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發展到哪一步了?
2019年,中國新增的陸海風電裝機量都已經名列世界第一,實現「超英超美」。
中國現在是全球風電產業的雙料第一——新增第一,累計第一。
今天全球風電整機企業TOP 10,中國佔六席。金風科技第3,遠景能源第5。
在技術難度較高的海上風機市場中,中國企業包攬全球第3到6名。
而值得國人驕傲的是,曾經壟斷中國75%+風電市場的國際巨頭,如今在中國企業的聯手「打壓」之下,在中國的百分比已可掰著手指頭算。國內整機TOP 10廠商,沒有一家海外企業。
中國親手養出了一個千億營收的巨型國產新能源行業。蘋果公司甚至一度都跟金風科技合作,搞清潔能源。
廣發證券統計,中國風電版塊上市企業2019年總營收達到2284億元,增速29.45%,毛利達489億,增速21.44%。這其中還不包括中國整機第二——遠景能源這樣沒上市的巨頭。
而風機零部件企業2019年淨利潤37億,同比暴漲84.5%。
在國內,風電併網裝機量,也就是可以向電網供電的發電機組額定有效功率總和甚至還稍稍超過光伏。
但跟光伏產業各個環節全球市佔率90%+、能卡國外脖子的「全包圓」不同,今天中國風電產業的中高端零部件還大量依賴進口,比如碳纖維和軸承。
和大量中國產業一樣,風電的「國產替代」還在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慢慢攀爬。
當光伏補貼幾乎已經「出盡」,影響不超過1%的時候,風電企業還處在「搶補貼」的階段。
國家今年5月發文說,明年1月1號開始,2018年底前核准的陸上風電項目,今年底還沒併網的,國家不給補貼了。
明年新核准的陸上風電全面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所以很多風電企業今年就忙著「搶裝」,甚至短期內導致風電成本不降反升。一臺1600噸的吊車,買一臺不到3500萬,因為搶裝需要,現在租半年就要3100萬。開這種吊車的司機工資,原來1萬一個月,現在2萬,「馬上可能漲到3萬。」
這樣一個為了搞補貼「大幹快上」的所謂新能源產業,有什麼好講的?因為中國的風電產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爆發式增長。
2019年的中國清潔能源發電量中,風電僅次於水電。2019年,中國「大風車」總共發出4057億度電。
什麼概念?2019年北、廣、深、杭這四座擁有6069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用電量總和是3973億度。風電已足夠這四座大城市使用(不計少量輸電損耗和4%的棄風率)。根據上海證券測算,接下來5年,風電+光伏的總發電量至少能翻一番。
5年風光新增發電量,保守估計能滿足一個廣東省,樂觀估計能滿足廣東+江蘇兩個用電量最大的省份。
今年前8個月,風電機組產量已超去年全年,可以說是「熱火朝天」。
「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全部入局風電產業。排名第一、第三的金風科技和明陽智能,今年上半年在手訂單幾乎等於去年全年的訂單量。
但與此同時,整機企業陷入「一邊增收一邊賠本」的困境,金風科技2019淨利潤暴跌43.53%。(原因是前期淡季引發哄搶的低價訂單在2019年集中交付,疊加2019年需求旺盛零部件價格高漲導致。)
更讓人震驚的是,今年6月23號,「中國風電第一股」、曾經做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華銳風電慘遭摘牌退市,股價從早期的90元跌到了幾毛錢。
風電還是個「一直玩得轉」的產業嗎?
風光互補,海陸並濟
就在最近兩天,國內第一個併網發電的風電平價示範項目——中核玉門黑崖子5萬千瓦風電平價上網示範項目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發電小時數高達3800小時,運行一年來發電量達到1.9億度,理論上滿足10.6萬個家庭全年用電量。
而像整機第二的遠景能源利用最新技術,在三北地區的風電成本已經達到 0.16元/度電,他們認為到 2023 年,在中國三北高風速地區風電將實現成本一毛錢一度電。
2019年,全球(陸上)風電成本是5.3美分/度電,在可再生能源裡,只有水電比它更低。
而全球海上風電成本也在快速地穩步下降。
為了實現規模效益,國內用大容量、長葉片、高塔架作為降低度電成本的主要手段。
單個風機的尺寸越來越大,裝機容量也越來越大。
2018年國內新增的風車直徑超過120米,比鳥巢的直線跑道還要長。
從商業利益來說,風機越大,不僅能賣越貴,而且毛利率還越高。從發電角度來說,葉片更長,塔筒就得支得更高,在風切變高的地方,風速和發電量提升會非常明顯。
葉片直徑從 116米增加到 160米,發電量可提高一倍,降低 30%度電成本;塔架高度從100米增加到140米,年平均風速將從5.0米/秒增加到5.53米/秒,機組的年等效滿發小時數可從1991小時增加到2396小時。
今年7月,法國的工廠裡誕生了全球第一支超過100米、達到107米長的風機葉片。而中國目前最長是91米。
但過大的風車是否能「扛得住」東南沿海颱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能不能達到甚至超過20年使用壽命穩定輸出?都還有待檢驗。
就像盲目追求「風電裝機量第一,超過光伏」一樣,如果不顧當前國內的技術發展水平,地方上好大喜功,盲目追求「大」風車的發電量和經濟效益,無視風車尺寸跟環境的適配程度,同樣是不可取的。風車的設備質量、智能化水平、運行維護水平、對風車狀態數據的實時監測和故障預警等各個方面,都在考驗著中國風電產業的「軟實力」。
2020年9月,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中國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19年,中國消費了世界1/2的煤炭,「貢獻」了全球近1/3的碳排放,佔世界1/4的能源消耗。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電力,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是題中之義。
怎麼做到碳達峰、碳中和?不是求爺爺告奶奶不要燒煤了,改用又貴又不穩定的風電光伏,等著它像當年一樣「宕機」脫網。而是把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做到比火電更便宜,而且同樣穩定上網,讓大家主動願意用,這才是中國最願意接受的挑戰,也是我們必將攻克的目標。
2021年,中國的陸上風電就將迎來平價上網。
而預計到2024-2026年,即便是「最貴」的海上風電,也將在很多東南沿海省份做到平價上網,跟火電同臺競爭。
中國,這個煤炭儲量巨大但汙染嚴重、石油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最有動力,也最有誠意去推動新能源轉型的歷史性跨越。
就像今年下半年,所有人見證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回暖。未來的5-10年,也將是中國新能源發電領域的關鍵轉折。
今天,中國69%的電依舊是燒煤發出來的。單論風電光伏的總和,還不到全國發電量的10%。但請注意另一個數字,2019年中國『新增』發電量,風電光伏合計佔了26%。新發的電裡每4度就有一度是風光發出的,而火電只佔約三分之一。
從2015到2019,中國只用了4年時間,就把(非水電的)可再生能源用電佔比從5%左右提到了近10%。而預計到2050年,中國48%的電將是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送出來的。
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說:「中國有理由,也有條件能夠把風電裝機提高到20%左右。」
10月份的北京風能大會上,為了達到碳中和,400多家全球風電企業聯合宣布:十四五期間,中國風電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GW以上(2019年全球風電新增才60.4GW);到 2030 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量至少達到 800GW;到 2060 年,中國風電至少要達到3000GW。
3000GW什麼概念?是30億千瓦。
30億千瓦 × (保守按陸上風電一年發電時數)2000小時 = 6萬億度電;而中國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是7.2萬億度電。
40年以後的中國風電這一項,就能至少滿足今天全中國83%的用電需求。