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戰馬稀缺,漢武帝卻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是如何做到的

2020-12-14 騰訊網

「八年,北伐匈奴,遭白登之圍」,「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兩句話,記錄了漢朝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到霍去病封狼居胥,百年之間,漢朝和匈奴戰場主宰者的身份,進行了一次互換。只要對比這兩代漢軍,你就會發現,造成這種攻守態勢轉變的答案,只有兩個字—騎兵。

在白登山,高祖被匈奴騎兵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脫困之後感慨「車騎者,天下之武備也!」。在西漢初期,「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皇帝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拉車之馬,而百官則只能乘坐牛車,可見馬匹的稀缺程度。那漢武帝為抗擊匈奴,又是怎樣改變這種天下無馬的困境呢?

文景之治,功在千秋的「馬復令」

自先秦時期起,中原馬在速度、衝擊力和耐力等方面,都全面落後於北方的草原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戰馬的劣勢,也是中原屢屢遭受遊牧民族襲擾而束手無策的重要原因。漢高祖自北伐匈奴受挫後,也意識到了戰馬的重要性,便下令徵收「算賦」,用來改善漢軍的戰車馬匹。

到了文景兩帝時期,雖然以和親作為對待匈奴的根本之策,卻也同時加強軍械的儲備,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復馬令」。復馬令是一項針對百姓的政策,規定凡是民間養殖馬匹者,可以免除家庭三人徭役。這項舉措將養馬之責從朝廷轉移到百姓,可謂是一大創舉,從根本上減輕了朝廷的經濟負擔。可以說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抗擊匈奴的千秋大業提供了第一批寶貴的戰馬。

最嚴苛的法律,最專業的機構

漢武帝時期關於馬匹的法律,無論在數量還是刑罰上都是中國歷史之最,其根本目的就是保證戰馬的數量。其中就包括禁殺馬匹、禁食馬肉,甚至連偷盜馬匹都是死罪,可見其法律的嚴苛。而為了防止優良的種馬流失,漢朝邊境還設有專門的監察機制「馬弩關」。商隊運輸和販賣的馬匹都有嚴格的規範,「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

漢景帝時的「牧苑」,是漢朝最早的官方養馬機構,而武帝則在此基礎上健全和完善了馬政的設立。同時在中央設太僕,地方設馬丞,作為專門的馬匹管理的官員,在西北還有專門的養馬場。漢朝設置針對性的機構和官吏來負責戰馬的徵收和飼養,目的就是將馬匹生產「流水線」化。

進口、進貢、進攻

如果說政策和機構在文景時代已經有了雛形,漢武帝只是完善和加強,那麼漢朝另一種馬匹來源的渠道,則是漢武帝的首創。漢武帝對馬,特別是好馬非常的痴迷,他下令讓漢朝的商隊通過對西域甚至是對匈奴的貿易,進口品種優良的駿馬。用敵人的後勤,來充實自己的軍備,不可謂不聰明。

除了主動進口外,絲綢之路開闢後,西域各國為了和漢朝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都主動進貢寶馬。烏孫國就給漢武帝贈送了十幾匹最好的烏孫馬,如獲至寶的漢武帝將其稱之為「天馬」。除了進口和進貢之外,漢武帝還信奉得不到就搶的思路,為了汗血寶馬,漢軍兩徵大宛,迫使大宛國投降,進獻了3000餘匹汗血寶馬。

千裡縱橫,徵馬難還

元狩四年,衛青率軍西出定襄,出塞一千餘裡,遭遇匈奴伊稚斜單于主力,大破之。霍去病東出代郡,孤軍深入兩千裡,一路殺到狼居胥山,兵鋒遠抵瀚海。漠北決戰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正是這支千裡縱橫,戰無不勝的漢軍騎兵,基本解決了困擾華夏北境百年的匈奴之患。

