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漠北之戰,出塞14萬匹戰馬,回來不到3萬,漢軍到底損失多少

2020-12-14 國史春秋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主動進攻(前133年~前119年)、休整期(前118年~前100年)、失敗期(前99年~前90年)。漠北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原打算此戰可以作為對匈奴戰爭的收官之戰,徹底降服匈奴,但沒曾想陣前出現失誤(主要指衛青部),致使總體的收官變為階段性的收官,於是又有了後期戰爭的繼續。

漢武帝劇照

漠北之戰,造成漢軍出現失誤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匈奴採用「疲敵之計」,將全部主力撤到大漠之北,糧食輜重則存放在距戰場更遠的北方,然後嚴陣以待。顯然,匈奴於漢軍此次進攻做好了充足的防備,但是漢軍需要穿越千裡沙漠才能遭遇匈奴主力,所以長途跋涉必然使漢軍未戰先疲。這就是匈奴最想要的一個以逸待勞的局面。很顯然,這個局面對於漢軍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便增加了全面勝利的難度。

二、雙方接戰是在黃昏時分,而開戰不久便狂風大作,所以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漢軍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戰水平。特別是匈奴伊稚斜在發現戰況不利的情況下迅速逃脫,漢軍則一無所知,仍在飛沙走石中同匈奴兵糾纏。後來得知單于遁逃的消息,衛青才率一部分輕騎兵連夜追擊。結果,摸黑跑了200多裡,直到天亮也沒有發現單于蹤跡。所以,開戰時間及天氣因素也是漢軍失誤的一大原因。

三、在發動總攻之前,衛青重新做了部署,將原來做前鋒的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派由東路包抄單于主力。而結果是伊稚斜戰敗後從西北方向逃走,李廣、趙食其不僅「南轅北轍」,而且還迷失了方向。直到衛青於趙信城將匈奴糧草焚燒後回師到漠南時,才與李廣、趙食其部相遇。因此,衛青的部署失當及李廣、趙食其沒有發揮作用也是漢軍失誤的重要原因。

四、漢武帝本意是讓霍去病圍殲單于主力,衛青則為機動部隊,尋殲匈奴其他主力。所以漢武帝在探明匈奴單于主力的大致方位後,兵分兩路,派霍去病由定襄出軍,衛青由代郡出兵。但是,隨後漢軍又從抓獲的匈奴俘虜口中得知伊稚斜單在東邊,於是漢武帝又將衛青與霍去病調換了位置。結果證明是俘虜說謊話。試想,如果霍去病對陣伊稚斜,極有可能就是伊稚斜的末日。

霍去病劇照

儘管漠北之戰在漢武帝的心中留有遺憾,但是漢軍得了優勢性的勝利,其中衛青部共俘、斬殺敵軍一萬九千餘人,霍去病俘虜、斬殺匈奴共計七萬零四百四十三人。經漠北之戰,匈奴損失慘重,此後十多年都沒有主動挑釁漢朝,那麼漢軍傷亡情況是怎樣的呢?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漠北之戰漢武帝共派出10萬騎兵,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輜重兵及部兵數十萬。精銳全歸霍去病統領。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

漠北之戰結束後,司馬又寫到: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意思是說,漢軍出塞時,邊塞上的官吏查點戰馬共14萬匹,而入塞時只剩下不足3萬匹,由此可見,漢軍折損戰馬超11萬匹,但是卻對漢軍傷亡隻字不提。如此一來,漢軍的實際傷亡數字成謎。縱觀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過程的記載,會發現一個現象,即如果漢軍大勝,基本上的「報喜不報憂。」我們只能從記載中看到漢軍的斬獲數據,很難看到漢軍的傷亡情況,河南、河西、七將軍兩齣定襄等幾次大戰皆如此,不過,個別將軍的失利除外。漠北之戰亦是如此。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漢軍的傷亡數字,只能從蛛絲馬跡中尋找。

(衛青劇照)

