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2020-12-23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被寫《史記》的司馬遷指責為得不償失,班固撰寫《漢書》的時候,也採納了司馬遷的說法:衛霍兩軍出徵,去的時候有十四萬匹戰馬,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 這就是史記

  原標題: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被寫《史記》的司馬遷指責為得不償失,班固撰寫《漢書》的時候,也採納了司馬遷的說法:「衛霍兩軍出徵,去的時候有十四萬匹戰馬,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

  這就是史記的自相矛盾之處,漢武帝看了也會很納悶:衛青霍去病繳獲了上百萬戰馬,為何只有三萬入塞?其他的莫非都被吃掉了?漢軍出徵,最大的規模,也不過是衛青霍去病各領五萬,總計才十萬人,損失了十一萬匹戰馬,他們還能擊潰匈奴嗎?

  不管文人史官如何唱衰,收到戰報的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卻只會喜笑顏開: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名將,果然沒有辜負我的厚望,衛青打仗只賺不賠,霍去病雖然有點敗家,但也沒賠本兒,他搶回來的東西更有價值。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漢書·衛青霍去病傳》的記載一字不差,看來這兩位純粹的文人史官,是打定主意要睜著眼睛說瞎話了。如果《漢書》由班固的弟弟、投筆從戎的班超來寫,那麼結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某些文人喜歡睜著眼睛說瞎話抹殺名將開疆拓土之功,顧頡剛、史念海兩位大家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強鄰虎視,欲得我地而甘心,乃謂滿蒙非我舊土,不知漢之遼東、玄菟,實今遼寧諸地,右北平屬縣大半皆在熱河境內;唐代之安東都護府治所實在今鴨綠江以南,其所轄州郡,亦散布於朝鮮半島,原強鄰侵略之野心,故當抹煞事實,而國人亦多數典忘祖,隨聲附和,豈不謬哉!

  司馬遷跟漢武帝有仇,恨屋及烏,連衛青霍去病也恨上了,但是他對常敗將軍李廣和叛國者李陵,卻是大加讚揚,這種行為跟兩千年以後的某些人差不多。

  之所以說司馬遷睜著眼睛說瞎話抹殺衛青霍去病戰功,是因為他自己的記載自行矛盾露了大馬腳——沒錯,就是馬腳。同樣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還有這樣的記載:「(元朔元年)

  衛青西定河南地,按榆谿舊塞,絕梓領,梁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

  (漢武帝封賞衛青詔書)

  」

  元朔五年,衛青再次奏凱而還:

  「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

  「百有餘萬」「數千百萬」,這其中有十分之一是馬,那也有百十萬匹吧?莫非邊關負責考核的官員怎麼對這千百萬戰利品視而不見?

  這就叫選擇性失明,而這種選擇性失明,居然還有漢軍報告為依據。

  提到漢軍報告,我們就要說一說漢朝的軍隊徵召制度了:漢承秦制,軍功制度相當公平,以至於有很多人都想「邊關萬裡覓封侯」。漢軍中有一種特殊的存在,叫做「良家子」,他們不在徵召的範圍之內,但卻自備弓馬隨軍出徵,他們的戰馬,就叫「私馬」。

  《史記》和《漢書》中那句「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漢軍出塞時候統計,有官家配發和私人自備的戰馬十四萬匹。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出塞的時候,很多人騎的都是中原地區的漢馬,回來的時候,騎的卻是來自北方的剽悍烈馬,那些漢馬是戰死還是被丟棄,都算戰損。而司馬遷往史書裡寫的時候,卻只算戰損而不算繳獲。

  衛青作戰的特點,就是穩準狠,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他最擅長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而殲滅戰的最大好處,就是能獲得大量戰利品。這在兵法上叫做「因糧於敵」,在史書上叫做拿不動的就燒掉:

  「得匈奴積粟食軍,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衛青搶了匈奴數以千百萬計的牛馬,也不能把匈奴的糧食全都運走,可見這把鐵掃帚劃拉了多少東西。

