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遊擊戰

2020-12-14 一騎煙塵論古今

一、第一次對晉戰役的失敗,讓劉淵認為自己明白了晉朝

公元309年10月,匈奴人劉淵自立為「漢」朝皇帝之後,立刻就開始了他所謂復興「漢」的行動,他揮師南下,以四路大軍滅晉。

劉淵是個自信心爆棚而且乾脆的人,他的自信不僅僅來源於他本人精通漢文化,博覽群書,對漢人經史非常了解,更因為他本人就是晉朝的官員,除了是晉朝任命的匈奴五部大都督,更還是成都王司馬穎的寧朔將軍。以劉淵對晉朝官場的了解,他認為承平已久的晉朝沒有人能比他更有雄才大略,再加之晉朝的內耗,讓劉淵感覺到晉朝內部已經四分五裂,而四分五裂的晉朝中,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實力派可以和他抗衡。

因此,劉淵認為他可以乘著晉朝八王之亂的機會,對晉朝各實力派進行各個擊破,從而完成中原逐鹿。

可是,劉淵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一次和晉朝的戰爭卻鎩羽而歸,而且敗得有些慘。

但是,劉淵雖然失敗,他卻很高興,因為這次失敗是他的戰役失敗,在戰略上卻有大收穫。

劉淵和晉朝的關係,猶如狼和野牛。狼雖然不及野牛強大,可是它卻是主動進攻的一方,進攻不利就撤退,野牛並不反擊,因此,狼每次進攻的失敗對它不會產生傷害,反而讓它能更清楚地找到野牛的弱點,為它的下一次進攻提供幫助。

對劉淵來說也一樣,他的第一次失敗並沒有遭到晉朝的追趕反擊,從而讓他可以很從容地休整,也將戰爭的主動權充分掌握在自己手上。

而晉朝之所以不敢主動出擊,只能被動防禦,說明晉朝已經失去了調動軍事資源的能力,因為軍隊的遠程出擊需要糧草後勤,而糧草後勤需要整個國家官僚系統的正常運轉。

官僚系統腐化生鏽,是晉朝的致命弱點,這個弱點,劉淵敏銳地發現了。

二、漢軍再次初戰不利

漢、晉第一次戰役,雖然未能完成滅晉的計劃,卻讓劉淵更加清楚的看清了晉帝國的虛實,因此,距離一次戰役後僅僅一個月,便再次發兵大舉南下。

劉淵此次發兵目的很明確,便是直搗洛陽,因此,此次的戰鬥序列與前次又有所不同。

以劉聰、王彌、劉曜、劉景率五萬騎兵兵團為前軍,大司空呼延翼率領步兵兵團為後軍,浩浩蕩蕩直撲洛陽而來。

此次行動完全出乎司馬越意料之外,他沒有想到劉淵能在這麼短時間內發動第二次戰役,直到漢軍南下渡過黃河到達宜陽,消息才傳到洛陽城內,一時城內人心浮動。

司馬越的守城主力還是四萬,但卻是精銳之師,而且司馬越本人歷經戰陣,經驗豐富。

而劉聰用於攻城的部隊在數量方面卻並不佔優,而且劉聰本人臨戰經驗不足,劉淵屢次讓劉聰帶兵,就是想讓他多歷練。

劉聰確實氣盛,自持統領的五萬精騎天下無敵,將後續的步兵兵團遠遠的甩到後面,很快便兵臨洛陽城下,並將全軍紮營於城西的西明門外。

劉聰的性格,得意便容易忘形,此次他又犯了與前次同樣的錯誤。

入夜,晉將賈胤率千餘敢死隊出城夜襲,漢軍於黑暗中不辨敵我,自相踐踏,陷入一片混亂,賈胤奮勇當先,左衝右突,尋找敵方主將未果,卻斬殺徵虜將軍呼延顥。

劉聰急忙往南奔逃,一直跑過洛水南岸才重新紮住陣腳。

而晉軍於黑暗中小勝,並不敢乘勝追擊,此戰對雙方軍心產生的效果不容小視。

更有壞消息傳來,大司空呼延翼統兵不力,當其率步兵軍團走到大陽(今三門峽附近)時,內部發生變亂,呼延翼本人被部下所殺,整個軍團不戰自潰。

步兵是攻城的攻堅力量,沒有步兵兵團的支援,劉聰的攻城力量便大打折扣。

三、漢軍主力的再次鎩羽

種種跡象表明,此次的徵伐又是兇多吉少,因此,劉淵急命劉聰軍團北返,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劉聰堅決不同意,並上表力爭。