據《史記》記載,衛青遭遇匈奴主力後,先派五千騎兵出戰,而伊稚斜單于派約一萬騎兵迎戰。隨後風沙大作,天色已晚,匈奴單于認為打不過漢軍,於是架著六匹騾子拉的車子在百餘名精壯的保護下逃跑,而漢軍同匈奴士兵繼續扭打,雙方傷亡相當。後來,漢軍得知伊稚斜逃跑,於是派輕騎兵追趕,這時匈奴士兵開始潰散。所以,從衛青俘虜、斬殺一萬九千餘名匈奴人的數據來對比,漢軍傷亡應該不低於一萬,或者在一萬五千人左右。這就是衛青部的傷亡情況。

關於霍去病的傷亡情況,我們可以從漢武帝的一段話中看出端倪。漢武帝在分賞霍去病時說:

「驃騎將軍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 ——《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

「師率減十三」的意思就是漢軍損失了十分之三的士兵。所以,霍去病共率五萬騎兵,傷亡也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因此,漠北之戰,漢軍戰死的將士有三萬名之多。

感謝朋友們的點讚、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漢武帝的漠北之戰?空前之勢,但也是過猶不及
    漠北之戰,在規模、氣魄和殺敵數量上,都是空前的。但,其影響卻遠不及河南之戰與河西之戰。用得不償失來點綴,略顯過分了;但加上過猶不及的評價,還是中肯的。01.漢匈戰爭的三大戰役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開始,漢匈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 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被寫《史記》的司馬遷指責為得不償失,班固撰寫《漢書》的時候,也採納了司馬遷的說法:衛霍兩軍出徵,去的時候有十四萬匹戰馬,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
  • 漢匈戰爭的最佳終戰點
    特別是老上單于時期,公元前166年,匈奴14萬騎兵入朝那、蕭關後,到公元前162年兩國再度和親前,匈奴幾乎年年寇邊,每年都要從雲中、遼東等郡屠殺、掠走上萬人。惠帝和高后時期15年間,見於史書記錄的匈奴入寇2次;景帝為政16年,匈奴入掠記錄為3次;而漢武帝即位到策劃馬邑之謀這八九年間,史書中並沒有匈奴南下犯邊的任何記錄。但是,漢匈之間在漢武帝時代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論從雙方的國家利益出發,還是從漢王朝的意識形態出發,都有其不可避免性。
  • 漢匈戰爭史上漢軍最離奇的慘敗
    這也許是漢軍最離奇的一次慘敗了。那麼,這隊漢軍為何會選擇不戰而降呢?  公元前105年,匈奴汗國發生了件大事:老單于烏維去世,兒子詹師廬繼位,因為年少,號兒單于。兒單于性情兇暴,好殺伐,其身邊的親貴臣子多有不滿。而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匈奴人賴以生存的許多牲口都被凍死。
  • 漠北之戰中,在完全不利的情況下,衛青如何起死回生?
    漠北之戰中,在完全不利的情況下,衛青如何起死回生? 經過漠南、河南、河西等一系列打擊後,匈奴元氣大傷,退回漠北,休養生息,以為漢軍無法到達。衛青率軍在漠北迎戰單于,在兵力不足,對手以逸待勞的情況下,衛青卻扭轉乾坤,擊敗大單于,獲得了空前絕後的勝利。
  • 漢朝時戰馬稀缺,漢武帝卻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西漢初期,「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皇帝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拉車之馬,而百官則只能乘坐牛車,可見馬匹的稀缺程度。那漢武帝為抗擊匈奴,又是怎樣改變這種天下無馬的困境呢? 文景之治,功在千秋的「馬復令」 自先秦時期起,中原馬在速度、衝擊力和耐力等方面,都全面落後於北方的草原馬。
  • 西漢初年漢軍很不給力?若此人當統帥 漢朝可免遭70年羞辱
    漢軍是由劉邦及其手下的一幫幹將建立起來的,秦滅後,楚漢相爭數年。漢軍的重要成分是原來秦國屬地的關中秦人與韓信經略趙地的趙國人。大家知道當年在趙國將軍李牧的帶領下,趙軍曾以1.3萬騎兵、5萬勇士和10萬射手一舉聚殲了10餘萬匈奴騎兵。
