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記憶中的戰馬奔騰—中國最後的騎兵部隊

2020-12-18 騰訊網

中國騎兵的前世今生

民國時期,騎兵教程多譯自德、日等國。據作家孫曉引述老騎兵徐春陽中將的話說,國民黨軍騎兵—般採用馬槍、衝鋒鎗下馬徒步作戰的戰術,不善馬刀砍劈。筆者見到的國民黨軍華北「剿總」編印的騎兵馬刀斬劈教材僅寥寥數個動作。國民黨軍青海馬步芳所屬的騎兵不善槍炮火力之戰,卻精於馬上山刀格鬥,所用的馬刀,環柄寬刃,形同西北步兵使用的大刀片。

雪亮的軍刀,烏黑的鋼槍,矯健的戰馬,馬隊在茫茫草原上縱橫馳騁。午後的陽光下,刀光熠熠,衝在最前面的一名戰士手擎一面紅旗——這就是我軍最後的騎兵。

圖為現代解放軍騎兵以及所配65式騎兵刀

1941年新四軍第四師與青海騎八師馬彪激戰於大小營集,新四軍第四師5000多名官兵死於馬刀之下,著名的老三十二團幾乎被打光,最令人痛惜的是新四軍抗日幹校的200多名學員,在此戰中全部犧牲。白刃格鬥,馬卜的敵人佔有很大的優勢,他們疾馳如風,鋒利的馬刀或劈或刺,數十米內都是騎兵的控制範圍。而我步兵,騰挪不過二五步,出槍不過四五米,一個個鐵塔似的戰士,與敵騎兵一照面,使被馬刀劈倒在地。這是皖南事變之後新四軍最大一次失利。

圖為現代解放軍騎兵以及所配65式騎兵刀

此戰之後,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憤而組建騎兵團,稱之為」紅色哥薩克」。騎兵團戰術、技術是在新疆調來的團長周純麟的教授下,師法蘇聯紅軍騎兵。但白幼習武,精通刀術的彭雪楓卻沒有採用蘇軍高加索式馬刀,而是博採眾長親自設計一種馬刀,刀身修長,刀背輕薄。用精鋼打造,刀刃十分鋒利,戰士們愛不釋手,稱之為「雪楓刀」,連睡覺都壓在枕頭下面。

1942年,為保衛洪澤湖地區夏收,對在沙山集搶糧的日軍,彭雪峰指示騎兵團「一定要等敵人出村遠點再打,這不僅可以發揮我長馬刀的作用,還可以避免誤傷人民群眾。」結果僅9分鐘,300餘名日軍即被騎兵團馬刀所倒大半,80餘名當了俘虜。1944年10月20日,在河南水城和安徽渦陽交界處,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與敵騎八師展開殊死的白刃拼殺。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我軍馬刀長於騎八師環柄寬刃馬刀一寸,而且刀身細(約一指寬),因而輕捷靈便,常常是敵人馬刀還未到,我軍的馬刀已劈中敵人。此戰我騎兵團大勝騎八師,一雪多年舊恨。

圖為彭雪楓師長和他的心愛戰馬「火車頭」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師、炮兵師和戰車師相繼通過天安門廣場,隨後由1978匹戰馬組成的騎兵師方隊接受檢閱。

新中國成立後,騎兵部隊在剿滅土匪,平定叛亂,鞏固邊防等多條戰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騎兵部隊因其機動性強,衝擊力強,往往是當年戰場總指揮手中的王牌,甚至有人將騎兵稱為人民解放軍中「離地三尺的馬背上的空軍」。

在鼎盛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曾擁有12個建制師。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時,騎兵出身的將軍共5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45人。騎兵是除步兵外,產生將軍最多的兵種,這其中就包括開國上將許世友、張愛萍以及抗美援朝中被彭德懷總司令贊為「萬歲軍」的38軍軍長梁興初。

隨著非接觸式精確打擊等戰法陸續登上世界軍事舞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軍以摩託化和機械化代替了騾馬化,軍馬在軍事上存在的價值降低。在「百萬大裁軍」中,我軍開始精簡整編,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軍馬從一座座軍營消失。全軍僅象徵性地在內蒙古陰山腳下和錫林郭勒草原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以適應西部邊防特殊自然環境的戍邊需要。

