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風雲】漢軍與匈奴的戰術區別及社會背景

2021-03-02 青梅煮酒論史

  戰國末到西漢初是中原騎兵發展的第一階段,在此期間中原騎兵照搬了遊牧族的「騎射」戰術,同時結合中原以步兵為主力的特點,由騎兵承擔偵察、警戒、破襲軟目標等輔助性任務,形成步兵為主、騎兵為輔的格局。但在西漢對匈奴的遠徵中,漢軍步兵難以派上用場,只能以騎兵為主力。為對抗騎射技術高超的匈奴騎兵,漢軍騎兵開始嘗試進行衝擊作戰,由此開始了騎兵戰術的重大轉型。

  常彧已注意到,漢代畫像石中有衝擊、騎射兩種職能的騎兵並存,他結合西方戰史研究了兩種騎兵的特點。

  從戰國到漢初的戰爭主體都是中原政權,作戰雙方的兵種、戰術手段、作戰思想、後勤保障和戰爭動員形式都基本相同。本書將這種戰爭統稱為「同態戰爭」,此時「同態戰爭」的基本特點是:

  (一)兵種戰術方面:以步兵為主力、車騎兵為輔助。

  (二)後勤與動員方面:在後方向編戶農民徵收糧賦,轉運到前線維持戰爭。

  (三)作戰思想方面:徹底消滅敵方兵力、統帥及政權,佔有其土地和民眾。

  《六韜》全書反映的正是這種同態戰爭模式。西漢建立後,中原地區實現了統一與和平,這種「同態戰爭」趨於消失。但幾乎同時,北方草原的匈奴族崛起。秦王朝時蒙恬北徵佔領河南地(河套地區),導致當時的匈奴族單于頭曼「不勝秦,北徙」,後又乘秦末戰亂、邊防內斂之機南遷到河套內。其時正當劉邦項羽戰爭方酣,中原無暇北顧,頭曼之子冒頓殺父奪權,四出徵伐,迅速控制了從遼東綿延到河西、西域的廣大地域,中原周邊的遊牧族、半遊牧族如東胡、林胡、樓煩、白羊、西戎等都融匯到匈奴人當中,個別民族如大月氏、烏孫則被迫遷徙遠遁。這是中國北方草原的第一個統一的遊牧族王朝,幾乎與劉邦漢王朝同步建立。

  中原與草原王朝的初次相識以戰爭為開端。漢朝的開創者們能參照的,還是戰國末期、秦王朝對遊牧族攘外開邊、分而治之的局面;冒頓單于靠騎射吞併諸多遊牧族之後,也在想用同樣的方式佔領漢地。

  雙方間首次大戰由韓王信叛漢投靠匈奴引發。首先,匈奴騎兵在晉陽城下與灌嬰、公孫賀率領的漢車騎部隊遭遇,在汾河谷地遭受了一系列挫敗,遂撤回代北草地(也可能是遊牧族傳統的佯敗和誘敵深入戰術)。劉邦率車騎兵快速追擊到平城,卻被匈奴騎兵主力圍困在白登山長達七天之久,但匈奴也未貿然進攻,雙方最終通過外交手段罷兵。此戰之中,匈奴騎兵極大的機動性和不可捉摸性,給漢軍帶來了全新的觀念衝擊:敵一旦撤退就難以捕捉;漢軍正在追擊搜尋之際,敵主力卻突然出現實施合圍。另外,代北嚴寒的冬天漢軍也難以適應,追擊過程中有二三成士兵被凍掉了手指、腳趾。