但劉聰並未提出實質性的攻城策略,只是一味強調晉軍的「微弱」和自己的強大,就像拳擊擂臺上的重量級對迷你輕量級,隨便玩弄。

可是戰爭從來不是憑著人多取勝,晉軍整體的「微弱」也並不代表洛陽守軍的「微弱」。

但是對於自己的兒子,劉淵很樂意放手其鍛鍊,他要讓自己的兒子在挫折中得到歷練,,便同意劉聰的請求。

劉聰部署,便是憑著人海戰術強攻洛陽四門。

劉曜進攻上東門,王彌進攻廣陽門,劉景進攻大夏門,自己親自攻打宣陽門。

劉厲、呼延朗率總預備隊在後壓陣。

作為皇子的劉聰沒有留在預備隊裡裝樣,而是戰鬥一線,親冒矢石攻城,不貲給全體參戰的指戰員以鼓舞,也是無形中告訴全體漢國國民,自己的成就不是靠父親給的,而是自己打下來的,這才是自己真正的政治資本。

但比起司馬越來,劉聰用兵稚嫩的毛病又顯現出來,他的部署,被城上的對手看得真切,其分兵攻打四門,戰線太長不說,各軍之間要做到協調嚴密,防區之間不留縫隙就很難,這個弱點,被司馬越身邊參謀孫詢注意到,同時孫詢還注意到漢軍預備隊的陣型稀鬆,更看出他的中軍防守不密,這是支弱敵。

孫詢給司馬越的建議是先打壓後的預備隊。

司馬越立刻明白了孫詢的意思,命孫詢會同丘光、樓裒二將率三千突擊隊達成此任務,他要讓劉聰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

孫詢立刻將部隊分成兩軍,分別從劉聰軍與另外兩軍的結合部穿插而過,猶如兩支利劍直插劉聰預備隊的中軍大營。

劉厲、呼延朗二將做夢都沒有料到自己的面前會出現晉軍,匆忙組織抵抗,但倉促之間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晉軍的目的則很明確,便是直撲中軍進行「斬首」,兩支奇兵的行動見到效果,將呼延朗斬於陣前,漢軍更加混亂,孫詢軍乘機大砍大殺,劉聰的總預備隊便告土崩瓦解。

僥倖逃過一劫的劉厲自感無顏面對劉聰,也投水而死。

王彌見此情形,知道洛陽城不可輕下,便勸劉聰退兵,劉淵也看出晉軍並非不堪一擊,再次命令劉聰撤軍,劉聰正好借坡下驢,率全軍北撤。

兩次洛陽戰役,均以漢軍失敗而告終,劉淵只得取消了其欲走捷徑滅晉的計劃,而代之以腳踏實地的徵伐。

而腳踏實地做事總是會得到回報。

四、以遊擊戰代替正規戰

王彌帶兩千騎兵南下豫州打遊擊,建立了襄城、潁川根據地,隊伍發展至三萬餘人;

石勒自飛龍山失敗退回黎陽,便以黎陽基礎,開闢了青州、司州、袞州和豫州交界的一大片根據地和遊擊區,擁有人口九萬餘戶;後率本部騎兵響應劉聰對司馬家族老家河內郡進行的戰略襲擾,攻下武德(今河南武陟附近)並坑殺萬餘降卒,殺戮震驚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從此,石勒軍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投降。

晉帝國軍民的抗敵意志在削弱。

儘管都強調懷柔政策的強大,但要在短期內達到目的,無疑還是殺戮政策更有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相關焦點