  衛青善戰,但絕不死打硬拼,他有一種對抗匈奴的特殊裝備,叫做「武剛車」,有武剛車在手,衛青可以先以逸待勞挫折匈奴銳氣,比如元狩四年之戰,衛青就是

  「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匈奴騎兵衝不動正面漢軍武剛車組成的銅牆鐵壁,也打不贏側翼包抄的漢軍騎兵,就只好跑路:

  「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疆(強),戰而匈奴不利,薄莫(暮),單于遂乘六,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

  衛青與匈奴單于鬥智鬥勇每戰必勝,如果他的戰馬被匈奴擊殺了百分之六七十,漢軍豈不早就潰散了?按照軍事常識,只要戰損超過百分之三十,就會軍心動搖失去戰鬥力。

  讀者諸君都知道,漢朝最缺的就是戰馬,以至於有「一馬抵十牛,良馬值千金」之說。而一匹良種戰馬,是可以換取同等重量甚至體積黃金的——這樣的事情,漢武帝就幹過。「千裡馬值千金」,是中原王朝的無奈,這種無奈從春秋戰國的時候就開始了,而且好像一直到宋朝也沒有完全改觀,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剛起兵的時候,也只能騎著耕牛打仗。

  這樣算一算就知道了:大將軍衛青北徵匈奴,除了開疆拓土之外,還繳獲了數以千萬計的牛馬等漢朝稀缺資源,那是穩穩的只賺不賠。

  霍去病不如衛青穩健,但是他年輕氣盛,表現出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亮劍精神,他雖然有點小小的鋪張浪費,但是繳獲的東西一點也不比舅舅衛青少。

  霍去病帶的兵不是很多,所以可能分不出太多兵力來押運牛羊,他「棄粱肉」也是無奈之舉,而士兵挨餓也純屬瞎掰——餓著肚子的漢軍又怎麼能打勝仗?匈奴遍地牛羊,漢軍又豈是吃素的?

  前面咱們說過,只要打勝仗就不愁沒糧吃,這一點在漢武帝封賞霍去病的詔書中有體現:

  「取食於敵,逴行殊遠而糧不絕,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將軍。」

  霍去病丟棄一部分戰利品,是因為他要運輸更重要的東西:

  「收休屠祭天金人……執滷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休屠祭天金人的價值,可不是黃金何以衡量的,金日磾那樣的重量級戰俘,也是不能殺掉或放走的。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如果霍去病的士兵在挨餓,那好幾萬俘虜,是怎麼被押送入塞的?他們豈不是早就被餓死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有色眼鏡下,衛青霍去病的戰果被無限縮小甚至無視了,而他們的戰損,則在司馬遷的顯微鏡下被無限放大甚至就是虛構出來的。

  其實衛青霍去病之功,並不在於繳獲多少戰馬牛羊,而是免除邊患開疆拓土。而且即使僅計算戰爭消耗與戰場繳獲,衛青霍去病也是只賺不賠:劉徹是一位英察之主,如果他做了賠本買賣,又怎麼會拿出數十萬斤黃金(是黃金不是黃銅,這一點筆者前期文章有過論證)大加賞賜?

  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是比較藐視的,不但在二人本傳裡說他們戰損過多,而且還很刻薄地進行最終評價:

  「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寵榮斯僭,取亂彝章。」

  《史記·佞幸列傳》中還不忘似褒實貶地夾帶私貨:「

  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

  透過這句話,我們仿佛能看到司馬遷那沒長鬍子的嘴,已經撇到耳根了。

  班固寫《漢書》,也在《佞幸列傳》中照搬了司馬遷的說法,這讓我們不禁感到奇怪:你們罵佞幸男寵鄧通韓嫣,把衛青霍去病牽扯進來幹啥?

