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為什麼會成為中原政權的心結和軟肋?你是不知道戰馬多難養

2021-02-08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縱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原農耕政權在面對北方遊牧政權的騎兵攻擊時往往十分被動,漢唐政權依託強大的國力,打通了西北產馬區,憋出了一波波的精銳騎兵,和遊牧政權打了個有來有往。而後世的宋朝則由於西北產馬區的丟失,在與北方政權的交鋒中屢佔下風。很多人不禁要問了:為什麼農耕文明這麼難培養騎兵?其實除了文化上的原因以外,戰馬的很多特性都使得農耕文明保持一支強大的騎兵是一件成本非常大的事情,或者可以這麼說,你是真不知道,對於農耕文明來說,戰馬有多麼難養。

大家對《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情節肯定都有印象:董卓以赤兔馬籠絡呂布,呂布敗亡後曹操又以赤兔馬籠絡關羽,關羽走麥城後赤兔馬絕食而死。但不管歷史上有沒有這匹赤兔馬,赤兔馬的生平經歷也不可能是這條線。原因很簡單,因為作為一匹戰馬,正常的巔峰狀態時期不會超過兩到三年。這三年是保證它能衝鋒陷陣的時間,巔峰期過了之後,退居二線的服役年限也至多不能超過三到五年。

也就是說,一匹戰馬正常最多也就能服役八年(其中只能參戰三年)。就《三國演義》裡的時間線分析,從董卓收呂布到關羽走麥城,時間整整走了近三十年,一匹戰馬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參戰這麼久的。所以這只能說是小說家的演繹(《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裡郭大俠那騎了二十年出頭的汗血寶馬自然也是金庸老爺子的演繹了)。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赤兔給呂布騎幾天正常,但是到了白門樓時就已經算老馬了,不適合關二爺騎了

通過這個例子大家也明白了一點,戰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比普通士兵的巔峰期還短的軍事消耗品。畢竟人類士兵從20到30歲整整十年都可以稱為體力巔峰期,極端情況下40到50歲的老卒也會被拉去戍邊,但是馬匹過了年限是真的不能上戰場的。由此可見,想保持一支精銳騎兵的話需要長期投入,不存在一勞永逸解決騎兵問題這麼一回事。

其次,大家可能不知道,馬匹在所有馴化的畜類算是飼料轉化率偏低的了。原因很簡單,因為牛羊和駱駝這三種畜類都是偶蹄目動物,偶蹄目動物都有三四個胃,而且會反芻,對粗纖維的消化率達到50%~90%。而馬作為奇蹄目動物,對粗纖維的消化率只有40%不到。豬的粗纖維消化率其實更低,但人家是雜食性動物,不挑食,給什麼吃什麼,給泔水就喝泔水,中國早期很多豬甚至是養在廁所裡直接吃人的排洩物的,也照樣長肉,所以也就不講究這個了。

▲典型偶蹄目動物的四個胃(駱駝只有三個)

因為牛羊能夠反芻,所以可以在夜間通過反芻來對食物進行重新咀嚼,提高消化效率。馬不行,馬無法反芻,所以馬要想保證足夠的生長速度就要不停吃,晚上還必須要供應飼料,這也就是「馬無夜草不肥」俗語的由來。而且正因為馬的粗纖維消化率偏低,所以對精飼料的需求也更大。在古代,某些精銳騎兵部隊的戰馬都是餵的粟米,這個夥食標準別說和一般畜類比了,和災荒年間的活人比都高出一個檔次。至於黑豆更是幾乎成了馬料專用詞。黑豆就是黑色的大豆,高蛋白高熱量。還有苜蓿一類的高檔牧草,在古代幾乎也都是專供戰馬的(人也能吃,叫金花菜,擱現在算是高檔綠色食品)。