  但對匈奴來說,漢軍也是一個全新的、棘手的敵人。以往史家多站在劉邦漢朝的角度,認為白登被圍、斷糧七天已經是不可忍受的挫敗,卻未能從匈奴人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在已經合圍漢軍的情況下,為何不能順勢將其全殲?答案可能在於漢軍習慣的密集步兵戰術:即使劉邦身邊的漢軍大多是車騎部隊,但面臨匈奴合圍時,他們也會採用步兵紮營、構築壁壘的做法防範敵軍突擊,用陣地戰抵消敵騎兵的機動優勢。習慣於馬上射箭的匈奴騎兵無法強攻漢軍的壁壘,加之漢步兵主力正在趕來救援。擅長騎兵偵察的匈奴人肯定掌握了漢援軍的動向,所以冒頓單于最終決定放劉邦等與其主力匯合,實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對匈奴騎兵來說,以步兵為主力的漢軍是看得見、追得上、圍得住,但就是咬不動、吃不下。雙方都遇到了缺乏前例可循的「異態戰爭」,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在戰術層面,中原的軍事家對於匈奴「非正規」的騎兵遊擊戰術並不陌生,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已是學習遊牧族戰術。劉邦等漢初君臣面臨的新問題,是冒頓單于剛剛建立了大一統的草原帝國,以往各遊牧族互相劫掠混戰的力量被整合起來,對中原形成強大的軍事威脅。要理解這一威脅,就不能只看到來自草原的胡人騎兵,還要深入了解遊牧民族的經濟形態、生活方式。

  匈奴人兼營遊牧和狩獵以維持生計,「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每個壯年男子都是天生的騎射戰士,所以草原地區雖然地廣人稀,總人口比農業地區少得多,但冒頓的匈奴帝國仍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在劉邦的白登之圍中,冒頓甚至集中了四十萬騎兵。但在這種「全民皆兵」盛況的另一面是,匈奴人並不能一直維持這樣龐大的戰鬥力。莊稼生長規律造成了農業社會季節性的農忙、農閒生產周期。草原畜牧業也有自身的季節性周期:每年冬末到春季是馬、牛、羊等各種牲畜集中產仔的季節,此時牧戶都忙於為生產中的母畜接羔,還要將畜群從越冬地趕往春夏季牧場,讓剛剛經歷過嚴冬、變得瘦弱的牲畜吃到新草。這時多數牧民勞動力都要在牧場勞作,無法從軍形成戰鬥力。只有到秋季之後,牲畜已經吃得肥壯,幼畜也基本長大,青壯年勞動力才能從牧場中脫身,集中起來聽從首領召喚。所以匈奴人舉兵的季節都在秋冬。《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習俗:「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參加正月和五月集會的都是「諸長」即部族首領,但秋天的大會就是所有牧戶都參加的盛大節日了。《集解》引《漢書音義》曰:「匈奴秋社八月中皆會祭處。」從這時到翌年初春才是真正的「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草原帝國處在動員程度最高、對外威脅最強的階段。

  《史記·匈奴列傳》又云:「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這個習俗寬急的背後,也是草原畜群的季節周期律。在秋冬季節集中起來的牧民會進行集體狩獵,這時的野獸和家畜一樣正處在準備越冬階段,肥壯且毛皮厚實,最有價值。有時,這種狩獵會集中數萬騎士,圍攏數百萬獵物,規模之宏大不亞於一場白登之戰。冒頓統一草原之後,這種大規模狩獵隨時可以轉變成對漢地的劫掠。漢文帝時,晁錯向朝廷獻守邊備塞之計,他提到,遊牧族經常流動到漢朝邊境狩獵,一旦發現漢軍戍卒不多,就立刻把狩獵變成侵略:

  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漢初文帝、景帝時曾多次集結重兵防禦匈奴,但每次主力趕到時,匈奴人早已飽掠而去。經過戰國兼併戰爭、楚漢戰爭等等,中原王朝的戰爭機器已經習慣了對抗和自己兵種、戰術完全相同的敵人,對這種狩獵和劫掠隨時切換的生活—戰爭模式幾乎無暇應對。晁錯說:「臣聞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正反映了這種無奈局面。但對於匈奴人活動的基本季節性,當時漢人也有所了解。比如此後不久晁錯的另一個上書就說,由於漢文帝剛拒絕了與匈奴和親的提議,這個秋天到冬天匈奴肯定會來進犯,應提前準備加以防範:

  陛下絕匈奴不與和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壹大治,則終身創矣。欲立威者,始於折膠……(注引蘇林曰:「秋氣至,膠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為候而出軍。」)對於遊牧族在秋冬季發起戰爭的習慣,中原人越來越有深刻的認識。漢武帝時調任李廣為右北平太守防禦匈奴,詔書稱:「將軍其率師東轅……以臨右北平盛秋。」就是防範匈奴人在秋季發動襲擊。到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李陵分路出擊匈奴,強弩都尉路博德負責接應李陵部。路博德不願執行這個任務,遂上書稱「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春」,待來春再行出擊。但漢武帝否決了這個意見,命李陵部九月出發。這恰恰是匈奴人已經集中兵力的季節。李陵等行軍一個月深入匈奴,果然被合圍而全軍覆沒。漢宣帝時,西部羌人與匈奴聯絡,準備起兵反漢,老將趙充國也向朝廷建言防備,不然「到秋馬肥,變必起矣」。伴隨著對匈奴人戰術熟悉的過程,漢軍也在總結應對之道。

相關焦點

  • 漢軍對匈奴戰略反擊中的殲滅戰!
    關市之戰,或者說蘢城之戰兩年後,衛青的好消息接踵而至。他的姐姐衛子夫為大漢皇帝劉徹生了個兒子,叫劉據,被立為太子。姐姐衛子夫母以子貴被立為皇后。衛青成為了國舅爺。皇帝本就看好衛青,有了這層關係,就更加信任。
  • 最後的漢匈之戰,明明漢軍敗了,為何匈奴活不下去了?
    但隨著戰事的推進,局勢卻對漢軍越來越不利,李廣利將軍所帶領的7萬漢軍甚至在返回途中於杭愛山地區被5萬匈奴騎兵給包圍了,最後全軍覆沒。 而且匈奴人本就居無定所,根本沒有固定的聚集區,就連單于的日常也是屬於一個移動的狀態,所以漢軍根本沒有明確的作戰目標。雖然沒有與匈奴直面對戰,但每天漫無目的的在草原上行走,物資消耗這塊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匈奴與漢人交戰的後期採用的是「疲敵戰術」,匈奴軍隊根據自己的特點,避開漢軍的鋒芒,採用化整為零的戰術與漢軍打遊擊戰。
  •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到公元前133年漢匈全面開戰時,匈奴經歷了從冒頓、老上、軍臣、伊稚斜、烏維、兒、斡犁湖等單于,漢朝皇帝則經歷高祖劉邦、惠帝劉盈、呂后、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劉徹。而從漢高祖的白登之戰之後,漢匈雙方整整67年沒有大規模的衝突,但小摩擦時有發生。在這數十年裡,匈奴繼續強盛不衰,漢朝國力也蒸蒸日上,所以漢、匈決戰已是必然。那麼,同樣對匈奴作戰漢軍為什麼艱難取勝呢?
  • 海昏侯的舅爺李廣利為啥投降了匈奴,為啥後來又被匈奴殺了?
    但是,李廣利註定是一個悲劇性人物,後來投降了匈奴,乞求一生,不料還是被匈奴人殺害!李廣利 塑像禍由海昏侯老爸而起李廣利被迫投降匈奴,因為海昏侯他老爸而起。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 ,武帝命李廣利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 。李廣利離開京城時,丞相劉屈氂為李廣利餞行。
  • 匈奴騎兵有三大弱點,一個比一個致命
    匈奴騎兵的傳統戰術是「騎射」,來去如風,速度奇快,主要採取中距離射殺的戰術攻擊敵人。但是,由於當時沒有發明馬鐙,騎兵在飛馳的、無馬鐙的馬上進行衝鋒陷陣的肉搏戰,很容易從馬上摔下來,傷亡概率很高。所以,匈奴騎兵一旦碰上戰術術養很高的漢軍步兵,只要漢軍步兵排好兵布好陣,做好充分準備,成千上萬人舉著盾牌和長矛時,匈奴騎兵就只能隔靴搔癢,側翼騷擾,不可能消滅對方的主力,所以沒有馬鐙的騎兵衝擊步兵陣型很難獲勝。比如在白登之戰中,冒頓單于集中了四十萬騎兵,把劉邦包圍在平城七天。