  提起班固和《漢書》,我們不能不感到十分遺憾:原本這本書是由班超執筆的,但是寫來寫去,班超被衛青霍去病的精神鼓舞,投筆從戎萬裡覓封侯,並且如願以償獲封定遠侯。

  班超揚威西域,他哥哥班固一面擔心弟弟的安危,一面續寫《漢書》,所以其心情也是極其複雜的:一方面厭戰,一方面豔羨。所以班固後來也走了弟弟班超的封侯之路,只可惜他雖然打了勝仗,卻跟錯了人,不但沒有封侯,還丟了性命:

  「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洛陽令種兢,曾受班固家奴之辱)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

  司馬遷身受宮刑,班固瘐死獄中,《史記》和《漢書》的兩位文人,結局都不太妙。但是歷史的真相不會因為一兩個文人的個人私怨而被掩蓋抹殺,衛青霍去病被後世尊為大漢帝國最耀眼的名將雙星,而司馬遷終其一生,也沒有再長出鬍子來。

  至於被司馬遷吹上天的李陵,也早已跌落塵埃:吃著大漢的飯,練著匈奴的兵,反過來卻罵漢武帝刻薄寡恩——漢武帝誅殺李陵全家,完全是按照漢朝法律行事,李陵放下兵器向匈奴單于磕頭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的全家依律當斬。貪功冒進在前,兵敗不以身殉國在後,為保住自己一條小命,而把全家送上絕路。殺李陵全家者,非漢武帝劉徹,乃不孝子孫李陵也。

  衛青霍去病的歷史功績,顧頡剛在《中國疆域沿革史》中有過積極的評價:

  漢武帝雄才大略,任用衛青霍去病諸人當折衝之任,數次出塞,絕域遠徵。元朔二年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元狩三年,昆(渾)邪王殺休屠王,乃復以其地為武威酒泉二郡;元鼎末,又復分武威酒泉置張掖敦煌郡,徙內地之民以實之。四郡之建置,非獨挾制匈奴,且為同西域之要道,其重要殊不能與常郡等……

  看《中國疆域沿革史》我們就會知道,如果沒有衛青霍去病徵戰之功,就沒有後來的三國第一悍將呂布(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甚至可能也沒有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先祖李暠為敦煌太守),我們要煉鋼造坦克或發射衛星,也得另找地方了。