  • 漠北之戰是如何爆發的?漠北之戰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漠北之戰,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生,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最艱巨的戰役,戰略目的是搗巢合圍單于(chányú,匈奴族首領的稱呼)。漠南、河西之戰後,匈奴單于率部遠徙漠北,企圖誘漢軍越過大漠,以逸待勞,擊滅漢軍。
  • 漢武帝很納悶: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漢軍出徵,最大的規模,也不過是衛青霍去病各領五萬,總計才十萬人,損失了十一萬匹戰馬,他們還能擊潰匈奴嗎?拘腄譍鰮硈糌簠戄俽曭贒萋點樿鮹舏銔衎厺厾隚屧箑奏琟鱑籖鄄椼驄侫欕鼏礟庻愇瑁麘喵常稱筥搔弚蠐恆枷廇臔踿「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 讓匈奴人真正體驗到戰爭恐怖的河西之戰
    馬邑之謀所以不算馬邑之戰,從漢武帝決定收拾匈奴開始,到河西之戰以前,大體的殲敵數字應該是3萬多人。但這裡有一個巨大的水分,那就是漠南之戰的右賢王部的15000人,應該是遊牧騎兵加上老百姓。把河西之戰的戰果統計進來,按照軍功計分,漢武帝可以封侯了。為什麼漢武帝始終不給李廣封侯?你就說你李廣給我折騰死多少精銳騎兵吧?龍城一戰這一萬精銳騎兵,你得打多少仗才能找補回來。為什麼漢武帝那麼喜歡霍去病?別說能不能拿下河西之地,這個首虜數字就已經足夠了。漢武帝也是要面子的。天天力排眾議、喊著打匈奴,結果打到最後就沒有一次漂亮仗。
  • 漢匈兩百年戰爭之一
    匈奴優勢時期: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戰劉邦被冒頓30萬大軍圍困,最後求和
  • 漢初時期的漢匈戰爭
    趙信投降匈奴,暴露了很多漢軍情報。這兩次戰役相比之下都中規中矩,其中第二次雖然斬首萬餘,但也是一次慘勝。因而劉徹不太滿意。不過此戰卻湧現出年輕的將領霍去病。他採用了奔襲戰術,以800騎奔襲數百裡,斬2028人,勇冠三軍。 元狩三年,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轉戰六日,歷五王國。此戰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長驅深入之閃擊作戰的先河。
  • 答案並非漠北之戰
    漢武帝無奈,再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漢軍7萬遠徵匈奴。然而,因為自身的原因,李廣利貪功冒進,很快就被發現了破綻。 匈奴設伏,漢軍慘敗,李廣利投降,漢武帝派出的7萬大軍幾乎沒有人活著回到長安。 第二年,漢武帝就被迫下輪臺罪己詔,宣布休養生息,不再用兵;說明這場漢武帝最後一戰的失敗,代價是慘痛的。
  • 漠北決戰前的競賽,漢匈兩方一個用空間換取時間,另一方剛好相反
    匈奴在漢武帝時期發展到了巔峰時期,控制著西域、河西、河套平原、漠南、漠北,乃至遼東,幾十萬騎兵枕戈待旦。 漢朝在幾代人沿襲的黃老治國之路努力下,國力空前強盛。到了漢武帝這一代,全部改弦更張,立誓要永除匈奴之患。此後,漢武帝改革內政,建立騎兵軍團,提拔年輕將領。
  • 漢武帝不惜遠徵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羅都打不過自家僕從軍》一文發表後,有讀者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騎兵強弱不好關公戰秦瓊。那麼戰馬是不是西方要強過東方呢?畢竟漢武帝都要去遠徵大宛,去尋求戰馬良種。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中國最常見的馬為蒙古馬種,主要分布於半乾旱的草原遊牧區域,對耐力要求高,適應能力強。
  • 漠北之戰軍事部署的背後有多複雜的考量?和衛青有什麼關係?
    漠北大戰中,漢武帝令大將軍衛青率領諸將,在茫茫大漠中分兵推進,導致兩路大軍無法回合,致使衛青無法全功而返。霍去病一路卻合兵一處,直接指揮。戰前兩路大軍的進攻方向也換來換去。這後邊到底有怎樣的軍事和政治考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