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般古代軍隊很怕騎兵呢?軍制變革下,你只知道馬鐙?

2020-12-17 世界史圖鑑

在古代的作戰序列當中,騎兵確實是一大優勢兵種,但是正規騎兵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在趙武靈王以後才登上歷史舞臺,但是也並不意味著之前我們的國家和地方政權沒有騎兵。

戰馬早就已經投入到戰場,在商朝周朝時期的戰車,都是由戰馬進行配備的,而遊牧民族策馬彎刀多次到相關地區,擄掠農產品資源和人口。在當時也可以管他們叫做騎兵,但是他們的這種騎兵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性質的騎兵。平時用於遷移拖拉,戰鬥的時候,人人騎馬,作為一種強大的衝擊力量,以保證對農業國家的優勢,而且不要忘了秦國崛起之初,就是給周王室養馬的,自己在西部地區拓展生存空間,它也必定與戎狄的騎兵進行作戰,自己如果要是沒有戰馬和騎兵的話,是不可能在西部地區站穩腳跟的。

但是當時的騎兵非常原始,並不是正式的國家軍隊,但是這一個兵種早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趙武靈王統治時期真正進行了一場軍制改革,將騎兵作戰模式戰法,還有很多騎兵的配套戰備設施,包括人們的軍裝裝束,都進行了國家化的改革,由此國家化的正規武裝起來的騎兵登上歷史舞臺,並初現神威,不僅擊敗了很多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保證了國家邊疆的安全,而且拓地千裡。

同時,騎兵部隊也進入中原地區,贏得了一系列的戰場,這也是為什麼趙國到了戰國中後期會成為與秦國比肩的巨大軍事力量,對於騎兵的裝備和改革,不僅僅限於此,還包括對於騎兵武器的裝備,在當時騎兵大多用弩,因為弓箭的射出是要雙手配合的,在這一方面,由於沒有馬鐙,如果兩隻手都放在武器上,騎兵會跌落下來的,所以當時的騎兵往往和弩搭配,而到了後期有馬鐙以後,兩腿可以發揮束縛效果,保證人不在行動的馬上跌落弓箭才與騎兵相配合。

此外,騎兵在當時作戰的時候是沒有長兵器的,當然兵器也不會很短,例如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騎兵長劍,有俗稱闊身長劍,照比一般君子配備的劍明顯長出一截,在我們看很多戰國時期影視劇的時候也會注意到騎兵還是統帥,在戰馬上與敵軍廝殺的時候,都是一手抓著韁繩,一手拿著長劍,而只有到了馬凳登上歷史舞臺以後,將領們和騎兵們才可能在戰馬上拿著雙手握有的武器進行作戰,但是至於馬鐙是什麼時候登上歷史舞臺的?眾說紛紜。

有很多人說,其實戰國的時候就已經有較為原始的馬鐙,那只是一個鐵環,而且在一側而不在兩側,主要用於將士和將領上馬用的,有人說是在漢朝時期馬鐙出現,最晚的一種說法是魏晉南北朝以後,但不論怎麼說馬鐙的出現並不是一時半會兒,轉眼間就出現的,有著漫長的歷史進化,最開始的馬凳僅適用於方便上馬,之後逐漸配備到馬匹的兩側,解放了騎兵的雙手,但是真正把騎兵發揮到巨大歷史作用,影響的卻是成吉思汗。

這個人在古代騎兵歷史上根本不能忽視,他對於騎兵的改革以及作戰方式的改變,使得騎兵發揮到了歷史作戰力量的巔峰,除了擁有大象的南亞國家軍隊之外,其他國家對於蒙古騎兵的作戰根本沒有抵抗能力,除非你城牆堅固騎兵發揮不出優勢效果,一般在野戰或者是公開的戰場上,其他國家的軍隊在遇到優質騎兵時,基本上是一戰而潰,而且我們也要看一看西歐或者是東歐地區,中世紀的騎兵,那可真是全副武裝,所以一個騎士上戰場,對於敵軍來講能夠擊敗一個騎士是很困難的,各種鐵板鐵鏈束縛全身和整匹戰馬,擁有一隻優良的騎兵,在古代戰場上確實能夠做到贏家通吃。