這支最後的騎兵每天仍然操練著傳統的騎兵科目:馬上斬劈、乘馬射擊、馬場馬術、乘馬越障、野外騎乘、騎兵閱兵式…… 儘管全軍的騎兵已少到不足一個團,但中國仍保留著甘肅山丹、內蒙古紅山兩個軍馬場。每年八、九月份,有數十匹新馬從那裡被徵入伍,補入騎兵部隊。這些馬可能是蒙古馬、伊犁馬或者山河馬;最多的是蒙古馬,雖然體形不甚高大,但是奔跑如飛,且耐力極好。

65騎兵刀的前世今生

65騎兵刀是我軍唯一列裝的制式軍刀.該刀是在借鑑繳獲侵華日軍32式騎兵刀的基礎上,於1965年設計定型的,由南京某兵工廠承制.主要配發騎兵部隊(新疆.甘肅.內蒙古),也有部分不同兵種的部隊在閱兵時作為儀仗隊的佩刀使用.

該刀與日軍32式騎兵刀相比較,有很大改進: 1.在長度和重量上有所加長和加重; 2.刀條進行了鍍烙處理; 3.閉鎖完全改進,避免了諸如日軍32式騎兵刀在使用過程中,在刀條入鞘時,由於用力過強,造成閉鎖斷裂的弊端; 4.佩環由單改為雙佩環,可以肩背; 5.刀柄紋理增大,握持感更為堅實.穩固.另外,該刀相比日軍32式騎兵刀,在外觀上更為威猛.強悍,更具"軍味"!騎兵部隊官兵在使用該刀後普遍反映,在飛奔的馬背上使刀進行劈.砍.斬等戰術訓練科目中,我軍的騎兵刀比小日本的更具威力,侵透力和斬切面更強!

現在我軍騎兵使用的65式騎兵軍刀,它是1965年由南京某軍工廠生產的。由於我軍騎兵部隊的大量撤編,因此,該刀生產量不大,只生產了一批,便終止了它前進的腳步!現役的65式軍刀刃長93釐米,精鋼打造,重1公斤的馬刀揮舞起來,缺少膂力是很容易傷著自己和軍馬的,所以只有那些資深騎兵的馬刀才會開刃,新兵的馬刀是不開刃的;但即使不開刃,借著軍馬的衝擊慣性,在馬上平置的一柄軍刀仍然可以輕易地把敵人頭顱削落。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相關焦點