  • 劉淵:想做皇帝的匈奴單于
    如今我有匈奴軍隊十餘萬,如果擂著軍鼓南下,個個以一當十,消滅晉國就如摧枯拉朽一般,上可以一統天下,比肩漢高祖,下不失割據北方,作魏武帝曹操。」劉淵接下來的話,或許會令在場的匈奴貴族感到尷尬。他說:「雖然我天命所歸,但是晉人未必認同。
  • 五胡十六國的「國父」:劉淵
    從西漢到魏晉,匈奴人至少出現過三次內遷高潮,第一次是公元50年左右內遷於陝北、晉北一帶;第二次是在曹魏時代內遷於晉中,被曹魏政府劃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第三次是西晉初期的大規模內遷,更多的匈奴人南下,被安置在甘肅、陝西等地。內遷的匈奴人既保留著原先的部落組織形式,同時也受到中原王朝特派官的節制。劉淵的父親,是匈奴左部帥劉豹。
  • 西晉末年,劉淵起兵反晉,卻為何要追尊劉禪?他究竟有什麼目的?
    然而就連司馬穎自己都沒有想到,劉淵的離去就如同「魚入大海,龍出升天」,這個野心勃勃的匈奴首領在他離去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再無回去的可能,這個人的離去也是「永嘉之亂」的開始,而這又是成都王司馬穎所想不到的。公元304年,劉淵在劉宣等人的擁護之下繼匈奴「大單于」之位,並以離石要塞為根基起兵反晉,而西晉末年的局勢也變得愈發的紊亂和撲朔迷離,這一切都預示著天下大亂的開始。當時的匈奴貴族擁護劉淵繼位本意是想讓劉淵如同當年的「呼韓邪單于」一樣恢復匈奴的基業。
  • 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所以,冒頓初期,匈奴能作戰騎兵已近30萬。接下來,冒頓開始大規模的開疆拓土。首先向東將得寸進尺的東胡打回原形,致使其分化並蟄伏於烏桓山與鮮卑山一帶;向北擊敗了渾庾、屈射、丁零部,拓地達貝加爾湖;向西趕走盤居於河西走廊一帶的月氏,迫使西域多數王國稱臣納貢;向南徵服樓煩、白羊河南王,重新佔領河南地。
  • 劉淵稱帝是被逼出來的
    劉淵自幼聰明伶俐,他的母親也是匈奴人,姓呼延氏,但在劉淵七歲時去世了。七歲的劉淵像大人一樣哀哭不絕,感動了鄰裡。從小在西晉都城洛陽做人質,受漢文化影響程度較深,早年也曾立志報效西晉朝廷,可他最終卻成了搞國家分裂的第一人,這是咋回事兒呢?劉淵長期生活在洛陽,因此漢化程度較高,劉淵自幼飽讀儒家經典,經常與好友談古論今。後來劉淵又學習武藝,擅長射箭,體力過人。
  • 【名人百科】血海中原的狼頭大纛,借屍還魂「偷」天下——漢劉淵
    【歷史功過】劉淵是漢化的匈奴貴族後裔,他在西晉日趨衰敗、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反晉的浪潮中,趁勢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匈奴漢國政權。漢國政權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
  •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遊擊戰是紅軍作戰的「魂」
    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指揮權旁落,而中央紅軍在外朱德和周恩來的帶領下,依照教員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在紅三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失利的情況下重擊國民黨三個師。而1934年,也就是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時,黨的最高領導人是博古。
  • 「永嘉之亂」匈奴滅西晉
    當時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這四個少數民族,人們通常將其稱為「胡人」。至西晉時期,這些胡人已人居關中以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國首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八王之亂後,西晉王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軍力迅速衰退。而就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胡人也趁機起兵反晉,其中尤以匈奴首領劉淵起兵最早。
  • 劉淵是匈奴人,為什麼起了個漢族名字?又為什麼矢志推翻晉朝?
    這事讓人看在眼裡,覺得難受,覺得無話可說,覺得想做些事情來改變,但是又不知道該從何做起,比如劉淵。關於劉淵,我們很多人都有誤會。劉淵從小被人說長相不俗,這話絕對不是恭維,因為劉淵確實祖上是匈奴,他的身上跟其他人流的是不一樣的血。劉淵不僅是匈奴後人,而且據說還是冒頓單于的直系後人。然而僅此而已,除了長相血統,劉淵和其他的漢族孩子沒有任何區別。
  • 【戰史風雲】漢軍與匈奴的戰術區別及社會背景