相關焦點

  • 話說馬鐙
    早期馬多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
  • 在古代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是什麼?騎兵當之無愧
    在古代戰爭中,軍隊也分很多種,例如步兵,騎兵,水軍等等,其中最強的當屬騎兵了,騎兵在行軍過程中都是走在最前端的,就像現在的坦克一般,騎兵走在最前端,是因為在速度上就可以造成威脅,每一個朝代都有一支非常厲害的殺手鐧軍隊,這也是他們鎮守國家必備的軍隊,騎兵無非就是一個人騎在馬上戰鬥,不過不要小看這個搭配
  • 從軟馬鞍到高橋鞍:秦始皇帝陵的騎兵鞍馬,為什麼沒有馬鐙?
    秦俑坑中的馬,有拉戰車的馬和騎兵鞍馬兩種。拉戰車的馬,它們四匹一組,後面拖一輛戰車,在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中都有出土,無馬鞍。騎兵鞍馬,主要集中在二號坑的騎兵陣和車、步、騎混編陣,馬背上塑有馬鞍,四匹一列排列在俑坑的過洞內。雖然這些鞍馬配備有馬鞍,但奇怪的是,馬鞍上卻沒有發現供騎兵上下馬和騎乘時踏腳的馬鐙,這是為什麼呢?最簡單粗暴的回答是,秦代還沒有發明馬鐙。那麼,馬鐙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 戰馬、騎兵,唐朝軍隊裝備「高配」,為何唯獨具裝騎兵的護甲「雞肋」
    唐朝的常備軍隊只有僅僅60萬,初唐更少,這你敢信?大唐帝國的常備軍只有60萬?要知道大唐帝國巔峰時期疆域有將近1300萬平方公裡,基本上都到了中亞地區,是中國漢人朝代裡國土面積最遼闊的朝代了。這麼大的國土面積只有僅僅60萬軍隊,像積貧積弱,屢戰屢敗的宋代都有100多萬常備軍,而唐朝這麼大的疆土,這麼多軍隊能管理過來嗎?
  • 古代歷史上,為什麼把軍隊叫做「三軍」?
    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僅僅只有陸軍的時候,很多將帥依然用「三軍」來指代全部的軍隊。比如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將帥在陣前喝令:「三軍將士聽令!」至於「勇冠三軍」、「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成語,也體現出「三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頻繁使用。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呢?「三軍」分別指什麼呢?
  • 為什麼馬刀可以取代長矛成為騎兵武器之王?
    矛為什麼會被馬刀取代? 騎士在馬背上使用武器也是有限制的。東漢之前,不論是匈奴還是漢軍都沒有馬鐙馬刺馬鞍之類的馬具,騎士在馬上作戰時保持平衡都很困難,就不要說雙手握持的長兵器了。你有沒有發現《三國演義》裡面騎在馬上用大刀畫戟的武將都是幾乎將馬停在地上開打的,這在真正的戰爭中是不可想像的,一旦騎兵停住甚至稍慢下來,十幾個長槍兵或長戟兵就圍過來了。馬刀無疑更適於白刃格鬥。鋒利實用的馬刀仍是騎兵武器之王。
  • 馬鐙傳入歐洲,重裝騎兵取代步兵,手拿長矛的哥特人擊潰羅馬軍團
    據此有些西方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馬鐙就被稱為「中國靴子」。 據說亞述的武士在公元前835年就有了馬鐙,然而西歐出現馬鐙卻是1000多年以後的事情。歐洲的歷史學家認為,古代亞述人之所以成功入侵歐洲,就是因為馬鐙。馬鐙似乎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發明,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然而事實上,當騎馬成為一種高超的技術時,沒有人會「投機取巧」地通過馬鐙來提高自己的騎術。
  • 作為漢朝最重要的兵種,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是如何作戰的?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騎兵作為沒有機械時代的機動兵力,在奉行「兵貴神速」的古代戰場上,對戰鬥結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中國古代的軍事競爭與武器、戰術革新
    但在長平之戰中,趙國騎兵暴露了前馬鐙時代騎兵的最大弱點,即只適合偵查、騷擾、追擊敗退敵軍和破襲糧道這些非核心任務,無法在大規模戰爭中正面對抗步兵軍陣,從而在長平之戰中「隱身」。當作為趙軍的最大軍事強點的騎兵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反而進入了最能彰顯秦軍紀律性和兵力優勢的步兵軍團戰鬥模式,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也就不言而喻了。
  • 馬鐙:一雙改變世界的中國靴子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這我們大家都是知道的,可這裡要說的是第五大發明,一雙改變世界的中國靴子,那便是馬鐙。
  • 從騎兵到火炮,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史原來是這個樣子!