另外,在古代,馬匹還有一個問題使得農耕文明很難接受,就是馬匹的用途太單一了,只能作為役用畜類。馬匹肉質從來沒有受過歡迎,馬皮和馬毛沒有太大利用價值,馬奶的產量也不足以令農耕文明青睞,甚至在糞便方面,馬也是最不受歡迎的,其他畜類的糞便大多能作為肥料來肥田,馬糞不行,馬糞是酸性的,直接扔田地裡的話對土壤有害而無益(一百多年前倫敦還鬧過馬糞危機,就是城市裡馬糞泛濫成災來不及清理導致的),所以過去有些馬匹身上還掛有馬糞袋這種專門用來接馬糞的器具,別的畜類可不需要這玩意兒。

關鍵是馬匹作為役用畜類性價比被牛甩開了三條街啊,甚至連毛驢都不如。而且馬匹的性格也是非常差,咱們都說人脾氣倔起來像頭驢,實際上馬倔起來比驢還驢。發狂的馬比瘋牛還可怕,弄死幾個人跟玩兒似的,在野外,野馬連踢帶咬的時候,狼見了都怕(沒錯,馬匹是食草動物中的另類,爆發衝突的時候非常喜歡用啃咬來解決問題,牙口還賊好,咬合力十足)。所以很多雄性戰馬都是要閹割處理的,否則脾氣會差到讓人無法駕馭。然而閹割過的馬,傳宗接代對於它來說就成了奢求了,所以你也很難要求騎兵部隊自行繁殖馬匹,那比讓太監逛青樓還缺德。

由此可見,馬匹對於農耕文明來說,除了軍事用途以外,真的簡直就是一性價比極低的造糞機器,造的糞還不能肥田。所以即便是像宋朝和明朝一樣,對民間養馬開出諸多優惠政策,也很難保質保量地對騎兵部隊提供馬匹。