  關於衛青霍去病的戰功,是不需要討論的,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澄清: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除了消除邊患開疆拓土之外,他們以戰養戰獲得全勝,實際上是只賺不賠。真正把漢朝打出財政危機的,不是衛青霍去病,而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和原漢軍騎都尉、匈奴右校王李陵……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漢武帝很納悶: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被寫《史記》的司馬遷指責為得不償失,班固撰寫《漢書》的時候,也採納了司馬遷的說法:「衛霍兩軍出徵,去的時候有十四萬匹戰馬,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眔尲嬿昫錻讏籵鱉臩岍眱踴懮癵夾餴荊鋇恪鉈沖洙犥薐疑弛鈼膍滻駲葥籑淎奼袩懋鵮婹鴮麏笞參霹鉵賮瘊椿騷槨偘這就是史記的自相矛盾之處,漢武帝看了也會很納悶:衛青霍去病繳獲了上百萬戰馬,為何只有三萬入塞?
  • 漢匈漠北之戰,出塞14萬匹戰馬,回來不到3萬,漢軍到底損失多少
    四、漢武帝本意是讓霍去病圍殲單于主力,衛青則為機動部隊,尋殲匈奴其他主力。所以漢武帝在探明匈奴單于主力的大致方位後,兵分兩路,派霍去病由定襄出軍,衛青由代郡出兵。但是,隨後漢軍又從抓獲的匈奴俘虜口中得知伊稚斜單在東邊,於是漢武帝又將衛青與霍去病調換了位置。結果證明是俘虜說謊話。試想,如果霍去病對陣伊稚斜,極有可能就是伊稚斜的末日。
  • 中國歷代名將25:霍去病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的出身跟衛青差不多,但是他們的境遇卻是不一樣的,因為霍去病的姨母衛子夫在霍去病的少年時期就已經受到漢武帝的寵愛,並且在霍去病13歲那年就被封為皇后,所以霍去病就成為外戚家族的重要一員。霍去病少年時期就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非常喜歡他,甚至打算親自教他《孫子兵法》。
  • 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是如何把彪悍的匈奴攆到「貝加爾湖的」?
    西面的是一色的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但大漢天子出門卻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 霍去病 衛青、霍去病這對「帝國雙璧」,在接下來的漠北之戰中,更是徹底打垮匈奴單于伊稚斜。
  • 霍去病、衛青——甥舅聯手抗擊匈奴的絕代雙驕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車騎將軍衛青領三萬騎兵出雁門,長驅直進斬虜數千。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同年秋入雁門,殺掠千餘人。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又使各三萬騎攻入代郡、定襄、上郡。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朝廷令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兵;命令衛尉蘇建做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當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當騎將軍,代國之相李蔡當輕車將軍皆隸屬車騎將軍衛青,同從朔方出兵;朝廷又命令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從右北平出兵,合力攻打匈奴。漢軍神兵天降,包圍了右賢王。
  • 和衛青有什麼關係?
    十萬精銳鐵騎,十四萬匹戰馬,是那次能拿出來的全部家當。 漢武帝手下有兩張王牌——衛青、霍去病。此時,大將軍衛青已經被冷落了四年之久。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首先要解答的問題,是司馬遷是否貶低了衛青霍去病作為厭戰階層的代表,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屢次北徵,或許有些不同意見。這也難怪,因為歷朝歷代的文人士大夫都是如此,從漢武帝時期的博士狄山,到宋朝的朱熹二程,直到明朝的東林黨人,似乎都不太喜歡戰爭。
  • 以步兵全殲匈奴10萬騎兵,被尊為軍陣之神,比衛青和霍去病都要強
    衛青和霍去病是漢族人的驕傲,衛青七戰七捷,霍去病封狼居胥,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但是反觀之,漢朝損失也不小,尤其是最後的漠北之戰中,出徵的14萬馬匹僅三萬餘匹返回。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漢武帝設置武功爵,以籌集軍費。
  • 漢朝時戰馬稀缺,漢武帝卻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是如何做到的
    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到霍去病封狼居胥,百年之間,漢朝和匈奴戰場主宰者的身份,進行了一次互換。只要對比這兩代漢軍,你就會發現,造成這種攻守態勢轉變的答案,只有兩個字—騎兵。 「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戰馬的劣勢,也是中原屢屢遭受遊牧民族襲擾而束手無策的重要原因。漢高祖自北伐匈奴受挫後,也意識到了戰馬的重要性,便下令徵收「算賦」,用來改善漢軍的戰車馬匹。
