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作戰序列當中,騎兵確實是一大優勢兵種,但是正規騎兵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在趙武靈王以後才登上歷史舞臺,但是也並不意味著之前我們的國家和地方政權沒有騎兵。
戰馬早就已經投入到戰場,在商朝周朝時期的戰車,都是由戰馬進行配備的,而遊牧民族策馬彎刀多次到相關地區,擄掠農產品資源和人口。在當時也可以管他們叫做騎兵,但是他們的這種騎兵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性質的騎兵。平時用於遷移拖拉,戰鬥的時候,人人騎馬,作為一種強大的衝擊力量,以保證對農業國家的優勢,而且不要忘了秦國崛起之初,就是給周王室養馬的,自己在西部地區拓展生存空間,它也必定與戎狄的騎兵進行作戰,自己如果要是沒有戰馬和騎兵的話,是不可能在西部地區站穩腳跟的。
但是當時的騎兵非常原始,並不是正式的國家軍隊,但是這一個兵種早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趙武靈王統治時期真正進行了一場軍制改革,將騎兵作戰模式戰法,還有很多騎兵的配套戰備設施,包括人們的軍裝裝束,都進行了國家化的改革,由此國家化的正規武裝起來的騎兵登上歷史舞臺,並初現神威,不僅擊敗了很多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保證了國家邊疆的安全,而且拓地千裡。
同時,騎兵部隊也進入中原地區,贏得了一系列的戰場,這也是為什麼趙國到了戰國中後期會成為與秦國比肩的巨大軍事力量,對於騎兵的裝備和改革,不僅僅限於此,還包括對於騎兵武器的裝備,在當時騎兵大多用弩,因為弓箭的射出是要雙手配合的,在這一方面,由於沒有馬鐙,如果兩隻手都放在武器上,騎兵會跌落下來的,所以當時的騎兵往往和弩搭配,而到了後期有馬鐙以後,兩腿可以發揮束縛效果,保證人不在行動的馬上跌落弓箭才與騎兵相配合。
此外,騎兵在當時作戰的時候是沒有長兵器的,當然兵器也不會很短,例如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騎兵長劍,有俗稱闊身長劍,照比一般君子配備的劍明顯長出一截,在我們看很多戰國時期影視劇的時候也會注意到騎兵還是統帥,在戰馬上與敵軍廝殺的時候,都是一手抓著韁繩,一手拿著長劍,而只有到了馬凳登上歷史舞臺以後,將領們和騎兵們才可能在戰馬上拿著雙手握有的武器進行作戰,但是至於馬鐙是什麼時候登上歷史舞臺的?眾說紛紜。
有很多人說,其實戰國的時候就已經有較為原始的馬鐙,那只是一個鐵環,而且在一側而不在兩側,主要用於將士和將領上馬用的,有人說是在漢朝時期馬鐙出現,最晚的一種說法是魏晉南北朝以後,但不論怎麼說馬鐙的出現並不是一時半會兒,轉眼間就出現的,有著漫長的歷史進化,最開始的馬凳僅適用於方便上馬,之後逐漸配備到馬匹的兩側,解放了騎兵的雙手,但是真正把騎兵發揮到巨大歷史作用,影響的卻是成吉思汗。
這個人在古代騎兵歷史上根本不能忽視,他對於騎兵的改革以及作戰方式的改變,使得騎兵發揮到了歷史作戰力量的巔峰,除了擁有大象的南亞國家軍隊之外,其他國家對於蒙古騎兵的作戰根本沒有抵抗能力,除非你城牆堅固騎兵發揮不出優勢效果,一般在野戰或者是公開的戰場上,其他國家的軍隊在遇到優質騎兵時,基本上是一戰而潰,而且我們也要看一看西歐或者是東歐地區,中世紀的騎兵,那可真是全副武裝,所以一個騎士上戰場,對於敵軍來講能夠擊敗一個騎士是很困難的,各種鐵板鐵鏈束縛全身和整匹戰馬,擁有一隻優良的騎兵,在古代戰場上確實能夠做到贏家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