  • 騎兵和戰馬都「活」了!民族舞劇《騎兵》是怎麼做到的?今晚9:45,為你揭秘!
    內蒙衛視播出時間:21:45(次日重播)內蒙古新聞綜合頻道播出時間:22:00(次日重播)黃沙漫天 戰火紛飛奔騰的馬蹄聲由遠及近一群驍勇善戰的草原騎兵在戰馬上浴血奮戰……由內蒙古藝術劇院出品的舞劇《騎兵》2021年1月1日至3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舞劇《騎兵》再現了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也展現了草原騎兵的風採。
  • 特寫:我軍最後騎兵部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圖)
    大洋網訊 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的陰山腳下,駐守著我軍最後的騎兵部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  騎兵,曾是我陸軍的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快速力、衝擊力、和獨立作戰能力,其行動受地形、氣候的限制小,便於在平原、高原、草原和沙漠地區進行戰鬥,它曾在我軍對敵鬥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民解放軍騎兵在歷史上最多時達到10萬之眾。
  • 二戰期間,日本騎兵從哪裡來那麼多的戰馬?
    二戰期間,日本騎兵從哪裡來那麼多的戰馬?二戰期間日寇的軍隊中有許多騎兵,那麼這些馬匹從何而來呢?
  • 古代戰馬騎兵起源於西方?為何戎狄是中原騎兵發展的關鍵!
    在人類歷史上,不論中西,馬作為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在數千年前就作為我們的基礎陸上交通工具,甚至是戰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戰略資源。在馬被用於戰爭以來,其歷史的脈絡一直是從西亞地區向四周擴散的。但是每一個地區又並非全然沒有戰馬的身影,只是在我們討論戰馬文化的發展不傳播中,採用現代科技的DNA證明方式。
  • 【歲月記憶】8341部隊騎兵中隊
    8341部隊原騎兵中隊簡介:一九五九年四月五日,毛主席在上海召開的八屆七中全會上講,《如有可能我就遊黃河,遊長江。根據毛主席的指示,8341部隊重新組建了騎兵大隊。於一九六四年二月在北京西五裡坨進行整訓。8341部隊張耀祠團長兼任騎兵大隊大隊長,付大隊長李廣銀,8341部隊政委楊德中兼任騎兵大隊政委,付政委李福生。編為41支隊和42支隊。共配備軍馬三百匹。任俊勤為騎術教員,開始了緊張而有序的訓練,先後組織了八達嶺,十三陵水庫長途野營拉練,隨後部隊進入值班狀態。
  • 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大出風頭,騎兵部隊卻鮮為人知,百萬軍馬維持千裡...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納粹鐵騎是在德軍大批裝甲部隊的凌厲攻勢中橫掃歐洲大陸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驅動納粹龐大戰爭機器的不是鐵輪,而是大批結隊而行的戰馬。 德軍戰馬啥都幹
  • 戰馬、騎兵,唐朝軍隊裝備「高配」,為何唯獨具裝騎兵的護甲「雞肋」
    其他大唐的騎兵可以說說巔峰實力了,僅僅幾千名唐軍騎兵就滅了突厥的老家陰山,沒錯就是那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陰山。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 中國軍隊曾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騎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強大的王朝,都擁有數量可觀的騎兵軍團,例如漢朝、唐朝、明朝等等。尤其是漢朝和唐朝,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力量。在歷朝歷代的軍隊中,出現了一系列赫赫有名的騎兵部隊,例如漢朝的虎賁軍、唐朝的玄甲軍、宋朝的背嵬軍和明朝的關寧鐵騎等等。 很多人認為進入火器時代以後,騎兵便沒有了用武之地,開始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布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了
    在1928年的4月的時候我們國家是有一部騎兵軍隊,可惜已經解散了。當時這支騎兵部隊是我國軍隊中的第一支,主要建立在西北工農革命中,可惜好景不長,到1985年的時候開始進行整編,這支軍隊雖然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近60年,但是依然存在於人們心中。
  •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布在軍馬場的數萬戰馬,去哪了?