  • 衛青三戰塞外,從此匈奴人十多年不敢南下,他的戰術到底有多厲害
    都說衛青十分牛,被稱之為龍城飛將,打得匈奴沒有還手之力,打斷匈奴脊梁骨,從此漠南無王庭。那麼衛青到底是怎麼對付匈奴的呢?大的戰略當然是漢武帝制定的,可是細化到具體戰術上,就必須要依靠衛青這樣的軍前統帥了,因為只有深入前線的他們,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
  • 馬王堆文物揭秘:沒有導航的漢代,漢軍為何能深入草原打擊匈奴?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漢朝擊潰匈奴 解密大漢匈奴百年戰爭
    漢武帝時,馬邑之戰倉皇結束,是匈奴敗亡的第一聲喪鐘。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 強弩竟是漢軍克制匈奴騎兵的殺器?
    晁錯曾經對漢文帝說過,和匈奴相比,漢軍的優勢之一便是強弩。由於弩的地位重要,漢軍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普遍練習用弩,如漢軍名將李廣便有過以大黃弩射殺匈奴將領的經歷。天漢二年,李廣利率騎兵大軍徵討匈奴,武帝命李陵為李廣利運輸糧草,李陵不願負責後勤工作,請求出戰。由於漢軍的戰馬大部被李廣利帶走,因此武帝無法給李陵配備大量騎兵,李陵自稱用五千步兵就能取勝,仍然堅持出戰。
  • 華夏對匈奴——衛青打了漢匈歷史上第一場硬碰硬的遭遇戰
    背景公元前129年,初出茅廬的「皇帝小舅子」衛青火燒了匈奴的祭天聖地龍城,匈奴氣瘋了。公元前128年,匈奴左部進攻漁陽(治所在北京市密雲區)。老將褪去駐守在漁陽的是材官將軍韓安國,韓安國一直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當時韓安國駐守漁陽不久後就罷屯,當匈奴兵打過來的時候只有七百名漢軍駐守,漁陽再次被匈奴蹂躪,數千名百姓被匈奴人擄走成為奴隸,牛羊和財寶被洗劫。
  • 漢武帝調集30萬大軍伏擊匈奴的馬邑之謀,真是壞在一個小卒手裡嗎
    《史記》說,戰役的失敗是因為匈奴從武州尉史的嘴裡提前撬出了漢軍的作戰計劃,導致匈奴及時撤退。但漢軍失敗的原因真就這麼簡單嗎? 實際的戰場形勢是:匈奴軍臣單于率軍挺進到距離馬邑百裡之外的地方就起了疑心,因為他的軍隊沿途擄掠,只見到遍野的牲畜,卻沒有看到哪怕一個放牧的百姓。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慮,匈奴人攻下了一座漢朝的烽火臺,俘虜了武州尉史,從他嘴裡撬出了漢軍的整個作戰計劃。大吃一驚的軍臣單于趕緊北撤,迅速脫離了漢軍的伏擊圈。
  • 名將衛青的封神之戰:長途奔襲600裡,一戰奠定漢朝對匈奴的勝勢
    而衛青本部三萬騎,合六將軍所統帥者,共十餘萬騎,以擊匈奴。此役漢軍大概以朔方為策源,李息、張次公之任務,似為牽製作戰。 ——《中國歷代戰爭史》 《中國歷代戰爭史》對此次漢軍兵團編組及領導體制的分析應該是基於《史記·匈奴列傳》的這段記載: 其明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
  • 漢朝的老對手匈奴,有著怎樣的權力結構?
    在漢軍的鐵騎踏進大漠和草原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敵人的社會組成,也就是匈奴的權力結構。一、 單于雖是草原共主,但是實控範圍有限匈奴本是北方草原的一支普通遊牧部落,在 春秋戰國時期 勢力極弱,婁煩、林胡、東胡、犬戎、山戎、大荔等部落的實力要遠遠高於他們: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 山戎 。