  • 中國古代名將024:四星名將霍去病給匈奴致命一擊,徵服戰略要地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霍去病和舅父衛青一樣,都是私生子。不同的是,衛青少年時,衛家還沒有發跡,衛青流落到給人放羊,而霍去病則從小就生活在大富大貴之中,十八歲就在皇宮裡侍奉漢武帝劉徹。
  • 衛青、霍去病:大漢璀璨雙子星的輝煌與落寞
    衛青的母親衛媼一共生了兩男三女五個孩子,衛子夫是最小的女兒,衛青則是衛媼的丈夫死後,與縣吏鄭季私通而生。因生活艱苦,衛青被送到親生父親鄭季家裡。但鄭季及其子女卻把衛青當成奴僕畜生一樣虐待。懂事後的衛青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府的騎奴。
  • 霍去病為什麼每次都能精確定位打擊匈奴?
    西漢元光六年(前129),衛青等反擊匈奴入侵(一般是秋季),進入龍城。元朔元年(前128年)秋,衛青率兵三萬北伐。元朔二年,匈奴又南下(一般是秋季),衛青又率兵出擊北伐。元朔五年春,衛青等又率兵北伐。元朔六年,春夏兩季分別北伐兩次。元狩四年(前119年)春,衛霍又北伐。
  • 漢武帝不惜遠徵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羅都打不過自家僕從軍》一文發表後,有讀者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騎兵強弱不好關公戰秦瓊。那麼戰馬是不是西方要強過東方呢?畢竟漢武帝都要去遠徵大宛,去尋求戰馬良種。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中國最常見的馬為蒙古馬種,主要分布於半乾旱的草原遊牧區域,對耐力要求高,適應能力強。
  • 為給新四軍買糧食,他賣掉13匹戰馬,次日老百姓送來了戰馬和糧食
    為給新四軍買糧食,他賣掉13匹戰馬,次日老百姓送來了戰馬和糧食1939年初,遇上了開春後的饑荒,新四軍遊擊支隊沒有多少錢,因此沒糧食吃了。彭雪楓是支隊司令,剛開始他動員戰士們到地裡挖野菜。當時部隊裡還有13匹戰馬,彭雪楓就想到了用戰馬換錢換糧食。可是所有人都不同意賣馬,要是沒了戰馬,戰鬥力會下降一大截。彭雪楓告訴大家,我軍剛開始也沒有戰馬,但照樣能幹革命,只要打了勝仗,別說是戰馬了,坦克都有了,把大家都逗笑了,才同意賣戰馬。
  • 霍去病墓香火鼎盛,衛青墓荒涼無比,但衛青的七大戰功不容忽視!
    但是這兩座墓冢只有一牆之隔,一個萬人敬仰香火鼎盛,一個卻無比荒涼。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61年霍去病墓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晉升為茂陵博物館。現在的霍去病茂陵博物館面積達5841平方米,遊客不斷,且門票是每人80元。
  • 大漢的衛青與霍去病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衛青與霍去病都奮戰在對抗匈奴的戰場上,功績也幾乎相當,但是他們為人處世與帶兵的風格卻截然相反。內斂的衛青帶兵打仗力求處於不敗之後而求勝,方略都是按照武帝事先制定,絕不逾越,而跋扈的霍去病則喜歡在未探明的情況下孤軍深入賭一把,經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漢朝對匈奴首虜成千上萬,為何明蒙斬首僅三五百?三個原因是關鍵
    同為中原農耕政權vs草原遊牧政權,為何漢武帝時期漢匈萬人規模的大戰動輒斬首數千上萬,而明朝中後期明蒙同級別的大戰首級數卻只有幾百少得可憐?難道這也是因為上古史書好吹噓,比如動輒「披甲百萬」,隨便就幾十萬人大戰?隨著深入分析,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本文一家之言,與同好共同探討。我們先看一看漢匈萬人規模大戰的斬首數。
  • 韓信不夠格,霍去病還差一點
    到了漢元帝時期,漢匈大戰,漢朝損失士兵數萬人,馬十多萬匹,匈奴也分裂為五部,互相攻殺。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並要求與漢和親,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漢、匈從此友好相處。四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在漢朝的歷史中,湧現出很多的名將,比如韓信、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誰才是大漢帝國真正的戰神?韓信不夠格,霍去病還差一點,答案就是衛青。
  • 再論衛青、霍去病不過中人之姿
    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說實話,我也算讀古書比較多了,其實古人中的傻逼車載鬥量,一些癲狂的文人,什麼都不懂,就剩兩張嘴皮。說真的,這些傢伙連司馬遷的一根卵毛都比不上(哦,後來司馬遷就沒有卵毛了,估計癲狂的文人們欣喜若狂)。
  • 「但使龍城飛將在」的龍城飛將是衛青還是李廣?已經可以確定了
    此次四路大軍進擊匈奴的路線第二年(公元前128年)秋,衛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今山西代縣),領三萬騎兵,長驅而進斬首虜數千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朝廷命令車騎將軍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出兵,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以衛青為大將軍,從定襄(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出發,北進數百裡。戰後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