相比之下遊牧文明就不一樣了,一來對於他們來說,馬匹是生產生活中的剛需,放牧離不開馬匹(農耕文明沒聽說誰下地幹活還騎馬的吧),二來他們草場多,遍地都是草,所以也不用為草料操心太多,馬性格太差?沒事,他們都是馬背上長大的,有的是馴馬高手。所以秋高馬肥之時,就能南下打草谷了。而咱們這邊的農耕文明為了抵抗他們的劫掠所要付出的成本卻高得嚇死人。因此,我們有了烽火臺,有了長城,有了阻滯林和阻滯水渠,目的就是為了讓對方的襲擊失去突然性和機動性。總之,戰馬這種東西對於大多數中原王朝的統治者來說,無疑是多多益善的,但是受限於國力和生產生活方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騎兵建設總是困難重重,這是農耕文明的苦澀,但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若鋼,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古代戰馬騎兵起源於西方?為何戎狄是中原騎兵發展的關鍵!
    中原戰馬的濫觴——秦晉的馬兵淵源說到秦國,剛開始時,我們會看到秦國在春秋早期就已經有了自己的騎兵武裝。當然,這一時期的騎兵武裝還不能把它說成是一支正規軍隊。只是在與戎狄長期接觸和作戰過程當中必然要對軍隊機動作戰方面要求很高。而且秦國在很早以前便是擅長養馬訓馬的大家族。並且秦國之前的血脈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時期。
  • 為什麼一般古代軍隊很怕騎兵呢?軍制變革下,你只知道馬鐙?
    在古代的作戰序列當中,騎兵確實是一大優勢兵種,但是正規騎兵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在趙武靈王以後才登上歷史舞臺,但是也並不意味著之前我們的國家和地方政權沒有騎兵。戰馬早就已經投入到戰場,在商朝周朝時期的戰車,都是由戰馬進行配備的,而遊牧民族策馬彎刀多次到相關地區,擄掠農產品資源和人口。在當時也可以管他們叫做騎兵,但是他們的這種騎兵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性質的騎兵。
  • 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放棄西域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秦朝統一之後中原的政權的統治者們開始的慢慢的向外擴張。周圍很多的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漢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漢化了。然而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民族長期歸屬中央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名字。這裡就是西域,歷史上就與中央政權是分分合合的。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當地的存在。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北宋騎兵為什麼這麼弱?有錢也買不到馬,數量僅為唐朝1/3
    北宋和西夏、遼國作戰一直失利的原因就在於,北宋軍隊的騎兵實在是不堪一擊,騎兵無法在野戰上和敵人抗衡。因而讓悲觀的北宋君臣不得已採取「以步抗騎」的下策來對抗敵人。但步兵在沒有火器的情況下,焉能與騎兵相抗衡,故而導致北宋在對外戰爭中一直是屢戰屢敗。而且更讓人玩味的是,為何錢多得花不出去的北宋,不學漢朝一樣,韜光養晦,發展騎兵部隊。
  • 戰馬、騎兵,唐朝軍隊裝備「高配」,為何唯獨具裝騎兵的護甲「雞肋」
    唐朝的常備軍隊只有僅僅60萬,初唐更少,這你敢信?大唐帝國的常備軍只有60萬?要知道大唐帝國巔峰時期疆域有將近1300萬平方公裡,基本上都到了中亞地區,是中國漢人朝代裡國土面積最遼闊的朝代了。而且唐朝不僅僅有漢人騎兵,在唐朝贏得了草原上各個部落的認可後,他們也向唐朝源源不斷輸送戰馬和騎兵,這樣一來獲得好馬和精通騎術的精銳騎兵,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唐軍的騎兵怎麼能不強嗎?誇了那麼多,唐朝騎兵那麼強勢,那麼厲害,回到我們的問題,唐朝護甲真的不如前朝嗎?具裝騎兵的護甲確實不如前朝嗎?
  • 偏居江南的南宋,怎麼會有五萬騎兵,戰馬從何而來
    重裝騎兵擅長集群衝鋒,輕裝騎兵擅長機動作戰,這一兵種既能承擔戰略決戰的功能,又能承擔騷擾破襲的職能,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  一、關於馬政  想要有騎兵,就得有戰馬,戰馬和普通馬的差別,完全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戰馬的品種和生養環境都有嚴苛的要求。
  • 得騎兵者得天下,養一支騎兵要花多少錢?你可能難以置信
    古時有句話叫「得騎者得天下」,這句話還真不假,當年成吉思汗率領十萬蒙古精騎便攻克了歐亞半個大陸。項羽率領三萬騎,與彭城交戰,便擊敗了劉邦率領的五十萬聯軍。可將騎兵稱為古代戰場上的高端「戰鬥機」,對普通士兵那簡直就是堪稱降維打擊。那麼你知道在遠古時代要花多少錢養一支騎兵嗎?
  • 戰無不勝的西夏鐵鷂子,為什麼會被蒙古騎兵暴揍?
    這些敵人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蒙古帝國、西夏。這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是非常厲害的,無論是西夏還是蒙古帝國,他們對中原王朝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其中以蒙古帝國造成的影響最大。宋朝滅亡之後,取而代之得就是元朝。在歷史上元朝是非常厲害的,不是他們發展的有多好,而是他們的蒙古軍非常厲害。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說起宋朝,由於國策限制導致武備廢弛,就是南宋偏安一方,當時戰馬主要出自北方,宋朝使用的戰馬多是與少數民族通過貿易得來,但是南宋時期,眾多少數民族勢力都與南宋存在摩擦,貿易得到的戰馬質量欠缺,就這些還是南宋的依仗,戰馬稀缺也導致了南宋沒有很好很好的騎兵部隊。
