •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結果漢軍在明處,匈奴在暗處,漢軍千裡奔波,匈奴以逸待勞,李廣、公孫敖均慘敗,公孫賀無功而返,只有衛青於龍城小勝,斬敵數百。此戰差強人意,顯然漢武帝像是在碰運氣,因為他並不知道匈奴的主力在何方,如同瞎人摸象一般,失敗也不意外。三、戰略轉變,局部取勝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由「到草原上碰運氣」,轉變為有目標的進攻。他派衛青、李息率軍進攻河南地的匈奴大本營。
  • 華夏對匈奴——衛青打了漢匈歷史上第一場硬碰硬的遭遇戰
    背景公元前129年,初出茅廬的「皇帝小舅子」衛青火燒了匈奴的祭天聖地龍城,匈奴氣瘋了。公元前128年,匈奴左部進攻漁陽(治所在北京市密雲區)。老將褪去駐守在漁陽的是材官將軍韓安國,韓安國一直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當時韓安國駐守漁陽不久後就罷屯,當匈奴兵打過來的時候只有七百名漢軍駐守,漁陽再次被匈奴蹂躪,數千名百姓被匈奴人擄走成為奴隸,牛羊和財寶被洗劫。
  • 衛青三戰塞外,從此匈奴人十多年不敢南下,他的戰術到底有多厲害
    一、龍城之戰,衛青開啟了閃電戰先河。漢武帝終於決定對匈奴用兵,在戰略上也做出了一定的部署。他派遣公孫敖出代郡、公孫賀出雲中、李廣出雁門、衛青出上谷。四路人馬各自領兵一萬,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到了前線以後,怎麼個打法,就完全依靠各位領軍將領的能耐了。
  • 以步兵全殲匈奴10萬騎兵,被尊為軍陣之神,比衛青和霍去病都要強
    衛青和霍去病是漢族人的驕傲,衛青七戰七捷,霍去病封狼居胥,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但是反觀之,漢朝損失也不小,尤其是最後的漠北之戰中,出徵的14萬馬匹僅三萬餘匹返回。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漢武帝設置武功爵,以籌集軍費。
  • 為何衛青、霍去病能大破匈奴,漢軍這些「神兵利器」,你聞所未聞
    霍去病深入沙漠兩千裡,大破匈奴左賢王部,兵鋒直指匈奴腹地,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禮,威震華夏。漠北決戰後,「漠南無王廷」,漢匈之戰,漢軍大獲全勝。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史詩大戰,威脅華夏北境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得到了基本解決。漢武帝的雄才偉略,衛青霍去病的奇謀驍勇,都是漢軍能夠擊破匈奴鐵騎軍團的關鍵因素。
  • 攻打匈奴的4大名將中,匈奴人更怕誰?霍去病排第二,蒙恬排第三
    所以雙方爆發了多次大戰;那歷史上與匈奴交手的例位名將中,匈奴人更怕誰呢?下來就來看看吧。 TOP、4 衛青 ,衛青和李廣等四人各率一路軍隊去抵禦,結果四路軍隊中,三位老將都吃了癟,唯獨衛青取得「龍城大捷」。
  • 漢朝擊潰匈奴 解密大漢匈奴百年戰爭
    漢武帝時,馬邑之戰倉皇結束,是匈奴敗亡的第一聲喪鐘。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 詩中歷史:兩個私生子詮釋什麼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如果你以為衛青和霍去病「從奴隸到將軍」靠得是裙帶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有關係更要有實力,有實力才有作為,有作為才有地位。我們看看衛青和霍去病的作為吧。龍城之戰:公元前129年,漢武帝令四將各率萬騎,出擊匈奴。其中,衛青出上谷;公孫賀出雲中;公孫敖出代郡;李廣出雁門。
  • 漢匈戰爭3:第一次打敗匈奴的龍城飛將到底是哪位將軍?
    馬邑之戰一無所獲,毒蛇認為一開始就註定了,因為匈奴作戰流動性特點太突出了,就算這次成功誘敵了,也頂多給他們一點教訓,不能從根本戰略上解決匈奴的威脅,也無法真正實現對打通西域商道這個終極目的。公元前129年,經過四年的備戰,漢軍按漢武帝部署分四路大軍,主動出擊。驍騎將軍李廣率一萬騎兵出雁門,車騎將軍衛青率一萬騎兵出上谷,輕騎將軍公孫賀率一萬騎兵出雲中,輕騎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出代郡。這次出徵的大軍跨出長城,分為四路從不同的路線向北深入匈奴腹地,向匈奴發起進攻。
  • 匈奴真的是被漢武帝擊敗了嗎?歷史課本騙了你
    龍城之戰西漢軍人一共死傷1.7萬,只有衛青一路斬敵700,攻破匈奴人會盟祭天的龍城,漢武帝首戰不利。此後,在西漢對匈奴的進攻戰中,逐漸形成一套「間接」攻敵的戰略,由衛青和霍去病等優秀指揮官較好地貫徹執行。
  • 漠北之戰中,在完全不利的情況下,衛青如何起死回生?
    漠北之戰中,在完全不利的情況下,衛青如何起死回生? 經過漠南、河南、河西等一系列打擊後,匈奴元氣大傷,退回漠北,休養生息,以為漢軍無法到達。衛青率軍在漠北迎戰單于,在兵力不足,對手以逸待勞的情況下,衛青卻扭轉乾坤,擊敗大單于,獲得了空前絕後的勝利。
  • 霍去病:從未讀過兵法,一出道便是戰爭天才,一生殲滅11萬匈奴人
    此戰中,霍去病斬首2028級,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同時還有伊稚斜單于的祖父輩親戚——籍若侯產,還捕獲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在這場戰役裡,衛青的漢軍主力未能取得出色的戰果,而霍去病卻在這場「平庸」的戰役中一鳴驚人,功冠諸軍。回到長安後,漢武帝終於理解了霍去病「狂妄」的理由——霍去病是一個不世出的天才。真正的戰爭天才,即使不學兵法也很厲害。
  • 「但使龍城飛將在」說的是衛青,為何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一支萬餘人的漢軍騎兵,從上谷出發,一路向西、向西……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對匈奴大本營實施斬首行動。帶領這支隊伍的是車騎將軍衛青。衛青,首次亮相漢匈之戰就直搗龍城,斬殺俘虜700餘人……龍城又稱蘢城,地址在今內蒙古境內,此城是匈奴「皆事龍神」之地,《史記》記載匈奴每年「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這裡是匈奴的政治中心,也就是俗稱的「大本營」。在四路出擊的漢軍中,衛青所部是唯一打了勝仗的。
  • 龍城之戰:只有衛青獲勝,李廣和衛青差距在哪裡?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過程中,龍城之戰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由漢武帝親自部署,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
  • 漢匈漠北之戰,出塞14萬匹戰馬,回來不到3萬,漢軍到底損失多少
    特別是匈奴伊稚斜在發現戰況不利的情況下迅速逃脫,漢軍則一無所知,仍在飛沙走石中同匈奴兵糾纏。後來得知單于遁逃的消息,衛青才率一部分輕騎兵連夜追擊。結果,摸黑跑了200多裡,直到天亮也沒有發現單于蹤跡。所以,開戰時間及天氣因素也是漢軍失誤的一大原因。三、在發動總攻之前,衛青重新做了部署,將原來做前鋒的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派由東路包抄單于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