但是漢朝的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14萬匹戰馬出關,回來的卻不到3萬。戰馬的損耗其實也更加說明了其存在的價值,這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大戰,如果不是漢朝幾代「牧馬人」的努力,與草原之王匈奴的抗衡只是空話。漢軍可敬,徵馬也可敬。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亞歷山大、漢武帝、成吉思汗遠徵時,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
    因為英軍是有制海權的,但是亞歷山大的希臘軍隊沒有制海權,強大的波斯海軍掌握著他們的退路,一旦退路被斷,遭遇強敵沒能站穩腳跟,那就只能下海餵魚了。 但是亞歷山大大帝最不利的因素還有一個——他只有30天的補給。因為馬其頓多年徵伐希臘,國庫空虛,他也沒幾個真正意義上的存款,所以他只有30天的補給就發動遠徵了。然而,就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亞歷山大居然還真的就成功了。
  • 古代戰馬騎兵起源於西方?為何戎狄是中原騎兵發展的關鍵!
    並且所有的國家都將戰馬作為第一戰略資源。其戰爭當中的作用僅次於糧食。但就我國而言,我國古代野馬的染色體有66對,從與人類相伴的家馬中,我們只發現了64對染色體。而擁有64對染色體的馬,其祖先便在西亞。可以說西亞的戰馬是當時品質優良的戰馬。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從西亞獲得所謂汗血寶馬,並進行品種優化,以提升自己的騎兵部隊作戰能力。
  • 作為漢朝最重要的兵種,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是如何作戰的?
    ,各國的騎兵部隊都開始成建制大規模出現,其中以秦、趙兩國騎兵實力最強,數量最多。,從而更加注重了騎兵的建設,騎兵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促使漢朝發展騎兵有兩場戰鬥,一是楚漢之間的彭城大戰,二是劉邦親徵匈奴的白登之圍。
  •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去時是青年,歸時卻是白髮,漢武帝感念張騫的忠誠,封他為博望侯。張騫此行也並非全無收穫,他帶來了漢武帝此生摯愛——汗血寶馬的消息。有人曾獻給漢武帝一匹烏孫馬。這匹馬跑得快,耐饑渴,漢武帝奉為至寶。等漢武帝牽出這匹馬,準備向張騫炫耀一下時,張騫卻不以為然地說,「陛下,還有比這更好的馬,那就是汗血馬。」
  • 漢武帝不惜遠徵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編者按:最近網絡上關於秦漢騎兵的話題比較熱。冷兵器研究所的《羅馬騎兵完勝大漢?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羅都打不過自家僕從軍》一文發表後,有讀者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騎兵強弱不好關公戰秦瓊。那麼戰馬是不是西方要強過東方呢?畢竟漢武帝都要去遠徵大宛,去尋求戰馬良種。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
  • 大宛名駒有多厲害?漢武帝千方百計要得到它?李廣利不惜兩次出徵
    漢武帝最喜歡的就是小舅子,前一個小舅子衛青,幫助他橫掃漠北,奪回河西走廊控制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後一個小舅子李廣利,幫助他在西域楊威,兩次出徵大宛,獲得了好馬數千匹,增強了大漢王朝騎兵的戰鬥力。尤其是李廣利,落得個逃亡匈奴的結果,成了不折不扣大漢逆賊,老李家因此也被漢武帝血洗。李廣利兩次徵討大宛,打造了強大的漢朝騎兵。漢武帝早年跟匈奴打仗的時候,每打一仗就能夠俘獲不少戰馬。匈奴人的戰馬,比中原地區飼養的戰馬就是強壯。嘗到甜頭的漢武帝,自然是樂得跟匈奴多次發生戰爭。
  • 騎兵為何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李世民麾下的玄甲軍最具說服力!
    趙武靈王將騎兵作為獨立兵種,利用當時趙國豐富的戰馬資源,組建起了一支強大的突擊力量。當時趙國的騎兵不僅配備弓箭,還有各種長短兵器,兼顧了遠,中,近幾乎所有範圍內的殺傷力。
  • 漢武帝實現雄才大略,不全是自己功勞,看看他接手的漢朝有多強大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的第7位皇帝,自七歲被封為太子,十六歲登基稱帝,其在位的54年中,開創了西漢時期最鼎盛繁榮的局面。因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得當時的漢朝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 二戰期間,日本騎兵從哪裡來那麼多的戰馬?
    日本的戰馬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日本本土培育的戰馬,二是從蒙古地區徵集或者買來的戰馬。日本戰馬與蒙古戰馬相似,平均體高120~142釐米,體重267.7~372千克,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是一支難得的勁旅。日本本土培育的戰馬大部分是來自歐洲的後裔,日本的騎兵之父秋山好古曾在法國留學騎兵,因此大量引進了法國的盎格魯諾爾曼馬,此馬體形大,奔跑速度快,是良好的軍馬。