    在古代中國戰爭中,騎兵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自古以來,騎兵就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千年如一日的軍事壓力,在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爭中,大多數動力和壓力都來自北方騎兵。第三種是「以火制騎」,即以火器對抗騎兵,如朱元璋時代發明的銅製火銃,朱棣親自創建的神機營,正德、嘉靖時代引入的新式火器佛郎機,明末的紅夷大炮,袁崇煥的「炮騎協同」戰術。自趙武靈王時代開始,到康熙時代,在從未停止過的軍事壓力下,中國古代的戰爭史簡直就是一場對抗騎兵的發展史,中原王朝對抗騎兵的歷史從未真正停止過。
  • 馬鐙改變了世界?
    腳扣不是馬鐙,腳扣應該算是馬鐙的前身,一般是用皮革製成。腳扣主要是用來固定的騎手的,但是有個致命的缺陷:一旦騎手墜鞍的時候不能抽出腳來,就會頭朝下被馬拖著跑。這場面我不敢想像!配備有高橋馬鞍的武士俑  甘肅博物館藏眾所周知,在戰爭中,騎兵擁有步兵無法比擬的機動性,可以憑藉速度優勢圍殲敵軍。但騎軍的組建在古代是有很大難度的。
  • 馬鐙就是兩個鐵環,而漢代冶鐵已經非常發達,為什麼造不出馬鐙?
    你別讓我找到,找到你就能幹死你。漢軍騎兵衝擊、匈奴胡服騎射,這已經是戰術上的代差了。但是,這時候就需要馬鞍來配合了。操作戰馬的本領再高,也不能一直用兩條腿夾著馬肚子,這個穩定性太差。而馬鞍則能夠提供一定的穩定性。從後期出土的陶俑可以發現,馬鞍有一個從「坐墊」到「高馬鞍」的演變過程。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我們知道,騎射最大的優勢在於遠距離殺傷對方,一旦進入肉搏,騎射優勢就無法發揮。所以,衛青霍去病等人之所以能夠擊敗匈奴騎兵,並非是漢軍在騎射戰術上形成優勢,而是他們通過奇襲切斷匈奴軍隊後路,壓縮其機動空間,逼迫其放棄和騎射優勢,和漢軍進行近距離肉搏。在漢代畫像石中,可以看到,漢朝騎兵往往是用長戟,而非弓箭作為兵器。
  • 戰爭中如果騎兵連被敵軍包圍,而敵軍卻不會開槍?你知道為什麼嗎
    簡單來說,普通人所認為的「騎兵」,就是在馬背上作戰的部隊,在機動性全靠馬的古代,騎兵可以根據性質的不同分為輕騎兵,重騎兵。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除了騎馬,在古代騎動物作戰的兵種中,那些機動性強的部隊,都是可稱之為騎兵的,比如象騎兵。當然,新時代下的「騎兵」就會與古代騎兵有很大差別了,只要具有快速機動,且靈活部署戰鬥力較強,大多都可以被賦予「騎兵」的稱號。
  • 中國古代發明,解決全球難題,西方:若無此物,我們必然亡國
    中國古代的與現代的狀態幾乎是完全相反的!中國古人聰明睿智,發明創造無數;而西方古代則善於改進,他們把中國人的發明改進到極致。如今中國卻善於改進,西方卻善於發明創造,對比真是鮮明。而中國古代有一個發明,雖然未曾位列四大發明之一,可是卻實實在在的算是中國的創造!這就是馬鐙。馬鐙發明前的難題馬鐙是什麼?
  • 馬鐙是什麼時侯發明的?
    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騎兵才登上歷史舞臺。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衝擊力往往左右戰爭的勝負。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同遊牧騎兵作戰時常處於劣勢。騎兵裝備包括馬鐙,馬鞍,馬甲,馬掌等都不是和騎兵這個兵種同步出現的,定經過數千年戰爭實踐逐步完善的,出土實物證明,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出現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的中國北方。公元前333年,亞萬山大遠徵波斯的時候,騎兵已經登上歷史舞臺。
  • 為什麼漢民族騎兵以長兵器為主,而蒙古騎兵則用短兵器為主
    雖然蒙古騎兵裝備比較簡單,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往往不是裝備。實際上,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在整個世界古代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蒙古軍隊的西徵,對於歐洲人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噩夢,被後世稱之為「上帝之鞭」。戰爭最後的結果,讓國王貝拉意想不到,歐洲聯軍一敗塗地,他靠一匹千裡馬才僥倖逃走,沒有成為俘虜。戰鬥力強悍的歐洲聯軍,並沒有阻擋住更加強悍的蒙古軍隊前進的步伐。
  • 騎兵!騎兵! ——世界歷史上的著名騎兵(中)
    阿瓦爾人是突厥的一支,其軍隊規模並不大,力量卻十分強大。阿瓦爾人使用的由木框和皮面組成的馬鞍、馬鐙、以及用薄銅片穿制而成的護喉都是十分有意義的軍事革新。其中,馬鐙的意義格外重大。馬鐙使騎兵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馬匹,不再需要緊抓韁繩。這樣,騎兵不僅可以在馬上站起來,還可以解放雙手,裝備更大更重的防盾。加洛林王朝重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