    但在西漢對匈奴的遠徵中,漢軍步兵難以派上用場,只能以騎兵為主力。為對抗騎射技術高超的匈奴騎兵,漢軍騎兵開始嘗試進行衝擊作戰,由此開始了騎兵戰術的重大轉型。  常彧已注意到,漢代畫像石中有衝擊、騎射兩種職能的騎兵並存,他結合西方戰史研究了兩種騎兵的特點。
  • 永嘉四年:劉淵死了
    (十四)《永嘉三年:洛陽之圍》前十三篇連結永嘉四年秋七月,休整了半年的匈奴大軍再次出動。依然是由劉聰擔任主帥,劉曜、趙固、石勒、王彌為副將,掃蕩黃河北岸的司州河內郡。晉軍依然是老樣子,一觸即潰。劉淵到將死之時,對於重建漢朝的理想已經徹底絕望,出於對現實的妥協,他另立單于臺,實行胡漢分治。劉淵把皇位傳給太子劉和,把大單于傳給了劉聰,實際就是將匈奴漢國一分為二,讓兄弟倆各持一半。劉聰還兼任著大司馬與錄尚書事,「大司馬」是國家最高兵職,「錄尚書事」的官員可以直接參與政務。因此綜合來講,劉聰儘管不是皇帝,他離皇帝也僅有半個身位的差距。
  • 最後的漢匈之戰,明明漢軍敗了,為何匈奴活不下去了?
    而且匈奴人本就居無定所,根本沒有固定的聚集區,就連單于的日常也是屬於一個移動的狀態,所以漢軍根本沒有明確的作戰目標。雖然沒有與匈奴直面對戰,但每天漫無目的的在草原上行走,物資消耗這塊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匈奴與漢人交戰的後期採用的是「疲敵戰術」,匈奴軍隊根據自己的特點,避開漢軍的鋒芒,採用化整為零的戰術與漢軍打遊擊戰。
  • 劉淵稱帝時間很短,但他一不小心開創了一個新傳統
    劉淵是匈奴茅盾單于的後代,爺爺是南匈奴於夫羅單于,父親是左賢王劉豹。
  • 滅亡西晉的匈奴貴族劉淵為何稱漢皇帝?還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
    由於內部的政權得不到統一,於是對國內匈奴的控制就鬆懈了下來,這樣就給早早想要進攻中原的劉淵機會,劉淵抓住這次機會率兵攻入長安,滅亡西晉。在西晉的版圖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建漢稱帝,從此中原又陷入了戰亂的年代,史稱「五胡亂華」。劉淵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是漢代時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的後代,劉淵既然是匈奴人,為什麼他卻姓劉建立的政權叫漢趙呢?
  • 劉淵家族的特別發明:別看我們是匈奴血統,大單于也只能管我們叫爹
    劉淵甚至公開打臉老祖宗呼韓邪,認為他沒出息,聲稱「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學漢高祖,呼韓邪可不是男子漢的榜樣」,而他的堂叔祖劉宣(劉宣的漢學功底也很強,被認為可以媲美金日磾)也默認了這個說法。劉淵可是真的把老劉家當成了祖宗,祭祀的「三祖五宗」都是兩漢著名君王。
  • 看看洛陽城被匈奴人攻破的過程與慘狀
    首先,關中地區的漢、氐等各族流民在進入益州後,在嚴峻的生存下壓力,他們跟隨氐族豪傑李特、李雄、李流兄弟揭竿而起,成了首個自立門戶的地方政權,但真正給西晉王朝造成致命衝擊的,是匈奴貴族劉淵的崛起。劉淵世代貴族,出自當初被曹操分而治之的五部匈奴。他自幼文武兼修,在作為人質長居洛陽期間,受到了大量朝廷勳貴的青睞。
  • 從西域高冷王者,到羌氐好夥伴,天之驕子匈奴人劉淵靠謙虛走上王者之路
    西晉初年的鮮卑禿髮樹機起機起義造反除了有本族人參與,包括匈奴人在內的「諸胡」也是重要參與者,他的多民族大軍僅僅是戰敗投降的「諸胡」高達20多萬,讓司馬炎非常頭疼,西晉大臣更是想出了讓劉淵領兵的高招。。公元296年匈奴人郝散也不甘人後,在上黨造反,秦、雍兩州羌、氐眾人也紛紛參與。氐人齊萬年更是在西北配合郝散作戰,他同樣集結了包括匈奴在被多民族大軍一起作戰。
  • 匈奴漢國皇帝 劉聰
    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國君。   劉聰是匈奴漢國開創者劉淵的第四子,自幼聰慧好學,漢化程度很高,14歲已通習經史、百家之學,對孫吳兵法尤為精熟。又善書法、詩賦,工草隸二體,有詩百餘篇,賦頌50餘篇。劉聰武藝精強,15歲時開始學擊劍、騎射,膂力過人,彎弓 300斤。文武俱佳,在當時確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 匈奴四十萬騎兵包圍三十二萬劉邦漢軍,為什麼沒有一舉殲滅?
    劉邦把項羽拿下以後,順利登上了皇位,東邊的韓信也被他貶為淮陰侯了,結果西邊的韓信卻被匈奴圍在馬邑最後降了。劉邦心想,項羽那麼厲害都被我幹掉了,一個小小匈奴算什麼,他哪裡想到匈奴那邊也是自古以來最強的匈奴啊。劉邦帶著32萬大軍就衝過去了,連續十幾撥探子回來都跟他說匈奴那邊都是老弱殘兵,不堪一擊,就算婁敬跟他說其中有詐,他也不放在心上了。直接帶著騎兵主力就殺過去了,步兵直接被他甩在了後面。
  • 漢軍對匈奴戰略反擊中的殲滅戰!
    韓安國在匈奴的這次入侵中栽了。在入侵前不久,屯守漁陽的韓安國抓到了一個匈奴舌頭,聽聞匈奴罷軍遠去,就上書請求罷撤軍屯。他的請求被批准了,但軍屯剛剛裁撤不久,匈奴就大舉入侵。韓安國手下只有不到一千人,但在全面對匈戰爭的新形勢下,依然奮勇出擊,結局自然沒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