  • 尋找記憶中的戰馬奔騰—中國最後的騎兵部隊
    圖為彭雪楓師長和他的心愛戰馬「火車頭」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師、炮兵師和戰車師相繼通過天安門廣場,隨後由1978
  • 古代騎兵威力巨大,為什麼嶽飛能用步兵破掉鐵浮圖?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堪稱「戰場之王」。 漢朝初期,匈奴將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圍困在白登山,長達七天七夜,所依靠的正是騎兵;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萬裡遠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河西走廊,所依靠的還是騎兵……
  • 中國軍隊曾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騎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強大的王朝,都擁有數量可觀的騎兵軍團,例如漢朝、唐朝、明朝等等。尤其是漢朝和唐朝,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力量。在歷朝歷代的軍隊中,出現了一系列赫赫有名的騎兵部隊,例如漢朝的虎賁軍、唐朝的玄甲軍、宋朝的背嵬軍和明朝的關寧鐵騎等等。 很多人認為進入火器時代以後,騎兵便沒有了用武之地,開始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 漢朝戰神霍去病,沒研讀兵法也不愛戴士兵,是如何成為常勝將軍的
    霍去病少年時期就被史書稱為「善騎射」,因此漢武帝也是非常的喜歡衛青。於是漢武帝便讓衛青做了自己的近臣,但是當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全面爆發之後,霍去病就跟隨舅舅衛青遠徵漠北,之後霍去病短暫的一生就在這風沙漠北度過,甚至一生沒有娶妻生子。
  • 如何評價漢武帝的漠北之戰?空前之勢,但也是過猶不及
    跟漢朝比,匈奴人一樣都不行。但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的草原遊牧騎兵,卻可以形成匈奴人的比較優勢。這個比較優勢就是匈奴人的遊牧騎兵。這夥人,首先是打不死,幾乎沒有被全部殲滅的時候;其次是打死你,龍城之戰只是成就了衛青的風採,但李廣的一萬精銳騎兵卻是被匈奴人全殲了。所以,漢朝對陣匈奴,不是打不過,而是追不上、找不到和打不死,而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搞個全軍覆沒。
  • 戰馬飛馳 一鞭斜陽裡 絲綢塵煙滾滾來
    由此趙國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一支主要的軍事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一時間,諸國效仿,重視發展騎兵,作戰方式從以前的車騎並重逐漸轉變為重視騎兵,戰車和以戰車作戰的方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的歷史舞臺。
  •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漢武帝:我將用我的一生,保衛我的國家
    公元前129年的初春,長安城依然處在一片寒冷之中,反擊匈奴的戰爭已經打響,在這舉國之戰、生死存亡的時刻,漢武帝能否洗刷祖先的恥辱、樹立帝國的尊嚴,他又將如何面對天下蒼生?一個自信又悲愴的帝王 、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時代、將為我們呈現一個東方帝國的不朽傳奇。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是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每當談起戰爭發展歷程,步兵與騎兵之間的比較一直都有,在那個時代,武器裝備沒有這樣先進,都是以冷兵器為主,步兵作為戰爭主體,很多人都認為可以做到「以步制騎」,實際上騎兵機動性強,野戰能力出色,往往能佔據戰場主動權。
  • 射人先射馬,為何騎兵方隊輕鬆擊潰步兵?弓箭手怎麼不先攻戰馬
    騎兵方陣,應是所有古代兵種中,進攻突進能力最強的一支。通過古代戰爭片大家應該能清楚的看到,每次只要騎兵一出手,那些步兵通通都會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唐代詩人杜甫曾明確的寫出"射人先射馬"。可為何冷兵器交戰時期,步兵弓箭手不先攻擊戰馬?這樣不就能減少本方的損失,更能逆轉取勝嗎?
  • 漢武帝萬裡徵討來的汗血寶馬,在我國繁衍上千年,如今為何絕跡了
    此後,漢武帝讓人把汗血寶馬與蒙古草原馬雜交,培育出山丹軍馬,使中原的馬種逐步得以改良,漢軍騎兵的戰力也有了大幅增強。但漢朝以後,汗血寶馬並沒有一代代地加以改良,反而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