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主動進攻(前133年~前119年)、休整期(前118年~前100年)、失敗期(前99年~前90年)。漠北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原打算此戰可以作為對匈奴戰爭的收官之戰,徹底降服匈奴,但沒曾想陣前出現失誤(主要指衛青部),致使總體的收官變為階段性的收官,於是又有了後期戰爭的繼續。
漠北之戰,造成漢軍出現失誤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匈奴採用「疲敵之計」,將全部主力撤到大漠之北,糧食輜重則存放在距戰場更遠的北方,然後嚴陣以待。顯然,匈奴於漢軍此次進攻做好了充足的防備,但是漢軍需要穿越千裡沙漠才能遭遇匈奴主力,所以長途跋涉必然使漢軍未戰先疲。這就是匈奴最想要的一個以逸待勞的局面。很顯然,這個局面對於漢軍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便增加了全面勝利的難度。
二、雙方接戰是在黃昏時分,而開戰不久便狂風大作,所以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漢軍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戰水平。特別是匈奴伊稚斜在發現戰況不利的情況下迅速逃脫,漢軍則一無所知,仍在飛沙走石中同匈奴兵糾纏。後來得知單于遁逃的消息,衛青才率一部分輕騎兵連夜追擊。結果,摸黑跑了200多裡,直到天亮也沒有發現單于蹤跡。所以,開戰時間及天氣因素也是漢軍失誤的一大原因。
三、在發動總攻之前,衛青重新做了部署,將原來做前鋒的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派由東路包抄單于主力。而結果是伊稚斜戰敗後從西北方向逃走,李廣、趙食其不僅「南轅北轍」,而且還迷失了方向。直到衛青於趙信城將匈奴糧草焚燒後回師到漠南時,才與李廣、趙食其部相遇。因此,衛青的部署失當及李廣、趙食其沒有發揮作用也是漢軍失誤的重要原因。
四、漢武帝本意是讓霍去病圍殲單于主力,衛青則為機動部隊,尋殲匈奴其他主力。所以漢武帝在探明匈奴單于主力的大致方位後,兵分兩路,派霍去病由定襄出軍,衛青由代郡出兵。但是,隨後漢軍又從抓獲的匈奴俘虜口中得知伊稚斜單在東邊,於是漢武帝又將衛青與霍去病調換了位置。結果證明是俘虜說謊話。試想,如果霍去病對陣伊稚斜,極有可能就是伊稚斜的末日。
儘管漠北之戰在漢武帝的心中留有遺憾,但是漢軍得了優勢性的勝利,其中衛青部共俘、斬殺敵軍一萬九千餘人,霍去病俘虜、斬殺匈奴共計七萬零四百四十三人。經漠北之戰,匈奴損失慘重,此後十多年都沒有主動挑釁漢朝,那麼漢軍傷亡情況是怎樣的呢?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漠北之戰漢武帝共派出10萬騎兵,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輜重兵及部兵數十萬。精銳全歸霍去病統領。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
漠北之戰結束後,司馬又寫到: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意思是說,漢軍出塞時,邊塞上的官吏查點戰馬共14萬匹,而入塞時只剩下不足3萬匹,由此可見,漢軍折損戰馬超11萬匹,但是卻對漢軍傷亡隻字不提。如此一來,漢軍的實際傷亡數字成謎。縱觀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過程的記載,會發現一個現象,即如果漢軍大勝,基本上的「報喜不報憂。」我們只能從記載中看到漢軍的斬獲數據,很難看到漢軍的傷亡情況,河南、河西、七將軍兩齣定襄等幾次大戰皆如此,不過,個別將軍的失利除外。漠北之戰亦是如此。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漢軍的傷亡數字,只能從蛛絲馬跡中尋找。
(衛青劇照)
據《史記》記載,衛青遭遇匈奴主力後,先派五千騎兵出戰,而伊稚斜單于派約一萬騎兵迎戰。隨後風沙大作,天色已晚,匈奴單于認為打不過漢軍,於是架著六匹騾子拉的車子在百餘名精壯的保護下逃跑,而漢軍同匈奴士兵繼續扭打,雙方傷亡相當。後來,漢軍得知伊稚斜逃跑,於是派輕騎兵追趕,這時匈奴士兵開始潰散。所以,從衛青俘虜、斬殺一萬九千餘名匈奴人的數據來對比,漢軍傷亡應該不低於一萬,或者在一萬五千人左右。這就是衛青部的傷亡情況。
關於霍去病的傷亡情況,我們可以從漢武帝的一段話中看出端倪。漢武帝在分賞霍去病時說:
「驃騎將軍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 ——《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
「師率減十三」的意思就是漢軍損失了十分之三的士兵。所以,霍去病共率五萬騎兵,傷亡也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因此,漠北之戰,漢軍戰死的將士有三萬名之多。
感謝朋友們的點讚、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