  • 漢朝時戰馬稀缺,漢武帝卻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是如何做到的
    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到霍去病封狼居胥,百年之間,漢朝和匈奴戰場主宰者的身份,進行了一次互換。只要對比這兩代漢軍,你就會發現,造成這種攻守態勢轉變的答案,只有兩個字—騎兵。 文景之治,功在千秋的「馬復令」 自先秦時期起,中原馬在速度、衝擊力和耐力等方面,都全面落後於北方的草原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戰馬的劣勢,也是中原屢屢遭受遊牧民族襲擾而束手無策的重要原因。漢高祖自北伐匈奴受挫後,也意識到了戰馬的重要性,便下令徵收「算賦」,用來改善漢軍的戰車馬匹。
  • 騎兵的作用是不是被誇大了?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最強王者
    騎兵就是冷兵器時代的最強王者,要多強有多強。中原王朝要成為帝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騎兵部隊。否則,中原王朝只具有區域意義,根本就不能形成帝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幾乎就是以趙戰國一己之力把北方胡人給掃蕩了。
  • 中原王朝養馬從西漢說起——選馬容易養馬難
    騎兵在古代戰爭中是一個重要的兵種。與步兵相比,騎兵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強、攻擊力高等特點。騎兵的這種優勢的發揮,也必須依賴於養馬業的發展。一、中原王朝養馬要從西漢說起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是中央王朝尤其是大漢王朝穩固西北邊疆的重要屏障。河西在地理上處於中原通往西域的一個重要的交通要塞,是匈奴、羌人的必經之路。
  • 古代中原王朝都是如何對付善於騎射的北方民族騎兵的?
    說簡單點,所謂兵民合一,是指遊牧民作戰技能和生產生活高度重合,騎馬與射箭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史記》記載匈奴人「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至於騎術就更不用說了,羅馬史學家馬塞林描述匈人「他們在馬背上生長,可以幾天幾夜不下馬」,可見騎馬與射箭是每個遊牧民與生俱來的技能,一旦發生戰爭,幾乎每個成年男丁都可以成為兵員,而這一點是中原王朝遠遠做不到的。
  • 古代中原王朝打不過匈奴的三個原因,這就是現實,看看你知道幾個
    在古代歷史中,中原王朝為何總是打不過匈奴?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要知道三個原因就可以了。第二點:步兵VS騎兵作為遊牧民族,馬背上就是天下,匈奴之所以厲害,靠的就是騎兵的高機動性,而中原由於馬匹的限制,很難大規模裝備騎兵。我們看漢朝最牛的一場步兵對戰騎兵的戰役,李陵奔逃中擊敗10萬匈奴騎兵,其他大部分時候,我們可能會取得小勝,但永遠消滅不了匈奴,為什麼?
  •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布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了
    據統計我們國家曾經是擁有12支騎兵師,在這十幾支部隊中擁有著上百萬的戰馬,這些戰馬除了作為一種移動工具之外,主要是給騎兵騎乘,但是技術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騎兵不在適應當前的社會,於是就決定將騎兵部隊解散,對此,有人問,隨著騎兵部隊的解散,那些數量龐大的戰馬又到去了呢?
  •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布在軍馬場的數萬戰馬,去哪了?
    據統計我們國家曾經是擁有12支騎兵師,在這十幾支部隊中擁有著上百萬的戰馬,這些戰馬除了作為一種移動工具之外,主要是給騎兵騎乘,但是技術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騎兵不在適應當前的社會,於是就決定將騎兵部隊解散,對此,有人問,隨著騎兵部隊的解散,那些數量龐大的戰馬又到哪裡去了呢?
  • 從後唐名將符存審大破契丹騎兵,看五代中原軍隊戰力
    但是在契丹人在塞外崛起之初,他們的戰鬥力其實並沒有後來那麼可怕,耶律阿保機能夠制服渤海那樣的海東盛國,那不一定就表示他可以輕易戰勝當時中原王朝的軍隊。五代時那些武夫當國的小朝廷雖然把國計民生弄得一塌糊塗,但是手中的刀槍不是吃素的,契丹軍隊在公平對陣時根本不能與他們相比。
  •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布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了?
    戰馬的身體素質自然是沒得說,經過戰爭的洗禮,馬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也要高於一般民用馬,更不易受驚導致貨物的毀壞或平民的受傷。所以服役後的戰馬會更加受到馬農們的青睞。 戰馬被買走民用,拉貨載人,體力勞累程度遠低於戰場,下半生的生活也有了依靠和指望。戰馬轉為民用馬也不失為一個合理的選擇。
  • 缺馬、腐敗和「強幹弱枝」的軍制導致宋朝軍力羸弱,不敵北國鐵騎
    中國古人認為,養馬需要有大片的牧場供馬馳騁繁衍;而且馬是怕熱的動物,需要比較寒冷的氣候,而這些都是中原所缺乏的。其實這種理由並不充分,就土地而言,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個版圖遼闊的大國,宋朝雖然失去了周邊草原,中原腹地卻仍有大片優良牧場,僅關中平原一地,漢、唐兩朝,都曾在這裡大規模飼養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