    在古代馬作為騎兵的一種坐騎,是國家戰略資源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物資,然而時過變遷,曾經戰場上的戰馬英雄已不再有,那麼戰馬也就不再需要了。 現在的馬匹除了能夠作為牧民家的一種工具使用之外,還被用來作為肉製品,奶製品等來源,並且還用於一些影視的拍攝、旅遊文創、以及賽馬等方面。
  • 國防在線年終策劃|風雪礪兵圖①:戰馬奔騰
    又至年末,國防在線推出特別策劃【風雪礪兵圖】,帶你走近軍人的冬天,見證他們的意志與血性、堅韌與剛強,任憑風霜雨雪,中國軍人從不缺席!今天推出第一期:戰馬奔騰!「人馬合一」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只有官兵馬術精,戰馬膽氣壯才能練出精湛的守防本領近日,新疆軍區某邊防團軍馬教練員集訓正在火熱進行中
  • 綏遠抗戰的時候,此上將帶著騎兵部隊衝鋒了七天,抓住日軍指揮官
    綏遠抗戰的時候,此上將帶著騎兵部隊衝鋒了七天,抓住日軍指揮官文/無計讀史1936年的時候,綏遠抗戰爆發了,當時的侵華日軍扶持了蒙古的部隊,想要藉助他們的力量繼續發起對中國的侵略。2 騎兵1936年的時候,董其武得到了長官的命令,要求將敵人部隊分割開來。董其武當時是管著騎兵的,當時,董其武跨上了戰馬,將手上的馬刀擦亮,出發了。
  •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布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了?
    但時過變遷,英雄遲暮,戰場上戰馬梟雄的英姿再也不見,1985年的大整編後騎兵解散,那麼分布在軍馬場的數千萬匹戰馬都流向了何處? 卸甲歸鄉,榮回草原 馬是大草原的饋贈,他們來自於綠野,也永遠屬於綠野。
  • 漢朝時戰馬稀缺,漢武帝卻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是如何做到的
    只要對比這兩代漢軍,你就會發現,造成這種攻守態勢轉變的答案,只有兩個字—騎兵。 在白登山,高祖被匈奴騎兵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脫困之後感慨「車騎者,天下之武備也!」。
  • 騎兵為什麼會成為中原政權的心結和軟肋?你是不知道戰馬多難養
    編者按:縱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原農耕政權在面對北方遊牧政權的騎兵攻擊時往往十分被動,漢唐政權依託強大的國力,打通了西北產馬區,憋出了一波波的精銳騎兵,和遊牧政權打了個有來有往。而後世的宋朝則由於西北產馬區的丟失,在與北方政權的交鋒中屢佔下風。
  • 老照片;波蘭騎兵、德國騎兵、蘇聯騎兵及美國騎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陸戰之王「坦克」的天下,也是曾經在歷史上縱橫天下「騎兵」部隊最後的輝煌。(1942年的美國騎兵。)
  • 仰望高原,騎兵在衝鋒!
    「騎兵連,進攻!」隨著連長尼都塔生的一聲令下,官兵們駕馭戰馬全線出擊。陽光下,戰刀揮舞,馬蹄生風,鬃毛飛揚,鋥亮的戰刀折射出一道道寒光,騎手的殺喊聲、疾馳的馬蹄聲如黑雲般壓了過來,看得人血脈僨張……那磅礴的氣勢,仿佛再一次提醒人們:在祖國的西北高原,最後的騎兵仍在奮勇衝鋒!這個騎兵連隸屬陸軍第76集團軍某旅獨立騎兵營,該騎兵營是全軍現在僅有的幾支騎兵部隊之一。
  • 1241年裡格尼茨,最後的波蘭騎兵與西徵蒙古騎兵之間的終極對決
    西裡西亞的公爵亨利二世於是他只能自己召集西裡西亞以及波蘭各地的軍隊,他麾下精銳的騎兵主要是自己直屬的西裡西亞部隊以及來自摩拉維亞和克拉科夫的騎兵部隊。亨利二世把部隊按照歸屬分為四個部分,西裡西亞騎兵們在正中最前排,後面是奧波萊和克拉科夫的騎兵,最後是聖殿騎士和傭兵團以及亨利自己的西裡西亞騎士,兩翼就交給巴伐利亞礦工和農民來掩護。對面的蒙古軍就要簡單直白許多,他們仿照波蘭聯軍的布置,把部隊也分作四部呈T字隊形。左中右都由輕裝騎兵和弓騎兵構成,後方則留有數量不多的重騎兵和預備隊。各部隊之間留出了充分間距,以便隨時機動。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
    巍巍昭陵六駿,彰顯著中華最鼎盛時代的四夷來朝的繁華茂盛,正好印證了那個奔騰快意的年代。具裝騎兵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厚重,到隋朝時期具裝騎兵發展到了鼎盛,成為了騎兵主力。隋朝具裝騎兵在楊素等良將的帶領下,三次對突厥進行了大反擊,曾在靈州之戰,重創突厥主力,突厥統帥達頭可汗也身負重傷。
  • 北宋最強大的騎兵部隊,雖然只有3000人,卻戰無不勝
    在大家的印象中,北宋非常弱,主要就是因為軍隊戰鬥力差,所以對外戰爭經常失敗。其實,北宋軍隊戰鬥力確實不高,但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北宋缺少騎兵的原因。正因為北宋沒有強大的騎兵,所以軍隊戰鬥力低下。當然,北宋曾經也建立過一直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雖然只有3000人,卻戰無不勝。這就是著名的靜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