  • 匈奴真的是被漢武帝擊敗了嗎?歷史課本騙了你
    無論是衛青奪得並鞏固河套地區的兩次漠南之戰,還是霍去病攻下河西走廊的兩次河西之戰,漢軍一般有一路軍隊在非主攻方向發動佯攻,迷惑匈奴單于,令其難以支援,而主進攻方向也不是簡單的硬碰硬正面攻擊,多採用大範圍迂迴、長途奔襲、出乎意料的奇襲等發揮騎兵速度優勢的戰略戰術。
  • 被吹上天的匈奴人,真有那麼強?漢軍打得過騎射手嗎?
    ~平城之戰被視作恥辱,劉邦傾盡國力湊出了30萬精銳,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上被圍得水洩不通。在陳平的計謀之下,大漢出重金賄賂匈奴閼氏,又閼氏的軟磨硬泡下,冒頓單于同意放走劉邦。匈奴人的包圍圈開了一個口子,劉邦才得以脫身而逃。很多人知道了這一個故事,就大肆吹噓"匈奴有多善戰"、"漢軍打不過騎射手"。
  • 堪稱史詩級的疏勒城之戰,漢軍以千人力敵匈奴數萬,僅剩13人生還
    車師國是與匈奴、西漢接壤的西域「大國」,戰略地位很重要。東漢政府之所以出動大軍,就是想迫使車師,成為牽制匈奴西翼的軍事力量。 車師降漢,北匈奴當然不高興。永平十八年三月,北單于派左鹿蠡王,率兩萬騎兵攻擊車師。對匈奴人的報復速度和力度,漢軍顯然估計不足,耿恭只能從牙縫裡擠出三百人增援車師,結果一點響動都沒有就碎了。
  • 讓匈奴人真正體驗到戰爭恐怖的河西之戰
    此戰,漢軍騎兵殲敵三萬二千餘人,俘虜兩千五百餘人,其中包括匈奴單桓王、酋塗王等大量匈奴貴族。公元前121年漢帝國發動的兩次河西之戰,成為漢匈百年戰爭的重要節點,使匈奴人真正品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恐怖。對於匈奴人而言,河西之戰就是整個部族的噩夢。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遊擊戰
    一、第一次對晉戰役的失敗,讓劉淵認為自己明白了晉朝公元309年10月,匈奴人劉淵自立為「漢」朝皇帝之後,立刻就開始了他所謂復興「漢」的行動,他揮師南下,以四路大軍滅晉。劉淵是個自信心爆棚而且乾脆的人,他的自信不僅僅來源於他本人精通漢文化,博覽群書,對漢人經史非常了解,更因為他本人就是晉朝的官員,除了是晉朝任命的匈奴五部大都督,更還是成都王司馬穎的寧朔將軍。
  • 300漢軍被20000匈奴兵包圍: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
    西域都護是當時西域最高長官,相當於內地的郡太守,職責是「統轄西域諸國、管理屯田、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時發兵徵討,協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被漢宣帝任命為第一任西域都護的官員,名叫鄭吉。
  • 漢匈漠北之戰,出塞14萬匹戰馬,回來不到3萬,漢軍到底損失多少
    漠北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原打算此戰可以作為對匈奴戰爭的收官之戰,徹底降服匈奴,但沒曾想陣前出現失誤(主要指衛青部),致使總體的收官變為階段性的收官,於是又有了後期戰爭的繼續。漢武帝劇照漠北之戰,造成漢軍出現失誤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匈奴採用「疲敵之計」,將全部主力撤到大漠之北,糧食輜重則存放在距戰場更遠的北方,然後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